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墨脱海拔梯度上农业活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雷昊晶 旭日 +4 位作者 曲松波 沙马日布 李凤滋 张林 梁尔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以藏东南墨脱地区海拔800~2000 m的垂直带为研究区域,沿海拔梯度采集10组农田与森林土壤样品,研究农业活动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并明确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活动会显著改变土壤无机氮的含量与分布,0~10 cm表层土壤易受影响,开垦后NH_... 以藏东南墨脱地区海拔800~2000 m的垂直带为研究区域,沿海拔梯度采集10组农田与森林土壤样品,研究农业活动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并明确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活动会显著改变土壤无机氮的含量与分布,0~10 cm表层土壤易受影响,开垦后NH_(4)^(+)-N减少NO_(3)^(-)N增加;森林土壤无机氮含量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农田各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差异大;森林土壤无机氮受到海拔、土壤温度、含水量以及pH值影响;农田土壤无机氮对环境变化不敏感,开垦后土壤无机氮变化由土壤温度与pH值决定。因此,合理的管理措施对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海拔垂直带 农业活动 土壤无机氮 墨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农业活动中土壤有机污染治理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钰佳 《南方农业》 2025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宁夏银川市的农业活动导致土壤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估银川市土壤有机污染的来源、分布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识别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监... 宁夏银川市的农业活动导致土壤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估银川市土壤有机污染的来源、分布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识别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监管政策不够完善、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治理技术更新滞后等,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推广先进的净化技术等一系列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土壤有机污染 宁夏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琅岐岛表土孢粉与植硅体组合对农业活动的指示
3
作者 刘茜 曾剑威 +2 位作者 王继龙 戴璐 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6,共12页
孢粉和植硅体是重建古人类农业景观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明确它们在表土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现代植被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确解释化石孢粉和植硅体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福建琅岐岛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22个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与植... 孢粉和植硅体是重建古人类农业景观及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明确它们在表土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现代植被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确解释化石孢粉和植硅体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福建琅岐岛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22个表土样品进行了孢粉与植硅体分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展示了不同类型孢粉百分比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植被覆盖度间的数量对应关系。孢粉分析表明,以松属(Pinus)为代表的外来花粉普遍存在于表土样品中,这削弱了采样点周围植物的孢粉表现力,导致了果园和农田植被组成与表土孢粉组合间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农业收割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农田植物的花粉表现力。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的植被覆盖度数据仅与荒地上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2)=0.7764),这显示茂密的草本植物降低了外来木本花粉的相对含量,证明了该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孢粉表现力。植硅体分析表明,表土样品含有丰富的竹亚科(Bambusoideae)、水稻(Oryza sativa)和杂草的植硅体。与孢粉指标相比,植硅体提供了更丰富的草本植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硅体 农业活动 表土 琅岐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地区农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
4
作者 王志华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6期30-32,共3页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乌梁素海及其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区域内外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和农业扩张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变化、评估化肥和畜牧废物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探索了减轻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影响的可...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乌梁素海及其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区域内外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和农业扩张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变化、评估化肥和畜牧废物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探索了减轻人类活动对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影响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水质 污染物 可持续发展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的遥感监测研究
5
作者 蒋兴田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9期271-273,共3页
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的桥梁,采用高效、准确的监测手段,评估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介绍了河流生态系统监测的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遥感监测的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以及遥感监测的构建方法,通过... 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的桥梁,采用高效、准确的监测手段,评估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介绍了河流生态系统监测的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遥感监测的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以及遥感监测的构建方法,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遥感监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提出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策略,为小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农业活动 河流生态系统 健康评估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被引量:15
6
作者 尚雪 张鹏程 +4 位作者 周新郢 邱振威 屈亚婷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9,103,共6页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 综合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可以提供有关早期植被与农业活动方面的信息。研究显示,下河遗址地区在距今5300~4700 cal a BP之间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仅在河谷地区与山区有少量乔木生长;该地先民在仰韶时代晚期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为主,广泛种植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可能暗示该地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河遗址 新石器时代 早期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中国区域“蒸发悖论”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韩松俊 王少丽 杨大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共8页
