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蔗叶还田方法对宿根蔗地一些土壤肥力因素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日云 陈超君 +4 位作者 孙少华 谢金兰 蒋治俊 陈欣 李仕龙 《广西蔗糖》 2008年第1期18-19,共2页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新植蔗地蔗叶还田对宿根蔗地一些土壤肥力因素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能提高宿根蔗地的土壤pH值及土壤速效N、土壤速效P和土壤速效K含量,起到培肥地力,促进甘蔗生长的作用。其中尤以C处理对蔗地的培... 本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新植蔗地蔗叶还田对宿根蔗地一些土壤肥力因素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能提高宿根蔗地的土壤pH值及土壤速效N、土壤速效P和土壤速效K含量,起到培肥地力,促进甘蔗生长的作用。其中尤以C处理对蔗地的培肥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还田方法 宿根蔗地 土壤PH 土壤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高持水量宿根蔗地行间补苗种管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陆辉德 王国安 +5 位作者 蓝日星 黎海洋 沈名代 邓凯泷 胡安帅 黄旭升 《中国糖料》 2013年第4期62-63,共2页
为解决冬春长期阴雨寡照致使蔗地高持水量状况,研究总结了一套行间补苗法种植技术及宿根蔗科学高效管理技术。
关键词 宿根 行间补苗法 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根蔗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
3
作者 罗含敏 蒋雅琴 +9 位作者 周慧文 韦远克 游建华 熊发前 阳太亿 李鸣 韦宏锤 刘明 闫海锋 丘立杭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6-1894,共9页
本研究开展宿根蔗不同品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为从栽培管理上延长甘蔗宿根年限及提高宿根蔗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以机械收获后即将翻蔸重种的2 a宿根桂糖42号(GT)为研究对象,利用桂辐98-296(GF)种茎对其... 本研究开展宿根蔗不同品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为从栽培管理上延长甘蔗宿根年限及提高宿根蔗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以机械收获后即将翻蔸重种的2 a宿根桂糖42号(GT)为研究对象,利用桂辐98-296(GF)种茎对其缺蔸断垄处进行品种间补种(简称“种间补种”)处理,并以同期宿根为对照(不补种,CK),调查处理后第1年被补种的GT(R_(1))、R_(1)+补种的桂辐98-296(新植)(GF_(0))(同期的CK设为CK_(1))及处理后第2年被补种的GT(R_(2))、R_(2)+桂辐98-296(第1年宿根)(GF_(1))(同期的CK设为CK_(2))的出苗率、发株率、株高、成茎率和产量等指标,并分析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处理后第1年,GF_(0)的出苗率为88.61%,显著高于R_(1)和CK_(1);从5月和12月的株高差异看,桂辐98-296的株高增长量极显著大于CK_(1)和R_(1),但CK_(1)与R_(1)间的株高增长量差异不显著;从成熟期看,CK_(1)和R_(1)间的成茎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R_(1)+GF_(0)甘蔗群体的有效茎数显著增加,高达62265条/hm^(2),导致总产量极显著高于CK_(1),增产24.60 t/hm^(2),增幅达35.34%。处理后第2年,GF_(1)的发株率达260.48%,极显著高于R_(2)和CK_(2),5月和12月的株高差异也极显著大于CK_(2)和R_(2),但CK_(2)与R_(2)间的株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从成熟期看,CK_(2)和R_(2)的成茎率和产量比上茬的均显著下降,但R_(2)+GF_(1)的总产量极显著高于CK_(2),增产4.62%,增幅达161.75%,表明甘蔗混合群体增产主要来自桂辐98-296。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处理后第1年蔗农和制糖企业分别增收8164.88元/hm^(2)和17655.00元/hm^(2);处理后第1年和第2年蔗农和制糖企业增收产值相差约2.98倍。以甘蔗良种桂辐98-296种茎对机械收获下我国甘蔗主栽品种桂糖42号宿根蔗进行补种,可有效解决机械碾压后宿根蔗缺株断垄严重问题,显著增加甘蔗群体的有效茎数,延长2 a宿根年限,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因此,桂辐98-296补种技术体系值得在我国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宿根年限 种茎补种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4
作者 王晟 徐欣婷 +5 位作者 杨春华 覃晓娟 康贻豪 张金莲 招礼军 陈廷速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9,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第2年宿根蔗根围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的多样性,为AM真菌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桂糖29号(GT29)和桂糖58号(GT58)为试验材料,设4个施肥水平:0.0 kg/hm^(2)(A)、562.5 kg/hm^(2)(B)、1125.0 kg/hm^(2)(C)、2250.0 kg/hm^(2)(D)。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GT29的根系菌根侵染率有显著影响,而对GT58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AM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不同施肥水平的GT29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85个OTUs,GT58根围土壤中共获得175个OTUs。不同施肥水平下2个甘蔗品种根围土壤的优势AM真菌均为球囊霉属(Glomus)。