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细胞肺癌碱基切除修复蛋白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1
作者 李超凡 陈天一 +2 位作者 陈骞 杨宇馨 王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5-947,共13页
目的 观察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蛋白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3... 目的 观察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蛋白在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共74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蛋白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包括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 1,OGG1)、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POLβ)、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蛋白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protein 1,XRCC1)、ATP依赖性DNA连接酶Ⅰ(recombinant ATP dependent DNA ligaseⅠ,LIGⅠ),以及免疫细胞CD3^(+)T、CD8^(+)T、CD68^(+)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使用χ^(2)检验分析BER蛋白表达与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ER蛋白及免疫细胞对SCLC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多因素Cox回归评估无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Spearman分析BER蛋白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采用瞬时转染技术在SCLC细胞系H196中分别过表达APE1、POLβ及LIGⅠ蛋白,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转染空载质粒;过表达组(overexpression,OE),转染目标基因质粒(OEAPE1、OEPOLβ、OELIGⅠ)。CCK-8及TUNEL检测NC组和OE组对顺铂敏感性的影响。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裸鼠分为(n=6):WT组、E3330组、顺铂组、顺铂+E3330组,并观察E3330联合顺铂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BE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Ki67指数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BER蛋白中APE1、POLβ、LIGⅠ低表达组的无病生存率高于高表达组(P<0.05),而在免疫细胞浸润中CD3^(+)T细胞高水平组的无病生存率高于低水平组(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肿瘤TNM分期(HR=2.465)和APE1表达(HR=2.730)是影响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SCLC患者APE1与CD8^(+)T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27,P<0.05)。细胞实验表明,相较于NC组,OE组(OEAPE1、OELIGⅠ)的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降低(P<0.05)。动物实验表明,顺铂+E3330组肿瘤生长明显抑制,治疗效果更好(P<0.01)。结论 SCLC患者BER通路中APE1、POLβ、LIGⅠ高表达提示患者无病生存率低、预后不良;APE1高表达与CD8^(+)T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可以作为SCLC免疫治疗的辅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碱基切除修复 预后 肿瘤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陶静 贺倩 +2 位作者 华建武 陈慧梅 孙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2-734,738,共4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中心MHD患者64例,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3.5~4.0 h。透析期间根...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系统基因多态性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脂代谢紊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中心MHD患者64例,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3.5~4.0 h。透析期间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降压药物治疗、纠正贫血等。检测两组hMYH基因多态性,包括hOGG1 c.977C>G、hMTH1 c.247G>A、hMYH c.972GG以及hMYH基因的AluYb8插入(AluYb8MYH)。同时留取外周血,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及肿瘤不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和IL-10测定。结果:MHD患者存在hMYH基因多态性,AluYb8MYH A/P型较A/A型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P型较A/A型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同时,hOGG1 c.977GG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hOGG1 c.977C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OGG1 c.977CG及hOGG1 c.977GG两型患者与hOGG1 c.977CC型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MYH c.972CG型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低于hMYH c.972CC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HD患者存在碱基切除修复系统的基因多态性,其发生与患者的DNA氧化损伤有关,不同基因型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其与MHD患者微炎症反应存在相关性,同时hMYH基因多态性与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贫血等并发症有关,可能导致远期并发症的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碱基切除修复系统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分化的人食管癌细胞DNA聚合酶β和碱基切除修复功能的改变
3
作者 金戈 李沛 +7 位作者 赵继敏 杨洪艳 黄幼田 郑智敏 赵国强 赵勤 吴景兰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8-1021,共4页
目的:了解诱导分化的食管癌细胞中DNA聚合酶β和碱基切除修复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二甲亚砜(DMSO)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分化,应用原位杂交、碱基切除修复功能(BER)测定方法分别检测细胞polβ基因的表达和BER功... 目的:了解诱导分化的食管癌细胞中DNA聚合酶β和碱基切除修复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二甲亚砜(DMSO)诱导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分化,应用原位杂交、碱基切除修复功能(BER)测定方法分别检测细胞polβ基因的表达和BER功能的变化。结果:ATRA、DMSO作用5d后可以诱导Eca109细胞分化。随着Eca109细胞的分化,polβ基因的表达降低,BER恢复。结论:ATRA、DMSO可下调Eca109细胞polβ基因的表达,恢复BER活性使其趋向正常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DNA聚合酶Β 全反式维甲酸 二甲亚砜 细胞分化 碱基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来源的突变型DNA聚合酶β的碱基切除修复功能
