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孟子哲学中的“欲”
1
作者 廖晓炜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5,共12页
“欲”是讨论孟子哲学中行动动力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观念,孟子对道德行动之本质以及修身问题的思考,均以之为概念基础。孟子论“欲”,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 “欲”是讨论孟子哲学中行动动力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观念,孟子对道德行动之本质以及修身问题的思考,均以之为概念基础。孟子论“欲”,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要区分;同时,更涉及决定整体人生方向且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的理性之欲,也即“志”。“欲”作为行动的开端,其合理化乃是决定行动具有道德性的关键所在。从修身的角度而言,“欲”的合理化则有赖于透过持续不断地肯认道德价值以建立仁义或道德之志,从而确保实践上道德之欲相对于自然之欲的优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原初之 理性之 其所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经皆治欲——中国古典学治欲的特点及展开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昭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六经皆治欲:《尚书》与《春秋》治欲体现在为政之正;《诗经》治欲体现在思无邪与引导欲望的合理释放与适度满足;《周易》治欲是针对深隐欲望的几占以及损益配合等;《礼经》之礼与《乐经》之乐联动,具有进与反之美。六经显示出中国古典学治欲资源的丰富,并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统一在各经皆礼、以礼治欲,表现为约束与温和释放欲望的对立统一。纵向展开,中国传统文化在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近世社会的治欲特点可表述为六经皆治欲、四书皆治欲、理学皆治欲,三者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亦各有时代特色。横向对比,中国古典学的六经治欲与禁欲主义、神秘主义对立,属于世俗化、人文化的治欲方案。伴随着全球世俗时代的到来,六经治欲的特色与优势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皆治 以礼治 四书皆治 望治疗 中国古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的理学诠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昭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98,共15页
理学以存理遏欲为主题,以四书为依据,并以存理遏欲的主题赋予四书新的诠释,由此导致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时期的四书经典以孔颜克己复礼为治欲总纲,通过礼反向定义欲望,理学则以理释礼,在理欲二元对立关系中以理反向定义欲望,展开... 理学以存理遏欲为主题,以四书为依据,并以存理遏欲的主题赋予四书新的诠释,由此导致四书皆治欲。中国古典儒学时期的四书经典以孔颜克己复礼为治欲总纲,通过礼反向定义欲望,理学则以理释礼,在理欲二元对立关系中以理反向定义欲望,展开约束欲望与调动道德主体能动性两种互补的治欲方向。为应对佛教心性论冲击,理学将理内化为心性,依据道德心和性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培养四端、正心、求放心以及复性、率性等。理学还以意之所发正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欲不行等;也以意之所存反向定义欲望,治欲方案有毋意等,从根本处治疗深隐的欲望。四书皆治欲成为理学定义欲望及对治欲望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欲望的多层次及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治欲实践的丰富性。当然,在理欲二元对立模式下,四书治欲亦有其限制性,如外王较弱、规范性不足、缺乏欲望的释放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理学借助对四书的重新诠释,集中展现出世界哲学治欲的中国古典学经典诠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理学 心性 以礼治 以理治 克己复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知与治欲:中国哲学的欲望治疗
4
作者 张昭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 朱子将《中庸》的“独”诠释为独知,为独知的发展开辟空间,至阳明学得以展开。独知具有为他人所不知、为己所独知、表现为“几”等特点,其中“几”贯通显微,与良知互释。以独知治欲,如哑子吃苦瓜,表现为个体切实感知到欲望,却难以向他人传达;又如他人不知而己独知的患痒者,唯有自己能够凭借独知找到痒患部位并搔痒自治,独知能够敏锐觉察到尚未表达的欲望,相当于亲知;以几治欲,如同控制弩箭发动,独知扼据念虑之微与显转化的通道,循此可以治疗深层欲望。独知横向拓展,推己及人,可实现万物一体;纵向深入,打开先天一窍,探寻生生之源。横纵合观,独知的万物一体与先天一窍共同成就仁体。独知与共知治欲各有所长,两者联动,协同增效,可加强治欲的广谱性与深层性。对比两希文明的治欲,独知治欲显示出中国哲学的性善论基调、个体能动的力量以及较强的伦理实践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知 共知 良知 第二种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雎之改——《诗经》中的爱欲与礼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明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0,共8页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 《关雎》中既呈现了强烈的爱欲状态,也具有明确的礼乐象征。诗经风教的基本关切在于“色”与“礼”的关系。古代经学化和现代文学性的阐释显得各执一端。古代经学中礼法的现成化与现代文学中爱欲的浪漫化以各自方式掩盖或降低了《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紧张。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上博楚简《孔子诗论》等出土文献中,《关雎》中“色”与“礼”的关系重新被问题化。本文试在古今之变的视野中,联系《诗经》阐释史与出土文献相关材料,重新梳理并探讨《关雎》中爱欲与礼法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关雎》 礼法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的电子信息与重构的爱欲伦理——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后叙事”中的数字人文精神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韵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被称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但在2010年之后,其作品发生了一定的风格转向,即从一般的后现代叙事转向了超越的后现代叙事。这表现在其反乌托邦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伦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被称为加拿大后现代作家,但在2010年之后,其作品发生了一定的风格转向,即从一般的后现代叙事转向了超越的后现代叙事。这表现在其反乌托邦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伦理学的价值重构,前者暴露了电子信息社会模式背后隐藏的极权化、阶级化、制度化等潜在风险,后者呈现了爱欲与宽恕对数字时代日趋扁平化的人的救赎。考察小说中电子信息工程与人之道德伦理之间的反乌托邦关系,不仅是揭示作家“后叙事”特质与数字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子信息等现代科技领域规避未来风险灾害的人文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电子信息批判 伦理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欲、社会与神圣:再论列维纳斯的普鲁斯特解读
