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在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应用 被引量:58
1
作者 胡远满 徐崇刚 +4 位作者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冷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846-1856,i001,共12页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 ANDIS) ,研究有采伐和无采伐预案下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森林景观的长期变化。用 APACK计算每一个物种及各年龄级的分布面积。为了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 ,计算了物种分布的聚集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无... 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 ANDIS) ,研究有采伐和无采伐预案下大兴安岭呼中林区的森林景观的长期变化。用 APACK计算每一个物种及各年龄级的分布面积。为了研究物种分布格局的变化 ,计算了物种分布的聚集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干扰模式为低频率大面积高强度火烧 ;在有采伐预下 ,火干扰模式为高频率小面积低强度火烧 ;(2 )在无采伐预案下 ,火会造成各种群分布面积的强烈波动 ,但是对种群的年龄结构没有很大影响 ;在有采伐预案下 ,火对种群分布面积和年龄结构都没有很大的影响 ;(3)采伐能完全改变各种群的年龄结构 ,降低种群分布的聚集度 ,但是对各种群的分布面积并没有很大影响 ;(4 )在有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增长量通过采伐取走 ,群落处于演替的干扰顶极状态 ;在无采伐预案下 ,各种群为稳定型种群 (樟子松和偃松除外 ) ,大面积高强度火烧使群落产生较大的波动。结果表明 ,在呼中林业局 ,在没有人为干扰情况下 ,火干扰是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自从有了人为干扰 ,采伐开始逐渐取代火干扰成为影响森林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空间直观景观模型的一个挑战是模型的验证。由于缺乏详细的空间数据及模型模拟中的随机性 ,很难通过模型模拟结果与实地调查或遥感数据的比较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is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森林景观变化 采伐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元尺度上不确定性对空间景观直观模型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崇刚 胡远满 +4 位作者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冷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38-1949,i004,共13页
L ANDIS模型是模拟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森林景观变化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模型把景观概念化为由相同大小的像元或样地组成的格网。在每一个像元上 ,模型要求输入物种和年龄组信息。但是 ,由于研究区一般由成千上百万个像元构成 ,不可能通... L ANDIS模型是模拟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森林景观变化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模型把景观概念化为由相同大小的像元或样地组成的格网。在每一个像元上 ,模型要求输入物种和年龄组信息。但是 ,由于研究区一般由成千上百万个像元构成 ,不可能通过实际调查获取每一个像元上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因此 ,采用了一种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从森林调查数据中获取每一个像元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该方法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方法 ,会在 L ANDIS模型模拟的物种和年龄组信息的输入中引入不确定性。为了评价由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所引入像元尺度上的不确定性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 L ANDIS模型模拟的每一个物种 ,用众数年龄组发生频率来定量化单个像元上年龄组信息的不确定性 ,用所有像元上的众数年龄组平均发生频率来定量化年龄组信息在像元尺度上总的不确定性。平均发生频率越高 ,不确定性越低。为了评价基于小班的随机赋值法对景观尺度上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 ,计算了每一个物种在整个研究区内的面积百分比和聚集度指数。变异系数越大 ,不确定性越高。对所有物种 ,年龄组信息不确定性在模型模拟的初期是比较低的 (平均发生频率大于 10 )。种子传播、建群、死亡和火干扰使模型结果的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landis 不确定性分析 蒙特卡罗模拟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空间不确定性的地统计学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崇刚 胡远满 +3 位作者 常禹 李秀珍 布仁仓 贺红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为了用尽可能小的蒙特卡罗模拟样本来反映模型模拟结果中的不确定性,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引入地统计随机模拟的LU分解算法.首先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与普通随机采样在LU分解算法中的表现进行比较,然后把基于拉丁超几何体采样的LU分解法应... 为了用尽可能小的蒙特卡罗模拟样本来反映模型模拟结果中的不确定性,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引入地统计随机模拟的LU分解算法.首先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与普通随机采样在LU分解算法中的表现进行比较,然后把基于拉丁超几何体采样的LU分解法应用于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的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随机采样相比,拉丁超几何体采样能捕获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蒙特卡罗模拟次数较少时.LANDIS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由地统计学随机模拟所引入的不确定性在象元尺度上随模拟时间增加而增加,但是在景观尺度上并没有受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克吕格插值 地统计随机模拟 LU分解 拉丁超几何体采样 空间直观 景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IS模型的福建天宝岩森林景观演替动态模拟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梦遥 游巍斌 +5 位作者 林美娇 刘君成 林雪儿 何东进 刘进山 蔡昌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22,共11页
【目的】了解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为保护区制定管理政策保护珍稀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 7.0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300年(2016—2316年)的森... 【目的】了解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为保护区制定管理政策保护珍稀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 7.0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300年(2016—2316年)的森林景观演变进行模拟,采用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树种面积变化、景观聚集度、分维度、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树种在模拟时间内的龄级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演替时段内,除毛竹林外所有树种斑块分维度均在1.00~1.06之间,表明其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且变化不大。多样性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变化速度在逐渐变缓,表明树种逐渐趋于稳定。