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驯化对黑眶蟾蜍热耐受及口腔菌群的影响
1
作者 赵春霖 王鹏 +6 位作者 杨松 巩元勇 邓建梅 赵丽华 郑毅 闫飞 赵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4,共13页
温度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理响应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不同驯化温度对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热耐受性及口腔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在19℃和31℃条件下对黑眶蟾蜍进行4周驯化,测定其生长趋势、临界低温(CT_(m... 温度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理响应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不同驯化温度对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热耐受性及口腔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在19℃和31℃条件下对黑眶蟾蜍进行4周驯化,测定其生长趋势、临界低温(CT_(min))和临界高温(CT_(max)),并通过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评估了口腔菌群的组成与结构。结果显示:驯化温度对黑眶蟾蜍质量和体长无显著影响,但31℃驯化显著提高了CT_(min),增强了低温耐受性,而对CT_(max)无显著影响。此外,CT_(max)与质量呈显著正相关,CT_(min)与质量无显著相关性。在口腔菌群组成上,不同温度驯化组在门和科水平上未表现出明显组成差异。尽管α多样性分析未见显著差异,但β多样性和PCoA分析表明,驯化温度显著影响菌群结构。综上所述,不同驯化温度显著影响黑眶蟾蜍的热耐受性,并通过改变其口腔菌群的结构,促进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波动对两栖动物生理适应及微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眶蟾蜍 温度驯化 热耐受性 临界温度 口腔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菌群与免疫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范文 鲁严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5-188,共4页
口腔菌群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群,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菌群紊乱时,病原体可通过分子模拟、诱导隐藏抗原暴露及抑制感染因子清除等机制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目前发现口腔菌群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感... 口腔菌群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群,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菌群紊乱时,病原体可通过分子模拟、诱导隐藏抗原暴露及抑制感染因子清除等机制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目前发现口腔菌群与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感染性肉芽肿及化脓性汗腺炎等免疫相关皮肤病发病有关,对相应致病菌的对症处理有利于原发病治疗。该文就口腔菌群及其改变在免疫相关皮肤病的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菌群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银屑病 过敏性紫癜 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塞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菌群与儿童生长发育
3
作者 叶蓉蓉 杜函泽 +2 位作者 陈适 李道伟 潘慧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5-551,共7页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口腔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大多样化微生物群,其稳态对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口腔菌群失衡不仅会导致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还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代谢产物调控及跨器官通讯网络等机制,影响...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口腔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大多样化微生物群,其稳态对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口腔菌群失衡不仅会导致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还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代谢产物调控及跨器官通讯网络等机制,影响儿童骨骼、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发育。本文系统综述了口腔菌群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并基于“主动健康”模式的核心理念,提出使用益生菌、木糖醇及漱口水等多种干预策略,早期干预口腔菌群,改善儿童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健康 口腔菌群 儿童生长发育 主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菌群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王玉英 杨翠华 +5 位作者 杨敏 程培赛 魏巍 黄大鹏 靳鹏 李超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5期45-51,共7页
为分析圈养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菌群的种类与多样性分布特征,采用一次性植绒拭子,采集人工饲养环境下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菌群样品,提取样品总核酸,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所采集样品中的菌群丰度及种类。结果显示:人工圈养斑海豹... 为分析圈养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菌群的种类与多样性分布特征,采用一次性植绒拭子,采集人工饲养环境下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菌群样品,提取样品总核酸,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所采集样品中的菌群丰度及种类。结果显示:人工圈养斑海豹口腔中的菌群涵盖28门53纲126目217科418属;丰度较高的有拟杆菌门(33.76%)、变形菌门(28.07%)、梭杆菌门(22.59%)、厚壁杆菌门(8.35%)、放线菌门(2.42%)、髌骨菌门(2.22%)以及弯曲杆菌门(1.00%)等,共计占斑海豹口腔总微生物门数的98%以上。从编号为Xin1、CB1、XB2及DD2的样品中分别鉴别获得858、910、806和892个菌种,其中368个菌种为4个样品共有,约占所有检出菌的10.6%。此外,样品Xin1特有菌种216个,CB1特有菌种330个,XB2特有菌种204个,DD2特有菌种238个。