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2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以《春秋》为纲”到“以周礼为本”——郑玄的经学史意义
1
作者 陈壁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 汉代末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遍注群经,以成一家之学。郑玄的经学构建不仅是重新解释经典,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学的根本性变革。两汉经学以《春秋》为基本纲领,而郑玄以周礼为基础遍解群经,经学成为礼学。经学的内涵,从孔子为后王所制的价值体系,转向圣王制作、孔子整理的礼制规范。对经学的整体性理解,也从“空言”转向已经实行的“行迹”。五经的性质,从两汉经师所注重的微言大义、家法师法授受转向客观知识,即经学从口耳之学转向眼手之学。正是经过郑玄的改造,“礼”从一种价值变成一种“规范”。而汉以后的王朝形成了制礼的传统,“礼”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春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谊以礼为本、儒法并用思想初探
2
作者 王凤云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7-80,共4页
贾谊提出“礼”者比“法”者,“贵在绝恶于未萌”的观点,对今天道德建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的“以礼为本、儒法并用”的思想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生活秩序、兴邦建业等方面,构成了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 民本 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洛阳地域文化记忆的国潮风伴手礼包装设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睿博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0-326,342,共8页
目的探究伴手礼包装在内外形式上的设计创新,使其超越形象传播成为一种被集体认同的文化意义展示平台。方法依据国潮的属性特点和伴手礼产品特征,国潮风伴手礼包装设计将围绕洛阳地域文化认知及其价值延展两部分展开探究。首先,融入文... 目的探究伴手礼包装在内外形式上的设计创新,使其超越形象传播成为一种被集体认同的文化意义展示平台。方法依据国潮的属性特点和伴手礼产品特征,国潮风伴手礼包装设计将围绕洛阳地域文化认知及其价值延展两部分展开探究。首先,融入文化记忆理论,结合质性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本地居民对洛阳记忆的线上、线下调研文本资料中进行地域文化记忆符号的筛选、特质的归纳、类型的凝练、层级的划分,进而完成洛阳地域文化认知。其次,从视觉形态、内涵观念潮流表达两方面对洛阳地域文化进行价值内延与外延。结果结合对洛阳地域文化认知及其价值内外延展,最终确定以宋瓷牡丹纹样创新、牡丹色彩提取、方言谐音表意的显性设计和基于行为文化的古今同聚、基于环境文化的古今交映、基于精神文化的古今对话的隐形设计主题,从而完成设计实践。结论融入洛阳地域文化记忆的国潮风伴手礼包装设计激发了人们对洛阳地域文化的持续追忆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洛阳地域文化 国潮风 伴手 包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制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秩序研究——以豫西地区传统村落为例
4
作者 葛毅鹏 杜扬 +3 位作者 马松杰 甘启政 马悦姗 李楠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35,共14页
通过识别礼制性在文化空间中的结构特征和组织逻辑,揭示出传统村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的空间秩序和礼制机制。采取“科学量化”与“人文阐释”相结合的方法,着眼村落整体格局和村落内部空间两方面构建村落空间礼制性测度模型,根据礼... 通过识别礼制性在文化空间中的结构特征和组织逻辑,揭示出传统村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的空间秩序和礼制机制。采取“科学量化”与“人文阐释”相结合的方法,着眼村落整体格局和村落内部空间两方面构建村落空间礼制性测度模型,根据礼制性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村落整体格局和村落内部空间等级分析,并利用TOPSIS综合评价,对传统村落空间礼制性量化测度。结果显示,村落空间礼制性综合表征规律有:(1)村落整体格局礼制性:整体格局是礼制空间形成的基础,整体格局等级越强,组织能力和礼制程度越高。(2)村落内部空间礼制性:建筑特性是内部空间礼制性的直接反映,建筑特征表现越明显,礼制性程度越高。(3)礼制空间“特征-机制-路径”规律:礼制空间呈现出等级性、中心性与功能分区的秩序特征,在家庭联结状态与村落形态、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历史底蕴与文化特性、经济活动与社会支持共同作用下形成,应构建以核心礼制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激活和空间秩序延续为核心内容的更新保护路径。旨在从礼制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秩序的内在逻辑与礼制性空间的形成机制,揭示礼制文化主导下物质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视角 传统村落 文化空间秩序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舒替尼和礼舒替尼片评估报告