阔叶林聚集度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其面积则始终保持增长,至演替结束,以成熟林和幼龄林为主;猴头杜鹃林、长苞铁杉林聚集度在整个演替时段内呈增加趋势,其面积在演替中后期有所增加,且以幼龄林的增加为主;杉木林面积在前150年增长,此期间幼龄林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后150年面积保持稳定,至演替结束,以中龄林和近熟林为主;聚集度虽保持稳定但略有增加;柳杉林聚集度在演替前100年保持稳定而后200年有所降低,至演替后期,整个柳杉林以过熟林为主,中龄林次之;马尾松林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均以过熟林为主,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很低;毛竹林在演替后期以过熟林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成熟林;且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在演替期间聚集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天宝岩森林景观的演替会依据一定的规律向顶级群落常绿阔叶林演替;马尾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在群落中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被取代;杉木林、长苞铁杉林和猴头杜鹃林,在演替时段内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is模型 森林景观 自然演替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模型的地域性灌木园林景观空间平衡性布局最优规划仿真
5
作者 刘骥 周心怡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76-181,共6页
针对当前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分析的方法缺少,导致灌木面积演化后大幅度减少的问题,提出基于GIS模型的地域性灌木园林景观空间平衡性布局最优规划仿真。统计基于GIS模型的地域性灌木高程数据,在ArcGIS中计算灌木景观热力学熵,判断... 针对当前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分析的方法缺少,导致灌木面积演化后大幅度减少的问题,提出基于GIS模型的地域性灌木园林景观空间平衡性布局最优规划仿真。统计基于GIS模型的地域性灌木高程数据,在ArcGIS中计算灌木景观热力学熵,判断空间布局平衡性。分析地域性灌木分配均匀度、空间平衡性布局优势度和布局规划维度指标,定量分析景观格局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空间平衡性布局最优规划指标,计算地域性灌木斑块面积占比和灌木斑块密度指数,通过GIS模型交互反馈解决规划过程中维度低的问题。将对比度、信息熵、元素间相似程度作为描述向量,结合最大似然法进行布局最优规划仿真,使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构建GIS评价模型,按照空间平衡性设定布局标准,获取合理规划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灌木园林景观布局规划,演化后的灌木面积为5.0×105hm2,与所研究方法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地域性灌木园林景观空间平衡性布局最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模型 地域性灌木 园林景观 空间平衡性 布局最优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 景观需求评价
6
作者 何昊翰 许先升 黄铃 《广东园林》 2024年第4期51-59,共9页
在城市化快速推动下,人本需求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以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为例,构建城市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人本需求视角,对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的需求进行定量研究,引入KANO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及现... 在城市化快速推动下,人本需求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以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为例,构建城市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人本需求视角,对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的需求进行定量研究,引入KANO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判断滨海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的需求程度,借助归类分析、混合类分析和Better-Worse指数,分析各需求的重要程度,并将指标按照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的属性重要度排序。结果显示,亲水性、可达性、植物配置丰富度等12项指标集中在必备需求和期望需求上。基于此,为提高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景观质量,根据需求重要性,针对自然环境、建成环境、活动主体3个要素提出了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需求 滨海公共空间 KANO模型 景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观偏好和景观空间指标的农业景观特征偏好模型:以北京市11个农业景观特征区域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晓彤 李良涛 +3 位作者 王晓军 肖禾 纪宁 王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0-184,共5页
本研究以北京市11个农业景观特征区域的真实照片为评价资料,通过对46位环境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平衡非完全区组排序评判测试得到他们对不同景观照片的偏好数值。以250m为边长的正三角形在2006年110000土地利用图上截取出照片所对应的数... 本研究以北京市11个农业景观特征区域的真实照片为评价资料,通过对46位环境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平衡非完全区组排序评判测试得到他们对不同景观照片的偏好数值。以250m为边长的正三角形在2006年110000土地利用图上截取出照片所对应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了反映该照片景观特征的空间格局指数。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以相对应的空间格局指数以及主观判断得到的绿色覆盖度和管理水平等共11个指标,分别针对不同景观特征区域构建景观偏好模型。研究表明,除各指标在权重上的差异外,有些指标在不同特征区域内,甚至在对景观偏好影响的方向上都有所差异:绿色覆盖度、管理水平、斑块黏合度、斑块聚合程度、分维度指数均体现出对景观可视偏好的正向影响,开阔地比例在可视范围体现了对景观偏好的逆向影响,而斑块数量、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干扰比例和林地比例在不同景观特征分区内则表现不同的影响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偏好 空间指标 景观特征 农业景观 偏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破碎带GPSRTK监测理论、技术方法及空间模型 被引量:8
8
作者 冯仲科 胡涌 +1 位作者 谭伟 任谊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28,共5页