结果表明,人工圈养西太平洋斑海豹口腔中的菌群多样性较高,且在同一人工饲养环境下不同斑海豹口腔中的菌群存在一定的共性和特性。本研究为人工饲养环境下斑海豹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西太平洋斑海豹 口腔菌群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菌群参与槟榔提取物诱发大鼠口腔溃疡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彭冬冬 陈相池 +5 位作者 唐梓宁 刘学武 袁湘中 李萌 厉巧 章泽恒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目的通过槟榔提取物构建大鼠口腔溃疡模型,观察口腔内菌群结构变化及多样性特征,探索口腔菌群和局部炎性因子参与槟榔提取物诱发大鼠口腔溃疡的发病作用机制研究,为临床防治口腔溃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 目的通过槟榔提取物构建大鼠口腔溃疡模型,观察口腔内菌群结构变化及多样性特征,探索口腔菌群和局部炎性因子参与槟榔提取物诱发大鼠口腔溃疡的发病作用机制研究,为临床防治口腔溃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桂林西瓜霜,8 mg/d,连续7 d),10只/组。大鼠口腔黏膜经皮下注射10 g/mL的槟榔提取物,复制大鼠口腔溃疡模型。通过观察溃疡面积、溃疡评分、局部组织口腔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IL-8水平,并取口腔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分布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增大,溃疡评分显著上升(P<0.01),口腔黏膜组织TNF-α、IL-2、IL-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口腔唾液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P<0.05)、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P<0.001)均显著减少,模型组大鼠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生或局灶性坏死,黏膜固有层水肿、出血,并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大鼠溃疡面积显著减少(P<0.05,P<0.01),溃疡评分显著减少(P<0.05),口腔黏膜组织TNF-α(P<0.01)、IL-2(P<0.05)、IL-8(P<0.05)水平均显著降低,大鼠口腔唾液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P<0.001)、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P<0.01)显著增加,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P<0.01)显著减少,口腔黏膜组织病变程度有明显改善。结论槟榔提取物可成功复制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口腔正常菌群水平降低,潜在致病菌水平升高,破坏其口腔菌群微生物平衡,进而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局部促炎因子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提取物 口腔溃疡 口腔菌群 炎性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坤 高宁 +5 位作者 王翼川 王昌美 王晓毅 高庆红 宣鸣 温玉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29,135,共3页
目的 了解口腔鳞癌术后放疗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2例口腔鳞癌术后患者,于放疗前后分别在照射野的中心区域与对侧黏膜采集唾液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测量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检出量和... 目的 了解口腔鳞癌术后放疗对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为临床防治继发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2例口腔鳞癌术后患者,于放疗前后分别在照射野的中心区域与对侧黏膜采集唾液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测量可培养细菌的检出率、检出量和构成比。结果 与放疗前相比,放疗后照射侧和非照射侧的链球菌属、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检出增加;而照射侧的放线菌属和奈瑟菌属检出减少(P <0 0 5 )。结论 口腔癌术后放疗可影响口腔的微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放射治疗 口腔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口腔菌群在机械通气不同时间点的定植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丽 王婧铭 +5 位作者 董艳 郭永琴 侯国强 陈文艳 宋雯霞 任应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9-1324,共6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菌群在机械通气不同时间点的定植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9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0、12、24、4...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菌群在机械通气不同时间点的定植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9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0、12、24、48、72 h的口腔菌群,分析口腔菌群定植与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共采集早产儿口腔菌群检测标本485份,口腔菌群检测阳性127份,检出率为26.19%。不同时间点口腔菌群检出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0.292,P<0.01);两两比较,0 h分别与24、48、72 h,以及12 h分别与48、72 h口腔菌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7例早产儿中65例存在口腔菌群定植,定植率为67.01%,检出菌株1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4株(64.38%),革兰阴性菌52株(35.62%);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口腔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72 h内开奶和使用抗菌药物与口腔菌群定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OR=0.102,95%CI:0.017~0.634)、72 h内开奶(OR=0.290,95%CI:0.107~0.783)为口腔菌群定植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应于治疗24 h内尽快检测口腔菌群,并根据菌群变化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尽早给予母乳喂养或使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若不能获得母乳,可采用捐献人乳或早产儿配方奶于72 h内开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菌群 影响因素 机械通气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菌群多样性与菌株基因组多态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葛林虎 苏汉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口腔菌群是口腔中所有细菌的集合,其不仅在牙周病、龋病等口腔炎症性疾病中具有关键作用,还与动脉粥样硬化、阿尔兹海默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口腔外疾病相关。