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炎症性肠病患者核磁共振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凡珺 潘星辰 佟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1-548,共8页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FGID)和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上常见的2种胃肠道疾病。FGID是一组非结构性改变的胃肠功能障碍,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较为常见;IBD是一组具有明确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2种亚型。近年来,FGID和IBD发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复发率,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神和心理状态异常等神经系统异常在FGID及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胃肠与精神疾病的共病现象来自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即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沟通存在异常,脑-肠轴学说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若采用可量化的评估手段筛查和识别与FGID和IBD密切相关的关键脑区,并基于脑-肠轴学说对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联合用药,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神经影像学研究已为医生理解FGID和IBD神经系统变化提供了初步成果,但尚缺乏基于脑-肠轴神经影像学研究在胃肠道疾病中应用的系统性评价。本文就FGID和IBD患者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改变和基于神经影像学分析脑-肠轴学说在FGID及IBD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未来基于脑-肠轴推动FGID和IBD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 脑-肠轴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增强颞下颌关节疼痛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2
作者 孙一丹 杨鑫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2-348,共7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焦虑情绪刺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疼痛活动期患者30例,对其给予从国际情感图片系统...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焦虑情绪刺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疼痛活动期患者30例,对其给予从国际情感图片系统中选取的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组成的任务程序进行焦虑情绪刺激,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通过FSL 5.0.6软件进行一般线性模型处理找出激活的脑区。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记录受试者焦虑刺激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焦虑程度,并使用SPSS 20.0软件对焦虑刺激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焦虑程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受试者焦虑程度显著增加(P<0.001),并且疼痛程度加重(P<0.001);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过程中,颞下颌关节疼痛程度随着负性情绪图片的不断刺激而加重,随着中性情绪图片的出现而缓解。在刺激过程中,主要激活的脑区包括杏仁核、海马、前扣带回、丘脑、枕叶皮层和岛叶;去除中性对照情绪后主要激活的脑区包括枕叶皮层、前扣带回和杏仁核。结论·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受到焦虑情绪刺激后,疼痛程度显著增强。并且受试者以海马为中心的痛觉过敏通路相关脑区和痛及情绪调节网络相关的丘脑-边缘系统功能脑区存在显著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 焦虑情绪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时局部脑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青 方马荣 张敏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5,F003,共3页
目的 :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探测人咀嚼时的大脑功能活动。方法 :要求人在无任何其它躯体活动条件下咀嚼肌以 10s运动 2 0s休息的频率进行。选用 8例成人冠状切面和横轴面的头部磁共振片 ,观察脑功能活动情况。结果 :①在咀嚼... 目的 :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fMRI)探测人咀嚼时的大脑功能活动。方法 :要求人在无任何其它躯体活动条件下咀嚼肌以 10s运动 2 0s休息的频率进行。选用 8例成人冠状切面和横轴面的头部磁共振片 ,观察脑功能活动情况。结果 :①在咀嚼时脑的广泛区域是激活的 ;②在相对应的咀嚼活动中有优势半球的激活区 ;③第Ⅰ躯体感觉区激活的方式远较第Ⅰ躯体运动区多样化 ;④在额叶中 4例年轻观察对象出现了广泛的神经元激活区 ,但在老年人很少出现这样的激活区。结论 :咀嚼活动除了它本身的功能运动外 ,在维持脑的活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fMRI在研究活体人脑功能活动方面是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咀嚼 功能活动 F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识别声音熟悉性有关脑区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郝贵峰 张志珺 +3 位作者 姚志剑 史家波 陈宁 侯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1,112,T0001-T0002,共6页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声音熟悉性的神经网络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 目的利用组块设计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声音熟悉性的神经网络基础。方法利用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3名中国汉族成年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扫描,同时给予事先录制编辑好的言语性声音刺激,并通过反馈系统记录反应结果。应用SPM99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获得脑区激活图和局部血氧水平反应曲线,并分析受试者行为学反应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及行为学反应结果与“熟悉”声音激活脑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相比,受试者在接受“熟悉”声音刺激时,下列脑区显著激活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和右前额中回。相应的受试者在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时,相对于接受“熟悉”声音刺激,左楔前叶、枕叶和楔叶显著激活。