在OTU水平对不同施肥水平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进行差异物种分析,发现GT29的2个差异物种均为球囊霉属,而GT58中的3个差异物种均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经Mantel检验,发现土壤中的Ca、Mg含量与4个AM真菌属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3个AM真菌属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过量施肥会使增产效果大幅降低,且造成土壤酸化及磷元素过剩,同时使甘蔗根围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改变,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但品种间有差异;适量施肥有助于丰富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促进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根围土壤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RGB图像与改进YOLO v5s的宿根蔗缺苗定位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尚平 郑创锐 +1 位作者 文春明 李凯华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70,共14页
针对预切种式双芽蔗段横向补种机缺少整体的缺苗数据,导致补种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RGB图像的宿根蔗缺苗定位方法。首先,通过无人机快速采集实际田间宿根蔗幼苗的高分辨率图像,将航拍大图(分辨率为5472像素×3 648像... 针对预切种式双芽蔗段横向补种机缺少整体的缺苗数据,导致补种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RGB图像的宿根蔗缺苗定位方法。首先,通过无人机快速采集实际田间宿根蔗幼苗的高分辨率图像,将航拍大图(分辨率为5472像素×3 648像素)切分成多幅子图并进行数据增强,从而构建宿根蔗幼苗数据集;其次,在YOLO v5s的基础上引入P2小目标特征层和DyHead模块,提高对幼苗小目标的检测准确性,并在训练过程引入图像加权策略解决样本数量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提高被遮挡幼苗的检测精度;然后,在切片辅助推理框架中引入改进模型训练权重,在大尺寸田间图像中实现宿根蔗幼苗的检测;最后,构建以改进的DBSCAN聚类算法和PCA拟合算法为核心的作物行识别算法,在作物行线上定位缺苗位置。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宿根蔗幼苗检测模型在子图上的平均检测精度为96.8%,在大图上的识别精确率和召回率为94.5%和91.8%,检测时间为0.32 s。基于检测的位置坐标信息利用作物行识别算法实现分垄,作物行聚类准确率达到100%,拟合的作物行中心线角度平均误差为0.245 5°,作物行中心线上缺苗位置识别的精确率和召回率为91.9%和97.1%,平均定位误差为9.73像素。该方法可用于大尺寸复杂田间图像上的宿根蔗智能缺苗定位,为补种作业提供技术支持,对延长宿根年限、提高甘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幼苗 缺苗定位 无人机RGB图像 YOLO v5s 作物行识别 DBSC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根蔗补种机轻量化蔗苗识别与定位技术
6
作者 李尚平 张超 +2 位作者 张彪 文春明 李凯华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6,共13页
宿根蔗补种机是解决甘蔗田间缺苗问题的一种补种装置,对于补种机田间作业,能够精准地识别并定位宿根蔗苗十分重要。针对甘蔗田间宿根蔗苗难以精确检测并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目相机结合改进YOLO v5目标检测算法的宿根蔗苗识别和定位... 宿根蔗补种机是解决甘蔗田间缺苗问题的一种补种装置,对于补种机田间作业,能够精准地识别并定位宿根蔗苗十分重要。针对甘蔗田间宿根蔗苗难以精确检测并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目相机结合改进YOLO v5目标检测算法的宿根蔗苗识别和定位方法。针对目标检测,提出了一种改进YOLO v5s网络模型YOLO v5sP234SGG。首先在不同光照及距离条件下拍摄宿根蔗苗图像,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标注,构建宿根蔗苗数据集,然后剔除原始YOLO v5s网络模型的大目标检测层,新增一个小目标检测层,使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对蔗苗这种小目标的识别需求;其次在主干网络引入SimAM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对宿根蔗苗关键特征信息的关注,引入SlimNeck代替Neck网络,在保持足够精度的同时降低了模型复杂度,并将主干网络中的普通卷积模块替换成Ghost模块,显著减小了模型内存占用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宿根蔗苗数据集上精确率达到95.8%,召回率达到95.2%,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7.1%,相比原始YOLO v5s网络,精确率上升3.1个百分点,召回率上升2.6个百分点,平均精度均值上升3.1个百分点,模型内存占用量减小7.7 MB,参数量减少4062632,浮点运算次数减少7.8×10^(9),单幅图像检测时间减少3.7 ms。蔗苗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双目测距定位算法平均相对误差为0.97%,最大相对误差为4.60%。成功实现了对甘蔗苗的精准识别与测距,为后续的农业智能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实时信息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补种机 苗识别与定位 YOLO v5s 轻量化 双目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后桂糖系列品种新植蔗的宿根生长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家训 黄曦曦 +7 位作者 韦菊丽 韦小英 谢正深 覃晓远 陆衫羽 高轶静 梁阗 罗亚伟 《广西糖业》 2024年第2期88-92,共5页
