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乳酸的缓蚀行为及其在岩心中的酸化效果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2 位作者 侯吉瑞 赵根 许润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9-152,共4页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 采用盐容忍度较宽(0~120g/L)的微乳酸(O/W)体系,考察N80钢片、岩心砂分别在土酸及土酸微乳液中的化学反应,研究这2种不同的酸液体系在填砂管中的渗流、化学反应特征以及在天然岩心中的酸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微乳酸对钢片、岩心砂的腐蚀(溶蚀)速度分别约是土酸的55%及60%;微乳酸在填砂管中的损耗速度也小于土酸体系。在50cm填砂管中,当注入速度为0.5mL/min,注入量为30mL时,土酸主要作用在注入端至20cm处,微乳酸在距注入端13cm处开始反应。在天然岩心中,土酸作用后注入端面变得疏松,而微乳酸作用后流出端面变得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酸 微乳酸 油藏 缓蚀 填砂管 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微乳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赛玉 王芳 +2 位作者 陈彦东 方波 卢拥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5-319,共5页
以煤油、盐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配比对煤油微乳酸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表面活性剂用量下的最大增溶酸量、微乳液和微乳酸的拟三元相图、煤油微乳酸的粒径分布、耐盐能力及缓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CTA... 以煤油、盐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配比对煤油微乳酸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表面活性剂用量下的最大增溶酸量、微乳液和微乳酸的拟三元相图、煤油微乳酸的粒径分布、耐盐能力及缓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CTAC与NP-15复配可获得稳定的煤油微乳酸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最佳用量为10.7%(w),氯化氢含量达到10.9%(w);当CTAC∶NP-15=3∶2,AS1∶AS2=1∶2,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1时,可以得到较大的微乳酸单相区。该微乳酸体系粒径小、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温性,耐CaCl2能力可以达到60000mg/L。与相同浓度的盐酸水溶液相比,煤油微乳酸缓释反应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酸化压裂液 乳化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微乳酸体系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馥 李茜璐 +2 位作者 艾加伟 陈红均 魏云锦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58-1062,共5页
为降低酸化过程中酸液对油管和套管的腐蚀,增加酸液对地层的穿透距离,通过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功制备了单相微乳土酸体系。并得出了较优的实验室配方(质量分数):A-126 2.5%,CHJ-102.5%,正丁醇1.2%,正辛醇2.3%,W-221 0.5%,土酸67.... 为降低酸化过程中酸液对油管和套管的腐蚀,增加酸液对地层的穿透距离,通过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功制备了单相微乳土酸体系。并得出了较优的实验室配方(质量分数):A-126 2.5%,CHJ-102.5%,正丁醇1.2%,正辛醇2.3%,W-221 0.5%,土酸67.0%,柴油24.0%。通过添加适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W-221,使体系在81℃保持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室温和70℃下分别与P110S钢片反应,与同浓度的土酸相比,缓蚀率达到90.57%。在70℃下与人造砂岩岩芯反应,溶蚀率降低到了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表面活性剂 缓蚀 耐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微乳酸前置冲洗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志刚 钟明镜 +4 位作者 冯茜 霍锦华 罗文嘉 刘高峰 张博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9,共7页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因使用油基钻井液而产生的油基泥饼往往难以被冲洗,进而造成固井时顶替效率低、固井二界面胶结强度差。为解决上述难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土酸、长链季铵盐C-223、聚氧乙烯醚Z-15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出W/...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因使用油基钻井液而产生的油基泥饼往往难以被冲洗,进而造成固井时顶替效率低、固井二界面胶结强度差。为解决上述难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土酸、长链季铵盐C-223、聚氧乙烯醚Z-15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出W/O型柴油—土酸微乳固井前置冲洗液的设计及配方,并通过室内实验对其冲洗性能开展评价及微观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以C-223∶Z-15=3∶2的复配比作为主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醇=1∶2的比例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柴油∶土酸=5∶4的比例配置的微乳酸稳定性良好,与油基钻井液相容性好,冲洗效率可达96.86%;(2)微乳酸冲洗后的界面接触角发生明显改变,套管壁的水相润湿性大幅度提高,套管无明显腐蚀现象;(3)微乳酸在形成过程中,随酸液浓度的不断增加,体系呈现由澄清向混浊的相态变化,增溶酸量多且预留油空间大;(4)微乳酸中布朗运动的微粒平均粒径在21.2 nm左右;(5)土酸、柴油的单相横向弛豫时间均为单一的时间峰,且土酸的弛豫时间分布在柴油的弛豫时间分布范围之内,有利于二者溶合成稳定的微乳酸。结论认为,该冲洗液体系能有效提高第一、第二界面的润湿性,将亲油性界面转变为亲水性界面,有利于提高固井顶替效率和固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固井 前置冲洗液 三相图 粒径分析 低场核磁共振 弛豫时间 界面润湿性 固井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慎安娜 王芳 +3 位作者 张赛玉 乔立杰 陈彦东 方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研究了含十六碳链和十四碳链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酸的制备及其性能。