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化液个体化治疗对创伤后高血糖病人促/抗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占科 雷万生 +7 位作者 汪仕良 陈范昶 于永洲 李光伟 许霖水 陈自力 钱锁开 刘庆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极化液个体化治疗对创伤后高血糖病人促/抗炎细胞因子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为极化液辅助治疗创伤后MOD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创伤后高血糖病人,随机分为极化液个体化治疗组(G IK组)和... 目的:探讨极化液个体化治疗对创伤后高血糖病人促/抗炎细胞因子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为极化液辅助治疗创伤后MOD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创伤后高血糖病人,随机分为极化液个体化治疗组(G IK组)和基础治疗组(C组)。观察不同治疗组治疗3 d后创伤病人空腹血糖、乳酸、促炎细胞因子(CRP、TNF-α和IL-1β)和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水平变化以及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GIK组治疗3 d后,空腹血糖、乳酸、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血IL-4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C组。GIK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MODS病死率虽略有下降,但与C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极化液个体化治疗创伤后病人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和升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对控制创伤后病人的高血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个体化治疗 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SR、CD1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文利 单佑安 蒋建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31-1131,共1页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小鼠 肺泡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 SR 抗炎细胞因子 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3
作者 贾海玲 杨永涛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6-292,共7页
目的探索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年龄15~24岁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32例(单相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53例(双相组)、健康对照25名(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目的探索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年龄15~24岁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32例(单相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53例(双相组)、健康对照25名(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32-item hypomania checklist,HCL-32)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单相组相比,双相组发病年龄更小、总病程更长、本次病程更短、HAMD评分更低、HCL-32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2,TNFR2)、IL-4、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单相组和双相组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均P<0.05),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IL-13水平降低(均P<0.05);双相组INF-γ、TNFR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单相组相比,双相组的INF-γ[43.25(29.27,53.63)pg/mL vs.62.76(39.27,89.16)pg/mL]、IL-13[16.92(14.74,24.02)pg/mL vs.22.29(17.35,36.52)pg/mL]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3(OR=1.078,95%CI:1.011~1.150,P=0.022)与双相抑郁障碍独立相关联。结论青少年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IL-13、INF-γ水平高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较高水平的IL-13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相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I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 被引量:55
4
作者 徐说 林文娟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9-1108,共10页
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而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具有抗抑郁的作用.本文着... 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而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具有抗抑郁的作用.本文着重综述抗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关系.抗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0、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白介素4、白介素13、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脂联素等,在抑郁症中表达下降;补充外源抗炎性细胞因子则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抗炎性细胞因子可通过拮抗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与MAPK信号通路、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相互作用而参与到抑郁症中.抗抑郁药能使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上升,这可能是药物起效的机制之一.抗炎策略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作用 抑郁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关系 被引量:32
5