研究桂糖系列新品种新植蔗在广西来宾市兴宾蔗区遭受干旱胁迫后第一年宿根蔗的生长表现,为桂糖新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桂糖42号为对照(CK),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桂糖44号、桂糖55号、桂糖58号、桂糖59号和桂糖60号等5个甘蔗... 研究桂糖系列新品种新植蔗在广西来宾市兴宾蔗区遭受干旱胁迫后第一年宿根蔗的生长表现,为桂糖新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桂糖42号为对照(CK),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桂糖44号、桂糖55号、桂糖58号、桂糖59号和桂糖60号等5个甘蔗品种的宿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桂糖60号的第一年宿根出苗率为124.80%,发株率为130.90%,株高为315.00 cm,茎径为2.63 cm,有效茎数为82140条/hm2,宿根蔗产量为118455.0 kg/hm2,含糖量为20970.0 kg/hm2,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其中,宿根蔗产量比CK增产11.90%,含糖量提高14.40%。桂糖55号第一年宿根出苗率为130.60%,发株率为147.70%,株高为310.00 cm,茎径为2.60 cm,有效茎数为85950条/hm2;产量为112110.0 kg/hm2,显著高于CK,增产5.91%;含糖量为18570.0 kg/hm2,比CK提高1.31%,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桂糖44号第一年宿根出苗率为135.80%,发株率为126.40%,株高为270.00 cm,茎径为2.55 cm,有效茎数为88335条/hm2;宿根蔗产量为97620.0 kg/hm2,显著低于CK,减产7.78%;含糖量为16980.0 kg/hm2,降低7.36%,差异不显著。桂糖58号第一年宿根出苗率为112.00%,发株率为133.60%,株高为277.00 cm,茎径为2.65 cm,有效茎数为80160条/hm2;产量为102780.0 kg/hm2,比CK减产2.90%,差异不显著;含糖量为16095.0 kg/hm2,显著低于CK,降低12.19%。桂糖59号第一年宿根出苗率为98.90%,发株率为146.30%,株高为278.00 cm,茎径为2.68 cm,有效茎数为77940条/hm2;宿根蔗产量为100200.0 kg/hm2,比CK减产5.34%,差异不显著;含糖量为14910.0 kg/hm2,显著低于CK,降低18.66%。桂糖60号和桂糖55号2个甘蔗新品种可作为干旱蔗区轮换或替代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桂糖44号、桂糖58号和桂糖59号因减产、减糖严重不适宜在干旱蔗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糖系列品种 干旱胁迫 宿根 产量 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宿根蔗苗期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黄渝岚 申章佑 +6 位作者 周佳 李艳英 劳承英 李素平 周灵芝 韦本辉 张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59-2668,共10页
【目的】研究粉垄耕作1年后对宿根蔗苗期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粉垄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粉垄耕作(FL)和传统旋耕(对照,CK)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 【目的】研究粉垄耕作1年后对宿根蔗苗期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粉垄技术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粉垄耕作(FL)和传统旋耕(对照,CK)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并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其对宿根蔗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FL处理能显著提高宿根蔗产量(P<0.05,下同);除30~45 cm土层的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外,FL处理能显著或极显著(P<0.01)提高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FL处理后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根际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基于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和ANOSIM分析,发现FL处理与CK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基于细菌分类水平的分析发现,FL处理中存在4个独有细菌群落;FL处理中Unclassified_k_norank_d_Bacteria、装甲菌门和GAL1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铵态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细菌群落门水平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有11个细菌门与不同环境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粉垄耕作通过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效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而促使宿根蔗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宿根 土壤理化性质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9
