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文化语言学理论的系统阐述——评《文化语言学导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柳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6-I0006,共1页
文化和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人类的认知和交流体系。作为国内较早系统阐述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戴昭铭教授的代表作《文化语言学导论》深刻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该书分为... 文化和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人类的认知和交流体系。作为国内较早系统阐述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戴昭铭教授的代表作《文化语言学导论》深刻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文化语言学的整体概述;下编则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涵盖了语言和文化构建、语言和思维、语言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导论 理论专著 语言文化的关系 交流体系 深刻探讨 共同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文化语言学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文国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1-34,共4页
一、文化语言学的崛起 近几年来,文化语言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陈建民先生指出:“从结构语言学到文化语言学,标志着从语言结构系统的研究转向语言功能的应用研究,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的发展,从小语言学到... 一、文化语言学的崛起 近几年来,文化语言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语言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陈建民先生指出:“从结构语言学到文化语言学,标志着从语言结构系统的研究转向语言功能的应用研究,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学科的发展,从小语言学到大语言学的过渡。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具有使我国语言研究由单纯的描写型向人文型转折的重大意义”(陈1989,17),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语言学的崛起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件大事,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将使汉语语言学终于有可能为世界语言学研究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文化语言学崛起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的中国,这不是偶然的。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当前时代的要求;有外界因素的推动,也有语言研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汉语文化 中国语言学 语言文化 研究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 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关系为中心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洪芸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语言终究是人的行为体现,我们在研究语言时,要考虑人的概念系统形成是基于人是社会网络中成员这一因素。文化语言学派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是许多方面和因素互相作用与综合的结果。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应该结合系统特点即整体性... 语言终究是人的行为体现,我们在研究语言时,要考虑人的概念系统形成是基于人是社会网络中成员这一因素。文化语言学派承认语言是一个复杂系统,是许多方面和因素互相作用与综合的结果。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应该结合系统特点即整体性、层次性和演变的非线性,从语言外部着手,利用混沌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学 非线性 跨学科 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性的反拨:中国文化语言学 被引量:17
4
作者 申小龙 《学习与探索》 1987年第3期36-43,共8页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困惑是西方语言流派中科学主义思潮与汉语独特的人文性征的深刻对立。由此,作者提出,应从文化心态来加强语言学研究,即加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重新认识汉语中的人文价值。并且,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应以中国文化为...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困惑是西方语言流派中科学主义思潮与汉语独特的人文性征的深刻对立。由此,作者提出,应从文化心态来加强语言学研究,即加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重新认识汉语中的人文价值。并且,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应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向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认同,从而实现中国语言学的历史性反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 汉语方言 西方语言学 语言研究 历史性 人文性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语言学 形态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人文科学统一的基础与纽带——《文化语言学丛书》总序 被引量:14
5
作者 申小龙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28,共2页
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比民族的历史要长得多。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然而我们今天谈论、研究的语言又无一不是民族的语言。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 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比民族的历史要长得多。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然而我们今天谈论、研究的语言又无一不是民族的语言。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和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吸收,都要通过语言去实现。因而语言的历史往往同文化的历史相辅而行。它就象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点;它又象一副隐形眼镜,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规范着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因而在人对世界、对自身的困惑、探究和理解的无穷进程中,语言占有核心的地位。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人文科学 民族文化 通约性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主导意识形态 研究汉语 居住地域 中青年学者 深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 被引量:9
6
作者 邵敬敏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7-30,共4页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国语言学界的前辈学者,如赵元任、罗常培、王力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尤其是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1950)虽然篇幅不长,然而讨论范围却涉及古今中外的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先驱之作。可惜的是...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国语言学界的前辈学者,如赵元任、罗常培、王力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尤其是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大学1950)虽然篇幅不长,然而讨论范围却涉及古今中外的语言与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先驱之作。可惜的是,从五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化语言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一批以上海为主体的中青年学者的呐喊声所冲破,他们著书立说,大声疾呼,努力把丰富复杂的中国语言与方言同多姿多彩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上海青年语言小组”率先举办了“语言与文化”专题讨论会,编辑出版了《青年学者论语言与文化》专集,《语文导报》杂志还专门开辟了“语言与文化”专栏,《汉语学习》也辟有“语言·文化·社会”专栏,从而造成了一种声势,影响了全国的语言学界,并引起了文化学界、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这就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化”,据说有多达二百多种解释,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如何理解,各人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而尽管不少人都在讲“文化语言学”,各人的内涵实际上相距甚远,有的甚至于是对立的。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种主要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三大流派 语言文化 文化 中国语言学 方言地理 汉语学习 语文 双向交叉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再认识 被引量:5