通过考察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增溶酸量,得到微乳酸所用乳化剂的最优化配比为Gem in∶iAEO9∶AS1∶AS2=7∶10.5∶5∶12.5。研究了微乳酸的相行为,并对微乳酸的稳定性、... 研究了含十六碳链和十四碳链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酸的制备及其性能。通过考察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增溶酸量,得到微乳酸所用乳化剂的最优化配比为Gem in∶iAEO9∶AS1∶AS2=7∶10.5∶5∶12.5。研究了微乳酸的相行为,并对微乳酸的稳定性、缓释效果及耐盐能力做了测试,初步考察了碳链长度对微乳酸形成及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微乳酸 拟三元相图 耐盐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碳酸盐岩储集层高效酸压用微乳酸性能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云金 周福建 +5 位作者 苏航 李源 于馥玮 董壬成 王庆 李俊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1048,共8页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研发低黏度、具有适当缓速能力、可在线混配的微乳酸,利用旋转圆盘、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岩心驱替同步CT扫描实验,开展与盐酸、胶凝酸、乳化酸、表面活性剂胶束酸4种常规酸液体系的对比实验,明确裂缝面的微...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储集层特点,研发低黏度、具有适当缓速能力、可在线混配的微乳酸,利用旋转圆盘、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岩心驱替同步CT扫描实验,开展与盐酸、胶凝酸、乳化酸、表面活性剂胶束酸4种常规酸液体系的对比实验,明确裂缝面的微观刻蚀特征与导流规律,定量评价残酸水侵及返排过程中饱和度场的变化规律与油相相对渗透率的恢复程度。研究表明:在微乳酸油核中添加带负电的极性剂后,可增强其在灰岩表面的吸附能力,显著降低H+传质速度,同时负电油核与Ca^(2+)盐不混溶,微乳酸整体结构不会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a^(2+)盐破坏,吸附性能可调且微乳结构稳定。微乳酸沿裂缝壁面垂向渗透能力强,可渗入裂缝壁面深部形成网状刻蚀,极大改善裂缝周围储集层的渗透能力,且在高闭合压力下可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微乳酸残酸与原油混合后形成微乳液,微乳液、油、水三者之间处于近混溶状态,基本无水锁现象,返排阻力低,残酸返排率和油相相对渗透率恢复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地区 碳酸盐岩 微乳酸 酸岩反应 导流能力 残酸返排 渗透率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缓释微乳酸高效解堵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何立成 蓝强 +3 位作者 黄维安 王雪晨 尚术芳 李秀灵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9-264,共6页
针对油田常用酸化方法存在酸液剖面不均匀和二次伤害的问题,优选有机酸和无机酸形成复合酸,优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出有机缓释酸微乳液,其最优配方为:AQAS∶AEO=1∶1,正丁醇∶正辛醇=1∶1,水相∶油相=3∶7,助表面活性剂︰表... 针对油田常用酸化方法存在酸液剖面不均匀和二次伤害的问题,优选有机酸和无机酸形成复合酸,优选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出有机缓释酸微乳液,其最优配方为:AQAS∶AEO=1∶1,正丁醇∶正辛醇=1∶1,水相∶油相=3∶7,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2,乙酸∶氢氟酸=4∶1。该体系的泥饼清除率超过85%,在低渗岩心中解堵效果显著,其渗透率恢复值超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有机缓释 微乳酸 泥饼清除 解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缓释微乳酸解卡剂的制备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8
作者 陈明 蓝强 +3 位作者 贾江鸿 黄维安 王雪晨 李秀灵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2-748,共7页
针对当前钻井用解卡剂存在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发生漏失,从而导致解卡失败的问题,优选表面活性剂和酸液类型及其配比,制备出有机缓释微乳酸解卡剂最优配方:AQAS∶NP=2∶1,正丁醇∶正辛醇=1∶1,水相∶油相=23∶77,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 针对当前钻井用解卡剂存在反应速度过快,容易发生漏失,从而导致解卡失败的问题,优选表面活性剂和酸液类型及其配比,制备出有机缓释微乳酸解卡剂最优配方:AQAS∶NP=2∶1,正丁醇∶正辛醇=1∶1,水相∶油相=23∶77,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3,乙酸∶氢氟酸=3∶1,体系为W/O型微乳酸,该配方酸液的包埋率为23%。在地层影响因素中,温度对其性能的影响显著,在高温高压下,酸液释放速度迅速增加;在钻井液处理剂因素中,加重剂、黏土和超细碳酸钙对微乳酸影响最大,微乳酸完全破乳,形成悬浊液。通过现场5口井试验发现,该解卡剂可解除黏附卡钻、沉砂卡钻和掉块卡钻多种类型卡钻事故,一次解卡成功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缓释 微乳酸 解卡剂 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酸体系研究
9
作者 包雨霏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4年第7期116-119,125,共5页
制备出了具有较大酸浓度的阳-非离子、非-非离子、阴-非离子和阴-阳离子这四种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类型的微乳酸体系,评价并比较了四种微乳酸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四种体系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盐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缓速和缓蚀性... 制备出了具有较大酸浓度的阳-非离子、非-非离子、阴-非离子和阴-阳离子这四种不同表面活性剂复配类型的微乳酸体系,评价并比较了四种微乳酸体系的性能。结果表明,四种体系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盐性,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缓速和缓蚀性能也非常明显。四种体系中,阳-非离子体系热稳定性最好,非-非离子体系热稳定性最差;阴-非离子体系缓速效果最好,阳-非离子体系缓速效果最差;阴-阳离子体系缓蚀效果最好,阴-非离子体系缓蚀效果最差;非-非离子体系耐盐性最好,阴-阳离子体系耐盐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酸 表面活性剂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生物炭施用影响聚乳酸微塑料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
10
