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
作者 韩磊 张晗 +2 位作者 刘钊 康宏亮 苗哲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陕北黄土高原榆林市和延安市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确定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2—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转好,其中榆林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Ⅱ级,延安市健康等级由Ⅳ级提升至Ⅲ级;子系统中榆林市压力子系统指数、延安市状态子系统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两市驱动力子系统指数、响应子系统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自然条件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DPSIR-TOPSIS模型 障碍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储存与土壤改良作用
2
作者 李美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其因特殊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土壤退化等问题加剧的大环境下,挖掘生物炭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潜在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生物炭的定义、特性、制备方法及其在...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其因特殊的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土壤退化等问题加剧的大环境下,挖掘生物炭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潜在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生物炭的定义、特性、制备方法及其在碳储存、土壤改良方面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生物炭能有效储存碳、改良土壤,但也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在后续生态碳应用过程中,应持续优化技术、克服挑战,推动其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变,助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农业生态系统 碳储存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
作者 王思佳 崔佳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85-89,共5页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核心区,分析其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解决高海拔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难题。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运用CRITIC赋权法,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核心区,分析其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有利于解决高海拔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难题。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系统的评价体系,运用CRITIC赋权法,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22年阿坝州与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与关键障碍因子。两州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呈“总体改善、路径分化”特征,阿坝州实现脆弱到良好的跨越,后至2022年回调14.33%,甘孜州呈倒U型演变;两州面临压力有所缓解,阿坝州状态子系统稳中有进,甘孜州则断崖式下跌,2020—2022年下降40.34%,两州响应子系统持续提升;障碍因子空间分化,农药化肥施用量为首要障碍因子,阿坝州障碍以压力子系统为主,甘孜州主要受制于状态子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受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的双重胁迫,未来可以通过推进农业投入品绿色化管控、优化人地关系、深化分区施策与流域协同、构建智慧生态监测与预警平台等措施,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产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障碍因子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农产品推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赵雅娴 《河南农业》 2025年第3期43-44,共2页
绿色农产品作为一种创新产品,是根据特定的生产方法或技术生产出来的无污染、高安全性的高品质农产品,同时也涵盖了经过特别处理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近年,全球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推动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已将其纳入国家的战略... 绿色农产品作为一种创新产品,是根据特定的生产方法或技术生产出来的无污染、高安全性的高品质农产品,同时也涵盖了经过特别处理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近年,全球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推动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已将其纳入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通过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的成长,从而推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我国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绿色”这一理念,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推广上展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过程 绿色农产品 农业大省 农业生态系统 直接食用 战略发展规划 农产品质量控制 体系的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5
作者 李霄奕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5期175-177,共3页
本研究聚焦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剖析农业生态系统,并对未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向作出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规划存在生态整合困境、文化彰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生态功能优化、生产景观融合等策略,最后从政策支持、技术人才及公众参与... 本研究聚焦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剖析农业生态系统,并对未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向作出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规划存在生态整合困境、文化彰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生态功能优化、生产景观融合等策略,最后从政策支持、技术人才及公众参与等方面阐述保障措施,旨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农村园林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农村 园林景观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声学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生产力优化中的协同作用
6
作者 周海建 周红梅 《湖南农业》 2025年第6期34-35,共2页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声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声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监测与调控手段,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智能声学技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深度学习算法与智能执行系统的协同,能够将“声音暗数据”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声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声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监测与调控手段,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智能声学技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深度学习算法与智能执行系统的协同,能够将“声音暗数据”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生产力优化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全球农业声学监测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速超过35%。我国凭借在智能声学技术领域的优势,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声学技术 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晓 郑华 +2 位作者 刘珍环 任玉含 唐华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443-9457,共15页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由受人类活动深度调控和影响的农业系统产生,其在提供有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人类福祉有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安全,同时关注与生态安全的共赢,...