7
作者 孟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3-187,共5页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小龙倡导的文化语言学,其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对汉语"语文性"的重新发现并提出了汉语研究的语文学范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汉字为本,以神统形,散点透视。语文学范式的提出涉及到了一个汉语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申小龙倡导的文化语言学,其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对汉语"语文性"的重新发现并提出了汉语研究的语文学范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汉字为本,以神统形,散点透视。语文学范式的提出涉及到了一个汉语建设、也是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其实反对的就是汉字、汉字本体的语文学文化阐释模式,我们称之为"去汉字化"运动。语文学范式是作为一个文化拯救方案提出的,表达了文化语言学对五四"去汉字化"导致的"文化断层"的深深忧虑和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语文学范式 去汉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答疑 被引量:4
8
作者 游汝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共3页
自从1985年提出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以来,不少同志一方面对文化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又有种种疑惑不解。拙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和若干篇拙作发表以来,已收到一百多封读者来信,讨论有关问题;笔者曾两度执教《中国文化语言学》选修课... 自从1985年提出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以来,不少同志一方面对文化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又有种种疑惑不解。拙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和若干篇拙作发表以来,已收到一百多封读者来信,讨论有关问题;笔者曾两度执教《中国文化语言学》选修课,课内外也常有讨论。师友、同学和读者常提出种种质询和质疑。有的同志对能否建立文化语言学表示怀疑。本文打算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期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中国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解释性 人类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 人文生态环境 本体 描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铁桥 张文静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4-58,共5页
文化语言学(CulturalLinguistics)来源于西方的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人种语言学(ErhuoLinguistics)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 文化语言学(CulturalLinguistics)来源于西方的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人种语言学(ErhuoLinguistics)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1)。这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日语教学 文化心理 社会语言学 语言结构 语言的使用 语言知识 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结构 日本文化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公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语言学科。通过民族语言研究各民族文化,不仅能加深对各种语言的文化属性的认识,而且对揭示各民族文化史上的未知现象,重塑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了解各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有重要意义...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语言学科。通过民族语言研究各民族文化,不仅能加深对各种语言的文化属性的认识,而且对揭示各民族文化史上的未知现象,重塑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了解各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都有重要意义。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各民族语言的整体结构和系属关系,也能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文化语言学将从民族语言中获得无限的资源和生机,同时,也将提高民族语言研究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民族语言 思维方式 文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具特色的文化语言学新作——评《浮出瀚海》
11
作者 黄南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43-143,共1页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 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热”,语言学界讨论文化语言学的论著不断涌现,涉及到的几乎囊括了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各个方面。这无疑对启发语言学研究者拓宽思路、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汉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姜跃滨、章也著的《浮出瀚海——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姜著”。)不失为一本探讨汉语和汉文化关系的颇有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进行透视,用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去认识、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去阐示语言现象形成演变的原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在历时与共时系统中的物化,语言充分地表现着文化。不仅如此,人类是凭借语言辨识事物、认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文化关系 语言学 汉语 拓宽思路 文化审视 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 语言辨识 形成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不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人文研究的自然延续
12
作者 苏新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79-82,共4页
文化语言学不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人文研究的自然延续苏新春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文化语言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包括人文性在内的多重属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愈来愈为人们所理解,语言研究中的文化学方法逐渐在更多的... 文化语言学不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人文研究的自然延续苏新春80年代中期崛起的文化语言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包括人文性在内的多重属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愈来愈为人们所理解,语言研究中的文化学方法逐渐在更多的研究者中运用开来。然而,此时有人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中国 现代语言学 汉语 语言静态结构 文化学方法 人文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以汉语语法研究为例
13
作者 杨启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9-16,共8页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一种新范型,它的初创成功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场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科学革命,以致二者之间不再存在"共同语言"。中国文化语言学又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脱胎而来,以致二者之间又构成复... 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当代中国学术的一种新范型,它的初创成功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是一场涉及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科学革命,以致二者之间不再存在"共同语言"。中国文化语言学又是从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脱胎而来,以致二者之间又构成复杂的扬弃关系。本文从汉语语法观、词论、句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清理并显示了中国文化语言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间的扬弃关系,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的研究方法、治学范型与汉语汉字不可调和之文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分析了中国文化语言学学者之所以能够初步实现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扬弃的原因,指出了继续扬弃中国现代语言学于中国文化语言学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 学术新范型 扬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14