5
作者 李丹 徐倩 +6 位作者 张雪 李丹妮 段聪 沈欣 苏富琴 汪霞 梁先明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4期8-17,共10页
礼舒替尼是全球第三款以JAKs激酶为靶点的兽用药物,也是国内首款犬用JAK制剂,为国内治疗犬瘙痒症提供了新的选择。针对一类创新药,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坚持国际评审标准开展科学评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本评估... 礼舒替尼是全球第三款以JAKs激酶为靶点的兽用药物,也是国内首款犬用JAK制剂,为国内治疗犬瘙痒症提供了新的选择。针对一类创新药,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坚持国际评审标准开展科学评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本评估报告根据《欧盟兽医药品评估报告编制原则指南》(EMA/CVMP/450781/2015)[1]撰写,全面阐述了产品的评审要点,以期为国内一类创新药研发提供指导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替尼 舒替尼片 创新药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王“制礼义”与“礼有三本”——荀子论礼之起源及对礼法的融合
6
作者 梁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181,共10页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 从起源看,礼是祭祀的仪式,也指习俗、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而法是人为的制定,是君主的政策、法令与刑罚。荀子提出先王“制礼义”,认为礼义是先王为了消除争夺、混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欲求,同时强化礼之尊卑等级的一面,他所说的礼实际更接近法,其思想受到法家的影响。但荀子又提出“礼有三本”,认为礼起源于祭祀,具有宗教和伦理的维度,与法家的法有根本的不同。荀子融合礼法,视礼义为先王的制作,给自己带来理论上的难题,其思想中存在人性平等说与圣凡差异说的矛盾。由于所处时代的缘故,荀子持一种不平等中暗寓平等的正义观,一方面强化尊卑等级,另一方面又要求打破贵族的身份等级,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其对礼的理解偏重于纵向等级秩序,而弱化了横向平等秩序。未来儒家政治哲学要发展出平等之中暗寓差等的正义观,用普遍的法则确立起横向秩序,用横向秩序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交往,儒家的礼法学要经历现代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有三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守与创新:由《盐铁论》“古者”意旨透视汉昭宣时期的礼学发展
7
作者 聂济冬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165,共11页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指儒家所倡导的古礼学说,其中蕴含了对天道和王政的追求,体现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以礼化俗的治世理念。《散不足篇》中关于“古者”的论述,可能源自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流传的古礼记或淹中古礼经。通过对“古者”意旨的构建与阐释,《散不足篇》不仅揭示了汉代儒家学者在应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上的独到方案,还展示了其以礼化俗、以礼治国的理论构想。《散不足篇》中贤良对古礼义的挖掘与对古礼制的阐扬,反映了西汉昭宣时期礼学由重视礼仪向重视礼义的转变,对后世兴礼乐、正风俗的礼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散不足篇》 化俗 西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射礼文化中的生存格局及其当代启示
8
作者 华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7,F0002,共11页