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由受人类活动深度调控和影响的农业系统产生,其在提供有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人类福祉有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安全,同时关注与生态安全的共赢,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视角。基于文献阅读,在明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内涵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旨在(1)归纳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的核心尺度和热点议题;(2)梳理多级尺度的典型指标及适用性评估方法;(3)提出未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要涉及田块、景观和区域三个核心尺度,随着尺度扩大,热点议题从关注田块农作物自身,到关注景观异质性及其关联,再到关注区域上与社会系统的结合。农业生态系统除了提供典型或特殊的粮食供给、授粉、杂草防控等服务,同时也带来农业废料、病虫害、生境破损等负服务。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定性和半定量方法通常可适用于多级尺度,而不同定量方法和模型的最佳适用尺度存在差异。未来可重点从时空权衡作用分析、供需和流动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及生态补偿制定方向为多尺度的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负服务 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多尺度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层理论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其 鲁岩 +2 位作者 张绪校 李国和 陈丽丽 《草学》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四川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通过分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指导作用,兼顾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和农牧业生产经济的要求,分别阐述了川西北高寒草... 四川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通过分析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指导作用,兼顾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现实情况和农牧业生产经济的要求,分别阐述了川西北高寒草地的科学利用方式和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四个生产层对应的高质量发展途径,从而有利于四川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向现代集约化的畜牧业、新兴产业转型,以实现川西北高寒草地生产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生产层理论 川西北 高寒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郑鹏宏 张金秀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7期112-114,共3页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病菌等有害物质,将其直接排放于生态环境中,不仅会对土壤及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破坏生态平衡。现阶段,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传统处理方式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且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与农...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病菌等有害物质,将其直接排放于生态环境中,不仅会对土壤及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破坏生态平衡。现阶段,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传统处理方式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且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与农业相结合,是加强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的现代化处理技术,将畜禽粪污发酵、分解,可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其转化生成的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全面性营养物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污 资源化利用 技术创新 农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聪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3期147-149,共3页
该文旨在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该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并强调了这些功能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后,该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该文旨在探讨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该文首先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在土壤保持、水资源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并强调了这些功能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后,该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农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园林景观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琪 陈立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4-146,共3页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能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出病虫杂草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能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出病虫杂草生态管理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农业 人类健康 农业生态 病虫杂草生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2
作者 刘国云 布美热木·克力木 木合塔尔·艾买提 《农业科学研究》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以阿克苏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压力、敏感性、恢复力3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阿克苏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县(市)农业生态系... 为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以阿克苏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压力、敏感性、恢复力3个方面选取20项指标,建立阿克苏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县(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计算和分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压力的权重为36.245%,敏感性的权重为38.005%,恢复力的权重为25.750%。(2)阿克苏各县(市)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不一,以高度脆弱和中度脆弱为主,以微度脆弱为辅。极度脆弱的县有1个,占阿克苏地区总面积的11.0%,高度脆弱的县(市)有3个,占阿克苏地区总面积的41.7%;中度脆弱的县有2个,占阿克苏地区总面积的14.4%;微度脆弱的县有3个,占阿克苏地区总面积的32.8%。(3)阿克苏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分别是农业生产条件、气候状况、农业经济状况、农业机械化水平、极端天气和森林覆盖情况,其中农业生产条件是首要驱动因素。因此,降低阿克苏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重点是改善中高度脆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脆弱性 驱动因素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机制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13
作者 徐柏琪 张晓娇 +2 位作者 刘东烨 徐世坤 刘思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8期70-72,共3页
基于农业生态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特点,对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究。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在区域尺度... 基于农业生态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特点,对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探究。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在区域尺度上,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农业发展策略与环境保护措施,为政府制定科学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为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14