受试者对“熟悉”声音的判断正确率与对“熟悉”声音识别的平均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0,P=0.03);而辨别“熟悉”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与丘脑的激活程度呈正相关(r=0.59,P=0.03)。结论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及右前额中回可能是辨别“熟悉”声音神经网络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辨别“熟悉”声音与辨别“不熟悉”声音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熟悉性 组块设计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罗红 徐丽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0-1068,共9页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 目的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及其对脑功能重塑的机制。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枢组(n=13)、外周组(n=13)和联合组(n=14)。各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中枢组给予健侧大脑M1区1 Hz低频rTMS治疗,外周组给予患侧上肢Erb点5 Hz高频rPMS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联合rPMS治疗,连续3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同时采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静息态fMRI(rs-fMRI)扫描,观察M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变化。对联合组治疗前后功能连接有显著性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FCS)与其FMA-UE评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FMA-UE和MBI评分的组内效应(F> 106.646,P <0.001)、组间效应(F> 4.296,P <0.001)和交互效应(F> 9.583,P <0.001)均显著,且联合组最优(P <0.05)。治疗后联合组与感兴趣区(ROI) 1 (左/患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上回、右侧小脑后叶;与ROI2 (右/健侧M1区)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减弱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枕中回、右侧脑岛。与外周组相比,联合组未见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枕中回;未见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为左侧楔前叶、左侧丘脑。与中枢组相比,联合组与ROI1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右侧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小脑后叶、右侧丘脑;与ROI2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左侧额下回、右侧小脑后叶。联合组治疗前后右侧中央后回(r=0.416,P=0.013)、左侧颞上回(r=0.658,P=0.020)、左侧中央前回(r=0.695,P=0.010)、左侧额下回(r=0.537,P=0.020)、左侧楔前叶(r=0.613,P=0.030)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正相关;左侧枕中回的FCS差值与其治疗前后FMA-UE评分差值呈负相关(r=-0.554,P=0.039)。结论 rTMS联合rPMS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出血后上肢运动功能。可能由于低频rTMS间接激活患侧运动皮质,促进皮质脊髓束向下投射,患侧上肢高频rPMS增强上行通路对感觉运动皮质的激活;通过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中重要脑区的功能重组,影响脑功能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重复外周磁刺激 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上肢 运动功能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喜平 郑崇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 功能成像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的时间簇分析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鲁娜 李琳 单保慈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23-1125,共3页
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大脑激活的位置和时间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时间簇分析(TCA)可以基于每个时间点达到最大值的像素的个数或灰度值得到大脑激活的时间信息。该方法具有算法容易实现,计算量小等优点,但其灵敏度低。目前对该... 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大脑激活的位置和时间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时间簇分析(TCA)可以基于每个时间点达到最大值的像素的个数或灰度值得到大脑激活的时间信息。该方法具有算法容易实现,计算量小等优点,但其灵敏度低。目前对该方法的研究还停留在单层磁共振数据上,限制了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簇分析 功能磁共振成像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伟杰 张晓京 包尚联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共4页
本文研究了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描述了线性模型及统计检验方法和它们在BLOCK型及事件相关型fMRI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并给出一个典型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ER—fMRI)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数据处理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苦共情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述评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玄 尚庆萍 +1 位作者 胡娟 郭秀艳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2年第2期171-176,共6页
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是指自动模拟受痛者的情感和运动状态,以及在自我-他人区分的基础上替代性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由于受痛所引发的情绪状态。痛苦共情的fMRI研究常用图片诱导范式和线索诱导范式。痛苦共情的神经机制,包括(1)疼痛矩阵(该区... 对他人痛苦的共情是指自动模拟受痛者的情感和运动状态,以及在自我-他人区分的基础上替代性地分享和理解他人由于受痛所引发的情绪状态。痛苦共情的fMRI研究常用图片诱导范式和线索诱导范式。痛苦共情的神经机制,包括(1)疼痛矩阵(该区域在个体自身受痛时也会激活)和(2)观点采择的相关脑区。痛苦共情的水平会受到实验范式和任务,以及共情者对于受痛者态度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加强应用研究和推出新型范式是痛苦共情研究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对他人痛苦的共情 神经机制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在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奕 郑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84-286,共3页