“射”“礼”均属传统六艺。相对而言,比射为竞技之争,大则关乎成败生死,小则关乎胜负荣辱;礼主于敬让,内则关乎修身成德,外则关乎和同天下。射礼乃以射入礼,既保有习武竞技以从战伐乃至守国家、威天下之义,又具有循仪以和亲睦族、立身... “射”“礼”均属传统六艺。相对而言,比射为竞技之争,大则关乎成败生死,小则关乎胜负荣辱;礼主于敬让,内则关乎修身成德,外则关乎和同天下。射礼乃以射入礼,既保有习武竞技以从战伐乃至守国家、威天下之义,又具有循仪以和亲睦族、立身成德、和乐中礼之义。传统射礼文化一则兼容争、让之道,一则力倡以德统技、止争和合的价值观。这一文化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彰显了国人独到而恢弘的生存格局,对当代社会人生的合理建构也有深刻而多元的启示,具体体现在由固本培元以致安身立命、由以德统技彰显立人为本、由以和为贵实现齐家治国、由和乐中礼展现仁美兼备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实现 文射 武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矮化中间砧嫁接礼泉短富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贾永华 马军 +3 位作者 李晓龙 褚燕南 许泽华 李百云 《落叶果树》 2025年第1期25-27,共3页
在宁夏引黄灌区,以八棱海棠为基砧,以P22、MM101、MM116、MM106、Mark、B9为中间砧,分别嫁接礼泉短枝富士苹果,比较了不同嫁接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嫁接组合的果实品质各具特点。其中以MM116作中间砧的单株产量高、单果重... 在宁夏引黄灌区,以八棱海棠为基砧,以P22、MM101、MM116、MM106、Mark、B9为中间砧,分别嫁接礼泉短枝富士苹果,比较了不同嫁接组合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嫁接组合的果实品质各具特点。其中以MM116作中间砧的单株产量高、单果重适中、果实着色面积居中、果实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固酸比大,果实品质高;以MM106作中间砧的果实单株产量高、单果重大、果实着色面积大、果实硬度居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固酸比最大,甜度高,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食用口味;以B9作中间砧果实品质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短富 矮化中间砧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10
作者 吴天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礼乐伦理精神
11
作者 易学尧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2,156,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尔不群的建筑伦理精神。整体上考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以器显道”或“以器载道”的伦理价值功能,而且具有“人伦轨模”的伦理价值旨趣,凸显出儒家礼乐伦理的核心要义。传统民居建筑对儒家礼乐伦理核心要义的凸显既通过“休戚与共”的礼乐伦理秩序表现出来,亦借助“崇德贵和”的礼乐伦理敦化和“重伦守礼”的礼乐伦理规范得以强化。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礼乐相和”的伦理精神大厦,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 乐伦理 休戚与共 崇德贵和 重伦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礼制到舒适:近代中西比较中家具设计观念的更新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正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29,共4页
文章旨在探讨近代中国家具设计观念的更新。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对近代中国家具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入手,探析家具设计观念更新的过程和主要特征。分析出近代中国家具设计观念的更新经历了从重... 文章旨在探讨近代中国家具设计观念的更新。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在对近代中国家具史料进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入手,探析家具设计观念更新的过程和主要特征。分析出近代中国家具设计观念的更新经历了从重视礼制到重视舒适的发展变化,这一转变源自民众的具身体验和中西比较,以“身”和“心”的舒适为具体路径,以身心相悦、物-人-社会相谐为最终目的,由此从一个层面探析出近代中国家具设计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轨迹和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设计 观念 更新 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以藏礼:酒的天人属性与宗周礼乐文明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瑞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此一酒礼文明既包含了对酒之“通神”特质与“合欢”功用的肯定与称赏,...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此一酒礼文明既包含了对酒之“通神”特质与“合欢”功用的肯定与称赏,又努力将酒放置于一个宏大的文明传统中,使饮酒行为不流于表面的欢愉与放纵,而沉淀出慎终追远的礼乐风尚;同时以尊尚玄酒、醴酒等方式,令酒浸渍了深厚的礼乐熏陶,使“酒以藏礼”“醉酒饱德”真正得以可能。