1960-2001年间,中国范围内气温增加显著、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该文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划分的251个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和165个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地区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计算了1960-2001年两类... 1960-2001年间,中国范围内气温增加显著、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该文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划分的251个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和165个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地区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计算了1960-2001年两类站点蒸发皿蒸发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农业活动影响地区"蒸发悖论"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地区的气象站气温升高的站点比例和平均趋势弱于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的气象站点,而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站点比例和平均趋势明显强于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小地区的气象站点,且在比较干旱的北方地区差异更为显著。由此可以推断灌溉等农业活动对区域"蒸发悖论"规律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蒸发皿蒸发量 气候变化 农业活动 蒸发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流域农业活动与非点源污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0
8
作者 阎伍玖 鲍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9-132,共4页
巢湖是我国 5大淡水湖泊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 ,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活动的实际考察 ,分析了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及其成因 ,为巢湖富营养化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巢湖流域 非点源污染 农业活动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干扰下地下水无机碳循环过程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东 刘丛强 +1 位作者 汪福顺 赵志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59-3370,共12页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Mg2+型转变为HCO3--SO42--Mg2+-Ca2+型;浅层地下水δD组成范围为-69.6‰^-52.7‰,均值为-63.5‰,δ18O组成范围为-9.29‰^-6.80‰,均值为-8.45‰.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靠近河水的浅层地下水还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δ13CDIC组成范围为-11.76‰^-5.85‰,均值为-10.43‰.浅层地下水DIC来源包括土壤CO2、碳酸盐矿物以及有机质分解.河水DIC侧渗对局部浅层地下水DIC碳同位素造成影响,化学肥料引起的酸性物质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浅层地下水CO2去气作用对地下水δ13CDIC组成产生影响,在利用DIC碳同位素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时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浅层地下水 溶解性无机碳碳同位素 酸化 CO2去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3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罗涛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1-1077,共7页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3.41万、3.35万和3.29万t,2015年和2010年分别比2005年减少3.52%和1.76%;与2005年相比,2015年和2010年农用地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7%和1.00%,畜禽养殖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67%和7.14%。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农用地N_2O排放受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以及人口因素等影响,其减排的关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N_2O排放量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N2O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其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天良 柳笛 +5 位作者 李恬 黄建平 徐祥德 周晨虹 汤莉莉 刘寿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144-152,共9页
农业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随着我国工业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不断加强,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活动的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将日益突出。综述了农业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基本形式和影响大气复合污染的主... 农业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随着我国工业污染物减排措施的不断加强,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活动的污染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将日益突出。综述了农业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基本形式和影响大气复合污染的主要机理,分析了农业活动的污染物排放及其大气环境效应模拟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面临的主要问题:1农业排放源估算和排放源清单制定的不确定性;2PM2.5与农业排放各前体物之间呈高度非线性关系;3现有空气质量模式仍缺乏对PM2.5及其化学组成的认识以及对PM2.5形成机理和形成过程的描述,对PM2.5浓度及其化学组分预报的准确性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污染物排放 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溶解无机碳及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笑微 周小萍 +1 位作者 徐尚全 王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1,227,共5页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 以农业活动强度不同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泉点溶解无机碳(DIC)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 CDIC)的变化,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农业活动影响下的柏树湾泉DIC浓度最高(332.45mg/L),少量农业活动影响下的兰花沟泉DIC浓度次之(235.13mg/L),农业活动影响强烈的后沟泉DIC浓度最低(203.52mg/L);随农业活动强度增加,δ13 CDIC值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柏树湾泉(-9.84‰)<兰花沟泉(-8.06‰)<后沟泉(-5.72‰)。进一步分析3个泉点DIC浓度与δ13 CDIC的关系,发现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也与农业活动干扰强度有关,即在无农业活动影响条件下(柏树湾泉),DIC浓度与δ13 CDIC呈较好的正相关,随着农业活动干扰的增强(兰花沟泉),DIC浓度与δ13 CDIC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在农业活动干扰强烈时(后沟泉),二者基本无任何相关关系。综上,农业活动不利于岩溶碳汇,在遭受全球变暖威胁的当代,为利于岩溶作用的碳汇效应,岩溶区应退耕还林,以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岩溶作用 DIC浓度 δ13C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土壤甲烷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俊 于强 同小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28,共2页
