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柳兆刚 王元银 陈旭兵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常出现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需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外观及口腔功能。文中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 目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常出现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需进行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者外观及口腔功能。文中探讨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10例患者研究资料。分析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应用效果,随访记录术后1、3个月口腔功能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皮瓣坏死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语音功能和吞咽功能均达到3级,瘢痕增生、供区瘙痒各1例,无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病例;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个月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中社会功能评分[(65.48±4.37)vs(78.64±4.78)]及身体功能评分[(43.80±3.04)vs(53.75±2.66)]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目鱼肌肌皮穿支小腿外侧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术后口腔功能、供区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目鱼肌肌皮穿支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重建 口腔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尺动脉近中段肌间隙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4
2
作者 曹秋生 彭田红 +2 位作者 丁自海 李泽宇 石小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为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的支数、外径、走行、分支和分布。6侧上肢动脉铸型标本作对照观察。结果:尺动脉肌间隙穿支距肱骨内上髁下方(9.2&#... 目的:为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的支数、外径、走行、分支和分布。6侧上肢动脉铸型标本作对照观察。结果:尺动脉肌间隙穿支距肱骨内上髁下方(9.2±0.2)cm起自尺动脉,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走行,穿肌间隙和深筋膜,与前臂其他皮支呈弓形吻合。干长(1.9±0.2)cm,外径(0.8±0.2)mm。结论:以尺动脉肌间隙穿支为蒂的前臂近中段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 间隙穿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匠肌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锋 黄东 +3 位作者 吴伟炽 牟勇 马晓芬 周绍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 目的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结果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结论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 穿 应用解剖 游离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加福 郑和平 林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用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结果①股中间皮神经前支体表投影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结连线(髌骨中点至收肌结节的连线)中点的连线;②股内侧肌穿支穿出点位于股内侧肌支体表投影线(腹股沟中点与收肌结节连线中、下1/3交界点至髌骨中点的表线)中点附近,相当于收肌结节上(9.4±2.4)cm、髌骨中点垂线内(4.1±1.0)cm处。穿支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股中间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网)密切吻合,在大腿前内侧形成顺沿股中间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形成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内侧穿 股中间神经 神经营养血管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皮穿支皮瓣基础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苏薇洁 钱云良 章一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05-907,共3页
皮瓣移植是整复外科常用的组织修复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皮瓣内的血供对于皮瓣移植的设计和成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Ian McGregor和Ian Jackson首次提出轴型皮瓣的概念,到1981年Mathes将皮瓣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 皮瓣移植是整复外科常用的组织修复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皮瓣内的血供对于皮瓣移植的设计和成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Ian McGregor和Ian Jackson首次提出轴型皮瓣的概念,到1981年Mathes将皮瓣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和肌皮穿支皮瓣,1989年"穿支皮瓣"概念首次在临床上被使用。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将人体表皮按照各知名血管分布划分为多个区域,从而创立了肌皮穿支皮瓣的新时代。文章通过对穿支皮瓣命名、分类、优缺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肌皮穿支皮瓣的特点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分类 命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膜肌腘窝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6
作者 胡德庆 周晓 +1 位作者 陈鹏 张文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半膜肌腘窝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通过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①半膜肌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半膜肌腘窝穿... 目的探讨半膜肌腘窝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通过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①半膜肌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半膜肌腘窝穿支与邻近穿支的吻合特点。结果半膜肌腘窝穿支于胫骨髁上13.5 cm由半膜肌肌支发出,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腘动脉直接皮支、腘窝内侧皮动脉吻合。外径和长度分别为(0.7±0.3)mm、(1.1±0.4)cm。结论以半膜肌腘窝穿支为蒂设计皮瓣,可转位或V-Y推进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膜 腘窝 穿 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肌皮动脉穿支为轴的臀部皮瓣解剖学 被引量:13
