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哀悼诗文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1
作者 蔡川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50-53,共4页
我国古代哀悼死者的题材,曾经吸引过当时有成就的作家。而在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总出现不少写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散见于诗经、楚辞、汉赋,直到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伤悼死者的作品有的见于传状和碑诔。这类作品除了象明代的《五... 我国古代哀悼死者的题材,曾经吸引过当时有成就的作家。而在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总出现不少写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散见于诗经、楚辞、汉赋,直到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伤悼死者的作品有的见于传状和碑诔。这类作品除了象明代的《五人墓碑志》之类的真实反映现实而极少的好文章之外,多是“称美不称恶,以尽其孝子慈孙之心”,有的甚至流于庸俗的歌功颂德,陷于无聊的阿谀奉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还有一种“哀祭”的文体,包括哀辞和祭文。哀祭诗文多出自死者亲友的笔下,除了象楚辞的《国殇》和《红楼梦》所虚构的《芙蓉诔》之外,多是写骨肉之亲,抒手足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我国古代 反映现实 文学创作 优秀作品 题材 死者 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春雨》悼亡意旨发覆——兼论李商隐悼亡诗的新变意义
2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8,共9页
《春雨》为李商隐七律的代表作,其诗义却长久以来众说纷纭。然而,如将该诗重置于作者及其同时代人的诗歌语境中,并对细节详加考证,其悼亡意旨便得以凸显。李商隐集中包括《春雨》在内的多首诗作通过私典“玉珰缄札”构成了一个意义共生... 《春雨》为李商隐七律的代表作,其诗义却长久以来众说纷纭。然而,如将该诗重置于作者及其同时代人的诗歌语境中,并对细节详加考证,其悼亡意旨便得以凸显。李商隐集中包括《春雨》在内的多首诗作通过私典“玉珰缄札”构成了一个意义共生的互文系统,其中暗含着一个悼亡本事。“白袷”一词在诗中具有多义性,既有与男女情爱本事相贴合的内涵,又因其丧礼服制渊源寄寓了诗人的悼亡与自悼之意,首联“白”字的重出问题也从而获得合理的解释。温庭筠《和友人悼亡》一诗无论是从“和韵”与“和意”的层面,还是从诗题的异文来看,都可论证为《春雨》的和诗。《春雨》诗义的隐没所昭示出的李商隐悼亡诗消弭生死的独特手法,是对悼亡诗写作传统的颠覆与突破。该手法源于李商隐以“情”为核心对游仙传统及“人神相恋”模式所进行的移植与改造,体现了尚缘情的晚唐时代风气与后世思潮的前后承接关系,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春雨》 私典 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 被引量:25
3
作者 蒋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进 潘岳 韦应物 元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泪哀歌 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 被引量:15
4
作者 尚永亮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5-78,共4页
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的诗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非所有哀悼亡者的诗都可谓为“悼亡”。自晋代潘岳以《悼亡》为题写了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悼亡”二字似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以致后人一见“悼亡... 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亡者的诗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非所有哀悼亡者的诗都可谓为“悼亡”。自晋代潘岳以《悼亡》为题写了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悼亡”二字似已约定俗成地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以致后人一见“悼亡”字眼,便自然联想到这是悼妻之作,而每逢丧妻,也都习惯地以“悼亡”为题。然而,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将“悼亡”作为夫悼妻诗的专称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 丈夫 纳兰性德 生活中 妻子 表现方法 自然联想 数量 潘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悼亡深处见真情——苏轼《江城子》与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梅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07,共5页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 英国哈代与中国苏轼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比较哈代的几首"爱玛组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苏轼 《江城子》 爱玛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王立一、“悼亡”果真功归潘岳乎?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王立一、“悼亡”果真功归潘岳乎?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艰难历程 《穆天子传》 《文选》 文学 亡作品 《南史》 齐武帝 祭主题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女诗人的“悼夫诗”现象及其成因述考--以钱守璞、方韵仙、顾春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倩 胡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137,共7页
文章以钱守璞、方韵仙、顾春三者为例,分析清代女性诗人"悼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清代女诗人的"悼夫诗"现象形成有其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清代女诗人具有普遍较高的文学素... 文章以钱守璞、方韵仙、顾春三者为例,分析清代女性诗人"悼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清代女诗人的"悼夫诗"现象形成有其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清代女诗人具有普遍较高的文学素养、自觉的创作观念;清代女诗人早寡现象明显。文章还由相关"悼夫诗"的别集序跋证明了清代时人认可"悼夫诗"属于"悼亡诗"之列,而非"悼妻"专属;并且由"悼夫诗"的相关信息说明了清代女诗人主体性与保守性并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被引量:1