作者 韦思庚 韦志英 +2 位作者 覃晓远 蒙代亮 黄家训 《广西糖业》 2024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而糖料蔗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生长及蔗茎产量产生不良影响是制约糖料蔗机收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较平整蔗地上种植的4个主栽甘蔗品种为对象... 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甘蔗生产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而糖料蔗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生长及蔗茎产量产生不良影响是制约糖料蔗机收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以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较平整蔗地上种植的4个主栽甘蔗品种为对象,开展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生长及产量性状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收获处理4个甘蔗品种蔗蔸的留茬高度和蔗蔸破头率均明显高于人工砍收处理;机械收获会对蔗行土壤造成碾压,导致各品种宿根蔗的发株率均低于人工砍收处理,其中,桂柳05136、桂糖42号和桂糖49号的宿根发株率明显低于人工砍收处理,桂糖44号的宿根发株率与人工砍收处理较接近,说明发株率高低因甘蔗品种不同而异,宿根性很好的桂糖44号发株率受机械收获影响很小;机械收获对宿根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重及产量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异,其中,机械收获处理各品种宿根蔗生长前期的株高低于人工砍收处理,中后期的株高生长逐渐加快,至收获时株高与人工砍收处理已无明显差异;机械收获桂糖44号的产量高于人工砍收处理5.4%,其他品种的产量均不同程度低于人工砍收处理,说明机械收获有助于提高宿根性很好的桂糖44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机械收获 蔸质量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广西甘蔗株高生长发育研究
10
作者 陆思宇 匡昭敏 李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8-62,共5页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 以桂柳05/136、桂糖42、桂糖44的新植蔗和宿根蔗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甘蔗生长发育期间的株高变化,结合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蔗株高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甘蔗株高生长发育趋势呈单“S”形曲线,株高生长终极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Logistic拟合系数除桂糖44宿根蔗为0.95外,其余均大于0.98。因此,Logistic模型可准确预测甘蔗株高生长发育。通过拟合模型可确定甘蔗株高的发育时间节点,整个生长期可分为3个阶段:(1)伸长初期,即5月前,株高小,生长慢。(2)快速伸长期,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持续60.4~109.8 d,7月中旬至下旬增长最快,同一品种宿根蔗的起始时间均早于新植蔗,持续时间也更长,其中桂糖44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小(宿根蔗仅有1.46 cm/d);桂柳05/136起始时间最晚、持续时间最短、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大(新植蔗可达3.03 cm/d);桂糖42介于二者之间。(3)伸长后期,即9月后,株高生长渐趋缓慢乃至停止。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甘蔗株高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 宿根 株高 生长发育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宿根蔗生长影响初探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超君 梁和 +5 位作者 何章飞 莫清贵 黄严 邝伟生 李天绍 陆国盈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6-30,共5页
在坡地大田生产条件下,以传统的人工收获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翌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械收获处理的留茬高度、蔗蔸破头率明显高于人工收获处理,但不倒伏、脱叶性好的甘蔗品种的留茬高度增幅较小,纤维含... 在坡地大田生产条件下,以传统的人工收获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机械收获对蔗蔸质量和翌年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械收获处理的留茬高度、蔗蔸破头率明显高于人工收获处理,但不倒伏、脱叶性好的甘蔗品种的留茬高度增幅较小,纤维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利于降低蔗蔸破头率;(2)机械收获处理对翌年宿根蔗发株力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表现为对宿根性强的品种影响较小,而对宿根性差的品种影响甚大;(3)与人工砍收处理相比,机械收获处理的株高、单茎重均略优而有效茎数则较少,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甘蔗蔗糖分提高了0.53个百分点;(4)机械收获配套碎叶还田技术,能减小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单茎重和增加有效茎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收获 蔸质量 宿根 产量 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广西新植蔗和宿根蔗茎伸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燕丽 冯利平 +2 位作者 丁美花 莫伟华 匡昭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3-590,共8页