4
作者 张成娟 赵四敏 +1 位作者 赵国强 董子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肿瘤的病因发病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克隆技术,以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基因为模板,扩增后构建pGEM-T-polβ克隆载体,经PC...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在DNA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肿瘤的病因发病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分子克隆技术,以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基因为模板,扩增后构建pGEM-T-polβ克隆载体,经PCR筛选,亚克隆于pET28a(+)表达载体中,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菌,经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设计3条单链DNA引物,退火合成含有单碱基缺失的DNA底物,与纯化蛋白共做碱基切除修复(BER)实验,最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polβ重组表达载体;在BER实验中,野生型DNA聚合酶β能够在DNA底物的酶切位点处将其切开,突变型DNA聚合酶β不能或部分将其切开。结论野生型DNA聚合酶β能够修复单碱基缺失的DNA底物,而突变型DNA聚合酶β在碱基缺失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丧失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DNA聚合酶Β iptg诱导 镍柱亲和层析 碱基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AP内切酶1的克隆和蛋白质纯化
5
作者 顾永清 KAMIYA Kenji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713-716,共4页
碱基切除修复途径是去除氧化和甲基化碱基的最主要途径。在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多个蛋白质,诸如DNA糖基酶、APE1内切酶、DNA聚合酶beta和DNA连接酶在体内的精密调节下高度协调地作用,从而切除受损碱基,使DNA恢复正常序列。碱基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途径是去除氧化和甲基化碱基的最主要途径。在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多个蛋白质,诸如DNA糖基酶、APE1内切酶、DNA聚合酶beta和DNA连接酶在体内的精密调节下高度协调地作用,从而切除受损碱基,使DNA恢复正常序列。碱基切除修复对维持基因组的稳定及抑制肿瘤发生等生理过程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明APE1的作用机制,我们从HeLa细胞的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APE1基因,使APE1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并用蛋白质纯化的快速液相层析法经过一系列层析柱纯化了重组APE1蛋白质,APE1的生物化学功能研究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 AP内切酶1 蛋白质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OGG1对紫外线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鹏飞 罗家伟 +5 位作者 康丽华 张国伟 茅馨木 吴安然 张文怡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1#1、siOGG1#2和siOGG1#3)。同时,为了验证出敲降效率最高的siOGG1,依据转染情况将细胞分为siOGG1#1组、siOGG1#2组、siOGG1#3组、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转染)。后续为了验证OGG1的表达下调对氧化损伤环境下细胞的作用,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组、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中受损DNA的标记物15A3的荧光强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DNA氧化损伤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UVB照射时间为10 min时,OGG1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UVB照射时间的延长,细胞内OGG1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因此,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UVB照射10 min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靶向设计的转染siOGG1组的三个亚组中细胞OGG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siOGG1#2组降低最为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UVB+siOGG1#2组15A3(染色反应底物是8-oxoG,它是OGG1的修复作用靶点)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UVB+siOGG1#2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转染后UVB+siOGG1#2组细胞促进凋亡的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表达则明显下降(均为P<0.001)。结论OGG1基因在UVB诱导的LEC氧化损伤模型中通过BER通路参与受损DNA的修复过程,调控LEC内受损DNA的修复和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氧化损伤 紫外线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 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T细胞碱基切除修复蛋白水平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星雨 武潇琪 +3 位作者 邓敏 邱月棨 周胜男 李亚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55-1662,共8页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DNA去甲基化参与SLE的发病机制,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型45α(Gadd45a)参与DNA的去甲基化过程。Gadd45a是一种DNA修复相关蛋白,因此,本研...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DNA去甲基化参与SLE的发病机制,生长停滞和DNA损伤诱导型45α(Gadd45a)参与DNA的去甲基化过程。Gadd45a是一种DNA修复相关蛋白,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参与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过程的一些蛋白质,包括活化诱导胞嘧啶脱氨基化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TDG)和甲基CpG结合蛋白4(methyl-CpG-binding domain protein 4,MBD4)在SLE患者CD4^(+)T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这些BER蛋白与SLE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集12例SLE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CD4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ID、TDG和MBD4信使RNA(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CD4^(+)T细胞中AID mRNA和蛋白质表达升高(P=0.003,P=0.022)。