腭裂术后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由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具有无创性、无辐射的特点,且易于进行数据分析,学者们逐渐将MRI用于腭咽闭合功能的评价。本文就MRI在评价腭咽闭合功能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腭裂 腭咽闭合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燕 陈光斌 熊妍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6,共5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疾病,长期反复的低通气和呼吸暂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反映大脑的自发活动,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紊乱疾病,长期反复的低通气和呼吸暂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反映大脑的自发活动,在此基础上运用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大脑的功能变化,早期识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为进一步分析患者认知等功能减退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数据分析 认知功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的耳鸣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
12
作者 何金阳 尹时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6-721,共6页
耳鸣的神经机制复杂,耳鸣引起的神经活动不止在听觉系统发生改变,也影响着非听觉网络。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应用于大脑可间接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在耳鸣的研究中得到广... 耳鸣的神经机制复杂,耳鸣引起的神经活动不止在听觉系统发生改变,也影响着非听觉网络。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应用于大脑可间接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在耳鸣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耳鸣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基于fMRI在耳鸣的脑功能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影像学的角度探索耳鸣的神经活动改变,为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神经机制 功能网络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基础活动改变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廖翔 陈富勇 +4 位作者 陶蔚 刘颖 张寒 李勇杰 臧玉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基础脑区活动.8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与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扫描,用SPM8中的多重回归分析,在控制被试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的影响下,将每个体素的ALFF值同每个被试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组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11/46/47)、右侧顶叶(BA40)、右侧舌回(BA17/18/19);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BA21)、左侧舌回(BA17/1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后扣带回(BA30/19)和右侧中央前回(BA3/4/6);PHN组与病程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9/10/11/47)、左侧颞上回(BA38)、右侧顶叶和右侧舌回(BA17/18/19);与病程相关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BA2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13)、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顶下小叶(BA39/40).研究结果提示,涉及疼痛的情绪、警觉行为、注意的脑区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振荡 脑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分析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志强 王世杰 卢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632-1635,共4页
功能磁共振成像中 ,数据的后处理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其通过运动校正、配准、归一化及平滑等过程对数据进行空间处理 ,消除采集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和伪影、提高信号的检出率 ;采用合适的分析算法 ,把真正的BOLD信号提取出来 ;并以直... 功能磁共振成像中 ,数据的后处理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其通过运动校正、配准、归一化及平滑等过程对数据进行空间处理 ,消除采集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和伪影、提高信号的检出率 ;采用合适的分析算法 ,把真正的BOLD信号提取出来 ;并以直观精确的形式把结果呈献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β_(1-40)侧脑室注射模拟阿尔茨海默病树鼩模型的核磁共振成像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红 李树德 +3 位作者 王振宇 薛整风 张荣平 角建林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树鼩大脑影像学特征。方法在脑立体定位仪上侧脑室注射Aβ1-40建立AD动物模型。经视觉-空间行为学检测确定模型成功后,用MRI作脑冠状面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结果模型组模型组参考记...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树鼩大脑影像学特征。方法在脑立体定位仪上侧脑室注射Aβ1-40建立AD动物模型。经视觉-空间行为学检测确定模型成功后,用MRI作脑冠状面T2加权成像(T2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结果模型组模型组参考记忆错误(3周,4周)和工作记忆错误(2周,3周,4周)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完成任务的时间(2周,3周)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3周起模型组树鼩单侧或双侧海马减小,相应侧脑室或双侧脑室增大。