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萍 信忠保 +1 位作者 周金星 张志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647-6662,共16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理解稳定性内涵和评价稳定性仍具有挑战性。旨在综合认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全面分析了2000—2023年间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重点,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研究方向、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1)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热点差异明显,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恢复力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稳定性和指标体系等。(2)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存在两个主流方向,一是基于平衡系统,认为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状态,重点探讨稳定性组成部分,如时间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二是基于非平衡系统,认为存在多个稳定状态,围绕生态弹性展开。(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指标体系、试验观测、遥感分析评估等方法,其中遥感分析使用较为广泛,多用于大时空尺度的评估,试验观测多用于小空间尺度的机理研究,指标体系则多用于综合评估和管理决策。(4)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因子起关键作用。大尺度上,稳定性主要受气候调控,小尺度上,生物多样性起主导作用。(5)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建立标准化的量化方法,综合考虑多重扰动因素,识别稳定性变化区域,分区分类的研发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提升技术,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平衡系统 遥感分析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培育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
2
作者 谈孝国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4期49-51,共3页
混交林培育对于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林木抗灾能力、提升森林生产力及创造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加大混交林营造力度,积极探索高效培育技术,以提高混交林培育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 混交林培育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汾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吕文宝 徐占军 +3 位作者 杨丽琪 祁强强 岳鑫 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7-2947,共11页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耕地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晋中盆地及其东北部所属的部分县区受土壤污染、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较大,外源胁迫值略微上升,其他地区则以外源胁迫值降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1.66%;抵抗值上升明显,98.69%的耕地处于上升状态,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为双核心的增长区;83.13%的耕地处于响应值上升状态,下降区则集中在晋中盆地及东北部.(2)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明显上升,99.06%的耕地处于稳定性增加状态,晋中盆地以稳定性略微上升为主,下游临汾盆地及河谷地区则以显著上升为主,区域之间的稳定性差异逐渐缩小,核心原因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基于稳定性及其内涵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黄土丘陵—核心治理区、晋中盆地—都市农业区、灵霍山峡—生态保障区、临汾盆地—保育缓冲区和河谷平原—稳产增产区,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胁迫 耕地 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空演变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评估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萍 张进 翁白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服务演变趋势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三峡库区流域水体面积增加了283.25 km 2,主要由农田、城镇及森林转换而来。②流域上游区区域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呈现增加态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流域中下游山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靠近城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服务有所下降。③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逐渐提升,但在西部农田区域及长江岸带,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胁迫,稳定性变差。为提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议按照“大流域统筹、子流域分区、差异化施策”的流域治理思路,做好“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提升上游自然区域森林、草地生态质量,调整河岸带湿地群落结构,从而提升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岸边带与消落区生境功能与水土保持能力,这将是未来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田全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 干旱区高寒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露天矿区高寒草地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以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峰 杨利亚 +3 位作者 冯海波 周建伟 熊瑞民 朱怡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1-300,共10页
高寒草原矿区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展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能够深刻揭示露天采矿活动及其生态修复工程对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前至修复完... 高寒草原矿区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展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能够深刻揭示露天采矿活动及其生态修复工程对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前至修复完成后2002—2022年共9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的网格化处理,以NDVI的均值(μ)、均方差(σ)和相对涨落值(δ)3个植被稳定性指数为依据,开展煤矿露天开采与整治修复过程对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揭示煤矿开采前至修复治理后全生命周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变异性与稳定性特征,并对比两次生态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矿区天然草地背景区植被生态系统处于宏观稳定状态,NDVI相对涨落值δ<0.45;②与天然草地背景区相比,煤矿开采后矿区NDVI相对涨落值明显增加,与背景区阈值的差值可达0.97,说明矿区植被生态系统失稳;③2015—2017年第一次修复治理后,矿区NDVI相对涨落值未能有效降低,该值范围为0.28~1.10,覆土+人工建植在高寒草原矿区修复效果不显著;④2020—2022年第二次修复治理后,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改善,治理区NDVI相对涨落值降低至与天然草地背景区相似水平(0.07~0.59),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排序为矿区坑底平台>矿区矿坑斜坡>矿区渣山;⑤土壤改良显著提高了各地形条件下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植被正向演替,地形是影响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因子,可通过优化矿区渣山与阴坡斜坡的治理措施来进一步提升矿山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寒草原矿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空数据序列分析 植被归一化指数 相对涨落值 木里-聚乎更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的拉沙山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及可行性研究
7
作者 王杨 穆云飞 +6 位作者 孙旭辉 刘雪婷 宋正华 杨贵伟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80-5293,共14页