作者 尚颖 赵立元 陆景坤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炎性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不同途径,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等阶段起到了不同作用。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IL-1β、TNF-α、IL-8、TGF-β、IL-10、IL-18和T淋巴细... 炎性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的信号通路通过不同途径,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等阶段起到了不同作用。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IL-1β、TNF-α、IL-8、TGF-β、IL-10、IL-18和T淋巴细胞在胃癌组织或血液中的表达及功能,并将这些炎性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作为胃癌的治疗靶点也做了进一步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胃癌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拉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谈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95-1997,共3页
目的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贝拉普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96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6例CHF患者随... 目的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贝拉普利对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 96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CHF治疗组和CHF对照组。CHF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CHF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贝拉普利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测定受试对象血清中IL-6、IL-8、TNF-α和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CHF组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CHF治疗组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显著低于CHF对照组,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显著高于CHF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贝拉普利能调整CHF患者改善促炎性细胞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失衡,即既能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又能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浓度,从而延缓和抑制心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贝拉普利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介素1 细胞介素6 细胞介素8 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是如何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控制人类健康的(I) 被引量:31
7
作者 庞广昌 陈庆森 胡志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8-264,共7页
本文的目的是要有选择性地综述食品和肠粘膜、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少量的食物蛋白、多肽、脂肪、低聚糖和其他生化物质可以诱导或抑制两种-发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两者之一,从... 本文的目的是要有选择性地综述食品和肠粘膜、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少量的食物蛋白、多肽、脂肪、低聚糖和其他生化物质可以诱导或抑制两种-发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两者之一,从而进一步地控制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神经生理和代谢网络。而且越来越充分的证据表明,发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和联系与中医中药中所说的“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十分相似。中国人一直用“阴”“阳”来分类食品和药品,而且他们坚信一个人可以通过保持他们的食品和中草药的食入和“阴”“阳”平衡来改善其健康状况,治病防病。所以,本文在这些广泛的实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来解释食品是如何通过对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来调控免疫网络,并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网络 免疫学 食品科学 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与牙周炎 被引量:4
8
作者 唐燕 张蕴惠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3年第6期422-424,共3页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IL-10与牙周炎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细胞介素-10 牙周 抗炎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是如何通过细胞因子网络控制人类健康的(II) 被引量:1
9
作者 庞广昌 陈庆森 胡志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0-270,共11页
本文的目的是要有选择性地综述食品和肠粘膜、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少量的食物蛋白、多肽、脂肪、低聚糖和其他生化物质可以诱导或抑制两种-发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两者之一,从... 本文的目的是要有选择性地综述食品和肠粘膜、Toll样受体、细胞因子网络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少量的食物蛋白、多肽、脂肪、低聚糖和其他生化物质可以诱导或抑制两种-发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两者之一,从而进一步地控制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神经生理和代谢网络。而且越来越充分的证据表明,发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和联系与中医中药中所说的“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十分相似。中国人一直用“阴”“阳”来分类食品和药品,而且他们坚信一个人可以通过保持他们的食品和中草药的食入和“阴”“阳”平衡来改善其健康状况,治病防病。所以,本文在这些广泛的实验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来解释食品是如何通过对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来调控免疫网络,并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网络 免疫学 食品科学 细胞因子 抗炎细胞因子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与种植体周围炎炎性骨吸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史秋涛 谷志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5-746,I0001,共3页