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形成的景观破碎带不仅影响景观的观赏价值 ,还会引起水土流失和破坏生物多样性 .因此 ,对城乡景观破碎带的定量监测不仅有学术意义 ,更有应用价值 .该项目通过对各类景观破碎带的GPSRTK技术定量监测建立各类景观破碎... 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形成的景观破碎带不仅影响景观的观赏价值 ,还会引起水土流失和破坏生物多样性 .因此 ,对城乡景观破碎带的定量监测不仅有学术意义 ,更有应用价值 .该项目通过对各类景观破碎带的GPSRTK技术定量监测建立各类景观破碎带的空间分布数学模型 ,并精确监测其地图 (投影 )面积、临空面积、土方体积及其变动 ,为治理景观破碎带提供基础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带 GPS PTK 定量监测 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县域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李彤辉 韩素波 +2 位作者 李强 高威 徐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北高南低”(PD/ED/SHAPE_MN)与“北低南高”(AREA_MN/COHESION)的稳定二元结构,自然本底条件复杂,地表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趋于破碎化、复杂化;国土空间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改善,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地区格局分异明显,分布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②京津冀北部区县,斑块破碎化通过增强边缘效应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破碎化—高生态效率”正向机制;位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生态效率下降;京津核心区则通过高效空间治理,能够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维持较高的生态效率。③PD、COHESION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本地及跨区域负向效应抑制生态效率,而AREA_MN和ED通过增强连通性产生正向促进与溢出效应,SHAPE_MN则呈现本地增益与区域损耗的冲突效应,2005—2020年AREA_MN、ED、SHAPE_MN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理清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城郊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欧定华 夏建国 欧晓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36-242,共7页
基于土地景观遥感影像分类数据、DEM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受时间尺度影响较大,同一土地景观格局变... 基于土地景观遥感影像分类数据、DEM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受时间尺度影响较大,同一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驱动因子对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力也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农田、果园、交通运输、水体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人文驱动因子影响,森林、城乡人居及工矿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自然驱动因子影响,人文驱动因子对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总体上大于自然驱动因子。人口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等因子是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空间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优于OLS线性回归模型,是进行土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近郊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 空间回归模型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影响
12
作者 王舒影 杨国福 +1 位作者 徐依仁 徐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明杭州乡村地区因土地利用/覆被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挖掘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影响,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方法】在评估杭州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量化景观格... 【目的】探明杭州乡村地区因土地利用/覆被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挖掘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影响,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方法】在评估杭州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量化景观格局指数的基础上,应用3种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景观空间格局总体趋于破碎化和均匀化,平原地区最为显著;3)乡村景观格局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景观格局指标与程度两方面均有体现,其中,地形坡度(SLOPE)对服务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是景观面积(TA)、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边缘密度(ED)、蔓延度指数(CONTAG)。【结论】分析乡村地区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可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乡村 景观格局 可持续管理 空间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模型构建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陈菲 朱逊 张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2-96,共5页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活力评价 差异性 评价模型 公共空间类型 严寒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文化古镇景观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重庆龙兴古镇景观提升项目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琼 林秀弘 +1 位作者 徐剑琼 李超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07-114,共8页
近年来,古镇景观提升建设的具体实践与认知评价在行业内外日益受到重视。古镇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聚落形式之一,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往往易形成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景观。文章结合重庆龙兴古镇景观提升项目,从场所公共空间的活力... 近年来,古镇景观提升建设的具体实践与认知评价在行业内外日益受到重视。古镇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聚落形式之一,在形成与发展历程中往往易形成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景观。文章结合重庆龙兴古镇景观提升项目,从场所公共空间的活力评价与提升出发,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古镇原有景观空间活力现状及提升侧重方向,利用主要影响维度及街巷民建景观、交通可达程度等观测指标(环境资源活力、经济业态活力等)分析古镇景观空间的活力表现,提出改造主题街巷民建景观、完善丰富经济业态形式等优化侧重方向的建议,以期为古镇景观提升相关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景观空间活力 历史文化古镇 龙兴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的益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盛孝前 夏栗 +3 位作者 吴晟扬 刘大逵 姚辉 文计力 《湖南林业科技》 2019年第3期9-14,20,共7页
为构建益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探索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利用益阳市2013年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数据,运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改进型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域的景观稳定性。结果表明:益阳市适宜景观粒度为240m,景观适宜分... 为构建益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探索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利用益阳市2013年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数据,运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改进型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域的景观稳定性。结果表明:益阳市适宜景观粒度为240m,景观适宜分析幅度为4080m。益阳市2013年景观稳定性区域差异显著,北部和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轻,景观稳定性较高;南部景观稳定性较差;中部是益阳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心,斑块破碎化程度严重,景观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空间自相关模型 土地利用 景观稳定性 益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建筑模型的设计语言探析——以山地别墅景观空间模型作品为例
