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主要林分物种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的关系
1
作者 李晓宇 胡兵 +1 位作者 秦江环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6,共10页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 【目的】探究长白山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过程,以及多度分布与性状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当地森林经营与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不同林分类型的3块5.2 hm2(次生山杨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紫椴林)和1块5 hm2原始阔叶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样地内木本个体的6个关键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最大树高、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分析样地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功能性状分布格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林分类型中通过统计检验的模型种类各异,但所有最优模型均为统计模型。在性状分布格局中,最大树高、比叶面积和叶磷含量在4块样地均呈现正态分布。然而,功能性状分布格局转化得到的物种分布格局模型显示,尽管部分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但与多度分布结果拟合度不高。【结论】在长白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并非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而是受到竞争作用的显著影响,这决定了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情况。虽然功能性状分布与物种多度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直接通过群落水平性状分布格局推断物种多度的方法尚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管理 物种多度分布 功能性状 生态模型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多度格局研究概况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巧 涂璟 +2 位作者 熊忠平 卢志兴 刘春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介绍了群落水平多度格局与物种水平多度格局,概述了国内群落多度格局应用研究状况。其中节肢动物群落多度格局研究最为丰富,许多学者利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度格局对栖境质量进行评价。国内由于多度分布模型的拟合比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复... 介绍了群落水平多度格局与物种水平多度格局,概述了国内群落多度格局应用研究状况。其中节肢动物群落多度格局研究最为丰富,许多学者利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多度格局对栖境质量进行评价。国内由于多度分布模型的拟合比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复杂且困难得多,远没有群落多样性研究广泛;国内的物种多度分布研究往往集中在用现有的模型去拟合目标群落的多度分布,缺乏在物种多度分布的研究尺度和抽样方法方面,以及多度分布机制和新模型探索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这些内容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度格局 物种多度格局 物种多度分布模型 栖境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物种多度分布的核估计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金福 洪伟 李俊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0-124,共5页
物种多度分布是格氏栲林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该文以格氏栲林 7个主要群落组成类型 :①格氏栲 +木荷 +木姜子 (Castanopsiskawakamii+Schimasuperba +Litseamollifolia) ;②格氏栲 +虎皮楠 +木荷 (Castanopsiskawakamii+Daphn... 物种多度分布是格氏栲林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该文以格氏栲林 7个主要群落组成类型 :①格氏栲 +木荷 +木姜子 (Castanopsiskawakamii+Schimasuperba +Litseamollifolia) ;②格氏栲 +虎皮楠 +木荷 (Castanopsiskawakamii+Daphniphyllumoldhamii+Schimasuperba) ;③格氏栲 +青冈栎 +冬青 (Castanopsiskawakamii+Quercusglan dulifera +Ilexpurpurea) ;④格氏栲 (Castanopsiskawakamii)纯林 ;⑤马尾松 +木荷 +杜英 (Pinusmassoniana +Schimasu perba +Elaeocarpusdecipiens) ;⑥格氏栲 +马尾松 +老鼠刺 (Castanopsiskawakamii +Pinusmassoniana +Symplocosstel laris) ;⑦甜槠 +格氏栲 +木荷 (Castanopsiseyrei+Castanopsiskawakamii+Schimasuperba) ,进行种类数量调查 ,提出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格氏栲林 7个主要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所有木本植物的物种多度进行拟合、检验以及图解分析 .结果表明 :核估计方法能很好地描述格氏栲林不同的主要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所有木本植物物种多度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天然林 物种多度分布 格氏栲林 非参数核密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光木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模型研究 被引量:53
4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20-24,共5页
物种多度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提出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分布模型.观光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乔木+灌木物种多度分布实例拟合结果表明,三者均符合Weibull分布,因此,Weibull分布模型应用于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 物种多度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提出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分布模型.观光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乔木+灌木物种多度分布实例拟合结果表明,三者均符合Weibull分布,因此,Weibull分布模型应用于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理想的,从而丰富了物种多度分布的分布理论,同时也为观光木的管理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光木 群落 分布 物种多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不同坡位白羊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袁子成 王国梁 +3 位作者 刘国彬 刘涛 高航 曲秋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5,共5页