SLE患者的CD4^(+)T细胞中TDG蛋白表达升高(P=0.017),MBD4蛋白质表达降低(P<0.001)。两组之间TDG和MBD4 m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均P>0.05)。AID mRNA和蛋白水平及TDG蛋白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呈正相关,MBD4 mRNA和蛋白水平与SLEDAI呈负相关。结论:SLE患者CD4^(+)T细胞中AID和TDG表达增加,MBD4表达降低,它们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 DNA低甲基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跃进教授团队揭示耐辐射奇球菌RecJ蛋白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分子机制
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跃进教授团队证实了耐辐射奇球菌RecJ(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ecJ,drRecJ)蛋白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Participation of RecJ in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华跃进教授团队证实了耐辐射奇球菌RecJ(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ecJ,drRecJ)蛋白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Participation of RecJ in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of Deinococcus radiodurans”(https://doi.org/10.1093/nar/gkaa714)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该研究围绕drRecJ蛋白如何参与碱基切除修复途径的问题展开,发现了5′—3′单链DNA核酸外切酶RecJ,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典型的无碱基位点裂解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 耐辐射奇球菌 核酸外切酶 生命科学学院 单链DNA Rec 成果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博雅 杨鑫 +2 位作者 任梦梦 陈帅怡 罗建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22-1329,共8页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Modrich重建了错配...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Sancar利用纯化的Uvr A、Uvr B、Uvr 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DNA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错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董洁 王旭 崔久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4,共6页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联,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NER通路)及碱基切除修复通路(BER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对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几年关于NER通路及BER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DNA损伤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基因多态性 铂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生物碱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DNA氧化损伤的修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忠敏 沈以红 +1 位作者 黄先智 丁晓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61-67,共7页
探讨桑叶生物碱是否能修复小鼠DNA氧化损伤,旨在为桑叶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半乳糖诱导建立小鼠氧化损伤模型,灌胃不同剂量的桑叶生物碱,于第8周末测定小鼠血浆8-OH-dG、5-OH-dC含量及MTH1、OGG1、MUTYH的酶活水平,检... 探讨桑叶生物碱是否能修复小鼠DNA氧化损伤,旨在为桑叶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半乳糖诱导建立小鼠氧化损伤模型,灌胃不同剂量的桑叶生物碱,于第8周末测定小鼠血浆8-OH-dG、5-OH-dC含量及MTH1、OGG1、MUTYH的酶活水平,检测肝脏DNA ladder结果,Real-time PCR测定肝脏组织MTH1、OGG1、MUTYH mRNA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桑叶生物碱高剂量组(200 mg/kg·BW)能使小鼠血浆中8-OH-dG、5-OH-dC分别降低65.35%、59.13%(P<0.01);血浆中的MTH1、OGG1、MUTYH活力水平分别增加37.09%、134.44%、114.29%(P<0.01),且它们在肝脏中mRNA表达分别增加192.35%、103.96%、109.36%(P<0.01)。此外,桑叶生物碱高剂量组中小鼠肝脏无DNA ladder结果出现(P>0.05)。桑叶生物碱对D-Gal诱导的DNA氧化损伤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在转录水平上调控相关的酶活水平,从BER途径对DNA氧化损伤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生物碱 D-半乳糖 DNA 氧化损伤 碱基切除修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IP-seq技术的肺癌细胞DNA碱基损伤热点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世勋 程燚 +2 位作者 戴楠 熊艳丽 李梦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5-583,共9页