概言之,酒鬯之设一方面以歆神降神为职志,成为沟通人神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以合欢宴乐为归依,成为敦亲睦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道与人道、神圣性与世俗性通过酒鬯之设真正可以融通为一。圣人以酒为戒,又援酒入礼,实蕴含一种深邃而厚重的礼乐文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以藏 通神 合欢 玄酒 反本复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礼经大义”到“逸礼大义”——汪宗沂《逸礼大义论》探赜
14
作者 覃力维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朱子以降的徽州地区,不仅形成了新安理学学脉,还形成了一个精研《礼经》的传统。晚清汪宗沂正是这一礼学传统的最后继承人,但别具风貌。汪宗沂《逸礼大义论》的定型,历时三十余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种传写本。该书先后与曾... 朱子以降的徽州地区,不仅形成了新安理学学脉,还形成了一个精研《礼经》的传统。晚清汪宗沂正是这一礼学传统的最后继承人,但别具风貌。汪宗沂《逸礼大义论》的定型,历时三十余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多种传写本。该书先后与曾国藩、刘蓉、王先谦、李鸿章、袁昶、章钰、胡玉缙、王欣夫等人产生交集。从书名、篇名到辑佚文本的排列、后论的删改,各本内容也不断发生改动。其中,尤其是对“官礼”“大夫以上昏礼”等内容前后不同的文本重构与解读,充分展示了汪宗沂思想世界变化的复杂过程,及其与时代风潮、地域学术传统的互动关系。而汪氏借由“逸礼”兴发时势论议,与考证色彩浓厚的辑佚学差异显著,更与时人重汉宋、分今古不同。这表明在晚清动荡的局势中,“逸礼”也成为一种与今文学、诸子学、佛学具有同样意义,只是极具个人解释特色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王欣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与天人:《礼运》对儒家礼之话语体系的构建
15
作者 朱金晶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 《礼运》对“礼”的讨论不止于“大同”“小康”,而更是围绕“时间性”与“天人关系”问题展开的礼之话语体系构建。“时间性”问题涉及礼究竟是要“回归”原初本原之“一”还是在“创制”中应对分化之“多”的问题,以及礼究竟是要维持“恒常”秩序还是不断“变化”改易的问题。“时间性”问题与“天人关系”问题紧密相关。“天人合一”并非既定事实,而是在天人张力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的“重构”。这其中既有“人文之礼”对“本于天”的天然人情的“因循”,也有礼对天然人情的“引导”;既涉及发乎“个体”自身的“义”对他者及群体关系的“内在规范性”,也涉及来自“全体”人世融畅“大顺”秩序的“外在规范性”。《礼运》深度诠释了礼在“回归”与“创制”、“守常”与“变动”、“天人合一”与“天人断裂”等问题上的辩证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 时间 天人 大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变动时代下张锡恭为学求志的思想取向
16
作者 林存阳 唐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3,共10页
传统士人在变动时代的生存状态,一直是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礼学大家,张锡恭以礼立身、经世,是品学皆善而能躬行践履的士人代表。他早年受家学熏陶而具理学根柢,负笈南菁后,由理学而深通礼学。随着时局日趋动荡,他开始利用礼学资... 传统士人在变动时代的生存状态,一直是晚清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礼学大家,张锡恭以礼立身、经世,是品学皆善而能躬行践履的士人代表。他早年受家学熏陶而具理学根柢,负笈南菁后,由理学而深通礼学。随着时局日趋动荡,他开始利用礼学资源回应现实危机,包括执教两湖书院、进入礼学馆修礼、隐居著书等,且能因时而易,积极调整问题意识与治礼重心,致其礼学思想呈现阶段性特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恪奉郑玄礼学,坚信礼所承载的恒常之道,始终视伦理纲常为万世准程。礼,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成为张锡恭用以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津梁。观其行迹,既可管窥一代学人的坎坷心路与坚韧求索,也为审视礼学的近代转型提供了生动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锡恭 经世 郑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臣·父子·师生:从辟雍礼看汉明帝的多重身份构造
17
作者 王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71,共14页