物种多度分析是研究群落结构和分析群落生态学机制的重要方法,以黄土沟壑区地带性白羊草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坡中的Shannon指数、Simpson... 物种多度分析是研究群落结构和分析群落生态学机制的重要方法,以黄土沟壑区地带性白羊草群落为对象,研究了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白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性影响,坡中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指数显著低于坡上和坡下(p<0.05),坡上和坡下上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坡上、坡中和坡下的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2)采用Zipf、Zipf-Mandelbrot、几何序列、分割线段、优势优先5种生态位模型对不同坡位上白羊草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发现仅前两个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白羊草群落在坡上、坡中和坡下的多度分布格局。说明尽管在不同坡位上白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不同,但不同坡位上群落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基本一致。本研究支持了Zipf模型和Zipf-Mandel-brot模型能较好的描述演替后期群落分布格局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坡位 白羊草 物种多度分布 生态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兰科植物不同区域物种多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启堂 游水生 +1 位作者 叶功富 董建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选取福建3个代表地区:ⅠA(ⅠA1南靖、ⅠA2戴云山、ⅠA3藤山)、ⅡB(ⅡB4梁野山、ⅡB5茫荡山)、ⅡC6(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兰科植物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物种多度模型对福建兰科植物3个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区内共有兰科植物67属164... 选取福建3个代表地区:ⅠA(ⅠA1南靖、ⅠA2戴云山、ⅠA3藤山)、ⅡB(ⅡB4梁野山、ⅡB5茫荡山)、ⅡC6(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兰科植物实地调查研究。运用物种多度模型对福建兰科植物3个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区内共有兰科植物67属164种,其中ⅠA有49属106种、ⅡB有36属70种、ⅡC有47属96种;运用物种多度模型拟合ⅠA、ⅡB、ⅡC区兰科植物,得出在3个区内兰科植物物种多度既符合对数级数分布,又符合对数正态分布;ⅠA、ⅡB、ⅡC三个区的兰科植物多度分布均不符合分割线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兰科 分布 物种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明格氏栲林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金福 洪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00-204,共5页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 wa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suring method of species diversity study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forest.The log\|series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inspect and draw to illustrate the sp...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 wa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suring method of species diversity study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forest.The log\|series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inspect and draw to illustrate the species abundance of 7 main communities by investigating species amounts of community composition types in C. kawakamii forest,which including ① C.kawakamii+Schima superba+Litsea mollifolia,②C.kawakamii+Daphniphyllum oldhamii+Schima superba,③C.kawakamii+Quercus glandulifera+Ilex purpurea,④C.kawakamii pure forest, ⑤Pinus massoniana+Schima superba+Elaeocarpus decipiens,⑥C.kawakamii+Pinus massoniana+Symplocos stellaris,⑦Castanopsis eyrei+C. kawakamii+Schima superb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ecies abundance of arbor layer,shrub layer,all woody species of 7 main communities in C.kawakamii forest all obey a logarithmic serie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林 物种多度 对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围山山地雨林乔木层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娟 杜凡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雨林物种-多度格局研究表明:大围山原生及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山地雨林群落其乔木层树种的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分布,物种间个体数的差异显著,表征了山地雨林群落的稀疏种数目远大于富集种.研究还表明:物... 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雨林物种-多度格局研究表明:大围山原生及受人为干扰较小的山地雨林群落其乔木层树种的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级数分布,物种间个体数的差异显著,表征了山地雨林群落的稀疏种数目远大于富集种.研究还表明:物种多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结合使用可更好地研究群落的结构特征,受人为干扰较小及相对发育成熟的山地雨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大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分布 对数级数分布 山地雨林 大围山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云冷杉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度格局 被引量:4
9
作者 郭跃东 张会儒 +1 位作者 卢军 王卓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7,共15页
【目的】研究长白山北坡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阐明过伐林群落冠层结构维持的生态过程,探讨生境异质性、密度依赖、种间关联、扩散限制、更新限制和物种分化在针阔混交林群落装配中的作用,为揭示过伐林恢复过程中的... 【目的】研究长白山北坡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阐明过伐林群落冠层结构维持的生态过程,探讨生境异质性、密度依赖、种间关联、扩散限制、更新限制和物种分化在针阔混交林群落装配中的作用,为揭示过伐林恢复过程中的物种多度分布机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经验统计模型、生态位模型、群落中性理论模型以及复合生态位模型,对长白山北坡12块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样地进行物种多度格局分析。【结果】经验统计模型中对数正态模型和泊松对数正态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对数级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差,对数级数模型参数T和对数正态模型参数λ可作为表征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参数;生态位模型中断棍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次是生态位重叠模型和几何级数模型,再次为Zipf模型和Zipf-Mandelbrot模型,最后为随机分配模型和优势优先模型;复合生态位模型拟合效果较传统生态位模型有较大提高,复合模型可能在群落丰富种和稀有种呈现竞争等级多度分布时拟合效果最佳;以胸高断面积为指标的物种多度分布拟合与以个体数为指标的经验统计模型和生态位模型物种多度分布拟合表现基本一致,而在群落中性理论模型和复合模型拟合表现方面有一定差异,可能与稀有种断面积比重较大有关。【结论】复合模型可能成为连接经验模型、生态位模型和中性理论模型的纽带,为研究物种多度格局提供数学途径和思路。云冷杉阔叶混交过伐林群落物种等级多度分布某种程度上是生态位过程和随机干扰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关系模型 复合模型 联合中性理论模型 生态位模型 随机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三关红椿天然群落物种多度分布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钟雄 张敏 +2 位作者 尹茜 蔡京勇 汪洋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3期63-67,共5页