土壤生态系统被誉为是生物圈的能量储存介质,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但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作用和复杂过程很难直接观测,很难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其稳定性。近年来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作为... 土壤生态系统被誉为是生物圈的能量储存介质,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但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作用和复杂过程很难直接观测,很难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其稳定性。近年来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示类群被广泛认可和利用,拟通过拉沙山区域13个固定大样地中的52个样方的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对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采用宏基因技术共获取线虫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 ASV)963个,隶属于2纲10目41科67属,群落结构以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类线虫为主,群落以K—策略者(c-p 3—5)生活类群为主导。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的成熟度指数均值为3.24±0.32,评价结果认为拉沙山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整体较为稳定,且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在空间上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通过利用样地监测获得的人为干扰强度与利用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所评价出的结果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稳定性较低的样地其人类活动干扰也较大;同时对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的评价结果与样地地表生态系统现状验证结果显示,在中海拔的区域主要因其河谷较深,同时两侧山体陡峭且时有塌方发生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且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偏低,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表生境状态相符,所以利用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评价区域大样地是可行的,该研究为未来区域的土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完善提供了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沙山区域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成熟度指数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 被引量:78
8
作者 柳新伟 周厚诚 +1 位作者 李萍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35-2640,共6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理论生态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述和剖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对已有的定义进行了改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超过生态阈值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在这个概念中涉及到 3个概念 :生态阈值、敏感性和恢复力 ,阈值是...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理论生态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述和剖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对已有的定义进行了改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超过生态阈值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在这个概念中涉及到 3个概念 :生态阈值、敏感性和恢复力 ,阈值是生态系统在改变为另一个退化 (或进化 )系统前所能承受的干扰限度 ;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变化的大小和与其维持原有状态的时间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就是消除干扰后生态系统能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包括恢复速度和与原有状态的相似程度。在保护生态学中 ,阈值与恢复力的定义具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生态系统受到负面的干扰后而退化 ,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的过程可以利用恢复力来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敏感性 阈值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茜 吴胜军 +2 位作者 肖飞 薛怀平 任宪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78-180,共3页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建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得出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为中度稳定状态。政策法令是影响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依次为湿地水质、旱涝灾害系数、湿地景观...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建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得出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为中度稳定状态。政策法令是影响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依次为湿地水质、旱涝灾害系数、湿地景观格局和洪湖湿地调蓄能力等,而气候调节能力、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等因素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湿地生态系统 层次分析法 稳定性 稳定性评价 生态系统稳定性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 稳定状态 政策法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四川盆周山地杉木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磊 李绍才 +5 位作者 缪宁 曾亚兰 李桾溢 王玉杰 马瑞 孙海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8,共10页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面尚未深入探索。【方法】通过分析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特点,从结构和功能指标出发,以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指标主体,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构建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彭州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参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调查样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2、在一级指标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权重值为0.3657,物种多样性为0.3266,林分结构为0.3077。3、在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2144)、林分密度(权重为0.2160)、土壤动物丰富度(权重为0.1905)、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权重为0.1827)和凋落物重量(权重为0.1982)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能均衡考虑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可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杉木人工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建设对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6
11
作者 汪阳 孙勤芳 朱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97,共5页
在辨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稳定性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认为公路建设项目主要与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自然生产力水平、关键生物种3个关键因子密切相关,总结形成了公路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 在辨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公路建设与生态敏感区域生态稳定性关键因子之间的关系,认为公路建设项目主要与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自然生产力水平、关键生物种3个关键因子密切相关,总结形成了公路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的评估框架和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研究了拟建121省道宿迁双沟至靳桥段对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生态敏感区域 生态系统稳定性 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伟 刘钊 邓忠坚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旨的稻飞虱综合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月卓 《北方水稻》 CAS 2013年第2期73-75,共3页
