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虾鳖绿色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阮寿延 江俊芳 阮章波 《农村实用技术》 2025年第9期87-89,共3页
稻虾鳖绿色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位互补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系统,通过构建“水稻-克氏原螯虾-中华鳖”共生体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该模式利用水稻遮荫改善水质,虾类活动促进养分循环,鳖类调控生物群落,形成高效物质循环,... 稻虾鳖绿色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位互补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系统,通过构建“水稻-克氏原螯虾-中华鳖”共生体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该模式利用水稻遮荫改善水质,虾类活动促进养分循环,鳖类调控生物群落,形成高效物质循环,在确保粮食作物稳定产出的基础上,还能额外产出一定数量的高品质水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集成与推广稻虾鳖绿色综合种养殖技术,是适应高效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鳖绿色综合种养模式 技术要点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肖惠敏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新模式,既能提高农民耕种收益,又能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度契合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新模式,既能提高农民耕种收益,又能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度契合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的有机统一,提升了稻田整体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本文将以丹山镇为例,从稻虾种养的田块改造、种养模式、水稻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种植方式与时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并分析了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种植 绿色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虾综合种养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
3
作者 罗兵 孙海燕 +1 位作者 钱斌 薛依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0期194-196,共3页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技术,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历史,分析了稻虾轮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一稻三虾”3种综合种养模式,并对这3种...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技术,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历史,分析了稻虾轮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一稻三虾”3种综合种养模式,并对这3种模式的生产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太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模式 效益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虾种养模式水体理化因子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4
作者 徐智威 侯应霞 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 为探究稻-鸭-虾种养模式对水质的影响,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在监利市新沟镇双水双绿科研基地对稻-鸭-虾种养模式(rice-duck-crayfish integrated model,RDCI)和稻-虾连作模式(rice-crayfish continuous culture model,RCCC)水体进行连续采样,并分析2种模式在不同时期(养虾期、水稻返青期、稻-鸭共作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体理化因子变化差异。结果显示:物理因子方面,RDCI模式中水温、溶氧和pH值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3.23~33.50℃、2.42~11.75 mg/L和7.18~8.32,与RCCC基本一致。化学因子方面,RDCI中总氮、总磷、氨氮、硝态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54~2.12、0.13~0.50、0.16~0.56、0.06~0.40和5.58~18.35 mg/L,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稻-鸭共作期。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11.1%、6.1%、14.4%和17.4%;在稻-鸭共作期,上述指标分别上升81%~135%、46%~113%、55%~715%和137%~166%。根据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RDCI水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RDCI养虾初期、水稻返青期、水稻成熟期和越冬期的水质符合Ⅲ级标准,养虾后期符合Ⅳ级标准,稻-鸭共作期符合Ⅴ级标准。研究表明,与RCCC相比,RDCI在养虾后期降低了水体养分盈余,在稻-鸭共作期补充了水体养分不足,从而提供了更好的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种养模式 -连作 水体理化因子 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镉稻+小龙虾+鳖+鳜”综合生态种养效益分析
5
作者 毛玉洁 黄超 +1 位作者 秦磊 邓兰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205-208,共4页
为有效解决稻虾综合种养绿色循环发展过程中,受市场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在低镉稻、小龙虾共作模式的基础上,叠加养殖中华鳖与翘嘴鳜,形成稻、虾、鳖、鳜鱼多物种共生的共作模式,从经济、生态、... 为有效解决稻虾综合种养绿色循环发展过程中,受市场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在低镉稻、小龙虾共作模式的基础上,叠加养殖中华鳖与翘嘴鳜,形成稻、虾、鳖、鳜鱼多物种共生的共作模式,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分析。通过稻、虾、鳖、鳜共作,利润达128936元/hm2,相较于稻虾单一模式提高近4.7倍;产品生产过程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既生产出健康绿色的农渔产品,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相较于单一模式,既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农民的技能水平。该模式不仅丰富了水产养殖,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三赢,为促进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和水产品安全供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生态种养 ---鳜 效益分析 低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稻区稻虾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创新与实践