8
作者 蔡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李商隐悼亡诗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追悔,悼亡诗中亡者王氏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从而使其对早年的浪漫追索兴味顿消。
关键词 李商隐 婚姻 情感价值 人伦价值 唐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悼亦有道——爱伦·坡与纳兰性德的悼亡诗对比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卫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1-56,共6页
爱伦.坡和纳兰性德都早年丧妻,他们悼念亡妻的诗词哀惋动人,流传甚广。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同,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熏陶也不同,因而他们的诗词创作手法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悼亡诗背景、意境和声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 爱伦.坡和纳兰性德都早年丧妻,他们悼念亡妻的诗词哀惋动人,流传甚广。但由于他们的生活境遇不同,所接受的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熏陶也不同,因而他们的诗词创作手法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悼亡诗背景、意境和声韵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在表达哀思的方法上迥然不同,但他们对亡妻的思念、追忆是一样的情深、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安娜贝尔·丽》 《青衫湿遍·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悼亡诗风格的原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燕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70,共5页
当代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创作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类似,又与元稹有同样的情感,他的悼亡诗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元稹悼亡诗的继承和模仿。比较两位诗人的悼亡诗,我们可以更加深... 当代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在创作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由于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类似,又与元稹有同样的情感,他的悼亡诗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元稹悼亡诗的继承和模仿。比较两位诗人的悼亡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肯尼思雷斯借鉴了元稹的诗风,西方现代派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怎样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元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半悼亡一半艳情:论曹楙坚的悼亡诗
11
作者 彭国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63,共9页
曹楙坚的悼亡诗,形式上不采用"悼亡"之类题目,而是借用叙事性的题目,通过叙事以悼亡;或借用乐府古题或古诗中句子为题以悼亡。他善于在悼亡诗中熔铸梦境、神话传说和楚辞《招魂》模式,创造人、鬼、神、鸟兽并处的心灵世界,意... 曹楙坚的悼亡诗,形式上不采用"悼亡"之类题目,而是借用叙事性的题目,通过叙事以悼亡;或借用乐府古题或古诗中句子为题以悼亡。他善于在悼亡诗中熔铸梦境、神话传说和楚辞《招魂》模式,创造人、鬼、神、鸟兽并处的心灵世界,意境惝恍迷离;善于创造美好、美丽却遭受摧折的事物尤其是花草的意象,喜欢使用蜡烛、灯火、磷火等火意象和残花意象,以其比喻象征意义,表达对正值青春芳华的妻子夭逝的悼念。他的艳情诗有自己创作主张,既承认自己赏艳钟艳,有着明确的艳情诗创作意识,又认为艳情之作不妨"间有寄托"。故其悼亡诗中有艳情描写、艳情成分,而艳情诗中有其妻子的形象,及他与妻子的情感经历,包含着悼亡意味。一半悼亡一半艳情,曹楙坚对妻子的感情都是真实诚挚的,中国文学因此获得全新的爱情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楙坚 艳情 寄托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渔洋悼亡诗
12
作者 蒋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9-103,114,共6页
王士一生三赋悼亡,写下数量众多的悼亡之作,而且别出心裁地采取七绝一体来铺陈悼亡包括的多方面内容,空前扩大了悼亡诗的容量,同时也丰富了悼亡这一诗歌类型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悼亡诗写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 王士 古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岳悼亡诗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立生 周小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2,共4页
潘岳悼亡诗开"悼亡"诗题先河,对前代悼亡类诗有继承,有发展,对后代悼亡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潘岳悼亡诗感情真挚饱满,情景水乳交融,注重辞藻雕饰,擅长运用时空意象表达细腻情感,创造特定艺术效果。
关键词 潘岳 时空意象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的浪漫告白:用诗词说情话
14
作者 付林鹏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的创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大量以爱情和婚恋为主题的诗歌。其后,来自民间的乐府民歌和文人爱情诗双线交错发展,共同构成了爱情诗发展的主流。在这些诗词中,对爱情生活的各个...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的创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大量以爱情和婚恋为主题的诗歌。其后,来自民间的乐府民歌和文人爱情诗双线交错发展,共同构成了爱情诗发展的主流。在这些诗词中,对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呈现,既有相识时的一见钟情,又有追求和告白时的刻骨铭心,还有热恋中的你侬我侬及婚嫁之后的相濡以沫。此外,还有悼亡诗的创作,虽然悲恸哀婉,但却是最为深情的浪漫告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浪漫告白 婚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悼亡诗的开创者潘岳