然而,口腔菌群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群体组成上(多样性)... 口腔菌群是口腔中所有细菌的集合,其不仅在牙周病、龋病等口腔炎症性疾病中具有关键作用,还与动脉粥样硬化、阿尔兹海默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口腔外疾病相关。然而,口腔菌群在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群体组成上(多样性),又表现在细菌基因组上(多态性)。口腔菌群多样性和多态性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口腔菌群与健康关系研究的重点。本文就目前口腔菌群多样性与多态性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做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菌群 多样性 多态性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间口腔菌群的垂直传播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淼 仪虹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27-329,332,共4页
口腔是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人类口腔中大约有700多种细菌,多种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龋病的发生、发展。多数研究已经表明,母亲是婴儿患龋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对口腔菌群传播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显示还存在着其他传播方式,如父亲传播、... 口腔是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人类口腔中大约有700多种细菌,多种细菌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龋病的发生、发展。多数研究已经表明,母亲是婴儿患龋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对口腔菌群传播研究的深入,有研究显示还存在着其他传播方式,如父亲传播、水平传播等。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亲子间口腔菌群垂直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早期患龋影响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口腔菌群 传播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菌群变化影响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病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明燕 张帆 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头颈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会引起口腔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改变,包括与健康相关共生菌的丰度降低,一些革兰阴性菌增加,以及以白色念珠菌增加为主的真菌群落改变,这些改变可导致口腔黏膜炎(OM)的罹患风险及严重程度增加,... 头颈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会引起口腔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改变,包括与健康相关共生菌的丰度降低,一些革兰阴性菌增加,以及以白色念珠菌增加为主的真菌群落改变,这些改变可导致口腔黏膜炎(OM)的罹患风险及严重程度增加,尤其与严重OM关系密切。放化疗直接或通过活性氧间接导致DNA损伤,同时促进微生物菌群失调,破坏免疫系统,促进炎症发生;细胞损伤形成溃疡,导致细菌易位和定植,激活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诱导更多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促进OM发展。目前针对调节口腔菌群改善OM的治疗也是研究热点,可采用益生菌或益生菌混合物防治OM,预防性使用抗真菌剂也可降低口腔念珠菌的数量。本文就近年来头颈部放化疗对口腔菌群变化的影响及其与OM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放化疗相关OM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头颈癌 口腔菌群变化 口腔黏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冰淇淋对人体口腔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露婷 刘榉元 +5 位作者 赵雯 杨晔铭 冯荻 蔡冬燕 杨铭 张健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3,共10页
为了明确高糖和益生菌复合饮食对人体口腔菌群的影响,研究分别考察了含有植物乳杆菌K25和鼠李糖乳杆菌GG的冰淇淋对12位受试者口腔菌群的影响。首先检测了益生菌冰淇淋对口腔主要病原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抑制作用,与普通冰淇淋相比... 为了明确高糖和益生菌复合饮食对人体口腔菌群的影响,研究分别考察了含有植物乳杆菌K25和鼠李糖乳杆菌GG的冰淇淋对12位受试者口腔菌群的影响。首先检测了益生菌冰淇淋对口腔主要病原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抑制作用,与普通冰淇淋相比,K25和LGG冰淇淋使Streptococcus mutans活性下降了22%和38%(P<0.05),生物膜形成下降5.20%和10.35%(P<0.05),表面黏附率下降了18.10%和26.10%(P<0.05)。检测受试者食用冰淇淋后的口腔菌群发现,冰淇淋会影响口腔菌群多样性,其中普通冰淇淋组>K25冰淇淋组>未食用冰淇淋组>LGG冰淇淋组,普通冰淇淋口腔菌群α多样性增加了3.0%,K25组多样性增加了2.3%,但LGG组降低了7.8%,Beta多样性结果也显示LGG冰淇淋组的口腔菌群结构与未食用冰淇淋组相近。基于112个关键属的冗余分析显示,K25冰淇淋通过影响低丰度菌属增加口腔菌群多样性,而LGG冰淇淋主要通过影响口腔核心菌群(Veillonella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来调节口腔菌群。总的来看,含有益生菌K25和LGG的冰淇淋表现出了定向调节口腔菌群能力,对龋齿和牙周炎相关病原菌群(Streptococcus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LGG的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 冰淇淋 口腔菌群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测序分析微酸性电解水对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曹程 李平 +1 位作者 胡贞卿 李自良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液对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进入支持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收集其使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7 d前、后的唾液样本,通过16S rDNA测序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口腔菌群的变化。