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1
作者
虞晓兰
张方敏
+3 位作者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6-2357,共12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_(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_(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_(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_(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_(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_(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_(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_(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
气候变化
CH4通量
DNDC模型
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稻
-
麦
”
轮作
农田
生态系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食用菌废料还田
能值分析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1
作者
虞晓兰
张方敏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6-2357,共12页
基金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BK20220017)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联合开放基金(2021SYIAEKFMS37)
中国气象局气象能力提升联合研究专项(22NLTSQ011)。
文摘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_(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_(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_(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_(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_(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_(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_(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_(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
气候变化
CH4通量
DNDC模型
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
Key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farmland
climate change
CH4 flux
DNDC model
reduction measure
straw returning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6,共8页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8)资助
文摘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关键词
“
稻
-
麦
”
轮作
农田
生态系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食用菌废料还田
能值分析
成都平原
Keywords
"Rice-wheat rotation" farmland system
Straw cycling mode
Mushroom residues utilization
Emergy analysis
Chengdu Plain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虞晓兰
张方敏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