16
作者 马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I0014-I0015,共2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设计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作为各类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承载者,模型以其最为接近实际效果的真实性和小巧精致的艺术性,弥补了平面图纸的缺憾。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模型的制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设计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作为各类建筑、景观、环境的设计承载者,模型以其最为接近实际效果的真实性和小巧精致的艺术性,弥补了平面图纸的缺憾。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模型的制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是完善设计作品、呈现理想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木为法曰模,以竹为之曰范”,模型作为设计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夯实景观设计基础的重要实践过程。风格多样的模型设计,通过其丰富的设计语言,呈现出雕塑般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设计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建筑 山地别墅 景观空间 景观设计 数字化时代 模型设计 有效措施 理想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锋 卢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共8页
【目的】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阐明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特征,为重要固沙乔木樟子松天然更新和扩张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散生单木为研究对象... 【目的】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阐明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特征,为重要固沙乔木樟子松天然更新和扩张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散生单木为研究对象,利用VonMises分布和韦伯分布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分布模型。基于10株散生樟子松母树及其1374株更新幼苗观测数据,采用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应用模型随机模拟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更新幼苗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分布在方位角(正北为0°,顺时针旋转)为0°~127°和216°~360°2个区间中,更新幼苗与母树的距离集中在0.37~10.95m,树龄较高的幼苗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较远的地方;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由更新幼苗数量模型、方向分布模型和距离分布模型构成,基于模型发现,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平均扩散方向为北偏东16°,平均扩散距离为5.37m;应用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模型模拟地径为70cm的樟子松母树更新幼苗群体空间格局,生成的樟子松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共97株,模拟的更新幼苗空间分布与观测一致。【结论】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在扩散距离上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分布具有方向性,绝大部分幼苗分布在母树北面。樟子松幼苗存活要求较低的太阳辐射微环境,没有遮荫的环境不利于天然更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可清晰描述单株樟子松周围更新幼苗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 空间格局 空间直观模型 Janzen-Connell假说 天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常青 何欢乐 季宏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39,共8页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DPSIR模型 土地空间配置 综合适宜性评价 景观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城市空间结构信息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焦利民 杨璐迪 +2 位作者 刘稼丰 张博恩 许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76-1283,共8页
利用衡量新增斑块空间邻接关系的多阶景观扩张指数定量识别城市组团的空间特征,结合城市组团所表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信息,构建基于MLEI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MLEI-CA)模型。针对武汉市1990、2000、2013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MLEI-CA对... 利用衡量新增斑块空间邻接关系的多阶景观扩张指数定量识别城市组团的空间特征,结合城市组团所表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信息,构建基于MLEI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MLEI-CA)模型。针对武汉市1990、2000、2013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MLEI-CA对武汉市城市扩展进行模拟,通过与Logistic-CA模型对比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MLEI-CA模型更加准确地揭示城市扩展的空间演变过程,MLEI-CA模型精度优于Logistic-CA模型,Kappa系数、城市用地的精度分别提高6%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模拟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组团 多阶景观扩张指数 元胞自动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市“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振 郭杰 +2 位作者 张雪微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模型中,设置农业空间优先、工业和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和三生空间均衡发展4类情景,预测了规划目标年(2025年和2035年)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状况。[结果]南京市低、中、高安全水平生态用地规模分别为1537.41,2576.85,2928.59 km^(2),占比23.34%,39.12%,44.46%;相较其他3种情景,“三生”空间均衡发展情景下,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态安全,各类空间变化趋势整体较为缓和,到2025年和2035年,生产空间基本维持现有水平,仅增加2.09,2.02 km^(2),生活空间增幅相对有限,分别为28.55,46.27 km^(2),生态空间缩减幅度有所放缓,分别为30.64,48.29 km^(2),该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也能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论]以“三生”空间均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FLUS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