7
作者 王嘉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2,共7页
普鲁斯特是列维纳斯经常谈论的作家之一,在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战俘札记》《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和《时间与他者》等作品中,列维纳斯集中讨论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爱欲,并阐发了其中自我与他者既关联又分离的关系,并将其视为一种多元... 普鲁斯特是列维纳斯经常谈论的作家之一,在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战俘札记》《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他者》和《时间与他者》等作品中,列维纳斯集中讨论了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爱欲,并阐发了其中自我与他者既关联又分离的关系,并将其视为一种多元性,而非统一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结合列维纳斯的相关著述及其作为战俘时的境遇,还可以发现他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肉身性的时间,这种时间对立于追求同一性的历史,并显露了一种救赎维度。列维纳斯曾经作为“人质”的处境,亦影响了他晚期对于阿尔贝蒂娜之“人质”状态的阐发,在这一阐发中,普鲁斯特作品中的人物由于其负罪和赎罪意识而可以接近神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普鲁斯特 社会 神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爱欲:《理想国》与《会饮》中的两种灵魂图景 被引量:1
8
作者 田书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 柏拉图在《会饮》和《理想国》中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灵魂图景:一是爱欲或爱若斯(Eros)向着美的理念自身的一种和谐的攀升模式(ascent model),二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与欲望和激情部分之间的一种冲突或斗争模式(conflict model)。这两种模式并没有任何内在的矛盾之处,而是对柏拉图的同一种实践主题的两种不同的描述:即欲求的秩序或逻辑。柏拉图在这两篇对话中虽然没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实践哲学,但这两篇对话却为后来的实践哲学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心理学,即灵魂的三分结构和爱欲的本性。理性的统治才是个体灵魂的最佳结构,爱若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理念的静观,只有在对美和善本身的静观和沉思中才找到了让自己安顿的栖身之所,而灵魂的理性部分通过哲学教化和对智慧的爱而摆脱激情和欲望的奴役,走向个体的正义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理性 《理想国》 《会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差异思想中的爱欲迷踪——法国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会饮》解读
9
作者 张雁南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共9页
在本体层面重新寻回性差异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的下一步工作便是处理性差异双方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性差异的伦理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性差异思想中的第一道关卡,出现在伊利... 在本体层面重新寻回性差异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露西·伊利格瑞的下一步工作便是处理性差异双方的伦理关系何以可能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性差异的伦理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性差异思想中的第一道关卡,出现在伊利格瑞重读狄欧蒂玛的话并邀请哲学家苏格拉底围绕“爱欲”问题展开讨论的对话中。作为《性差异的伦理学》的开篇,《女祭司的爱欲:读柏拉图〈会饮〉,“狄欧蒂玛的话”》既承接了波伏瓦女性主义理路中的“爱欲”线索,又昭示出伊利格瑞性差异思想的基本要素。重读《会饮》,领会伊利格瑞基于性差异对爱欲的转化,遂成为读者进入性差异思想的必经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西·伊利格瑞 性差异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现实可行性与技术可欲求性之辩
10
作者 翁昱岑 李伦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44-48,共5页
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为干预人类道德情操提供可能,也正因为其利用技术手段改变人的道德行为而饱受争议。围绕着现实可行性与技术可欲求性存在的争议展开讨论,当下学界在可欲求性层面提出的人格塑造、自由意志和道德理性问题都未必构成对... 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为干预人类道德情操提供可能,也正因为其利用技术手段改变人的道德行为而饱受争议。围绕着现实可行性与技术可欲求性存在的争议展开讨论,当下学界在可欲求性层面提出的人格塑造、自由意志和道德理性问题都未必构成对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的良好反驳。在现实可行性层面,发展一项旨在提升个体道德情操、解决德性相关社会问题的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技术未必值得提倡。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和价值定位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会效益主导下“工程性”道德增强带来的自由意志悖论,都构成该技术面临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 道德增强 可行性 求性 伦理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虞廷十六字心传辨正及思想变迁——基于欲望的认知及治疗视角