耕作对土壤CH4 吸收有长期抑制作用并极大地降低了土壤CH4 汇的强度。施NH4+ N肥可抑制土壤CH4 氧化 ,而NO3- N肥则无此作用 ,NH4+ N肥对土壤CH4 氧化的抑制效应大于等N量粪肥。C/N值小且导致土壤酸化的作物残茬对CH4 氧化的抑制作... 耕作对土壤CH4 吸收有长期抑制作用并极大地降低了土壤CH4 汇的强度。施NH4+ N肥可抑制土壤CH4 氧化 ,而NO3- N肥则无此作用 ,NH4+ N肥对土壤CH4 氧化的抑制效应大于等N量粪肥。C/N值小且导致土壤酸化的作物残茬对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较大 ,生物废弃物堆肥对土壤CH4 氧化有暂时抑制作用。灌溉和施用杀虫剂可减少土壤CH4 吸收量 ,免耕、施NO3- N肥和有机肥是维持与增加农田土壤CH4 吸收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土壤 甲烷汇 影响因素 抑制作用 作物残茬 土壤酸化 生物废弃物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2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黄毅斌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6-22,71,共8页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甲烷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农业活动空间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乔家君 赵克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农业区位论对指导农业生产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各项制度背景所提出的杜能理论需要根据中国实际予以修正。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基于农户实地调查,着眼于村域视角,利用MapInfo 7.0和ArcGIS 9.3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 农业区位论对指导农业生产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各项制度背景所提出的杜能理论需要根据中国实际予以修正。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基于农户实地调查,着眼于村域视角,利用MapInfo 7.0和ArcGIS 9.3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吴沟村农业生产布局在水平方向上,沿村庄延伸方向向两侧呈圈层状拓展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呈现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层格局,乡村聚落所在高度以上主要为退耕林地,以下为菜地、农作物等。最后,对农业活动空间格局变动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地形、农田通达性、灌溉条件、土地制度显著影响村域农业活动空间。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改变种植结构、修建水利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土地流转和发展旅游业等方面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农业活动 农户调查 空间格局 吴沟村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农业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明遥 苏小四 林广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4-59,共6页
下辽河平原作为辽宁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是省内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伴随着农业发展,农业污染也较为严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进行评价,对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下辽河平原作为辽宁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是省内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伴随着农业发展,农业污染也较为严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进行评价,对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综合考虑了含水层本质脆弱性、农业活动和地下水价值三方面因素,重点突出地下水功能价值的重要性,对下辽河平原农业活动对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应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利用GIS软件做出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图,为下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保护及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农业活动 熵权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与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游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31-436,共6页
以 4项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 ,对西南岩溶山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该区土地土层薄且通透性强和母岩漏水 ,长期耕种后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施化肥的土地耕种约 6 0年后 ,土壤... 以 4项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 ,对西南岩溶山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该区土地土层薄且通透性强和母岩漏水 ,长期耕种后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强。长期施化肥的土地耕种约 6 0年后 ,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天然状态下的 30 %。垦殖率在 2 0 %~ 30 %、覆被率在 35 %~ 45 %时粮食产量高而稳定。土层厚度 <5 0~ 80cm、地形坡度 >16°时的梯地对水肥保持及旱情缓解的作用甚小 ,不是解决干旱的途径。该区耕地的持续利用须建立在适当的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及合理施肥基础上。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是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缩小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岩溶山区 石灰土 土地利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生产工具在农业活动中的地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富建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0-174,共5页
关键词 独山玉 生产工具 黄山 新石器时代遗址 玉器 南阳盆地 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 玉文化 中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及溶解无机碳损失量的影响
19
作者 张笑微 徐尚全 周小萍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以重庆市南川区不同农业活动强度下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例,通过分析泉点水化学变化特征来估算不同泉点的DIC损失量(△DIC)和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柏树湾泉水温变幅较小,电导率、pH值相对兰花沟泉、后沟泉较低。由... 以重庆市南川区不同农业活动强度下的3个表层岩溶泉为例,通过分析泉点水化学变化特征来估算不同泉点的DIC损失量(△DIC)和探讨农业活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柏树湾泉水温变幅较小,电导率、pH值相对兰花沟泉、后沟泉较低。由于农业活动的影响,兰花沟泉、后沟泉Ca2+浓度偏高,而HCO3-浓度偏低。NO3-、SO24-浓度也因农业活动干扰,表现出后沟泉、兰花沟泉远大于柏树湾泉。随农业活动强度的增加,△DIC也逐渐增大,表现为:柏树湾泉(1.64mmol/L)<兰花沟泉(4.28mmol/L)<后沟泉(4.36mmol/L)。△DIC与(SO24-+NO3-)呈正相关,表明农业活动越强烈,DIC损失量越大,岩溶碳汇的损失也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水化学特征 DIC损失量 岩溶碳汇 重庆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活动对三江平原湿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明浩 刘赢男 +3 位作者 周丹 隋心 倪红伟 穆立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1-467,共7页
农业活动是三江平原湿地主要干扰方式之一,长期的农业活动已对该区域湿地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三江平原退化湿地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8个资源... 农业活动是三江平原湿地主要干扰方式之一,长期的农业活动已对该区域湿地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以三江平原退化湿地20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8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特征,揭示农业活动导致的生境退化对湿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势种中,小叶章具有最大生态位宽度,漂筏苔草具有最小生态位宽度。伴生种中,球尾花具有最大生态位宽度。湿地植物对不同资源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60%的湿地植物对土壤有机碳表现为较窄的生态位宽度,70%以上的湿地植物在土壤含水量、氮、磷、钾资源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优势种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氮资源维表现出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这种差异是影响湿地优势物种分布和种群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养分的变化,会引起植物种群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成为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动态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种群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