目的建立可用于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DNA碱基损伤位点分布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中DNA碱基损伤热点区域的分布规律。方法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偶联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技术对A... 目的建立可用于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DNA碱基损伤位点分布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中DNA碱基损伤热点区域的分布规律。方法利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偶联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技术对A549细胞中与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 APE1)和8-氧鸟嘌呤DNA糖化酶1(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 1, OGG1)蛋白特异结合DNA片段进行序列鉴定,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全基因组DNA碱基损伤热点分布规律。结果 APE1和OGG1结合峰主要分布在基因启动子区,比例分别为41.70%和49.26%,APE1和OGG1结合峰于TSS上游2 000 bp区域内分别占比38.80%和39.80%,APE1与OGG1结合峰具有显著相关性(r=0.636 3,P<0.01)。APE1和OGG1共同结合峰相关基因数有25 038个,其中与肿瘤发生直接相关的有641个。结论建立在全基因组水平分析DNA碱基损伤位点分布的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DNA碱基损伤并非随机分布而主要分布于基因调控功能区,碱基损伤修复蛋白结合相关热点区域与肿瘤发生及肿瘤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免疫沉淀偶联测序 非小细胞肺癌 DNA碱基损伤 碱基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R通路中XRCC1多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松 胡斌 +3 位作者 雍军 冯娟 王玲玲 阿依恒.曲库尔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 背景与目的:影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修复基因主要存在修复通路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而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roup 1,XRCC1)是BER通路中的核心基因。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喉癌易感性的研究。探讨BER通路DNA修复基因XRCC1多位点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新疆不同民族喉癌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研究方法,选择58例喉癌(经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20名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对照,应用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的Gln632Gln(rs3547)、Arg399Gln(rs25487)、Arg280His(rs25489)、Arg194Trp(rs179978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在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喉癌患者组中XRCC1Arg280His(rs25489)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患者组中XRCC1的其余3个位点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汉、维、哈3个民族患者组Gln632Gln(rs354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399Gln(rs25487)C/T(杂合型)及T/T(突变型)基因型、Arg194Trp(rs1799782)G/A(杂合型)及A/A(突变型)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rs3547)C/T及T/T基因型、(rs25487)C/T及T/T基因型、(rs1799782)G/A及A/A基因型个体较携带XRCC1(rs3547)C/C基因型、(rs25487)C/C基因型、(rs1799782)G/G基因型的个体患喉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升高了分别为0.96倍、1.74倍、1.39倍;1.47倍、1.32倍、0.77倍,1.49倍、1.51倍、1.56倍。结论:汉、维、哈3个民族的XRCC1 Gln632Gln、Arg399Gln、Arg280His、Arg194Trp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喉癌遗传性有关联且有差异,XRCC1基因中的Gln632Gln、Arg399Gln、Arg194Trp位点的突变将导致喉癌的发病风险升高。而XRCC1基因中的Arg280His位点突变与喉癌发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该位点的突变与喉癌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基切除修复通路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喉癌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聚合酶β可能参与了更广泛的细胞反应并引起遗传不稳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谷亮 余应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7-432,共6页
The major role of DNA polymerase β was thought to be limited in its involvement in short patch base excision repair by removing 5’-deoxyribose phosphate and base insertion. However, the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 th... The major role of DNA polymerase β was thought to be limited in its involvement in short patch base excision repair by removing 5’-deoxyribose phosphate and base insertion. However, the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polymerase β might take part in a wide spectrum of DNA metabolism reactions, including long patch base excision repair, DNA replication, recombination, meiosis and transleisional DNA synthesis. Because of its wide and important cellular function, an inappropriate intracellular polymerase β level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genomic instability. Down-regulation or mutation of polymerase β is mutagenic due to deficient in DNA repair, while overexpression of this error-prone β polymerase might perturb the normal function of other accurate polymerases and cause genomic instability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Β 碱基切除修复 DNA复制 DNA重组 遗传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MUTYH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卉卉 吕炳建 来茂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06-411,共6页
