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寒山诗》的三次编纂及其显现的性三品说
- 1
-
-
作者
贾晰(译)
-
机构
东京大学文学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出处
《管子学刊》
2024年第4期110-128,共19页
-
文摘
在初唐、中唐、晚唐,《寒山诗》分别经历了由闾丘胤、徐灵府、曹山本寂的三次编纂,由此塑造出了三种寒山子像。此诗约三百余首,其内容除了前两次编纂中的“述山林幽隐之兴”“讥讽时态”“警励流俗”这三种,还有第三次编纂时开始出现的具有佛教味道的、咏歌南宗派顿悟禅精神的偈颂性之诗。《寒山诗》中有部分侧面言及人性之处。其中《下愚读我诗》与《上人心猛利》中出现了不平等之性三品说的用语,而《智者君抛我》中却表现了对性三品说的批判态度,以其不但使当时由智者、中人、愚者形成的社会四分五裂,又使人们失去了人性纽带而产生孤立感和异化感;《世有多事人》中还出现了平等之真性思想。像这样对性三品说既容许又批判的复杂态度、相互矛盾的人性论之共存、及其超越“圣俗”的努力,正是《寒山诗》的魅力所在。
-
关键词
《寒山诗》
性三品说
佛性说
-
分类号
B241.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I2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三品到九品 承前与启后——荀悦性三品论阐微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尤佳
周斌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出处
《管子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46-49,共4页
-
文摘
人性问题是荀悦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和核心问题之一,他是性三品论的坚定拥护者,更是一位承前启后、富有创见的理论家。荀悦提出了"兼取"的理论,认为在性与情的应合互动关系中,还存在一种"兼取"的状态;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性之九品"的主张,把人之三品更细化为九品,将汉代的性三品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荀悦的学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和研究框架。
-
关键词
荀悦
人性论
性三品
性九品
承前启后
-
Keywords
Xun Yue
Human Nature
Thre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Nine Grades of Human Nature
Transitional Role
-
分类号
B234.9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说的误读
- 3
-
-
作者
甘祥满
-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
出处
《船山学刊》
2021年第6期52-65,共14页
-
文摘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在对孟子性善说的批评中创建起来的,但这种批评存在诸多对孟子的误读。首先,孟子的人性论是统一的、普遍的一元论,董仲舒则是取中民之性为性,以部分人之性释读孟子的全体人之性,这是有意的误读。其次,孟子言性是德性论的思路,董仲舒则折回到自然主义的气性论,因此,以气性论解德性论,必将扞格不通。同时,孟子因为视性善为一体,故善是性之善,是内在的、先天的善性,董仲舒将善理解为后天的、经验的王道教化之善,以“未善”解孟子的“本善”,是一种认知性误读。最后,孟子创立的道德内在性、自主性原则,被董仲舒以王道政治的目的论而转变为外在的、他律性原则,这也是一种有意的误读。
-
关键词
孟子
董仲舒
性善说
性三品
人性论
-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儒家的人性观与教育思想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毛礼锐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4年第1期93-106,共14页
-
文摘
人性问题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把人性作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的基础。
-
关键词
人性观
孟子
儒家
性三品
孔子
教育思想
“性”
董仲舒
下愚
封建道德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我国古代有关犯罪心理的见解初探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朱永新
艾永明
-
机构
苏州大学
-
出处
《心理学探新》
1983年第3期49-55,共7页
-
文摘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实质及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和心理学一样,它也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古代中国和西方的许多思想家已对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了一些探讨。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们“从生活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很多心理学的理论,并积累了大量资料。
-
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我国古代
犯罪人
犯罪行为
思想家
中国古代
董仲舒
活动规律
犯罪原因
性三品说
-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孙中山对儒学的改造及其史鉴
- 6
-
-
作者
韩玉德
-
出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51-58,共8页
-
文摘
中国社会跨入近代史的门槛以来,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相继用当时所理解的西学改造传统儒学,企图实现儒学的近代化,从而将中国社会由中古引向近代.其中康有为与孙中山所领导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最大,实际上是现代新儒家之滥觞.为此,反思孙中山对儒学改造的实践及其留给后人的史鉴,将有助于了解当今新儒家所从事的所谓“内圣开出新外王”事业的得失成败与命运.继康有为之后,孙中山对儒学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造:一、宇宙生成论:“生元”与“太极”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西医之一,作为后来的革命家、政治家,他拥有较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他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宇宙进化已经历了“物质进化”、“物种进化”、“人类进化”(《孙中山选集》141页;下引只注页码)三个时期.
-
关键词
孙中山
“太极”
政治哲学
传统儒学
“知难行易”
伦理政治
儒学复兴
孔子
性三品
人类进化
-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2
- 7
-
-
作者
毛礼锐
-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1期65-78,共14页
-
文摘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无论在政治、哲学和教育各方面,他的思想都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
关键词
董仲舒
圣人之性
汉武帝
中小地主
教育思想
人性
性三品
独尊儒术
治人
天道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