西汉王朝始终未能摆脱秦仪而教化天下,被东汉人诟病。东汉初年,君臣重建古之大学辟雍,是他们追求教化理想的举措。大射养老诸礼自周末废绝,直至明帝兴辟雍礼才得以恢复。东汉辟雍礼由一系列仪式组成,包括大射礼、养老礼和天子自讲,它们... 西汉王朝始终未能摆脱秦仪而教化天下,被东汉人诟病。东汉初年,君臣重建古之大学辟雍,是他们追求教化理想的举措。大射养老诸礼自周末废绝,直至明帝兴辟雍礼才得以恢复。东汉辟雍礼由一系列仪式组成,包括大射礼、养老礼和天子自讲,它们彼此呼应,自成体系。大射礼有“射以观德”义涵,通过辟雍拜官,缔结以德为维系的君臣关系;养老礼借“不臣”义理,明帝暂离君之身份扮演孝子,构拟孝治天下的伦常秩序;天子亲自讲学,明帝称“我为孔子”、臣为弟子,譬喻师生式的君臣关系,以儒师自居。辟雍可“观”,是明帝展示其多重理想身份的表演空间。明帝“壅天下之仪则”以自我标榜,旨在模拟人伦化的政治秩序。当时还出现“辟雍始成,欲毁太学”的现象,这既是辟雍与太学的功能有重叠之处所致,更可能是独尊辟雍背后,有将政权教权合二而为一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明帝 辟雍 大射 养老 天子讲学 教化天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之疏数”:经义阐释与北宋礼制层面禘祭之消亡
18
作者 马清源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13,167,共13页
北宋神宗年间礼制层面取消禘祭而仅保留祫祭,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源自儒家经典的禘祫礼自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在宗庙祭祀中,之后王朝礼制实践中的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更,更产生诸多争议纷纭的经学理论。汉末郑玄等人的... 北宋神宗年间礼制层面取消禘祭而仅保留祫祭,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源自儒家经典的禘祫礼自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在宗庙祭祀中,之后王朝礼制实践中的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更,更产生诸多争议纷纭的经学理论。汉末郑玄等人的经学理论及东晋以来的礼制旧制成为影响后世禘祫礼制实践与变更的重要因素。北宋时期,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迁,几乎重现先前经义阐释与礼制实践所涉禘祫年月安排的各种情况,其变迁既有礼制旧制的影响,更源出礼官对禘祫经义理论的不同解读。神宗时期禘祭的废除,对禘祭经义内涵的重新阐释被神宗君臣接受仅可谓是一表象,实际上废除禘祭是由禘祫年月安排混乱所直接引发、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最终通过废除禘祭,礼制层面彻底解决了延续千年的禘祫年月安排论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 禘祫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重构:论先秦道家礼学思想的内在特质
19
作者 张海英 龙秋实 赵根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6,48,共8页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法天贵真。他们对礼的批判与超越并非如表面所见,是对礼的彻底否定,而是在批判儒家提倡的俗礼的繁文虚饰上,展开的一场深刻的精神求真运动,在大道和虚文之间追求自然本真的“至礼”。先秦道家认为至世不礼,礼烦则乱,提倡目击而道存,追求“无礼之礼”的极简境界,消解了礼的所有外在形式。他们通过强调处下、不争、守柔以及内心的虚静修养,以“谦下守柔”的精神重构了礼的本质:摒弃外在的规范束缚,内在却对天地万物充满敬畏与谦卑,在更高维度上重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家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罍、克盉铭文所见西周祭祖礼探析
20
作者 张全礼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3,共6页
本文基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根据考古所见之新材料,并结合西周早期的政治和礼制文化背景,对克罍、克盉铭文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铭文中所载的“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是对西周祭祖礼的简要记述。通过分析祭祖典礼中的“礼物”... 本文基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根据考古所见之新材料,并结合西周早期的政治和礼制文化背景,对克罍、克盉铭文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铭文中所载的“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是对西周祭祖礼的简要记述。通过分析祭祖典礼中的“礼物”和“礼仪”,进而探讨了祭祖礼在册封燕国的仪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理解西周早期的分封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祭祖 封燕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