6
作者 陶良保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96-98,103,共4页
[目的]突破传统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时空约束,挖掘安徽沿江稻区种养增效潜力。[方法]采用“旱虾-再生稻-沼虾”协同生产模式,在青阳县开展双季稻谷与双茬虾综合种养试验。[结果]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温光资源利用率,土地当量比达1.83,全年虾... [目的]突破传统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时空约束,挖掘安徽沿江稻区种养增效潜力。[方法]采用“旱虾-再生稻-沼虾”协同生产模式,在青阳县开展双季稻谷与双茬虾综合种养试验。[结果]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温光资源利用率,土地当量比达1.83,全年虾类平均综合产值102729元/hm^(2),投入产出比1∶2.37,小龙虾错峰上市增收23.7%,沼虾在长江流域规模化养殖取得突破。[结论]“旱虾-再生稻-沼虾”协同生产模式为安徽沿江稻虾综合种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增效方案,对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再生-沼”协同生产模式 综合种养 农业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至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鄢勤 冯诗琪 +5 位作者 张春容 邓荣平 张毅 卢佳佳 潘怡名 刘开燕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52-54,共3页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提高农民耕种收益的新模式,既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又能增加种植户收入,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乐至县迅速推广,稻虾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水稻病...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提高农民耕种收益的新模式,既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对农田环境的污染,又能增加种植户收入,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在乐至县迅速推广,稻虾面积逐年增加,然而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水稻病虫防控不同于常规种植的水稻,因为小龙虾对大多数化学农药较敏感,如果水稻病虫防治方法选用不当,将不能保证小龙虾生长安全,文章探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保证水稻的丰产及小龙虾的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宗鹏 徐磊 +5 位作者 王雨辰 胡法挺 吴玉军 孙海兰 张宽朝 林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7期229-234,264,共7页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优势。梳理了稻渔综合种养的7种主要模式,分别是稻...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增加农民收入等多重优势。梳理了稻渔综合种养的7种主要模式,分别是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鳅、稻蛙、稻螺模式,分析了其发展历程、技术研究进展及经济效益,探讨了品种选择、田间工程、安全植保、鱼病防治、科学施肥等关键技术,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有望进一步提升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生态农业 技术模式 田间工程 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阮记明 李小勇 +4 位作者 徐兴川 陈朝 李卫明 傅雪军 朱昌兰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垄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某地区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下养殖水和产品中农药残留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志华 任娣 +4 位作者 刘崇万 刘熠 葛筱琴 胡月 朱晓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为掌握江苏省某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内(“稻-蟹”及“稻-虾”)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征与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选择6个养殖区,根据生长周期,跟踪监测养殖水环境及同期水产品(虾、蟹)中20... 为掌握江苏省某地区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内(“稻-蟹”及“稻-虾”)养殖水环境及水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特征与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MS),选择6个养殖区,根据生长周期,跟踪监测养殖水环境及同期水产品(虾、蟹)中208种农药残留情况,并根据商值法对养殖水环境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利用食用安全风险指数对水产品进行食用安全分析。结果表明: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环境中检出农药的主要类型为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平均质量分数为0.33μg·L^(-1),同时有少量杀虫剂、杀螨剂、增效剂有检出;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稻虾、稻蟹农药残留的主要类型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平均质量分数为6.1μg·kg^(-1)(以湿质量计)。养殖水环境中农药主要来源于养殖前期环境中残留或外源性污染,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农药含量整体趋向于减少,通过对养殖水环境生态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各抽样点位联合风险商值(RQ)均在0~1之间,属于中风险,对环境仍具有一定的压力,除草剂等类型农药应引起重视;在监测周期内,水产品中大部分农药的残留量逐渐减少直至未检出,仅有部分点位杀菌剂有少量存在,通过对同期虾、蟹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食品安全指数远小于1,农药残留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蟹 综合种养模式 农药残留 健康风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氮磷流失特征及风险
11
