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中阻力模式对具有一定肌力水平的患者有更好的康复效果。阻力模式下的控制方式分为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而有关阻力模式下不同控制方式对于卒中上肢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不同控制模式下的重要参数——力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与静态阻力模式在不同阻力水平下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期间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患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并预先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和两种运动模式下3种不同力度的训练。采集双侧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ices,PFC)、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ices,M1)、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ices,S1)和双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ices,PM)在静息和运动训练状态下的fNIRS数据,并计算样本数据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ex,LI)、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和网络测度,来考察皮层激活特性和脑连接拓扑特性。结果与静息态相比,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显著激活了脑的对侧M1区和同侧的PM区。与动态相比,静态模式对对侧M1区的激活更明显。脑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对侧PFC区和对侧M1区(F=4.709,P=0.038),对侧PM区和同侧M1区(F=4.218,P=0.049)的网络连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动态模式下M1区激活同力度增加呈正相关,静态模式下则相反。结论动、静态两种阻力训练模式均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动态阻力模式比静态阻力模式使脑氧水平变化更大、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之间的连通性更强,且力度的增加对于不同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针对脑卒中患者,动态模式可能对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激活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展开更多
耳鸣的神经机制复杂,耳鸣引起的神经活动不止在听觉系统发生改变,也影响着非听觉网络。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应用于大脑可间接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在耳鸣的研究中得到广...耳鸣的神经机制复杂,耳鸣引起的神经活动不止在听觉系统发生改变,也影响着非听觉网络。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应用于大脑可间接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在耳鸣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耳鸣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基于fMRI在耳鸣的脑功能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影像学的角度探索耳鸣的神经活动改变,为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展开更多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VCI的最常见原因,VCI起病隐匿,渐进发展,早期表现为执行和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晚期可累及记忆、语言、视空间等多个认知领域,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1-2]。CSVD导致的皮质下型VCI是最...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VCI的最常见原因,VCI起病隐匿,渐进发展,早期表现为执行和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晚期可累及记忆、语言、视空间等多个认知领域,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1-2]。CSVD导致的皮质下型VCI是最多见的VCI亚型,占VCI患病率的50%~70%,其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3]。VCI的诊断需依赖于多领域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影像检查,2013年国际CSVD影像共识把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作为CSV D的结构影像学标志物[4]。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脑功能检测方法,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及时获取脑功能变化指标,并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康复机器人设计有被动、主动、阻力3种训练模式,其中阻力模式对具有一定肌力水平的患者有更好的康复效果。阻力模式下的控制方式分为动态控制和静态控制,而有关阻力模式下不同控制方式对于卒中上肢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不同控制模式下的重要参数——力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与静态阻力模式在不同阻力水平下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期间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患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并预先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和两种运动模式下3种不同力度的训练。采集双侧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ices,PFC)、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ices,M1)、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ices,S1)和双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ices,PM)在静息和运动训练状态下的fNIRS数据,并计算样本数据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偏侧化指数(lateralization index,LI)、锁相值(phase locking value,PLV)和网络测度,来考察皮层激活特性和脑连接拓扑特性。结果与静息态相比,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显著激活了脑的对侧M1区和同侧的PM区。与动态相比,静态模式对对侧M1区的激活更明显。脑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对侧PFC区和对侧M1区(F=4.709,P=0.038),对侧PM区和同侧M1区(F=4.218,P=0.049)的网络连接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动态模式下M1区激活同力度增加呈正相关,静态模式下则相反。结论动、静态两种阻力训练模式均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动态阻力模式比静态阻力模式使脑氧水平变化更大、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之间的连通性更强,且力度的增加对于不同的模式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针对脑卒中患者,动态模式可能对运动相关的脑功能区激活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文摘耳鸣的神经机制复杂,耳鸣引起的神经活动不止在听觉系统发生改变,也影响着非听觉网络。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应用于大脑可间接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在耳鸣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耳鸣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基于fMRI在耳鸣的脑功能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影像学的角度探索耳鸣的神经活动改变,为耳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文摘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导致VCI的最常见原因,VCI起病隐匿,渐进发展,早期表现为执行和信息处理速度减慢,晚期可累及记忆、语言、视空间等多个认知领域,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1-2]。CSVD导致的皮质下型VCI是最多见的VCI亚型,占VCI患病率的50%~70%,其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3]。VCI的诊断需依赖于多领域的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影像检查,2013年国际CSVD影像共识把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作为CSV D的结构影像学标志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