15
作者 马慧萍 《河南农业》 2009年第6X期50-51,共2页
人们常用"才比子健,貌比潘安"的说法来称赞某男子才貌双全。这句话里的"子健"是指三国时的曹植,其字子健,晋代文人谢灵运称道:
关键词 河阳县 大潘庄 闲居赋 双栖双飞 仕途坎坷 寡妇赋 拜路尘 趋世 西征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岳及其悼亡诗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华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3-294,共2页
关键词 潘岳 中国文学史 西晋太康 文学成就 文心雕龙 品》 成语典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离死别,遗恨绵绵遣悲怀——陆游爱情悼亡诗词系年考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天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66-74,3,共10页
陆游的爱情悼亡诗词,一向尚无系统、完整地整理研究。由于时代所限,陆游对自己的爱情悲剧,诸多忌讳,不便明言,因而发为篇什,也就隐晦曲折。这就给后人的解释带来了困惑,以致产生误解。马天祥副教授针对这种情况,写了《生离死别,遗恨绵... 陆游的爱情悼亡诗词,一向尚无系统、完整地整理研究。由于时代所限,陆游对自己的爱情悲剧,诸多忌讳,不便明言,因而发为篇什,也就隐晦曲折。这就给后人的解释带来了困惑,以致产生误解。马天祥副教授针对这种情况,写了《生离死别,遗恨绵绵遣悲怀——陆游爱情悼亡诗词系年考释》一文,收此类诗词14首,加以比次系年,并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释,对一些诗词的真伪问题,进行了辨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对一些旧说,提出了商榷意见。所有这些,无疑对陆游诗词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年 整理研究 商榷意见 古籍出版 十三年 陆游 宋孝宗 三十年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悼亡诗初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52-55,共4页
1 如果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细密密织就的,便是一首首悼亡诗了。所谓悼亡诗,具体来说就是专为哀悼亡妻而作的诗.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及中国古典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的出现,当在西晋潘岳为悲悼亡妻而作... 1 如果以爱情为经,死亡为纬,那么,通过诗人微颤的手细细密密织就的,便是一首首悼亡诗了。所谓悼亡诗,具体来说就是专为哀悼亡妻而作的诗.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及中国古典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的出现,当在西晋潘岳为悲悼亡妻而作了《悼亡诗三首)之后;而究其源流,则可追溯到中国诗歌的源头——《诗三百》,其中《邶风·绿衣》当可推为“悼亡”诗的发轫之作。过去人们常以为古人比较达观,情感看得淡些。象庄周妻亡,却“箕踞鼓盆而歌”。然而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把庄子这一异乎常人的举动看作一种特殊的悼亡,看作一种长歌当哭呢?所谓“未能忘情,故歌以遣之耳,情若能忘,又何必歌?”可见,“人生自是有情痴”,不管人们的主客观条件有多么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三百 中国 有情痴 主客观条件 李商隐 庄子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怜力残未忘情——陆游悼亡诗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廷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7-102,共6页
陆游从65岁被罢官归老山阴,以后的20年生涯,除曾短暂修撰皇帝实录外,其余时间基本上是在闲居中度过的。此其间,身闲心定,于宁静淡远中反思自己一生,功名如幻象泡影,往事如断云幽梦,虽心弱力残,但有两事始终萦绕心间,不能忘怀。一件是“... 陆游从65岁被罢官归老山阴,以后的20年生涯,除曾短暂修撰皇帝实录外,其余时间基本上是在闲居中度过的。此其间,身闲心定,于宁静淡远中反思自己一生,功名如幻象泡影,往事如断云幽梦,虽心弱力残,但有两事始终萦绕心间,不能忘怀。一件是“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再一件,就是“可怜力残未忘情”(《夜闻姑恶》)。这个“情”就是放翁和唐婉的爱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陆游20岁时和唐婉结婚,约两年,这对情投意合的小夫妻即因陆母严命,被迫仳离。四年后,二人在沈园邂逅相遇,此时陆游一怀愁绪,难诉断肠,即在沈园壁间题《钗头凤》词。唐婉看后,哀痛不能自已,遂和词一首,从此便“病魂长似秋千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 婚后 陆游 沈园 女子 白发 爱情悲剧 初探 剑南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文体学视角下对弥尔顿与苏轼悼亡诗词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许秀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6Z期4-5,共2页
在许多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爱情和死亡两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悼亡诗歌来讲无疑是将这两种主要的诗歌主题和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诸多十分有趣的可供对比研究的元素,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词之间的... 在许多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爱情和死亡两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悼亡诗歌来讲无疑是将这两种主要的诗歌主题和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诸多十分有趣的可供对比研究的元素,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词之间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分别深入了解弥尔顿和苏轼在悼亡诗词上的倾向和表现,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悼亡诗词这一独特的诗歌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