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NF琢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和IRS-1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竹晨 顾熊飞 +3 位作者 卢汉平 高锦辉 杨冬梓 邝健全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0,6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胰岛素抵抗(IR)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对体外培养的人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胰岛素抵抗(IR)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脂肪细胞葡萄糖摄取的测定采用3H标脱氧右旋葡萄糖(2-[3H]DG)吸收法,IRS-1酪氨酸磷酸化的检测采用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和增强化学发光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图像分析。【结果】①胰岛素(100nmol/L)作用下,TNF琢刺激浓度分别为0、5ng/mL、10ng/mL、20ng/mL时,脂肪细胞2-[3H]DG的摄取分别为(652±203)U,(609±172)U,(511±135)U和(404±168)U,当TNF琢刺激浓度达20ng/mL时,脂肪细胞对葡萄糖摄取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胰岛素(100nmol/L)刺激下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在TNF琢(5ng/mL)作用时(74.50%±16.86%)较无TNF琢作用(94.00%±14.70%)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当TNF琢刺激浓度分别为10ng/mL(31.16%±10.44%)和20ng/mL(27.33%±9.63%)时,胰岛素(100nmol/L)刺激后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明显降低(P<0.001)。【结论】①TNF琢刺激浓度的升高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②TNF琢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脂肪细胞胰岛素刺激的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S-1 TNFα 脂肪细胞 葡萄糖摄取 磷酸化 体外培养 胰岛素 刺激 蛋白免疫印迹法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及糖基化纤连蛋白在子痫前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岚 肖建平 +4 位作者 石皓 苏靖娜 赵頔 赵丽 唐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和糖基化纤连蛋白(glycosylated fibronectin,GLYFN)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无锡市妇幼保... 目的: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SFLT-1)和糖基化纤连蛋白(glycosylated fibronectin,GLYFN)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88例孕妇,分154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34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组),应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其在孕16~18周血清中PLGF、SFLT-1和GLYFN的浓度,比较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各标志物的水平,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3种标志物的预测价值进行效能评估。结果:在妊娠中期,子痫前期组血清PLGF浓度低于对照组,SFLT-1及GLYF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3种标志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指标P=0.000)。95%置信区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PLGF为0.941(0.907~0.974),SFLT-1为0.881(0.800~0.962),GLYFN为0.951(0.918~0.985),联合指标SFLT-1和GLYFN、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968、0.986。结论:PLGF、SFLT-1、GLYFN 3种标志物水平在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对子痫前期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FLT-1联合PLGF、SFLT-1联合GLYFN、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高于任一单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胎盘生长因子 可溶性fms样激酶-1 糖基化纤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根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活性研究
3
作者 赵金诺 覃怡发 +3 位作者 张轩 张梦娇 晏晶晶 梁皓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8-1706,共9页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hymol(1)、8,10-dehydro-9-hydroxythymol(2)、1-[4-hydroxy-3-methoxy-5-(3-methylbut-3-en-1-ynyl)phenyl]wethanone(3)、speciosin L(4)、(R)-8-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5)、1,4-[13C]-1,2,3,4-tetrahydro-5-naphthyl-amin(6)、eupatriol(7)、3β,6-hydroxytremetone(8)、泽兰酮(9)、(2 R,3 S)-5-acetyl-6-hydroxyl-2-isopropenyl-3-ethoxy-dihydrofuran(10)、(2 R,3 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11)、6-羟基-2 H-苯并呋喃-3-酮(12)、3,5-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3)、2,4-bis-(5-acetyl-6-hydroxy-benzofuran-2-yl)-4-methyl-pent-1-ene(14)、1,1′-[[(2 E)-4-methylpent-2-ene-2,4-diyl]bis(6-hydroxy-1-benzofuran-2,5-diyl)]diethanone(1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获得。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与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分别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诱导糖尿病发生的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4、5和12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3.7、10.1、21.3、22.5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阿卡波糖(4.6μg/mL);化合物1、3、4和12具有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15.2、8.6、2.2和21.2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齐墩果酸(12.5μg/mL),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正钒酸钠(7.5μg/mL)和齐墩果酸(12.5μg/mL)。研究表明,炔类化合物3和4均具有较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计算化合物3和4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本论文首次采用双靶点对华泽兰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糖尿病活性及构效研究,发现化合物3和4可作为抗糖尿病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化学成分 抗糖尿病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磷酸酶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ST-1抗体刺激介导的髓系细胞酪氨酸磷酸化及FcyR表达的研究