结果: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7 ... 目的:探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液对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进入支持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收集其使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7 d前、后的唾液样本,通过16S rDNA测序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口腔菌群的变化。结果:用微酸性电解水含漱7 d后,门水平,拟杆菌门、梭菌门、变形菌门物种相对丰度降低。属水平,奈瑟菌属、梭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氏菌属物种相对丰度降低。α多样性分析:Simpson指数增加,Shannon指数增加(P<0.05),Chao1指数、ACE指数、PD_whole_tree指数均升高(P<0.01)。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含漱微酸性电解水可以改变口腔菌群的结构,增加菌群种类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酸性电解水 16S rDNA 口腔菌群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重庆 沈玉凤 +6 位作者 郑程东 陈铎 李东慧 钱艺 张若珍 马学花 周政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 目的:探索新疆石河子市汉维两族有龋和无龋学龄前儿童口腔菌群差异。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4名3~5岁儿童并分为4组:汉族无龋组(15例)和患龋组(14例),维族无龋组(13例)和患龋组(12例)。收集其非刺激性的唾液,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其口腔菌群差异。结果:汉维两族有龋组和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相对丰度均较高。属水平上,普氏菌属相对丰度均较高。维吾尔族无龋组和汉族无龋组相比:门水平上,拟杆菌门物种丰度较高而硬壁菌门物种丰度较低;属水平上,普氏菌属丰度较低而韦荣球菌属丰度较高。α多样性分析:维吾尔族有龋组Chao1指数和PD whole tree指数均低于无龋组(P<0.05)。β多样性分析:不同分组间存在组内部分聚集部分离散,组间部分聚集及不同位置分布。结论:汉维两族学龄前儿童,同一民族内在无龋和有龋状态下口腔细菌物种丰度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而言,患龋儿童的口腔细菌多样性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龄儿童龋病 16S rDNA 口腔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成体与老年体圈养大熊猫的口腔菌群多样性及潜在致病菌分析
14
作者 王承东 李根 +6 位作者 姜尧章 杨超 李德生 何鸣 凌珊珊 古玉 马晓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65,共7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只亚成体和老年体的圈养大熊猫口腔唾液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圈养大熊猫口腔细菌的菌群多样性、结构和潜在致病菌及其在2组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口腔中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细菌门(...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只亚成体和老年体的圈养大熊猫口腔唾液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圈养大熊猫口腔细菌的菌群多样性、结构和潜在致病菌及其在2组不同年龄群体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大熊猫口腔中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为主,相对丰度分别为70.4%、13.4%,在属水平上主要有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劳特罗普氏菌属(Lautrop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相对丰度分别为10.5%、5.4%、3.9%、3.8%;亚成体大熊猫口腔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老年体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组大熊猫口腔菌群结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fSe分析发现2组之间的差异细菌在亚成体组中有Niveispirillum、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与根瘤菌属(Rhizobium),在老年体组中则有气单胞菌属(Arenimonas)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但它们的相对丰度均不高;圈养大熊猫口腔中有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放线菌属(Actinomyces)、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致病菌,其中与龋齿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较高,这可能与圈养大熊猫摄入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圈养 口腔菌群 潜在致病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与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栖 龚婷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肠道菌群为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近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症、心脏病、孤独症、糖尿病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牙周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表现为牙槽骨丧失、牙齿松动等。近来研究显示,牙周炎... 肠道菌群为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近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症、心脏病、孤独症、糖尿病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牙周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表现为牙槽骨丧失、牙齿松动等。近来研究显示,牙周炎会影响肠道菌群。本文就牙周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路径及可能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探究牙周炎与肠道菌群相关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肠道 口腔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由口腔菌群失衡引起的大鼠口臭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16
作者 黄志强 程永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5-750,共6页