植物多度分布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应用生态位优先模型,对数级数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巴东县野三关红椿天然群落乔灌草层的多度分布进行拟合,研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和结构规律,并进行卡方(χ~2)检验,结果表... 植物多度分布是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应用生态位优先模型,对数级数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巴东县野三关红椿天然群落乔灌草层的多度分布进行拟合,研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和结构规律,并进行卡方(χ~2)检验,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不能描述草本层物种多度分布,但均可以较好地拟合灌木层和乔木层的物种多度格局;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既能反映物种的分布宽度,同时其检验对比值表明其拟合效果最佳,可以更加真实可靠地反映野三关红椿群落内在特征及群落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天然群落 物种多度分布 生态位优先模型 对数级数模型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野三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模型的拟合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廖成章 徐永兴 +2 位作者 柳江 闫淑君 毕晓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6-39,共4页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而几何级数分...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将石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而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则不适于描述该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多度 /频度”图解可较好地反映对数级数分布模型拟合效果 ,丘陵山地鸟类群落物种相对多度不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说明各生境群落百分率相似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将石自然保护区 鸟类 物种相对多度格局 模型 拟合研究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家自然保护区坡地土壤动物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邱丽丽 殷秀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9-634,共6页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坡地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的调查,以物种多度为指标,运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综合研究了各坡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对数级数分... 根据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坡地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的调查,以物种多度为指标,运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综合研究了各坡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形成富集种少,稀有种多的格局。但该区土壤动物物种—多度分布不符合分割线段模型。整体上来说,物种与多度呈正相关关系,对数级数分布模型是最优物种—多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物种-多度 模型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杂交杏李果园害虫与天敌群落种-多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军和 孙小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61-65,共5页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生防美国杏李园、化防美国杏李园、混防美国杏李园、自生普通杏树园、自生普通李树园的害虫和天敌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数级数分布模型... 应用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对生防美国杏李园、化防美国杏李园、混防美国杏李园、自生普通杏树园、自生普通李树园的害虫和天敌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数级数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害虫与天敌的多样性。而几何级数分布模型和分割线段模型则不适于该果园害虫与天敌的多样性的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杂交杏李 果园 物种多度 分布格局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亚高山草甸弃耕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变化模式及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晓谕 张仁懿 +3 位作者 李新娥 袁建立 储诚进 王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甘南亚高山草甸退耕时间为5,9,14,19,30年以及顶极群落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物... 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甘南亚高山草甸退耕时间为5,9,14,19,30年以及顶极群落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植物物种多样性先升后降,呈单峰曲线;2)在演替的前期生产力迅速提高,在第19年时达到最高的183.77 g/m2,之后,生产力基本保持稳定;3)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正相关关系,在顶极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4)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模式由生态位优先占领型逐渐转变为对数-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弃耕地演替 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关系 物种-多度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的蚱总科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又清 李巧 王思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0-107,共8页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旱地、天然紫胶林和人工紫胶林4个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蚱总科昆虫群落。共采集蚱606头,隶属于6科33种;其中蚱科、刺翼蚱科和短翼蚱科物种丰富。运用ACE方法对物种丰富度估计的... 在云南绿春县采用网扫法调查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稻田、旱地、天然紫胶林和人工紫胶林4个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蚱总科昆虫群落。共采集蚱606头,隶属于6科33种;其中蚱科、刺翼蚱科和短翼蚱科物种丰富。运用ACE方法对物种丰富度估计的结果表明:调查中实际采集到的蚱类物种接近物种丰富度估计值的90%。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蚱类物种多度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分布模型为S(R)=8exp-(0.2R)2[χ2=0.688<χ2(4,0.05)=8.488;R2=0.623],显示出该生境利于蚱类的生存。不同土地利用生境蚱类物种多样性不同:稻田蚱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旱地和人工紫胶林次之,天然紫胶林多样性最低。一些蚱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有7种蚱(IndVal≥0.5,P<0.05)能作为该系统内不同土地利用生境的指示物种:贡山柯蚱、宽顶瘤蚱、云南瘤蚱和圆肩悠背蚱是稻田的指示物种,短背扁角蚱和长跗波蚱是天然紫胶林的指示物种,而上思庭蚱是人工紫胶林的指示物种。