稻飞虱是水稻常发性害虫,由于多年依靠化学防治害虫,使农药残留、物种丰富度降低、稻田环境脆弱性增加等问题更加突出。通过提出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旨,强调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栽培控害手段和其他调控方法,探讨了稻飞虱的... 稻飞虱是水稻常发性害虫,由于多年依靠化学防治害虫,使农药残留、物种丰富度降低、稻田环境脆弱性增加等问题更加突出。通过提出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旨,强调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栽培控害手段和其他调控方法,探讨了稻飞虱的综合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物防治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覆被变化的纳帕海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陈剑 原晓龙 +3 位作者 王毅 王四海 华梅 王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119-126,共8页
以覆被变化情况作为判断纳帕海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利用1985年、2005年、2011年3个时段的纳帕海覆被分布格局,在Arcgis9.3平台上研究纳帕海覆被历史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0多年来,在承受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强烈... 以覆被变化情况作为判断纳帕海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利用1985年、2005年、2011年3个时段的纳帕海覆被分布格局,在Arcgis9.3平台上研究纳帕海覆被历史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0多年来,在承受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强烈的人为干扰下,纳帕海覆被覆盖率无显明显下降,土地面积未扩大,水生群落面积减小,牧草面积扩大,保持了较好的生态功能,显示出较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性;(2)纳帕海生态系统稳定性,以纳帕海独特的水因子变化为基础,同时各类群落构成物种对水因子有很大的适应性,保证了各种水因子条件下覆被的存在,周期性淹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抵抗各类干扰;(3)如果人为干扰持续破坏周期性淹水的条件,纳帕海生态系统有可能加速旱化,被大量大戟群落入侵,甚或沙化,失去相关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生态系统稳定性 覆被变化 水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与景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轩 《河南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48-50,共3页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历来为各界人士所关注,人们希望从这种关系探究中寻求最佳效益点,以应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两者关系在生态旅游区中的具体体现、应用前景及效益问题。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砒砂岩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孙成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董晓宇 台辉 任小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7,共8页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 为探究砒砂岩区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该地区油松、山杏、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沙棘5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熵理论与模糊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稳定性因素的响应,从人工林结构和功能角度出发,以人工林林分结构、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主体,建立评价体系,结合信息熵理论构建了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最优的是油松纯林,其次是山杏纯林、沙棘纯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2)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土壤理化性质(0.3772)、物种多样性(0.3201)、林分结构(0.3027)。(3)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3263)、林分密度(权重为0.3126)、草本均匀度(权重为0.2507)、草本优势度(权重为0.3454)、土壤容重(权重为0.2518)、凋落物蓄积量(权重为0.2105)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砒砂岩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3个一级指标权重数值相对均衡,反映出该地生态治理制约因素均衡,非单一性生态脆弱;油松林整体评价稳定,适宜作为该地植被建设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稳定性
17
作者 鞠馨 韩家帆 《草原与草业》 2023年第3期I0003-I0003,共1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经受干扰不发生变化或发生变化后回到平衡状态的能力,包括系统受干扰时抵抗偏离初始态的能力和群落受到外界干扰后回到原状态的能力,包括抵抗力、恢复力、持久性和变异性。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平衡状态 初始态 恢复力 持久性 变异性 抵抗力 外界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18
作者 鞠馨 韩家帆 《草原与草业》 2023年第3期I0004-I0004,共1页
多样性一稳定性关系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都具有多维定义和度量指标,这是导致二者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被扩展至多维度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分类学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不同的稳定性... 多样性一稳定性关系的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都具有多维定义和度量指标,这是导致二者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被扩展至多维度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分类学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不同的稳定性指标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指标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稳定性关系 度量指标 系统发育多样性 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步翀 李凤民 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2-15,共4页
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学说、组分有机体功能特点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观点及一些中间观点的提出使生态学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各异,但关键种的丧失会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是肯定的。对结构多样性的生... 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学说、组分有机体功能特点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观点及一些中间观点的提出使生态学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各异,但关键种的丧失会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是肯定的。对结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来说,关键种能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波动带来的压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间关系的研究亦未形成共识,一般看法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但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认为多样性与稳定性间无任何关系。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比较后认为,应为不同物种提供适合其繁殖条件的局部试验地块,用个体小的物种来控制区域生物多样性及通过各种自然试验方法增加不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婷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5,共2页
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运用"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价值与评价"这四个特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课题研究 高阶思维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