作者 王淑芹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8期214-216,共3页
土壤是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土壤过于贫瘠,缺乏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就无法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自然难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土地退... 土壤是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土壤过于贫瘠,缺乏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就无法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自然难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土地退化、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最终对环境保护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如何优化改良土壤,全面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以及引起土壤退化的不利因素便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思考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改良技术及其应用价值,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借鉴,以期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健康性、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改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7
15
作者 谢花林 李波 +2 位作者 王传胜 杨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28-3036,共9页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指标体系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土壤镉通量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汤奇峰 杨忠芳 +2 位作者 张本仁 金立新 刘爱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69-877,共9页
以四川成都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Cd为对象,对其在土壤中的输入输出通量进行初步探索。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化肥为输入途径和农作物为输出途径进行研究。经过计算,经济区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平均值为17.7... 以四川成都经济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Cd为对象,对其在土壤中的输入输出通量进行初步探索。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化肥为输入途径和农作物为输出途径进行研究。经过计算,经济区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平均值为17.76g/hm2·a,灌溉水和化肥通量明显较低,三者对土壤Cd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86%、10%和4%。对于6个不同的地区,三者比例略有差别,大气干湿沉降所占比例最高达94%,最低也达到了77%。Cd通过农作物收割输出的量相对较小。土壤Cd年净增量主要受大气干湿沉降的制约,因此大气环境质量应是重点监控的对象。以耕作土体为研究介质,经估算,当前的Cd年平均通量可引起土壤Cd的质量分数升高0.006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 Gd元素 农业生态系统 成都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07
17
作者 殷秀琴 王海霞 周道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71-1078,共8页
对温带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 ,类群数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 ,个体数为草地 >玉米田 >杨树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玉米田土壤动物向下层... 对温带松嫩草原区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农业生态系统中 ,类群数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 ,个体数为草地 >玉米田 >杨树林。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玉米田土壤动物向下层聚集 ,草地具明显的表聚性 ,杨树林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均匀。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同 ,玉米田秋季作物收割后 ,土壤动物类群明显减少 ,而杨树林秋季有增多趋势。草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代表了松嫩草原区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的特征。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草地 >杨树林 >玉米田。分析了土壤动物与地温、土壤自然含水量、p H及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空间分布 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 松嫩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深层水分消耗与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71
18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g...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10龄苹果园>刺槐幼林>高产农田>20年撂荒地>5龄苹果园>裸地。10龄苹果园剖面剩余含水率分布接近高产农田,而15龄苹果园土壤剩余含水率低于高产农田,说明10龄到15龄苹果树耗水量显著增大,超过高产农田作物消耗的水分,导致土壤深层水分进一步消耗。由于塬面大部分耕地是高产农田与苹果园,土壤深层含水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苹果树的大面积种植加快了土壤深层水分消耗,最终可能影响这一区域的陆地水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干燥化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 被引量:43
19
作者 武兰芳 欧阳竹 唐登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740-2748,共9页
鉴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区域尺度出发 ,提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度量方法 ,并采用专家评判标准赋值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标准量化。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不健康、... 鉴于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区域尺度出发 ,提出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度量方法 ,并采用专家评判标准赋值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标准量化。认为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不健康、亚健康和健康 3种状态 ,在这 3种状态下各指标的属性判断值分别是 1、5和 10 ,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 :从 1980年到 2 0 0 0年 ,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总体上表现为由不健康状态经过亚健康状态 ,目前处在向健康状态的过渡阶段 ,综合健康指数由 4上升为 6。其中 ,结构特征在由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过渡中又转变为亚健康状态 ,是因为资源可供性和结构多样性向不健康状态转变所致 ;生产功能特征表现为由不健康过渡为亚健康进一步向健康状态过渡 ,其中生态效率有向不健康转变的趋势 ;抗逆特征表现为由亚健康向健康过渡的趋势 ,而其中自生产力已表现为不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健康 指标体系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0
作者 谭凯炎 房世波 +1 位作者 任三学 张新时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4-641,共8页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气高温升幅的2-3倍,与北半球基本一致;升温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物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低气温升高促使整个生长季延长,促使早春作物物候期提前,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不同作物的物候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现有研究多采用模型或统计的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有"强迫成熟"效应;而现有的最低气温升高和最高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极少,且缺乏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增温 气候变暖 农业生态系统 增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