7
作者 沈怀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56-157,共2页
在50侧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臀大肌的肌皮动脉穿支。每侧臀部外径0.5mm以上的穿支平均有5.9支,平均外径0.6mm;伴行静脉均有两支,平均外径0.9mm。这些穿血管有可能作为臀部皮瓣移植时的吻接血管蒂。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些皮肤血管穿出点的分布... 在50侧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臀大肌的肌皮动脉穿支。每侧臀部外径0.5mm以上的穿支平均有5.9支,平均外径0.6mm;伴行静脉均有两支,平均外径0.9mm。这些穿血管有可能作为臀部皮瓣移植时的吻接血管蒂。本文着重介绍了这些皮肤血管穿出点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穿 臀大 穿动脉 设计 臀部 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大肌肌瓣联合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区褥疮
8
作者 付云宝 刘福元 张云峰 《新疆农垦科技》 2015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的修复坐骨结节褥疮手术方式。方法 本组所选的15例病例均为坐骨结节区深度压疮,长期不愈合,深度窦道形成深到坐骨结节。应用臀大肌下部肌瓣填塞清创后形成的腔穴,皮肤缺损应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无... 目的 探讨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的修复坐骨结节褥疮手术方式。方法 本组所选的15例病例均为坐骨结节区深度压疮,长期不愈合,深度窦道形成深到坐骨结节。应用臀大肌下部肌瓣填塞清创后形成的腔穴,皮肤缺损应用臀下动脉穿支皮瓣无张力覆盖创面。结果 15例病人26个坐骨结节创面均痊愈出院,后期随访未出现再次破溃。结论 所有创面全部治愈,后期回访效果满意。结论 臀大肌肌瓣联合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区压疮疗效确切,手术简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结节部 穿 臀大 压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9
作者 杨大平 唐茂林 +1 位作者 SteveF.Morris Christopher R.Geddes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穿支血管在皮肤内的走行和分布面积,探索背阔肌穿支皮瓣的切取范围和预测该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方法:(1)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解剖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大于0.5mm)。分别拍摄X线片以显示胸背动脉在背阔肌内和其穿支血管皮肤内的形态和分布。测定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2)在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了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和躯干皮肤缺损共6例。结果:发现胸背动脉发出3~6支肌皮穿支胸背动脉血管供应皮肤。其中最大的胸背动脉穿支起自外侧支,位于腋后襞下6~8cm。其以下从外侧支发出的穿支数可多达3个,每间隔1.5~4cm发出穿支。每个穿支斜行3~5cm穿过肌肉达皮肤。穿支动脉口径约为0.3~0.6mm,均有两条伴行静脉。临床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20cm×12cm,最小为15cm×8cm。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14个月,皮瓣外形均满意,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供区隐蔽,无背阔肌功能障碍。结论:本研究为预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成活面积及安全可靠地切取该穿支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 胸背动脉 动脉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及其解剖学依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跃良 徐永清 +3 位作者 李军 杨军 何晓清 范新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在... 目的改进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术式,细化其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适应证,减少供区创伤。方法0侧成人下肢标本,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结果在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上述方法后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m、(39.50±4.85)mm。结论双蒂腓肠肌V-Y下滑术式中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后重建,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这一改进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 比目鱼 跟腱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威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67,共3页
背阔肌肌皮瓣是临床上常用的肌皮瓣,但在其皮瓣形成过程中,需要切除部分或者全部背阔肌,并且牺牲胸背神经,从而导致术后背部凹陷畸形,背阔肌功能丧失。1989年Koshima等提出了“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的概念,
关键词 穿 胸背动脉 背阔 胸背神经 凹陷畸形 功能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腹直肌皮瓣的制备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卫红 邹智荣 +3 位作者 刘宗良 牟象鑫 李国民 许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腹直肌的关系,为临床使用下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人成人标本,模拟手术方法制备下腹直肌皮瓣,同时对腹直肌及腹壁下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并摄像,... 目的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腹直肌的关系,为临床使用下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人成人标本,模拟手术方法制备下腹直肌皮瓣,同时对腹直肌及腹壁下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并摄像,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量。结果腹壁下动脉的起始外径为(2.58±0.60)mm,主干长度为(85.87±14.90)mm,穿支血管向脐周方向集中。结论腹壁下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下腹直肌肌皮瓣和穿支皮瓣均较适合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下腹直 腹壁下动脉穿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动物模型及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建伟 董忠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3-715,共3页