作者 邹晓燕 曹凯博 +1 位作者 王强 汪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73,共8页
为研究生物炭对可生物降解塑料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聚乳酸微塑料(PLA-MPs)为研究对象,开展半年的土壤培养实验,分析施用鸡粪生物炭对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MPs污染导致土壤pH升高,造成氮、磷、钾等养分... 为研究生物炭对可生物降解塑料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聚乳酸微塑料(PLA-MPs)为研究对象,开展半年的土壤培养实验,分析施用鸡粪生物炭对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LA-MPs污染导致土壤pH升高,造成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影响土壤碳周转;施用鸡粪生物炭使PLA-MPs污染的酸性土壤变成碱性,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培养结束时,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61.08%和6.10倍,无机氮锐减64.31%;PLA-MPs和生物炭协同作用下,土壤净全碳变化量与PLA-MPs污染土壤的净碳变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可减缓PLA-MPs污染造成的磷和钾养分流失,生物炭和PLA-MPs协同影响土壤全碳周转和氮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塑料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酶活性 酸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中胰岛素的含量(英文)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健新 胡一桥 +1 位作者 郑梁元 王利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4-26,共3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在ODS柱上,以乙腈0.01%三氟乙酸(30∶70)为流动相,于276nm处进行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0.24%(n=3)...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胰岛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在ODS柱上,以乙腈0.01%三氟乙酸(30∶70)为流动相,于276nm处进行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0.24%(n=3)。线性范围在0.1064~2.128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乳酸 RP-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高分子基元的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控释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付昱 杨敏 +3 位作者 李妍 仲崇斌 焦永华 林奥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779-2783,共5页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放平缓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是理想的磁靶向载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磁性纳米粒子 层层自组装 药物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载阿奇霉素微球包裹和体外释放行为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哲 张秀梅 +1 位作者 倪宏哲 张明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16,共3页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的聚乳酸微球为载体材料,阿奇霉素为被包裹药物。通过紫外光谱(UV)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微球的包裹行为;建立药物的UV回归方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建立药物的HPL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的聚乳酸微球为载体材料,阿奇霉素为被包裹药物。通过紫外光谱(UV)和扫描电镜(SEM)研究微球的包裹行为;建立药物的UV回归方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建立药物的HPL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阿奇霉素投入量为10%时微球具有较好的形态,而且包封率达到90%;药物的释放为两相释放,第一阶段为暴释,第二阶段为溶蚀释放。研究结果为聚乳酸药物缓释微球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和参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包封率 体外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瑞玲 丁红 谢茵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20-421,共2页
目的 探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选定 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结果 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 ,均显示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 目的 探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选定 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结果 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 ,均显示反应温度、搅拌速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结论 反应温度 2 5℃、搅拌速度 65 0r/min、搅拌时间 60min、聚乳酸与明胶浓度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乳酸 制备工艺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用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志波 刘锟 +2 位作者 吴红 赵晋波 李小飞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90-493,497,I0002,共6页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后的制备工艺,所得到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8.234μm,粒径在9.525~32.400μm的占总数的80%以上。包封率为(86.12±0.77)%,载药量为(34.51±0.63)%。