4
作者 刘村兰 石原克彦 平野俊夫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 探讨髓系细胞表面BST 1(骨髓基质细胞抗原 1) /CD15 7分子能否作为一受体介导信号传导和调节细胞表面FcγR的表达。方法 制备兔抗人BST 1多克隆抗体及其F(ab’) 2 片段 ,以其刺激U937细胞后 ,用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法研究胞内蛋... 目的 探讨髓系细胞表面BST 1(骨髓基质细胞抗原 1) /CD15 7分子能否作为一受体介导信号传导和调节细胞表面FcγR的表达。方法 制备兔抗人BST 1多克隆抗体及其F(ab’) 2 片段 ,以其刺激U937细胞后 ,用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法研究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用FACS法检测细胞表面FcγR的表达。结果 抗人BST 1抗体刺激U937细胞可介导胞内多种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增高 ,包括Mr 为 12 0× 10 3 的c cbl原癌蛋白 ;并可下调细胞表面CD6 4的表达。抗BST 1抗体的这些作用呈抗体Fc段依赖性。结论 髓系细胞表面BST 1分子可作为一受体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抗BST 1抗体刺激U937细胞可下调其表面CD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BST-1抗体 磷酸化 风湿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鉴定PTPLAD1调控的结肠癌细胞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 被引量:3
5
作者 胡阳 杨杰 +1 位作者 余汝媛 汪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5-851,共7页
目的: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并分析结肠癌细胞中含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A结构域蛋白1(PTPLAD1)调控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方法:运用siRNA技术沉默PTPLAD1的表达,于细胞培养条件下运用氨基酸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lsotope label... 目的: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并分析结肠癌细胞中含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A结构域蛋白1(PTPLAD1)调控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方法:运用siRNA技术沉默PTPLAD1的表达,于细胞培养条件下运用氨基酸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lsotope labeling with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标记细胞,用酪氨酸磷酸化抗体免疫沉淀富集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用LTQ-Orbitrap XL质谱鉴定因敲低PTPLAD1所出现的差异表达的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进一步利用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用real-time PCR筛选得到有效的siRNA干扰片段,Western blot验证其干扰效果及有效干扰时间。质谱鉴定PTPLAD1调控的差异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共20个,其中显著上调的8个,显著下调的10个,主要为转录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相关蛋白。IPA软件的结果表明PTPLAD1调控的差异酪氨酸磷酸化蛋白的功能主要与器官发育分化、维持组织分化类型及细胞凋亡、增殖相关。结论:成功鉴定出PTPLAD1调控的差异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可以为后续研究PTPLAD1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蛋白磷酸酶样A结构域蛋白1 HCT-116细胞 小干扰RNA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内脏脂肪组织的表达水平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淼 邹大进 +1 位作者 侯炯 张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8-650,共3页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CDM组)和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ODM组),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临床指标,并以Western印迹法测定内脏...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CDM组)和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ODM组),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临床指标,并以Western印迹法测定内脏脂肪组织中PTP-1B的表达水平。结果:ODM、CDM组较对照组已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前两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无明显差异,PTP-1B表达水平在上述3组逐渐降低(36.53±14.82,11.57±1.89,3.39±0.94);并且校正年龄和性别后PTP-1B表达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PTP1B表达升高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但PTP-1B的表达不仅与胰岛素抵抗因素相关,同时还受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1B 2型糖尿病 内脏脂肪组织 胰岛素抵抗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基因对肉质性状的调控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小玲 黄志清 +3 位作者 贾刚 郭秀兰 唐仁勇 吴秀群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594,共4页
