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 被引量:186
1
作者 俞孔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11,共11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好的两种风景审美评判测量法(SBE法和LCJ法),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同时消除其缺点,提出了BIB—LCJ一种新的评判方法.应用BIB—LCJ法研究了公众、专家、非专业学生和专业学生在风景审美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刺... 本文分析了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好的两种风景审美评判测量法(SBE法和LCJ法),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同时消除其缺点,提出了BIB—LCJ一种新的评判方法.应用BIB—LCJ法研究了公众、专家、非专业学生和专业学生在风景审美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刺激是一组湖泊风景(N=49)。应用计算机”ANALYST”软件包进行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人之间,在自然风景的审美评判方面有普遍的一致性;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风景质量 审美评判测量法 BIB-LCJ法 风景评价 风景美学 湖泊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评判与道德救赎的局限——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神圣化倾向 被引量:2
2
作者 孔朝蓬 张福贵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3,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存在一种乡土神圣化的倾向,这是以价值理性抵御、批判历史理性正常发展,以道德伦理规范代替政治法律制度,以价值判断系统代替事实判断系统的文化立场,而在现代化尚未充分发展的中国,其所显示的往往是审美评判与道德救...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存在一种乡土神圣化的倾向,这是以价值理性抵御、批判历史理性正常发展,以道德伦理规范代替政治法律制度,以价值判断系统代替事实判断系统的文化立场,而在现代化尚未充分发展的中国,其所显示的往往是审美评判与道德救赎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神圣化 审美评判 道德救赎 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榕属植物景观 被引量:4
3
作者 闫长春 陈超 姚平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79-83,共5页
榕属植物在园林中形成的景观大体可归纳为7种类型:孤植景观、行道树景观、盆景景观、丛植群植景观、特色景观(附生与绞杀景观)、绿篱景观、地被景观。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7种类型的榕属植物景观,研究公众对各种榕属植物景观的审... 榕属植物在园林中形成的景观大体可归纳为7种类型:孤植景观、行道树景观、盆景景观、丛植群植景观、特色景观(附生与绞杀景观)、绿篱景观、地被景观。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法评价7种类型的榕属植物景观,研究公众对各种榕属植物景观的审美趋向,进而讨论如何配置榕属植物,营造符合公众审美的植物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属植物 景观 BIB-LCJ审美评判 审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4-78,共5页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模式 审美主体 审美过程 审美感知 审美欣赏 审美对象 审美心理层次 审美评判 审美经验 审美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被引量:5
5
作者 顾为健 冯为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4-56,共3页
语文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审美活动贯穿始终。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行感知、评价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胜任愉快地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审美活动贯穿始终。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具备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行感知、评价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才能胜任愉快地进行语文教学,也才能尝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力 审美创造力 审美对象 审美情感 审美鉴赏力 审美评判 语文课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世说新语》品藻人物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国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1-5,共5页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宋书》说他:“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集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著名文士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聚集在他门下。 因此,鲁迅先生...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宋书》说他:“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集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著名文士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聚集在他门下。 因此,鲁迅先生认为:“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梁代则有刘孝标作注,更使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研究美学的一个尚待发掘的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的品藻 审美特征 《世说新语》 形象比喻 美学 人物品藻 多义性 肃肃 审美评判 嵇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视角的世界性拓展──犁青诗作散论
7
作者 熊国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审美视角的世界性拓展──犁青诗作散论熊国华一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审美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深度、辐射广度和美学风貌。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关系、生活... 审美视角的世界性拓展──犁青诗作散论熊国华一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审美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深度、辐射广度和美学风貌。在20世纪90年代,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交通工具和讯息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视角 犁青 世界性 艺术技巧 审美评判 南斯拉夫 高速公路 塞尔维亚 性问题 世界末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论美的原则 被引量:1
8
作者 易中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2-57,共6页
【正】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 【正】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为衡量尺度)。刘勰当然也不例外。谈到美的理想,有的研究者很重视“六观”,认为那是刘勰提出的审美标准。按“六观”见于《知音》篇①:“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审美标准 先标六观 毛诗序 审美理想 六义 美学标准 宗经 审美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美景度测定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芳 高成广 樊国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1-63,67,共4页
由于审美价值的抽象性,美景度难以度量.运用风景物理学派的评判方法,即运用BIB-LCJ(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审美评判测量法和民意调查分析测验法,评判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从排序上对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运用层次打分法... 由于审美价值的抽象性,美景度难以度量.运用风景物理学派的评判方法,即运用BIB-LCJ(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审美评判测量法和民意调查分析测验法,评判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从排序上对审美价值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运用层次打分法建立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分之间建立数学关系,应用灵敏度测量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风景美景度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人群在对风景的美景评判时测量有所差异,但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评判测量 风景质量评价 BIB-LCJ 民意调查分析测验法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剧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94-94,共1页
《文艺报》(1989年9月16日)发表廖奔《道德、历史、审美》,指出历史剧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他说:这三个阶段依次是:一、道德评判阶段。它囊括了传统戏剧衍生的全过程。“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明初天才作家高则诚这一句警语,成为戏曲... 《文艺报》(1989年9月16日)发表廖奔《道德、历史、审美》,指出历史剧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他说:这三个阶段依次是:一、道德评判阶段。它囊括了传统戏剧衍生的全过程。“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明初天才作家高则诚这一句警语,成为戏曲创作数百年奉为圭臬的法度。这是“文以载道”文艺观念的具体而微和在舞台上的延伸。二、历史评判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 戏曲创作 道德评判 历史评判 思想革命 三个阶段 审美评判 载道 作家 历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改编片观念的变化
11
作者 张成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5期80-85,共6页
审美评判——单向性和双向性为什么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的同志认为“一部小说看的人最多几百万,一出舞台剧演一年也不过几十万观众,一部电影首轮上演,就可以有上千万观众,改编好一部作品,让一部名作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 审美评判——单向性和双向性为什么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有的同志认为“一部小说看的人最多几百万,一出舞台剧演一年也不过几十万观众,一部电影首轮上演,就可以有上千万观众,改编好一部作品,让一部名作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光荣的事”(《电影论文集》第263页)。电影改编主要是普及名著,这种说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电影艺术家们的创造意识,将原著中点燃的火柴、烧成熊熊烈火,将电影艺术家的主体世界和原著的客体世界耀相生辉。改编片的文化观念必须更新。五、六十年代的改编集中在长篇小说之中的文化现象就是缺乏“创造意识”的表现。长篇小说内容丰富的只要删剪一下就行了,如《红旗谱》、《暴风骤雨》、《林海雪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电影改编 六十年代 八十年代 观众 审美评判 舞台剧 艺术家 红旗谱 原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