目的:利用口源性口臭(Intra-oral halitosis,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定植构建大鼠口臭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口腔相关微生物、相关代谢和口气值变化对该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健康的6~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H组... 目的:利用口源性口臭(Intra-oral halitosis,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定植构建大鼠口臭模型,通过检测大鼠口腔相关微生物、相关代谢和口气值变化对该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健康的6~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H组)和对照组(C组)。均适应性饲养1周后麻醉下进行口腔菌群采样并检测口气值,使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机械清洗两组大鼠的牙齿和黏膜。再常规饲养1周后重复清洗并使用0.1%NaoCl冲洗口腔黏膜和牙齿5 min,随后用23μmol/L缓冲抗坏血酸钠冲洗10 min。使用加入保护液的IOH患者唾液整体微生物群涂抹H组大鼠牙齿和口腔黏膜,每日1次,涂抹后禁食水1 h,后持续给予10%高糖水,6周后麻醉下口腔菌群采样。同时常规饲养C组并采样。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口腔微生物变化,使用PICRUSt进行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利用Halimeter口气检测仪每2周检测大鼠口气值。结果:与C组相比,H组口腔菌群中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孪生球菌属(Gemella)、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等与IOH相关的物种比例明显升高。PICRUSt代谢预测分析表明,与C组相比,H组口臭相关代谢途径明显增强。同时口气检测值也出现显著升高。结论:该造模方法可使IOH相关微生物定植大鼠口腔并发挥其产臭功能,很好的模拟了临床患者口腔菌群和口气特征,可用于未来IOH新的治疗方式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源性口臭 口腔菌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 Biomed Eng|张先正/孙志军团队通过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调控口腔菌群提升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17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44-1144,共1页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口腔鳞癌中的消化链球菌具有促进免疫并抑制肿瘤的作用,并设计了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对口腔菌群调控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为PD-1抗体治疗口腔鳞癌过程中的低应答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链球 口腔菌群 治疗的效果 口腔鳞癌 银纳米粒子 张先 水凝胶 粘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 Biomed Eng|张先正/孙志军团队通过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调控口腔菌群提升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18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6-646,共1页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口腔鳞癌中的消化链球菌具有促进免疫并抑制肿瘤的作用,并设计了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对口腔菌群调控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为PD-1抗体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过程中的低应答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郑迪威博士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邓伟伟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链球 口腔菌群 口腔鳞状细胞癌 银纳米粒子 张先 水凝胶 粘附性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 Biomed Eng|张先正/孙志军团队通过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调控口腔菌群提升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19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02,共1页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口腔鳞癌中的消化链球菌具有促进免疫并抑制肿瘤的作用,并设计了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对口腔菌群调控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为PD-1抗体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过程中的低应答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郑迪威博士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邓伟伟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链球 口腔菌群 口腔鳞状细胞癌 银纳米粒子 张先 水凝胶 粘附性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 Biomed Eng|张先正/孙志军团队通过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调控口腔菌群提升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效果
20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3-233,共1页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2021年11月8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孙志军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Biomaterial-mediated modulation of oral microbiota synergizes with PD-1 blockade in mice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口腔鳞癌中的消化链球菌具有促进免疫并抑制肿瘤的作用,并设计了含银纳米粒子黏膜粘附性水凝胶对口腔菌群调控以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为PD-1抗体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过程中的低应答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链球 口腔菌群 口腔鳞状细胞癌 银纳米粒子 张先 水凝胶 粘附性 口腔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