11
作者 张昭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6,共9页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 出自《尚书·大禹谟》的虞廷十六字心传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人心之欲与道心之理的二元对立,理学家发展出存理遏欲的欲望治疗方案。在明清之际反理学的思潮下,阎若璩质疑十六字心传是后人袭用《荀子》伪作,这对于宋明理学无疑是釜底抽薪。考辨阎若璩所论可知,其论点与论证均不足以支撑其论断,反而可以说明荀子继承发挥了十六字心传,并影响了宋明理学。十六字心传是尧舜禹所传的外王政治之道。结合《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的上下文,通过尧舜禹的为君治民之法、大禹伐有苗,引入汉唐的权威注疏,可判别出道心、人心、允中为三元关系,属于允许欲望适度释放的治疗方案。综合中国哲学形成发展史,宋明理学的欲望认知及治疗与荀子具有相似性,并受佛教禁欲刺激,发展出存理遏欲的观点,侧重于个体修身的内圣;三代尧舜禹、汉唐权威注疏倾向于欲望的适度释放,侧重于国家政治的外王。尽管内圣与外王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欲望治疗方案,且应用场景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字心传 《荀子·解蔽》 存理遏 阎若璩 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根植性驱动的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创新建设研究
12
作者 钟蕾 李杨 张妍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3-307,共15页
目的从旅游者与市民双重体验视角出发,研究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的转承创新路径。方法通过对18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提炼其对烟火气的直观印象及潜在诉求。同时,收集2023年至2024年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关于“淄博”“哈尔滨”的热搜信... 目的从旅游者与市民双重体验视角出发,研究都市烟火气与文旅融合的转承创新路径。方法通过对18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提炼其对烟火气的直观印象及潜在诉求。同时,收集2023年至2024年微博、抖音、小红书上关于“淄博”“哈尔滨”的热搜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量化诉求权重。结果市民群体中归属感诉求占比最高,旅游者群体里归属感与探知欲诉求并列居高。在具体诉求权重上,旅游者以探知欲为核心诉求,其次为社交诉求与归属感诉求。市民群体则呈现归属感诉求主导、探知欲与社交诉求依次递减的特征。结论都市烟火气可提炼出旅游者与市民的不同核心诉求,借助“回家”“朋友”“了解城市”等抽象载体建立共情链路。通过建立符号共识、激活共情机制、设计体验节奏、落地地域实践这四步路径,能实现都市烟火气的转承创新,为城市文旅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烟火气 归属感诉求 探知诉求 社交诉求 特质共情 状态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心学学者论习气
13
作者 张卫红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125,共8页
中晚明心学学者将人欲溯源至一念未起之先的隐微习气,习气遍及经验世界的一切心物现象,其对习气的普遍难察及其造成的工夫困境有着深刻反省。王塘南、刘蕺山等从宇宙发生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意”的结构与习气的形成与开展过程。“... 中晚明心学学者将人欲溯源至一念未起之先的隐微习气,习气遍及经验世界的一切心物现象,其对习气的普遍难察及其造成的工夫困境有着深刻反省。王塘南、刘蕺山等从宇宙发生论、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意”的结构与习气的形成与开展过程。“意”分为认识性体的心体之真知与被习气遮蔽的经验意识(形灵、识神)。习气之存无始无因,后天世界形成之初就有习气潜注于精神主体,形成偏离心体的最初之“妄”,继而开展为习心、妄根构成的经验意识,进而意识对外境不断分别、驰逐,最终导致性迷情炽,开展为错谬的经验世界。中晚明心学学者以习气论人欲,其深度、广度与系统性都大大超过了宋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心学 习气 经验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窥视欲、影像记忆与自我认同——西方学界关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研究之透视 被引量:83
14
作者 刘丹萍 保继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3,共6页
摄影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现代旅游者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消费行为之一。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证明,旅游者通过摄影满足自己的窥视欲,并认为随心所欲的拍摄是旅游者的固有权力。同时,照片记... 摄影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现代旅游者最常见的、最重要的消费行为之一。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证明,旅游者通过摄影满足自己的窥视欲,并认为随心所欲的拍摄是旅游者的固有权力。同时,照片记录一切,影像记忆与证明是游客拍摄的基本动机。更重要的是,旅游者拍摄照片更是为了完成“自我叙述”(self-narrative)与“自我认同”(self-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 摄影 窥视 影像记忆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经病欲解时与欲剧时探微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磊 刘迎迎 +1 位作者 吴修符 郭伟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9-1691,共3页