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on domain containing 1,PID1)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新基因。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PID1基因的表达。PID1基因表达过量能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质性状... 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on domain containing 1,PID1)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与脂肪代谢相关的新基因。在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PID1基因的表达。PID1基因表达过量能促进前体脂肪细胞的增殖,影响肉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解偶联蛋白(UCP)基因]的表达。因此,深入探讨PID1基因在畜禽肉品质上的调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将为改善畜禽肉品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概述了PID1基因的发现和表达规律、PID1蛋白的结构、PID1基因与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关系及其在畜禽肉质调控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互作结构域1 脂肪代谢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 解偶联蛋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产物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倩 甘强 +2 位作者 刘霞 陈曦 冯长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靶点之一,筛选PTP1B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构建共含有42 296个小分子的天然产物库,分别与PTP1B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靶点之一,筛选PTP1B抑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方法,构建共含有42 296个小分子的天然产物库,分别与PTP1B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原配体的结合能量为阈值,经过三轮筛选选取打分值高于阈值的小分子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毒性参数预测,最终筛选出3个PTP1B抑制剂,对苯醌类化合物7、异香豆素类衍生物10和Clavepictine类似物11.结合方式研究表明,3个候选抑制剂类药性良好,均具有较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和11的PTP1B抑制活性未见报道.对化合物10进行体外抑制活性检测,其IC50为(74.58±1.23)μmol/L,可作为潜在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1B抑制剂 虚拟筛选 天然产物 药代动力学特性 毒理性质 氢键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辰 王沥 杨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1-946,共6页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1B(PTP1B)是一种在体内广泛表达的胞内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PTP1B可增加胰岛素和瘦蛋白 (leptin)的活性 ,为寻找 2型糖尿病。
关键词 蛋白质磷酸酶IB(PTP1B) 2型糖尿病 肥胖 胰岛素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组织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汉龙 陶娟 +3 位作者 刘辉峰 安湘杰 王育珏 涂亚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组织和20例正常人包皮组织中SHP-1和EGFR的表达。结果:①尖锐湿疣组织中SHP-1的阳性表达率与正...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SHP-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组织和20例正常人包皮组织中SHP-1和EGFR的表达。结果:①尖锐湿疣组织中SHP-1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尖锐湿疣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尖锐湿疣组织中SHP-1和EGF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SHP-1和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中异常表达,可能与尖锐湿疣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蛋白磷酸酶-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多糖SJB的结构分析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抑制活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玮 张文清 罗国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05-2208,共4页
通过DEAE-纤维素和凝胶过滤柱色谱对桑叶碱提粗多糖进行分级分离,获得均一多糖SJB,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体外模型对SJB进行降血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J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104,由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 通过DEAE-纤维素和凝胶过滤柱色谱对桑叶碱提粗多糖进行分级分离,获得均一多糖SJB,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体外模型对SJB进行降血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J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104,由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组成的酸性杂多糖;主链由1,2-、1,2,4-连接的鼠李糖和1,4-、1,3,4-连接的半乳糖醛酸组成;侧链包括末端、1,5-、1,3,5-连接的阿拉伯糖;末端、1,4-连接的葡萄糖以及末端、1,3-、1,4-、1,6-连接的半乳糖,主要通过鼠李糖的O4位和半乳糖醛酸的O3位与主链相连.该多糖为首次从桑叶中获得的酸性杂多糖.20μg/mL SJB对PTP1B的抑制率为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多糖 结构鉴定 蛋白磷酸酯酶PTP1B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的中药抑制剂筛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婉南 李莹 +4 位作者 庄妍 李贺 陈颖丽 赵志壮 付学奇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1-1216,共6页
用含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催化结构域(ΔSHP-1)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ΔSHP-1的高效表达,经分离纯化后,以ΔSHP-1为靶标,通过体外酶反应动力学实验,对157种中药水提液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筛选出两种对ΔSHP-1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 用含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SHP-1催化结构域(ΔSHP-1)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得到ΔSHP-1的高效表达,经分离纯化后,以ΔSHP-1为靶标,通过体外酶反应动力学实验,对157种中药水提液的抑制效果进行研究,筛选出两种对ΔSHP-1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中药:山茱萸和蒲公英,并对其IC50及抑制类型做了进一步研究.为建立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和中药在治疗免疫疾病和糖尿病上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含SH2结构域的蛋白质磷酸酶1(SHP-1) 中药 抑制剂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三唑并噻二唑-均三嗪的合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成路 李传银 +3 位作者 杨蒙 朱长安 孙晓娜 李益政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5-393,共9页