利用2000–2011年广西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旬茎伸长量和气象资料,分析宿根蔗和新植蔗在气象因子影响下茎伸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新植蔗和宿根蔗茎生长具有明显差异,新植蔗茎伸长期茎高明显大于宿根蔗,进入茎生长期时的茎高本底值较小... 利用2000–2011年广西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旬茎伸长量和气象资料,分析宿根蔗和新植蔗在气象因子影响下茎伸长的差异。结果表明,新植蔗和宿根蔗茎生长具有明显差异,新植蔗茎伸长期茎高明显大于宿根蔗,进入茎生长期时的茎高本底值较小,茎总伸长量较大但其伸长期较短。多数气象因子与新植蔗、宿根蔗旬茎伸长量极显著相关(P<0.05),且对新植蔗的影响大于宿根蔗。对新植蔗、宿根蔗茎伸长起直接正作用的主要因子均为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最高气温,起直接负作用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气温、气压,积温、降雨量则通过其他气象因子起明显的间接作用。旬茎伸长量对降雨量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新植蔗滞后期多为2旬,宿根蔗多为1旬,新植蔗对日照时数的响应也存在滞后现象,两者对温度类气象因子及相对湿度均无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伸长量 气象因子 新植 宿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8份国外引进甘蔗品种(系)宿根性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黄玉新 段维兴 +5 位作者 张保青 杨翠芳 高轶静 周珊 张革民 李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4-570,共7页
【目的】了解国外引进甘蔗种质的宿根蔗特性,为筛选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的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ROC22为对照,对138份引进品种(系)(美国79份、法国49份、菲律宾10份)第二年宿根株高、茎径、单茎重、锤度、有效茎数和黑穗... 【目的】了解国外引进甘蔗种质的宿根蔗特性,为筛选宿根性强、高产高糖、综合性状优的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ROC22为对照,对138份引进品种(系)(美国79份、法国49份、菲律宾10份)第二年宿根株高、茎径、单茎重、锤度、有效茎数和黑穗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3个国家品种(系)宿根蔗综合农艺性状优劣比较为美国>法国>菲律宾;有30个品种(系)感染黑穗病,占参试材料的21.7%,平均感病率大小依次为法国>美国>菲律宾;根据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包括ROC22在内的139份材料可以分为3个大类群,6个亚类群及7个小类群;第Ⅲ类群的A2和B亚群整体表现优于其他类群品种(系)。【结论】美国品种(系)CP89-176、CP51-21、CP88-1834和CP67-412、法国品种(系)FR93-774和FR97-164、菲律宾品种(系)VMC71-39等宿根农艺性状表现突出,可考虑作为高产高糖、强宿根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引种 宿根 黑穗病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何章飞 黄炎 +6 位作者 梁和 邝伟生 莫清贵 侯伟 梁建魁 陆国盈 陈超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 【目的】探讨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机械收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蔗品种福农15号、柳城03/182、赣蔗18号和粤糖00/236为供试材料,收获机械为HS180型整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新植蔗于2009年12月29日分别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收获,其中粤糖00/236收获时蔗叶还田。宿根蔗于翌年2月破垄施肥和除草。2010年7~10月每个月的5日测定一次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于2010年12月21日全部人工砍收并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糖分。【结果】机收处理的宿根蔗+1叶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以及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产量、蔗糖分和产糖量与人工处理的相比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机械收割处理蔗叶粉碎还田的粤糖00/236的各项测定结果基本上均比人工处理的略好。【结论】机械收割对宿根蔗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机械收割蔗叶粉碎还田比传统方式还田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收割 宿根 生理生化指标 产量 糖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宿根蔗适应性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晓燕 梁强 +8 位作者 李毅杰 谢金兰 董文斌 李长宁 陆文娟 韦开军 李文教 邱文武 庞华莒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评价分析广西甘蔗新品种宿根蔗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甘蔗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MMI模型对广西甘蔗区域试验2014年宿根蔗的产量性状进行适应性与稳定性分析,并以产量性状的表型值和相应的稳定性参数值对... 【目的】评价分析广西甘蔗新品种宿根蔗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为甘蔗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MMI模型对广西甘蔗区域试验2014年宿根蔗的产量性状进行适应性与稳定性分析,并以产量性状的表型值和相应的稳定性参数值对参试品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1个参试品种中,GT06-244、GT06-1721、GT03-1438、GT07-994和LC05-136产量较高、丰产性较好,GT05-3626和GT03-3005稳定性较好。GT03-1438、GT06-244、GT06-1721、LC05-136、GT07-994和GT05-3626在河池、柳州和南宁试点有较好的适应性,GYC1-2003、GT06-2361、GT06-3283、GT07-645和GT03-3005在龙州和百色试点有较好的适应性。