作者 张怡杰 庄艳华 +2 位作者 张沁菁 张亮 张富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选择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典型区域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作为研究区,研究单一稻作(RM)、稻虾共作(RCC)、稻虾共生(RCS)3种典型模式稻季氮磷流失特征及其风险。田间原位监测表明,RCS田面水水位显著高于RM和RCC(P<0.001);全生育期田面水... 选择江汉平原稻虾综合种养典型区域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作为研究区,研究单一稻作(RM)、稻虾共作(RCC)、稻虾共生(RCS)3种典型模式稻季氮磷流失特征及其风险。田间原位监测表明,RCS田面水水位显著高于RM和RCC(P<0.001);全生育期田面水总氮(TN)平均浓度表现为RCC[(4.44±6.61)mg/L]>RM[(3.23±5.54)mg/L]>RCS[(2.95±4.71)mg/L],总磷(TP)平均浓度表现为RCC[(0.38±0.46)mg/L]>RCS[(0.37±0.42)mg/L]>RM[(0.22±0.26)mg/L]。RCC、RCS模式TN流失负荷分别是RM模式的1.39、1.19倍,TP流失负荷分别是RM模式的2.19、10.16倍;整体上,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氮磷流失负荷大于单一稻作。RM、RCC氮磷流失关键期为施肥后1周与降雨的耦合期,RCS氮磷流失关键期为成虾收获排水期。影响RM、RCC、RCS模式氮磷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降雨、施肥,降雨、投饵、频繁的人为灌排水,高水位运行、成虾收获期人为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氮磷流失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及综合配套技术探析
12
作者 彭健森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64-66,共3页
水稻是无为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时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无为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不仅改善了农业环境、提... 水稻是无为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时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无为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不仅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了稻米质量,而且增加了农户收入,开启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篇章。稻虾共作模式下,配套技术应用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种养效果和效益,因此,为保证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与效益,掌握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综合配套技术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种养模式 优势 综合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稻三虾”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方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克红 祖露 刘智俊 《科学养鱼》 2024年第6期40-41,共2页
稻虾综合种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稻渔养殖模式,在全国应用范围较广。目前,稻虾养殖模式多以单一开沟的稻虾轮作或稻虾共作养殖商品虾为主,而这两种模式往往需要对外采购大量虾苗,受一定虾苗市场制约,不利于大规模稻虾养殖发展需求,且稻虾综... 稻虾综合种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稻渔养殖模式,在全国应用范围较广。目前,稻虾养殖模式多以单一开沟的稻虾轮作或稻虾共作养殖商品虾为主,而这两种模式往往需要对外采购大量虾苗,受一定虾苗市场制约,不利于大规模稻虾养殖发展需求,且稻虾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对稻田进行开沟改造,现有技术规范允许10%以内的开沟,但是生产中应尽量做到不开沟,维持稻田原貌或者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的稻田直接进行稻田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制约 高标准农田 养殖模式 田养殖 商品 综合种养 技术规范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义乌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成舟 骆晓峰 +1 位作者 方炳南 楼明星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5期59-61,共3页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传统的单一种植水稻模式改成“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与渔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既突破了水稻种植经济效益限制,又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共赢目标,在提升粮渔保供能力的同时,实现经济...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传统的单一种植水稻模式改成“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与渔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既突破了水稻种植经济效益限制,又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共赢目标,在提升粮渔保供能力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大提升。本文介绍了义乌市近两年来稻渔综合种养的四种典型模式,即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稻蛙共养和虾莲共养,分析了稻渔综合种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推广建议,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模式 应用推广 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 浙江省义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鳖-鱼菜综合种养试验
15
作者 荣朝振 马仁胜 方国侠 《科学养鱼》 2024年第4期46-47,共2页