以苯亚氨基为桥,设计合成了18个含有三唑并噻二唑和均三嗪双杂环的新型分子(4a^4i和5a^5i),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将吗啉和四氢吡咯分别与三聚氯氰发生双取代反应合成三嗪衍生物(1A和1... 以苯亚氨基为桥,设计合成了18个含有三唑并噻二唑和均三嗪双杂环的新型分子(4a^4i和5a^5i),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将吗啉和四氢吡咯分别与三聚氯氰发生双取代反应合成三嗪衍生物(1A和1B),然后将1A和1B分别与对氨基苯甲酸反应,合成重要中间体(2A和2B)。通过熔融法将8种脂肪酸与二氨基硫脲缩合得1,2,4-三唑衍生物3a^3h,最后将2A和2B在三氯氧磷和四丁基溴化铵催化下分别与3a^3h反应得目标产物。为了进一步比较3-脂肪基和3-苯基对药效活性的影响,利用相同方法设计合成了目标产物4i和5i。评价了目标产物对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Cdc25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结果发现:所有目标分子对Cdc25B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IC_(50)值)在2.40~0.31 mg/L之间,目标分子4a^4f和5a^5i的IC_(50)值均低于阳性参照物Na_3VO_4[(1.25±0.14)mg/L],有望成为潜在的Cdc25B抑制剂;在PTP1B测试中,14个目标分子具有优良的抑制活性,IC_(50)值在0.98~0.37 mg/L之间,低于阳性参照物齐墩果酸[(1.19±0.27)mg/L],有望成为潜在的PTP1B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并噻二唑 三嗪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 蛋白磷酸酶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妙侠 刘卫平 +2 位作者 李甘地 张文燕 李俸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917-920,共4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SP法)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3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0例,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0例共70例T与NK细胞淋巴瘤...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SP法)检测鼻NK/T细胞淋巴瘤3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0例,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10例共70例T与NK细胞淋巴瘤SHP-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0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0例以及浆细胞瘤10例共30例对照样本SHP-1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70例T与NK细胞淋巴瘤均未检测出SHP-1蛋白,而对照组所有反应性增生淋巴结,5/10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5/10例浆细胞瘤检测出SHP-1蛋白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字2检验,P<0.01)。结论SHP-1在T与NK细胞淋巴瘤中缺乏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SHP-1 T与NK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氟甲基磷酸类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B抑制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结合自由能计算(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巍 张怀 计明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8-676,共9页
通过分子对接建立了一系列含二氟甲基磷酸基团(DFMP)或二氟甲基硫酸基团(DFMS)的抑制剂与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B(PTP1B)的相互作用模式,并通过1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olecular mechanics/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MM/GBSA)方法计... 通过分子对接建立了一系列含二氟甲基磷酸基团(DFMP)或二氟甲基硫酸基团(DFMS)的抑制剂与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1B(PTP1B)的相互作用模式,并通过1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olecular mechanics/generalized Born surface area(MM/GBSA)方法计算了其结合自由能.计算获得的结合自由能排序和抑制剂与靶酶间结合能力排序一致;通过基于主方程的自由能计算方法,获得了抑制剂与靶酶残基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显示DFMP/DFMS基团的负电荷中心与PTP1B的221位精氨酸正电荷中心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强弱决定了此类抑制剂的活性,进一步的分析还显示位于DFMP/DFMS基团中的氟原子或其他具有适当原子半径的氢键供体原子会增进此类抑制剂与PTP1B活性位点的结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酯酶1B 分子动力学模拟 自由能计算 自由能分解 MM/G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基因第7内含子多态性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关联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丽霞 魏金涛 +3 位作者 冉志平 钱运国 喻婷 熊远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15-1019,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部分SNP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关联性。选取国外瘦肉型猪种大约克夏16头、长白猪21头和中国脂肪型地方猪种梅山猪22头以及"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213头为研究材料,利用PCR-E... 本研究旨在分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部分SNP与猪脂肪沉积性状的关联性。选取国外瘦肉型猪种大约克夏16头、长白猪21头和中国脂肪型地方猪种梅山猪22头以及"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213头为研究材料,利用PCR-Eco88I-RFLP方法检测PTP-1B基因第7内含子序列存在G/A突变的多态性,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白和长白猪种为单一的A等位基因,而梅山猪种以杂合子GA基因型为主,对213头"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进行性状关联分析,该位点与猪板油质量、内脂率、胸腰椎间背膘厚等脂肪沉积性状显著相关(P<0.05),且杂合子GA基因型个体的板油质量和内酯率都最低(GA基因型个体<GG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这可能是杂种优势的体现。而GG基因型个体的胸腰椎间背膘厚最低(GG基因型个体<G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个体)。结果提示,提高G等位基因频率可显著减少脂肪沉积,该SNP可能是改良猪脂肪沉积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1B 基因 脂肪沉积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酪氨酸磷酸酶1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进国 陈雪华 +1 位作者 刘炳亚 朱正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 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T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TP1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TP1B蛋白表达并分析PTP1B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P1B在不同胃癌细胞和胃癌癌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永生化胃黏膜细胞GES-1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弱表达或不表达。