5个试点中,龙州点判别力较强,柳州点判别力较弱。系统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品种聚为5类,第Ⅰ类包括GT07-994、GT06-244和GT06-1721,表现为高产高糖、稳定性一般;第Ⅱ类包括LC05-136和GT03-1438,表现为特高产或特高糖、稳定性较差;第Ⅲ类包括GYC1-2003、GT07-645和GT06-3283,产量表现与对照相当、稳定性一般;第Ⅳ类包括GT06-2361,产量较低、稳定性较差;第Ⅴ类包括GT05-3626和GT03-3005,产量一般、稳定性较好。【结论】GT06-244、GT07-994、GT06-1721、LC05-136和GT06-3283产量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进行示范种植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区域试验 适应性 稳定性 AMMI模型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宿根性研究 I.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其宿根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5 位作者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9-993,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的宿根蔗蔸死亡率低,地下蔗茎的平均节间距小,新植蔗、宿根蔗的有效分蘖数多,其中宿根蔗的第二和三分蘖形成的有效分蘖数优势显著,且宿根蔗地下总芽数多,主茎下位芽形成的有效分蘖数和主茎总有效分蘖数明显增多。【结论】综合分析宿根性强弱不同的甘蔗表明,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存在关系密切,通过宿根蔗蔸形态特征研究,可深入了解甘蔗宿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分蘖 宿根 宿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条件下间作大豆对宿根蔗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建波 彭东海 +3 位作者 覃刘东 魏春燕 杨丽涛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氮条件下间作大豆对宿根蔗内生固氮特性及生长的影响,为生产上合理应用甘蔗/大豆间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以单、间作不同种植模式为主因素,以ROC22、B8和GT21 3个甘蔗品种为副因素,比较低氮条件下不同处... 【目的】探讨低氮条件下间作大豆对宿根蔗内生固氮特性及生长的影响,为生产上合理应用甘蔗/大豆间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以单、间作不同种植模式为主因素,以ROC22、B8和GT21 3个甘蔗品种为副因素,比较低氮条件下不同处理间甘蔗的产量、氮素积累及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的差异。【结果】低氮条件下,与甘蔗单作处理相比,甘蔗/大豆间作处理的宿根蔗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分别提高5.1%-8.7%、7.9%-31.0%和9.0%-40.5%,而不同处理间的株高没有明显差异。间作处理可显著提高宿根蔗的茎、叶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其中ROC22茎、叶中的固氮酶活性增幅最大,分别提高了59.35和0.98-1.89 nmol C2H4/g FW·h。除分蘖期间作处理B8叶片的全氮含量和GT21的氮素总积累量显著提高18.8%和35.2%外(P〈0.05,下同),其他品种叶片的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伸长期时,间作处理下蔗茎的全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均较单作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ROC22和GT21的氮素总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35.0%和81.1%。【结论】低氮条件下,间作大豆可明显提高宿根蔗的内生固氮菌固氮酶活性、氮素积累及产量,其中以GT21间作大豆的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间作 宿根 固氮酶活性 氮素积累 茎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获对不同甘蔗品种收获质量及宿根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毅杰 刘晓燕 +5 位作者 王维赞 庞天 罗亚伟 梁阗 梁强 黄成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45-1652,共8页
【目的】研究机械收获对不同甘蔗品种收获质量及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甘蔗品种的第2年宿根蔗分别进行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处理,其中机械收获处理又分为碾压植... 【目的】研究机械收获对不同甘蔗品种收获质量及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1个甘蔗品种的第2年宿根蔗分别进行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处理,其中机械收获处理又分为碾压植蔗垄和未碾压植蔗垄2种方式,收获后调查各品种的收获质量及农艺性状指标。【结果】参试甘蔗品种宿根蔗机械收获处理的含杂率平均为10.93%,除桂糖34号外其余品种均高于CK,其中桂糖02-1247和云蔗03-332的含杂率较高且显著高于CK(P<0.05,下同),而人工收获的甘蔗较干净;机械收获处理甘蔗品种的平均留茬高度和破头率分别比人工收获处理降低4.25 cm和14.28%(绝对值),其中,桂引C1-2003的留茬高度较低且极显著低于人工收获处理(P<0.01),破头率虽较高但显著低于人工收获处理,而云蔗03-332的留茬高度较高,破头率最高且与如果收获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机械收获碾压植蔗垄处理的土壤容重为1.54 g/cm^3,比收获前和未碾压植蔗垄处理增加35.09%和23.20%;机械收获后行沟的土壤水含量为23.44%,比收获前增加16.15%;不同品种机械收获碾压植蔗垄处理的宿根发株率(165.31%)、株高(27.73 cm)和假茎粗(13.13 mm)分别比人工收获处理降低46.16%、28.90%和17.99%,其中,桂引C1-2003的宿根发株数较多,但宿根发株率较低,而云蔗03-332的宿根发株数最少,宿根发株率较低。