在紫胶林-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中,蚱比蝗虫能够更好地反映土地管理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运用IndVal指数进行指示物种筛选比单独依靠物种个体数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生态系统 指示物种 IndVal指数 蚱总科 物种多度 农业土地利用 紫胶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与刀耕火种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恢复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冯广 李俊清 +4 位作者 臧润国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丁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恢复 皆伐 刀耕火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组成 植被多样性 物种多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大样地的木本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姚兰 崔国发 +4 位作者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艾训儒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样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索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动态、环境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方法]参照CTFS... [目的]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大样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索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动态、环境异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调控机制等奠定基础。[方法]参照CTFS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15 hm^2大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228种84 189株,分属于112属61科,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30种11 863株,分属于71属44科;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67种1721株,分属于40属29科;以1 cm为起测径级和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3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6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均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在0~0.2 hm^2范围内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大而快速增加,在8 hm^2时包含的物种数超过了总物种数的80%;样地内个体数量超过1 000的物种有18种,占样地所有物种数的7.89%,但个体数量之和占样地总个体数量的70.63%;样地上层乔木以小叶青冈和多脉青冈为主,中、下层的翅柃个体数量最多,重要值最大;样地内稀有种比例极高,有116种,占物种总数的50.88%,但个体数量仅占总个体数量的0.14%;群落物种组成中最主要的科为壳斗科和山茶科;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137种18 880株,分属于76属42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60.1%,22.4%,62.8%和65.6%,其中,以10 cm为起测径级的萌生木本植物有64种,分属于43属26科,共计1 073株,以30 cm为起测径级的木本植物17种,分属于15属和9科,共计46株。[结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木本植物种类丰富,主要由壳斗科和山茶科组成,稀有种及萌生物种所占比例高。该样地大量萌生物种的出现可能与保护区建立以前的人为干扰及区域特殊生境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林子森林动态样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丰富 萌生 稀有种 物种-面积曲线 物种-多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main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secondary forest region,Guandi Mountain,China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俊峰 张芸香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Fourteen plots were chosen along with the altitude of 1600-2600 m in Guandi Mounta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all the trees in the plots, 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es were calculated for analyzing t... Fourteen plots were chosen along with the altitude of 1600-2600 m in Guandi Mounta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all the trees in the plots, and 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exes were calculated for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dominant species from low altitude to high altitude is as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Pinus tabulaeformis, Betula platyphylla, B. albo-sinensis, Picea wilsonii, P. Meyeri and 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With altitude increasing, the average height and DBH of the arbor firstly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 the maximal height and DBH of the arbor present the unimodal variable trend, the maximal height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trees firstly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the maximal DBH of broad-leaf trees has no clear fluctuation, and the maximal DBH of the needle-leaf trees decreases gradually. Moreover, in middle altitudinal communities (the altitude of 1900-2200 m), the maximal height and DBH of the needle-leaf trees are larger than these of broad-leaf trees. Both Shannon-wiener index and Margalef index of the communities present the unimodal variable trend, with a peak in the mid-altitud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mid-altitude (1900-2200 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ow altitude (1600-1900 m) and the high altitude (2200-2600 m). In addition, the unimodal variable trend of α species diversity is cl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The change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and also related to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feature of species and the human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diversity Altitudinal gradient COMMUNITY Guandii Mount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ristic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woodland vegetation around Dello Menna,Southeast Ethiopia 被引量:3