微生物因素被认为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病因学因素。当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来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局部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促进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引... 微生物因素被认为是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病因学因素。当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来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局部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促进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引起炎症的失调是导致种植体周围骨质的破坏、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TNF-α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有促进破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分化的功能,是种植体周围炎骨吸收的重要介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 骨吸收 抗炎细胞因子 破骨细胞分化 成骨细胞分化 巨噬细胞分泌 肿瘤坏死因子 免疫应答 RANKL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训练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秋灵 陈连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395,共3页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免疫功能 过度训练 细胞因子 应对 白介素-1Α 前列腺素E2 剧烈运动 急性期反应 IL-1Α 肌肉酸痛 组织损伤 协同效应 症过程 运动诱导 IL-4 运动后 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医用导尿管的抗感染性能测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利 刘春 +2 位作者 魏丽乔 陈晓丽 许并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研究了自制医用抗菌导尿管的抗感染性能。用自制的抗菌天然胶乳对现有普通导尿管进行涂覆,制备了具有抗菌涂层的抗菌导尿管,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通过在体动物尿道插管实验,检测了1周、2周、3周、4周尿道炎性细胞及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 研究了自制医用抗菌导尿管的抗感染性能。用自制的抗菌天然胶乳对现有普通导尿管进行涂覆,制备了具有抗菌涂层的抗菌导尿管,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通过在体动物尿道插管实验,检测了1周、2周、3周、4周尿道炎性细胞及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抑菌实验研究表明,涂覆有抗菌天然胶乳的导尿管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导尿管;在体插管动物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菌导尿管的炎性反应有所增加,但显著低于普通导尿管。研究表明,涂覆有抗菌天然胶乳的导尿管在抗感染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导尿管,且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天然胶乳 导尿管 抗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不同时机给药对脓毒症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少秋 虞文魁 +3 位作者 陈启仪 邹波 童智慧 李维勤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3-366,369,共5页
目的:通过注射内毒素(LPS)建立的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胰岛素不同时机给药对血清和肝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1只大鼠分为九组,即A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B组腹腔注射LPS;C、D、E、F、G、H、I组分别在腹腔注射LPS前30 min和注射后0、1... 目的:通过注射内毒素(LPS)建立的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胰岛素不同时机给药对血清和肝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1只大鼠分为九组,即A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B组腹腔注射LPS;C、D、E、F、G、H、I组分别在腹腔注射LPS前30 min和注射后0、1、3、6、12、24 h给予胰岛素治疗。观察各组大鼠LPS注射后24和48h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的变化,以及LPS注射48 h后肝组织IL-1β、IL-6、TNF-α和IL-10的变化。结果:注射LPS后24和48 h,大鼠血IL-1β、IL-6、TNF-α和IL-10均显著增加。LPS注射48 h后,肝组织中IL-1β、TNF-α、IL-6和IL-10蛋白水平也明显增加。在注射LPS前30 min或注射后6 h内给予胰岛素,能明显降低注射后24和48 h血清中的IL-1β、TNF-α和IL-6水平(P<0.05);而IL-10水平则仅在注射LPS前或注射同时给予胰岛素,才较LPS组明显增加(P<0.05)。在LPS注射前30 min或注射后6 h内给予胰岛素,注射后48 h肝内的IL-1β和TNF-α水平较LPS组明显降低(P<0.05);而肝的IL-6水平仅在LPS注射前30min或与同时给予胰岛素时,才较LPS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对脓毒症大鼠有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增加抗炎介质释放等保护作用。在注射LPS 6 h内给予胰岛素可发挥良好的抗炎保护作用,而在注射LPS 6 h后给予胰岛素治疗其抗炎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内毒素 抗炎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 给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T细胞分化作用研究
14
作者 代亚丽 聂欣 +2 位作者 刘健 孟洁 许海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4-469,共6页
Th分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由树突状细胞来调控。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空心管状纳米材料,可作为抗原载体。碳纳米管对树突状细胞和Th分化的影响是决定其免疫响应的关键因素。分析氧化多壁碳纳米管(CNT)对小鼠骨... Th分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由树突状细胞来调控。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空心管状纳米材料,可作为抗原载体。碳纳米管对树突状细胞和Th分化的影响是决定其免疫响应的关键因素。分析氧化多壁碳纳米管(CNT)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过敏抗原多肽OVA323-339的Th1和Th2免疫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BMDCs大量吞噬CNT,但对其细胞表面活化标志分子CD86、MHCII以及细胞因子TNF-α表达没有明显变化。CNT/抗原复合物可促进BMDCs表面MHCII的表达和CD8+T细胞增殖,增殖细胞的比例由28.7%分别增加到40.6%、41.3%和29.6%。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和IL-10的表达和CD4+T的增殖受到抑制,增殖细胞的比例由54.4%减少到38.9%、46.6%和39.8%。研究结果提示,CNT不影响DCs的成熟和活化,但CNT可以影响过敏抗原的Th分化平衡,可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Th1型免疫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碳纳米管 Th分化 抗炎细胞因子 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树突状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益生芽孢杆菌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思思 周成翀 +5 位作者 王欢 许荔立 张诗雨 谢梦琪 陈孝煊 吴志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51,共7页