稻-鳖综合种养是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目前稻-鳖种养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具体的养殖模式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2022年笔者在肥西县进行了稻-鳖-鱼菜... 稻-鳖综合种养是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目前稻-鳖种养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具体的养殖模式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2022年笔者在肥西县进行了稻-鳖-鱼菜共生的综合种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养殖模式 鱼菜共生 养殖效益 肥西县 常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与残留消除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司棋 杨秋红 +6 位作者 何绪刚 刘永涛 董靖 杨移斌 胥宁 艾晓辉 刘绍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评价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采用吡虫啉0.2 mg/L的剂量,对克氏原螯虾进行了室内暴露试验和田间残留消除试验,分别采集克氏原鳌虾、稻田底泥和田水样品,研究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和残留消除情况。结果发现,室内暴露条... 为评价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采用吡虫啉0.2 mg/L的剂量,对克氏原螯虾进行了室内暴露试验和田间残留消除试验,分别采集克氏原鳌虾、稻田底泥和田水样品,研究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和残留消除情况。结果发现,室内暴露条件下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大小依次为鳃组织>肌肉>血淋巴>肠道>肝胰脏。田间残留试验中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表现为肌肉>肠道>鳃组织>血淋巴>肝胰脏,同时发现,田间试验下施药后28 d,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肌肉组织中的残留量为20.44μg/kg,吡虫啉在稻田水中降解率为97.54%,在底泥中的残留量为10.94μg/kg。为避免对非靶标生物克氏原螯虾产生危害,建议适当延长吡虫啉在稻田中的施药间隔期,在靠近养殖水体的稻田尤其是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应谨慎施药或建议使用其他替代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克氏原螯(小龙) 综合种养模式 农药富集 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 危害评价 残留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市大丰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技术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练加标 李永彬 +2 位作者 乔翠芳 陈云 董珊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8期218-219,共2页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利于开展综合经营,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受经验不足、技术缺乏等因素制约,未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稻虾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制约因素,并结...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稻田,利于开展综合经营,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受经验不足、技术缺乏等因素制约,未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稻虾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制约因素,并结合盐城市大丰区实际,总结了稻虾轮作模式的主要技术要点,以便进一步推广实施该模式,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种养 模式推广 效益分析 技术要点 江苏盐城 大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1+2”技术模式初探
18
作者 朱国美 凌武海 +4 位作者 任信林 余红喜 奚业文 曹永明 王黎明 《水产养殖》 CAS 2022年第10期60-63,共4页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实施稻虾共作“双百”工程,大力发展以“一稻一虾”(一稻指水稻,一虾为克氏原螯虾)为主要模式的稻虾综合种养,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2021年全市“一稻一虾”稻虾综合种养殖面积已超过6.67万hm^(2),实现水稻...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实施稻虾共作“双百”工程,大力发展以“一稻一虾”(一稻指水稻,一虾为克氏原螯虾)为主要模式的稻虾综合种养,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2021年全市“一稻一虾”稻虾综合种养殖面积已超过6.67万hm^(2),实现水稻每667 m^(2)均产量500 kg以上,克氏原螯虾667 m^(2)均产量150 kg以上,稻田667 m^(2)均综合纯效益在1500元以上,是传统单季水稻种植纯效益的3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 综合种养 共作 单季水 安徽省滁州市 养殖面积 模式初探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灌云县“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婷 伏广成 +5 位作者 王东 邢光磊 金万祥 马克岭 曹红军 潘卫 《农业工程技术》 2020年第8期17-17,20,共2页
灌云县借鉴里下河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的"一稻三虾"绿色生产模式,结合灌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田块并整理,增施有机肥... 灌云县借鉴里下河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的"一稻三虾"绿色生产模式,结合灌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田块并整理,增施有机肥,栽种水草、空心菜,稻虾的种苗选择、养成与繁殖,大田后期管理等环节对"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进行介绍,并就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为"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高效生产 综合种养 灌云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技术简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赞章 刘红娇 +1 位作者 叶金茂 聂建军 《南方农业》 2019年第35期11-12,共2页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是目前一种新型的农业种养模式,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具有较多的应用优势。该种模式利用水稻下方的水田养殖小龙虾,通过相互利用的方式实现种养结合,在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提高水田利用效率的同时... 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是目前一种新型的农业种养模式,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具有较多的应用优势。该种模式利用水稻下方的水田养殖小龙虾,通过相互利用的方式实现种养结合,在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提高水田利用效率的同时,有效保护了种植地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促进我国农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分析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应用价值,介绍了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作 绿色种养模式 技术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