PTP1B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在原发部位的浸润显著相关(P<0.05),PTP1B在TNM分期较晚(Ⅲ+Ⅳ)和有淋巴结转移(N1+N2+N3)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TNM分期较早(Ⅰ+Ⅱ)和无淋巴结转移(N0)的胃癌组织。结论 PTP1B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原癌基因的作用,其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蛋白磷酸 PTP1B蛋白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二取代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活性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英俊 杨鸿境 +6 位作者 曹欣 高立信 靳焜 盛丽 刘季红 刘雪洁 李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94-1002,共9页
合成出了一系列含苯并咪唑/芳氧甲基骨架的3,6-二取代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3a^3l,其结构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和元素分析得以确认。评价了它们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Cdc25B)/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合成出了一系列含苯并咪唑/芳氧甲基骨架的3,6-二取代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3a^3l,其结构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和元素分析得以确认。评价了它们对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Cdc25B)/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讨论了构效关系。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a对Cdc25B和PTP1B的抑制活性最高,其半数抑制浓度(IC 50)值分别为(0.46±0.02)μg/mL和(1.77±0.40)μg/mL。所得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Cdc25B/PTP1B抑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并噻二唑 苯并咪唑 芳氧乙 细胞分裂周期25B磷酸酶抑制剂 蛋白磷酸酶1B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平静 周东华 +3 位作者 范菊花 刘兰甜 田杰 郭钊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05-1407,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BID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BIDC、30例导管原位癌...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BIDC)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BIDC、30例导管原位癌、20例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20例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P1B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PTP1B mRNA及蛋白在BIDC和导管原位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3%(16/30)、60.0%(18/30),50.0%(15/30)、56.7%(17/30),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P<0.01)。PTP1B mRNA及蛋白在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P1B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类似原癌基因的作用,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癌 蛋白磷酸酶1B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通过STAT3途径影响肝癌细胞PD-L1表达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蒙秋华 田婧 +2 位作者 覃妍 蒙秋晓 董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1-267,共7页
背景与目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delta,PTPRD)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肝癌组织的异常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关。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背景与目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delta,PTPRD)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在肝癌组织的异常表达与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关。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通路在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免疫系统的许多方面,STAT3异常激活与PTPRD和PD-L1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然而PTPRD和PD-L1的相关性目前鲜见文献报道。探讨PTPRD和PD-L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进一步在肝癌细胞中观察PTPRD是否可调控PD-L1。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二病区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并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肝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及其癌旁标本中PTPRD和PD-L的蛋白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同一标本PTPRD和PD-L1 mRNA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或沉默PTPRD对PD-L1、STAT3和p-STAT3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RTFQ-PCR检测PTPRD过表达对PD-L1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肝癌组织中PTPRD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PD-L1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两者表达呈负相关性(r2=0.275 8,P=0.036 7);PTPRD过表达时,PD-L1、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0.05),PTPRD沉默时,PD-L1的表达增高。结论:PTPRD和PD-L1表达水平在肝癌中呈负相关,PTPRD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节PD-L1的表达。PTPRD有望成为肝癌免疫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D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