为揭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的生物学特性及益生芽孢杆菌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草鱼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分离获得草鱼DCs,对其形态学特征、生物学功能及膜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鉴定;RT... 为揭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的生物学特性及益生芽孢杆菌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草鱼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分离获得草鱼DCs,对其形态学特征、生物学功能及膜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鉴定;RT-PCR检测了益生芽孢杆菌对草鱼DCs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鱼DCs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可有效地激活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具有迁移能力。LPS刺激可促进其成熟过程,显著提升膜表面标记分子CD80/86、CD83的表达。这表明草鱼DCs和哺乳动物DCs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相似性。RT-PCR结果显示,在体外条件下使用紫外照射灭活的益生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DCs进行刺激后,抗炎性因子IL-4,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P<0.05),并在12h时达到峰值。这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抗炎性因子来影响其免疫功能。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益生芽孢杆菌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树突状细胞 枯草芽孢杆菌 免疫调控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家兔体温-免疫调节的因果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庞广昌 于立芹 马田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68-574,共7页
通过用滋补类食品山药和清热类食品苦瓜、苦荞麦和酸奶饲喂家兔,研究其体温和主要抗炎与发炎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食品与细胞因子网络和体温的因果关系,揭示食品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喂食山药后的家兔24h的跟踪结果为... 通过用滋补类食品山药和清热类食品苦瓜、苦荞麦和酸奶饲喂家兔,研究其体温和主要抗炎与发炎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食品与细胞因子网络和体温的因果关系,揭示食品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喂食山药后的家兔24h的跟踪结果为体温升高;细胞因子浓度降低的有:IL-1ra、IL-4、TGF-β、TNF-α、INF-γ、IL-12。升高的有:IL-6、IL-10、IL-1β。对喂食酸奶后家兔24h的跟踪结果为体温降低;细胞因子浓度降低的有:IL-1ra、IL-4、TGF-β、IL-1β、TNF-α、INF-γ;升高的有:IL-6、IL-10、IL-12。喂食苦瓜后家兔对24h跟踪结果为体温降低;细胞因子浓度降低的有:IL-1ra、TGF-β、IL-1β、TNF-α、INF-γ,升高的有:IL-4、IL-6、IL-10、IL-12。对喂食苦荞麦后家兔24h跟踪结果为体温降低;细胞因子浓度降低的有:IL-1ra、IL-4、TGF-β、IL-1β、TNF-α、INF-γ,升高的有:IL-6、IL-10、IL-12。说明食品可以通过肠黏膜信号途径调节细胞因子网络,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网络和活性。但其作用规律非常复杂,往往既可以刺激发炎细胞因子的升高(或降低),也可以刺激抗炎细胞因子的升高(或降低)。不同食品对体温的作用则比较有规律,其中滋补类食品使动物的体温升高,而清热类食品则可以刺激动物体温降低,其变化都在正常体温范围内。实验证明饲喂不同的食品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网络,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网络,进而表现出体温的变化。它们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了 抗炎细胞因子 体温 细胞因子网络 功能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海东 赵晓东 +4 位作者 陈晓光 郭旭生 孙丹 果应菲 党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1509-1511,共3页
目的对比老年人与青中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指标与炎性介质的变化,探讨老年人群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程度与变化特征.方法31例年龄>65岁,平均(72.4±7.6)岁,ISS评分>20分,平均(27±5)分的老年创伤病人与中青年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0.... 目的对比老年人与青中年人严重创伤后免疫指标与炎性介质的变化,探讨老年人群创伤后免疫抑制的程度与变化特征.方法31例年龄>65岁,平均(72.4±7.6)岁,ISS评分>20分,平均(27±5)分的老年创伤病人与中青年创伤病人[平均年龄(30.6±16.2)岁,平均ISS评分(29±6)分]配对分组,在来诊后和伤后2、4、6、8 d采用流式细胞术连续检测T细胞亚群比例和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同时观察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和促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血浆水平.结果老年组伤后TNF-α、IL-6、IL-10低于青中年组,但持续上升时间延长,在6~8 d后IL-10血浆浓度已高于青中年组.老年组伤后4~8 d Th1/Th2比值下降明显,CD14+HLA-DR表达下调.结论老年人创伤后发生的免疫抑制比青中年人群更显著,表现为单核-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抑,而抗炎细胞因子清除不利可能是导致这一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老年人 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TH1/TH2漂移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原-DR 抗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贺毒素与凋亡
18
作者 夏炉明 严亚贤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7-679,共3页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志贺毒素 细胞因子 介导细胞 信号传导机制 细胞相互作用 宿主细胞 毒性表现 可溶性蛋白 系统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