20世纪6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初步的进展。皮瓣手术的失败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对于如何减少这种并发症和了解皮瓣的血供特点及切取范围,人体皮瓣解剖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体解剖无法... 20世纪6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初步的进展。皮瓣手术的失败是其主要的并发症,对于如何减少这种并发症和了解皮瓣的血供特点及切取范围,人体皮瓣解剖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体解剖无法模拟临床应用时皮瓣在活体的生理状态。因此,皮瓣的很多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中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动物模型 移植 实验研究进展 切取范围 显微外科技术 穿血管 神经营养血管 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明华 曾昂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633,共8页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外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前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等,其他可用的选择包括前锯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等。为了提高手术设计的精确性,术前需要评估穿支血管的质量,并对其定位穿支。皮瓣的设计相比游离皮瓣手术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领域的作用尚不能取代游离皮瓣的金标准地位,但随着"损伤最小化"重建概念的日渐推广,带蒂穿支皮瓣将会成为乳房再造领域里的一种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穿 乳房再造 穿 胸背动脉穿 肋间动脉穿 前锯动脉穿 腹壁上动脉穿 胸外侧动脉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斜支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足部创面1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族安 马亮华 +2 位作者 李汉华 郑少逸 赖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1-723,共3页
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之一,被称为“万能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供血血管粗、供区损伤小的优点。但其蒂部血管常存在变异,影响了皮瓣的设计及切取,是其临床应用最主要局限之一叫其血管变异主要表现为两类:(1)穿支类型变... 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最常用的游离皮瓣之一,被称为“万能皮瓣”,具有切取范围大、供血血管粗、供区损伤小的优点。但其蒂部血管常存在变异,影响了皮瓣的设计及切取,是其临床应用最主要局限之一叫其血管变异主要表现为两类:(1)穿支类型变异:肌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2)血管蒂来源变异: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型和降支型,尤其是血管蒂来源对手术成败和预后影响明显叫当存在斜支时,常由于“斜支陷阱”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的现象,国、内外对于斜支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报道并不多见,认识不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游离 股直 穿类型 股外侧 血供 股三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 被引量:34
16
作者 钟世镇 孙博 +8 位作者 刘牧之 徐达传 陈子华 原林 程军平 马富 孟宪玉 李汉云 韩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1期1-5,共5页
在我室近年来对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根据皮瓣供区血管来源的规律性,综合提出较为全面的皮瓣血供的解剖学类型,供临床应用参考。
关键词 解剖学研究 血供 胫前 动脉 穿 供区 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型血供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世民 张连生 韩平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2-65,共4页
前臂、小腿的知名动脉走行于肌肉或肌腱之间,在肌间隙中发出众多的筋膜皮肤穿动脉。这些肌间隙穿动脉在深筋膜表面发出3~5个分支,并相互联系形成顺沿动脉走行的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血管吻合。在前臂的桡、尺两侧及小腿的前、后、外... 前臂、小腿的知名动脉走行于肌肉或肌腱之间,在肌间隙中发出众多的筋膜皮肤穿动脉。这些肌间隙穿动脉在深筋膜表面发出3~5个分支,并相互联系形成顺沿动脉走行的环环相扣的纵向链式血管吻合。在前臂的桡、尺两侧及小腿的前、后、外三方均存在着纵向筋膜血管网。顺沿此纵向链式血管网的走向设计切取以近端或远端为蒂的筋膜岛状皮瓣,长宽比例可达5:1。作者还介绍了前臂和小腿链型筋膜皮瓣的几种应用方法,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及其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型筋模 血管网 间隙穿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背部旋转皮瓣的应用解剖学
18
作者 原林 孙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64-165,共2页
在60侧成人尸体上观测了颈浅动脉的起源、干长、体表投影及其皮支在肩背部的分布范围。颈浅动脉皮支分布范围恒定部位隐蔽,血管蒂较长,适用于修复颈部孪缩和畸形。本文据应用解剖学资料提出修复手术的设计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颈浅动脉 分布范围 颈横动脉 斜方 颈横动脉浅 肩背部 解剖学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常用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牧之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3期181-187,共7页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 股前外侧皮瓣一、血管蒂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供 股前外侧 足底内侧 动脉 血管蒂 动脉穿 旋股外侧动脉降 解剖学 小隐静脉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内侧皮瓣动脉走行变异一例
20
作者 陈礼堂 刘晓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4期238-238,共1页
小腿内侧皮瓣是常用的游离皮瓣供区之一。我院于1985年在行小腿内侧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时,遇到直接肌间隙皮动脉行程变异,现报告如下提供临床参考。患者男性,20岁,因左侧腘动脉损伤,血管吻合未成功,左足底外侧有8×6cm的皮肤坏死... 小腿内侧皮瓣是常用的游离皮瓣供区之一。我院于1985年在行小腿内侧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时,遇到直接肌间隙皮动脉行程变异,现报告如下提供临床参考。患者男性,20岁,因左侧腘动脉损伤,血管吻合未成功,左足底外侧有8×6cm的皮肤坏死。转入我院,拟行右小腿内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左足底外侧皮肤缺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内侧 间隙 比目鱼 动脉 动脉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