作者 尹世超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4期64-65,共2页
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戴昭铭所著《文化语言学导论》,是我国文化语言学兴起以来,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导论》自辟新径,独树一帜,兼采众长,重构框架,体系完整,论述全面,立论公正,探隐发... 语文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戴昭铭所著《文化语言学导论》,是我国文化语言学兴起以来,国家级专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专著。《导论》自辟新径,独树一帜,兼采众长,重构框架,体系完整,论述全面,立论公正,探隐发微,多有创获,堪称上乘。《导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学导论 文化符号 语言文化的关系 方法论原则 可接受性 民族文化 本体研究 总体方法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菇民隐语行话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15
作者 吕胜男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90,共3页
菇民蓬话是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显著行会性质的隐语行话。古代菇民蓬话具有秘密性、口头性、封闭性、地域性的属性特点。菇民蓬话的内容主要涵盖菇民的生产用语、生活用语、动物称谓以及... 菇民蓬话是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显著行会性质的隐语行话。古代菇民蓬话具有秘密性、口头性、封闭性、地域性的属性特点。菇民蓬话的内容主要涵盖菇民的生产用语、生活用语、动物称谓以及其他避讳用语。菇民蓬话主要在父子之间代际相传,还通过民歌、谚语等语言形式,保留了大量古代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民俗文化,体现出一种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民蓬话 食用菌 隐语行话 文化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语时态与汉语时态的文化语言学对比研究
16
作者 张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9X期23-24,共2页
时态是语言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迥异,实质是法语和汉语在时间的认知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各自的特点,并追溯了形成两种不同时态的文化根源。本文认... 时态是语言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迥异,实质是法语和汉语在时间的认知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法语时态和汉语时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各自的特点,并追溯了形成两种不同时态的文化根源。本文认为,法语时态、汉语时态分别是法国基督教文化和汉语传统文化在语言上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态 文化语言学 基督教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文化语言学著作出版回顾
17
作者 李亚明 《出版科学》 1995年第2期14-15,共2页
中国语言学发展到了20世纪,形成西化与本土化、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两种倾向、两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语言学的诞生和兴盛。文化语言学在本世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至今已初步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 中国语言学发展到了20世纪,形成西化与本土化、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两种倾向、两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的局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化语言学的诞生和兴盛。文化语言学在本世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至今已初步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在语言学界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它的发展同中国现代出版界结下了深厚的缘蒂。 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是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版)。该书认同萨丕尔、帕默、泰勒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学和文化学思想,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学 语言学著作 20世纪 中国语言学 民俗语言学 语言文化 人文精神 科学主义 中国现代语言学 语言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探索──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述评
18
作者 木子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3-45,共3页
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探索──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述评木子1994年1月14日至17日,全国各地的七十多位代表出席了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收到50多篇论文,内容涵盖汉语的特点、语词的... 文化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探索──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述评木子1994年1月14日至17日,全国各地的七十多位代表出席了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文化语言学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收到50多篇论文,内容涵盖汉语的特点、语词的文化义、汉字构形中的人本主义、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理论探索 语言世界观 形式化描写 语言学研究 研讨会 本体论 中国文化语言学 述评 理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年中国文化语言学研究述评
19
作者 邵敬敏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8,共3页
1992年的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方面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特别在方法论上作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探索。一、理论研究 (一)多角度的回顾与展望张国扬、苏新春《当代中国汉语人文研究的兴起及其历史原因和发... 1992年的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方面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特别在方法论上作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探索。一、理论研究 (一)多角度的回顾与展望张国扬、苏新春《当代中国汉语人文研究的兴起及其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汉字文化》1992.1)是一篇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研究 中国文化语言学 文化导入 苏新春 中国汉语 汉字文化 人文研究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传统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话语翻译中的文化语言学视角——从电影《恶灵骑士》看文化心理意象理论
20
作者 于瑞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53-154,共2页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着重提出了文化心理意象理论一说。语言来源于意象,而意象是心理表征,意象是感觉器官的类比,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影视话语翻译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电影是由...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他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中着重提出了文化心理意象理论一说。语言来源于意象,而意象是心理表征,意象是感觉器官的类比,从这几个文化语言学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意象理论对于影视话语翻译的若干特点。作者认为,电影是由视觉和听觉综合起来欣赏的形象艺术,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必须接受一些客观现实的制约,甚至在双关语中也有所体现。完整地传达源电影的信息就需要译者在这些特点和影响上注意总结并不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翻译 文化心理意象理论 文化语言学 感觉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