碱基切除修复酶基因MUTYH突变与人类疾病相关,由遗传性MUTYH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MUTYH相关性息肉(MAP)是一种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分子机制-碱基切除修复系统(BER)的突变及与错配修复系统(MMR)的关联,已成... 碱基切除修复酶基因MUTYH突变与人类疾病相关,由遗传性MUTYH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MUTYH相关性息肉(MAP)是一种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可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分子机制-碱基切除修复系统(BER)的突变及与错配修复系统(MMR)的关联,已成为目前的热点话题。文中对BER与DNA氧化损伤,BER与其它修复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MAP肿瘤发生机制,临床表型及防治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息肉 DNA修复 DNA损伤 突变 碱基切除修复 MUTYH MUTYH相关性息肉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Ref-1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闫晶晶 刘艳霞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1,共3页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urinic/apyrim id inic endonuclease/redox-factor1,Ape/Ref-1)是一种在体内分布非常广泛的蛋白质,具有修复损伤的DNA,调节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在维持基因组的完整、调...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urinic/apyrim id inic endonuclease/redox-factor1,Ape/Ref-1)是一种在体内分布非常广泛的蛋白质,具有修复损伤的DNA,调节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在维持基因组的完整、调节基因表达、细胞保护等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论述Ape/Ref-1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损伤等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碱基切除修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串联亲和纯化的方法筛选耻垢分枝杆菌中MutM的相互作用蛋白
17
作者 范尚华 周盈 +4 位作者 张泓泰 Joy Fleming 喻子牛 张先恩 毕利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5-946,共12页
Mut M(formamidopyrimidine-DNA glycosylase,Fpg)是原核生物碱基切除修复系统(BER)中同时具有DNA糖苷酶和脱嘌呤/脱嘧啶AP裂解酶活性的一种双功能酶,不但可以识别DNA损伤,而且能切除损伤的碱基,从而参与到许多种损伤的修复过程.除了高... Mut M(formamidopyrimidine-DNA glycosylase,Fpg)是原核生物碱基切除修复系统(BER)中同时具有DNA糖苷酶和脱嘌呤/脱嘧啶AP裂解酶活性的一种双功能酶,不但可以识别DNA损伤,而且能切除损伤的碱基,从而参与到许多种损伤的修复过程.除了高致突变率的8-羟基鸟嘌呤(8-oxoguanine,8-oxo G)外,Mut M在其他损伤修复中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主要以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为研究对象,利用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和质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可能与Mut M相互作用的蛋白因子进行发现和鉴定,并于体外用Far-western和GST pull-down方法对鉴定出的蛋白DEAD-box rna helicase、Rps C、Uvr A与Mut M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串联亲和纯化方法来发现Mut M相互作用的蛋白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ut M在其参与的损伤修复中的具体机制提供了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垢分枝杆菌 碱基切除修复 MutM 串联亲和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B基因在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玉龙 翟亚莹 +9 位作者 吕世杰 于翔 朱肖亭 张志杰 张格阳 张子敬 施巧婷 陈付英 徐照学 王二耀 《中国牛业科学》 2021年第5期44-47,57,共5页
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beta,POLB)属于DNA聚合酶X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真核生物DNA的复制、DNA损伤修复、基因重组以及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生物代谢过程。POLB所在的DNA修复基因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以及细胞凋... 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beta,POLB)属于DNA聚合酶X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真核生物DNA的复制、DNA损伤修复、基因重组以及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生物代谢过程。POLB所在的DNA修复基因与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以及细胞凋亡基因共同维持着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若特异性敲除POLB会导致胚胎致死。近年来研究发现,POLB与细胞的生长发育、周期调控等息息相关。POLB表达下降使得上述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受到损伤后却不能得到正确修复,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的紊乱、增殖失控。因此,本文将从POLB的基因结构、生物学功能、POLB在动物方面的研究等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其生物学功能,以期更深入了解POLB,为畜禽品种的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B基因 周期调控 细胞增殖 碱基切除修复 分子辅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斌兵课题组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1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9-579,共1页
2023年4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斌兵课题组在Leukemia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argeting DNA polymeraseβelicits synthetic lethality with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2023年4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周斌兵课题组在Leukemia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Targeting DNA polymeraseβelicits synthetic lethality with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靶向DNA聚合酶β在错配修复缺陷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引起合成致死效应)。该研究聚焦DNA重要修复通路之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探究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细胞耐药存活中的作用,揭示了其在巯嘌呤引起的基因组损伤修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POLB抑制剂联合巯嘌呤用于ALL治疗的潜在策略。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儿童ALL巯嘌呤临床精准用药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耐药 最新研究成果 碱基切除修复 DNA聚合酶Β 致死效应 周斌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