12周时模型组树鼩双侧颞角宽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显示,模型组树鼩海马双侧表观弥散系数(ACD)大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胼胝体纤维束缺失严重。结论侧脑室注射Aβ1-40可引起树鼩学习记忆障碍。MRI能显示AD树鼩脑部的特征性改变,颞角宽度、海马ADC值、胼胝体纤维受损对痴呆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Β1-40 树鼩 认知功能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汤亚南 魏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7-279,282,共4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3%~5%。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ADHD儿童的脑部结构存在异常。弥散张量成像(DTI)、脑容积和皮质厚度测定、光谱和功能核磁等各种MRI技术在儿童ADHD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该病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为3%~5%。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ADHD儿童的脑部结构存在异常。弥散张量成像(DTI)、脑容积和皮质厚度测定、光谱和功能核磁等各种MRI技术在儿童ADHD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该病的行为紊乱最为相关的脑区是额叶、颞叶皮质、纹状体、胼胝体压部、扣带回、尾状核和小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核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功能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核磁共振随访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富禄 岳志健 +3 位作者 周晓平 魏梁锋 卢旺盛 赵文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26-327,共2页
目的 探讨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MRI随访的最佳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0例术前、术后 1周内 (早期 )、术后 3个月 (中期 )、术后 1年 (后期 )的MRI资料。观察术后不同时期MRIT1增强前后鞍内容物的变化及判断肿瘤切除... 目的 探讨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经蝶窦入路手术后MRI随访的最佳时间。 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0例术前、术后 1周内 (早期 )、术后 3个月 (中期 )、术后 1年 (后期 )的MRI资料。观察术后不同时期MRIT1增强前后鞍内容物的变化及判断肿瘤切除的程度。 结果 术后早期MRI显示鞍区内容物高度减小 8%~ 32 % ,肿瘤消失 2 2例 ,怀疑残余肿瘤 2 8例。术后 3个月MRI显示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 11%~ 85 % ,MRI冠状位上鞍区内容物体积减少 5 0 %以上 11例 ,减少 30 %~ 5 0 % 9例 ,<30 % 8例 ;术后早期怀疑残余肿瘤 2 8例中 ,2 3例确定鞍区存在残余肿瘤。术后 1年MRI显示鞍区内容物无变化 4 6例 ,继续减少 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垂体大腺瘤 经蝶窦手术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声任务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及伪影校正方法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力飞 于薇 +3 位作者 谭向杰 王晓怡 张兆琪 翁旭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68-471,共4页
目的 探讨发声任务对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并发展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 ,从而更完全地校正发声伪影。方法  8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汉字阅读任务 ,以 2 0 0个汉字作为刺激材料。每名被试完成两个发声阅读序列和两个默声阅读序... 目的 探讨发声任务对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并发展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 ,从而更完全地校正发声伪影。方法  8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汉字阅读任务 ,以 2 0 0个汉字作为刺激材料。每名被试完成两个发声阅读序列和两个默声阅读序列。采用三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其中前两种方法已有报道 ,而最后一种方法为本文首次提出。结果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 ,本文提出的方法更完全地校正了发声伪影的影响 ,信号的损失也较小。结论 利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 ,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发声伪影可以得到有效校正 ;发声任务可以应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发声任务 伪影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海滨 李浪平 顾卫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05-410,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造成的疼痛。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深入,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病理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造成的疼痛。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其机制的了解尚不深入,对患者存在的疼痛症状也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特异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定位、脑区联系等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对fMRI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fMRI在神经病性疼痛研究方面的作用及对未来治疗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触诱发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审稿中常见的问题 被引量:8
20
作者 臧玉峰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5期373-376,共4页
针对笔者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审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本文从背景介绍、材料与方法、讨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功能磁共振成像初学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