六经病欲解时所体现的天人相应思想最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它所倡导的时辰医学思想正处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但六经病欲解时的思想一直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与欲解时相对的欲剧时则更是鲜为人知。六经欲解时与欲剧时无非是基于... 六经病欲解时所体现的天人相应思想最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它所倡导的时辰医学思想正处于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但六经病欲解时的思想一直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与欲解时相对的欲剧时则更是鲜为人知。六经欲解时与欲剧时无非是基于阴阳气的出入运行规律而提出的,将这种具有时辰规律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无疑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解时 剧时 时辰特性 内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哲学中道心人心论与天理人欲论之内在逻辑关系探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谢晓东 杨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35,共4页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 在朱子哲学中,“人心”指人的感觉与需求,“人心”之合乎性理的状态即为“道心”。“人欲”的真实含义是“私欲”,“人心”不是“人欲”。“人心”是“通孔”,“道心”或“天理”乃“人心”向上提升一层的结果,“人欲”乃“人心”向下坠落的结果。“天理”“人欲”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是在“人心”的基础上分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天理 逻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客心理授权的多层次模型分析:基于控制欲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韩小芸 黎耀奇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共8页
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优质服务是决定顾客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些学者的研究往往将员工的服务质量与顾客的满意感当做单一层次变量处理。在深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包括顾客心理授权在内的员工服务质量与顾客... 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优质服务是决定顾客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些学者的研究往往将员工的服务质量与顾客的满意感当做单一层次变量处理。在深入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包括顾客心理授权在内的员工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感关系的新模型,并采用多层次模型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控制欲对顾客心理授权与顾客满意感的调节效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不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而是通过顾客心理授权对顾客满意度产生间接作用,也就是说,顾客心理授权是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感影响的中介。此外,顾客的控制欲正向调节心理授权对满意感的影响作用。即企业只有授权给控制欲强的顾客,才能显著提高顾客满意度。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满意度的研究,丰富了营销学界对顾客授权理论的研究,对服务性企业采取针对顾客的授权措施,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客心理授权 服务质量 顾客满意感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治疗冠心病组方遣药的指导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宇石 张明雪 史海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06,共3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起源于《内经》,是在基于法象思维的藏象理论基础上,根据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通过药物的五味属性,结合其自身生理特性,顺应其生理特性为补,逆其生理特性为泻,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来调整五脏功能,使五脏顺应四时...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起源于《内经》,是在基于法象思维的藏象理论基础上,根据五脏功能失调的病理状态,通过药物的五味属性,结合其自身生理特性,顺应其生理特性为补,逆其生理特性为泻,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来调整五脏功能,使五脏顺应四时之气。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冠心病,临证之时,应从肝、心、脾、肺、肾入手,以“五脏苦欲补泻”为用药的指导原则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补泻 用药特点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味理论探讨乌梅丸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任娜 韩秀珍 +3 位作者 刘溦溦 李岩 李水洪 商洪涛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17-1720,共4页
乌梅丸始载于我国东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主治“蛔厥”及久痢。经后世医家发挥,乌梅丸被应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基于中医五味理论,将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分为酸味、苦味、辛味、甘味4组,通过五脏苦欲补泻与五味之... 乌梅丸始载于我国东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主治“蛔厥”及久痢。经后世医家发挥,乌梅丸被应用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基于中医五味理论,将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分为酸味、苦味、辛味、甘味4组,通过五脏苦欲补泻与五味之间的制化关系分析乌梅丸的组方原理及其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机制。胃肠疾病的发生与五味密切相关,乌梅丸是通过五脏苦欲补泻及五味制化来调节肝、脾、肺三脏功能从而发挥治疗胃肠疾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疾病 乌梅丸 五味理论 五脏苦补泻 活性成分 五味制化 组方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欲解时机理及其意义探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韩鑫冰 何新慧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6-358,共3页
从古人重"时"的角度探求《伤寒论》欲解时的理论渊源,采用十二消息卦研究欲解时的机理,欲解时反映了张仲景的重阳的思想。并且探讨了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解时 十二消息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