在宿根蔗苗生长方面,机械收获桂引C1-2003的株高较高,假茎粗较粗,而云蔗03-332的株高较低,假茎粗较细。【结论】甘蔗机械收获宿根蔗的含杂率高于人工收获,但留茬高度和破头率更低;机械收获对宿根蔗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由机械碾压植蔗垄造成,并因品种宿根性不同而存在差异。综合考虑品种宿根性及机械收获质量,桂引C1-2003比其他品种更适合机械收获,云蔗03-332不适合机械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机械收获 收获质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宿根蔗生育期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燕丽 丁美花 +2 位作者 冯利平 莫伟华 匡昭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54-1559,共6页
利用2000—2011年广西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生育期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宿根蔗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不同生育期气象条件差异及对宿根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1年广西宿根蔗发株期呈波动推后趋势,延后约2.5 d·... 利用2000—2011年广西5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甘蔗生育期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宿根蔗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不同生育期气象条件差异及对宿根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1年广西宿根蔗发株期呈波动推后趋势,延后约2.5 d·a^(-1)。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间隔天数均呈明显缩短趋势,分别约约为2.9、2.7 d·a^(-1)。发株—茎伸长期间隔天数年际波动较大,变幅约15 d(16%),但茎伸长—工艺成熟期间隔天数年际变化稳定,变幅仅为4 d(3%)。宿根蔗最大茎高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为5.3 cm·a^(-1),单茎鲜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幅为64.4 g·a^(-1)。(2)宿根蔗全生育期相对湿度呈逐年下降约o.38%·a^(-1);发株—茎伸长期间日照时数呈逐年下降约10 h·a^(-1)。各生育期最低气温、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小,其中发株—茎伸长期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幅明显大于茎伸长-工艺成熟期和全生育期。(3)气温升高缩短了宿根蔗生育期,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大茎高和鲜重均无显著关系。降水量对宿根蔗的发株—茎伸长、全生育期调控作用非常显著,但其对宿根蔗茎伸长—工艺成熟期作用不明显。日照时数对宿根蔗各个生育期发育天数的延长或缩短作用不明显,但在发株—茎伸长期,由日照时数的减少形成的较湿润条件对宿根蔗生长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 生长发育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茎直接补种对甘蔗宿根性的影响——以2017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试验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游建华 梁阗 +5 位作者 樊保宁 吴凯朝 谭宏伟 黄日宏 贾兆雄 蔡拥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90-1796,共7页
研究以品种‘桂辐98-296’(‘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桂柳05-136’(‘GL05-136’)宿根蔗地对甘蔗农艺性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解决甘蔗宿根缺株断垄问题,为推广“种茎直接补种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GF98-296’种茎直接补... 研究以品种‘桂辐98-296’(‘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桂柳05-136’(‘GL05-136’)宿根蔗地对甘蔗农艺性状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解决甘蔗宿根缺株断垄问题,为推广“种茎直接补种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GL05-136’宿根蔗地(处理A)、‘GL05-136’种茎直接补种‘GL05-136’宿根蔗地(处理B)、不补种自然状态下‘GL05-136’宿根蔗地(CK),共3个处理;在‘GL05-136’宿根苗期2~4张叶片时期实施补种,到工艺成熟期调查3个处理甘蔗的农艺性状及其单位面积产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处理A产量为79.55 t/hm2,分别比CK、处理B增产19.29、13.91 t/hm2,增幅分别达32.01%、21.18%,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B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直接补种不影响‘GL05-136’宿根蔗的发株、产量和蔗糖分;工艺成熟期时,‘GF98-296’蔗茎的蔗糖分与‘GL05-136’宿根蔗茎的相当。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以‘GF98-296’种茎直接补种‘GL05-136’宿根蔗地,蔗农增收5071.0元/hm2;制糖企业可增加工业产值15573.0元/hm2。表明‘GF98-296’适宜作为‘GL05-136’宿根蔗地种茎直接补种品种,可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辐98-296 桂柳05-136宿根 种茎直接补种 示范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