19
作者 Motuma Didita Sileshi Nemomissa Tadesse Woldemariam Gol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95-408,521,共15页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were described for the woodland vegetation around Dello Menna, Bale zone, southeast Ethiopia. A total 50 (20 m ×20 m) quadrats were sampled to identify and describ...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were described for the woodland vegetation around Dello Menna, Bale zone, southeast Ethiopia. A total 50 (20 m ×20 m) quadrats were sampled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plant community types, species diversity, richness and evenness and to relate the identified plant community types with some environ- mental factors and describ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oody plant species. In each quadrrat, data on species identity, abundanc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of woody plant species, altitude and slope were recorded.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PC - ORD software package. Sorensen's similarity coefficient was used to detect dissimilarities among communities. Shannon - Wiener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richness and Shannon's evenness were computed to de- scribe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plant community types.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171 vascular plant species representing 53 families were re- corded. Fabaceae is the dominant family represented by 13 genera and 26 species (15%) followed by Asteraceae, Lamiaceae and Anacardiaceae with eight species each (4.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vegetation classi- fication, three plant communities (Dalbergia microphylla community, Grewia bicolar- Acacia brevispica community, and Combretum molle- Combretum collinum community) are recognized and described.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and evenness varied among the plant communities.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exhibit a bell - shaped pattern along alti- tude. Species turn over among communities more or less follow altitud- inal gradients. Tukey's pairwise comparison of means among the plant community types shows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altitude, implying that altitud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The community Dalbergia microphylla type exhibits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Analysi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reveals various pattern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suggested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structure ty species diversity species ric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vational diversity of arrow bamboo (Fargesia spathacea) communities on Mount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兆华 曼丹里奇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1-176,250,共6页
Altitudinal changes in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diversity, species evenness, life-form spectrum,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row bamboo (Fargesia spathacea) were studied within 11 plots from 1 500 m to 2 600 m asl o... Altitudinal changes in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diversity, species evenness, life-form spectrum,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row bamboo (Fargesia spathacea) were studied within 11 plots from 1 500 m to 2 600 m asl on Mount Shennongjia in Central China. From the lowest plot (1 680 m) to the highest one (2 570 m), vascular plants declined from 30 to 7 species, following a linear model ofY=55.99-1.83X (d.f.=9,F-value=48.64,r 2=0.84,P<0.001); species diversity, reduced from 3.13 to 1.78, following a linear model ofY=4.67–0.10X (d.f.=9,F-value=22.82,r 2=0.72,P=0.001); species evenness varied from 0.83 to 0.99, but presented little relationship to the altitude (r=0.112,P=0.742). In the life-form spectra,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the percentage of annual plants (r=0.60), underground bulb perennials (r=0.40), and big trees (r=0.35) tended to increase; shrubs (r=?0.52) and middle-sized trees (r=?0.45) tended to decline; perennial grasses (r=0.04) and semi-shrubs (r=0.03) were not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 Arrow bamboo communiti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oups: bamboo under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under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under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under cold-temperate coniferous and mixed forest, and pure bamboo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diversity LIFE-FORM Vascular plant ALTITU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