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30d,累积释药量为40.8%,在释放前期释放速率较快,5d后释放变得平稳。结论:可获得较满意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且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乳酸 局部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聚乳酸微球含量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瑞玲 谢茵 丁红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 建立阿霉素 (adriamycin ,doxorubicin ,多柔比星 )聚乳酸微球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霉素的含量 ,测定波长为 2 3 2 8nm。考察了不同时间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情况。结果 阿霉素溶液在 0 72... 目的 建立阿霉素 (adriamycin ,doxorubicin ,多柔比星 )聚乳酸微球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阿霉素的含量 ,测定波长为 2 3 2 8nm。考察了不同时间供试品溶液的稳定情况。结果 阿霉素溶液在 0 72~9 4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C =14 45 9A - 0 0 2 99,相关系数r =0 9996(n =3 ) ,平均回收率为10 0 5 4% (RSD =0 78% ,n =5 )。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 ,结果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抗肿瘤药物 乳酸 含量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联合5-FU聚乳酸微球对兔PVR 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解孝锋 毕宏生 +1 位作者 吴建峰 卢秀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1266-1268,共3页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5-FU聚乳酸微球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 vevitreoretinopathy,PVR)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A,B,C3组,建立兔眼外伤性PVR模型,向玻璃体中后部注入药物,A组注...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5-FU聚乳酸微球对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 vevitreoretinopathy,PVR)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A,B,C3组,建立兔眼外伤性PVR模型,向玻璃体中后部注入药物,A组注入含有Tet联合5-氟尿嘧啶(5-FU)聚乳酸微球的BSS悬浮液0.2mL,B组注入含有5-FU聚乳酸微球的BSS悬浮液0.2mL,C组注入25mg无药物聚乳酸微球的BSS悬浮液0.2mL,术后每天观察眼底变化,必要时行B超检查直到注药后第28d。分别于术后7,14,28d等3个时间点抽取各术眼玻璃体液0.2m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玻璃体液中TNF-α,IL-2的含量。结果:Tet联合5-FU聚乳酸微球组与5-FU聚乳酸微球组及空白微球组相比,其玻璃体液中TNF-α,IL-2等炎性因子的含量也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方差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et在眼内能够降低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说明Tet可能通过在PVR炎症期发挥抗炎作用,抑制眼内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弱炎症因子对炎性细胞的激活和趋化,从而起到降低PVR发生率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已甲素 5-FU聚乳酸 IL-1Β TNF-Α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栓塞顺铂聚乳酸微球的研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红 张淑秋 +1 位作者 申薇薇 侯玉宝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用乳化溶剂挥散法制备了聚乳酸微球,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了微球粒径在40~120 μm 之间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制备了顺铂聚乳酸微球。另外对微球的悬浮性、溶胀性和体外消化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顺铂 乳酸 乳化溶剂法 动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癌栓塞剂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茵 丁红 张淑秋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S1期69-70,共2页
采用乳化溶剂挥散法制备动脉栓塞性聚乳酸微球,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微球粒径在40 ~105 μm 之间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关键词 乳酸 溶剂挥散法 工艺学.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法在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上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颖志 张连来 +2 位作者 罗福成 熊成东 邓先模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6-128,132,共4页
利用正交设计的数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用传统的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PLA)微球,考察不同因素(即工艺参数)对微球平均粒径大小(即指标)的影响,寻找制备不同粒径微球的最佳条件,所考察的因素分别为分散剂聚乙烯醇(PVA)... 利用正交设计的数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用传统的溶剂蒸发法制备聚乳酸(PLA)微球,考察不同因素(即工艺参数)对微球平均粒径大小(即指标)的影响,寻找制备不同粒径微球的最佳条件,所考察的因素分别为分散剂聚乙烯醇(PVA)浓度、聚乳酸浓度、搅拌速度、分散相(油相)与连续相(水相)体积比;并考虑了因素间可能有的交互作用,即分散剂浓度与聚乳酸浓度之间、与油/水相体积比之间、聚乳酸浓度与油/水相体积比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4因素对平均粒径大小影响的主次顺序分别为:搅拌速度、分散剂浓度、聚乳酸浓度、油相和水相体积比。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粒径 乳酸 正交设计法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