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液化天然气替代内燃机燃料市场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怡沛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2,共3页
天然气资源丰富、清洁,现代内燃机技术发展使天然气替代燃油成为现实。在对比分析液化天然气相对于压缩天然气和燃油的技术经济优势和环境效益,以及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生产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液化天然气替代内燃机燃料的现状,得... 天然气资源丰富、清洁,现代内燃机技术发展使天然气替代燃油成为现实。在对比分析液化天然气相对于压缩天然气和燃油的技术经济优势和环境效益,以及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生产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液化天然气替代内燃机燃料的现状,得出我国液化天然气替代内燃机燃料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结论;提出了中国液化天然气替代燃料油的目标市场主要有: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市政车辆,陆路货运车辆,矿山施工机具、建筑施工机具及农用机具,江河湖泊船舶、近海及内海船舶等,同时分析了其市场容量。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液化天然气替代燃油的6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内燃机燃料 替代 市场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
2
作者 江梅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年第12期17-17,共1页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世界石油资源日趋耗竭,新燃料资源的开发也更加迫切。人们尝试用植物油取代常规的内燃机燃料。短期试验表明,植物油可用作内燃机燃料。但是长期试验却曝露了这种新燃料的缺陷,如润滑剂污染、发动机表面沉淀以... 植物油可作为内燃机燃料世界石油资源日趋耗竭,新燃料资源的开发也更加迫切。人们尝试用植物油取代常规的内燃机燃料。短期试验表明,植物油可用作内燃机燃料。但是长期试验却曝露了这种新燃料的缺陷,如润滑剂污染、发动机表面沉淀以及注油等问题都会对发动机的耐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混合物 内燃机燃料 发动机 长期性能 比较性研究 负面影响 最佳配方 长期试验 表面沉淀 短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料内燃机NO_x排放特性及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海荣 耿泽伟 +1 位作者 刘庆刚 彭培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30-535,共6页
为深入研究氢燃料内燃机NO_x的生成机理,基于CONVERGE软件建立了三维网格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氢燃料内燃机CFD仿真模型,进行了氢燃料内燃机在不同负荷下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研究。模型的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较为吻合。结果表明,氢气浓度... 为深入研究氢燃料内燃机NO_x的生成机理,基于CONVERGE软件建立了三维网格耦合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氢燃料内燃机CFD仿真模型,进行了氢燃料内燃机在不同负荷下的燃烧及排放特性研究。模型的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较为吻合。结果表明,氢气浓度增大有利于提高氢燃料内燃机的效率;NO的大量生成出现在不断升温的快速燃烧期,快速燃烧结束后NO总量不断减少,其缸内平均温度低于2 200K时NO总量趋于稳定;热NO,NNH和N_2O是NO生成最主要的路径,其中热NO路径产生的NO排放最多,其贡献率随着负荷增大而增大。NNH和N_2O路径在较低浓度时有接近25%的贡献率,而在燃空当量比为1.0时,这2种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率之和为负值。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得到了3种路径在不同负荷下对NO生成的贡献率,初步揭示了氢燃料内燃机NO_x生成的机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工程 燃料内燃机 详细机理 NOX排放 反应路径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VL BOOST的氢燃料内燃机稀燃过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振中 尚明伟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88-90,共3页
应用AVL BOOST软件建立了氢燃料内燃机在稀燃状况下的计算模型,并在不同燃空当量比和点火时刻下,对氢内燃机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点火提前角和燃空当量比对氢内燃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 应用AVL BOOST软件建立了氢燃料内燃机在稀燃状况下的计算模型,并在不同燃空当量比和点火时刻下,对氢内燃机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点火提前角和燃空当量比对氢内燃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为合理组织氢内燃机的燃烧过程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内燃机 数值模拟 燃空当量比 点火提前角 稀薄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燃料内燃机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丽君 杨振中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9-91,共3页
论述了氢能源及氢燃料内燃机在解决环境污染和石油资源短缺方面的优势,综述了氢燃料内燃机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燃料内燃机 环境保护 能源利用 氢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 氢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控LPG-柴油双燃料内燃机碳烟排放的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捷辉 黄建军 朱磊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碳烟排放模型,用它来预测电控LPG-柴油双燃料的碳烟排放。模型将转速、油泵齿条位置、油门开度、LPG喷气时间、冷却水温度、转矩作为输入变量。本文采用准牛顿反向传播算法,对试验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并对此模... 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碳烟排放模型,用它来预测电控LPG-柴油双燃料的碳烟排放。模型将转速、油泵齿条位置、油门开度、LPG喷气时间、冷却水温度、转矩作为输入变量。本文采用准牛顿反向传播算法,对试验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并对此模型进行了泛化检验,将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此排放模型可以指导双燃料内燃机的排放性能优化试验,减少试验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G-柴油双燃料内燃机 BP神经网络 排放模型 准牛顿反向传播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喷油对降低双燃料内燃机烟度排放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陈笃红 王存磊 +1 位作者 袁银南 朱磊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4,共5页
介绍了电控LPG-柴油双燃料内燃机供给系统的设计,柴油分别采用机械泵和电磁铁执行器供给,LPG采用电控顺序喷射方式供给。同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最后对双燃料内燃机进行标定试验,论证了柴油的... 介绍了电控LPG-柴油双燃料内燃机供给系统的设计,柴油分别采用机械泵和电磁铁执行器供给,LPG采用电控顺序喷射方式供给。同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对软件的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最后对双燃料内燃机进行标定试验,论证了柴油的电控喷射对降低烟度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内燃机 电控喷油 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燃式内燃机气体燃料电控喷射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方祖华 侯树荣 +1 位作者 孙志军 孙济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气体燃料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车用低污染代用燃料。本文对气体燃料进气门电控喷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制了气体燃料喷射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和发动机控制系统,对空燃比、压缩比和充气系数等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与分析。
关键词 燃料喷射 电子控制 气体燃料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燃料内燃机燃气喷射阀的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升荣 曾洁 薛志红 《电子测量技术》 2018年第1期24-28,共5页
双燃料内燃机的电磁阀作为其核心部件,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和快速通断的能力。提出了一种简洁实用的燃气喷射阀驱动电路,每一个电磁阀由一个高位功率开关和一个低位功率开关共同控制,保证能够可靠关断;并且使用PWM控制高位功率开关能灵活... 双燃料内燃机的电磁阀作为其核心部件,需要具有高可靠性和快速通断的能力。提出了一种简洁实用的燃气喷射阀驱动电路,每一个电磁阀由一个高位功率开关和一个低位功率开关共同控制,保证能够可靠关断;并且使用PWM控制高位功率开关能灵活改变电磁阀上的有效电压使其快速稳定的导通。针对当前电磁阀导通时间的MAP值都是离散数据动力输出不平滑,提出使用二维线性差值法将离散的数据连续化,使得内燃机的动力输出更加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内燃机 燃气喷射 喷射功率驱动模块 功率开关管 二维线形插值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参加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年会
10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86,共1页
为加强对中国内燃机行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热情与活力,推动青年学者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探索,营造自由开放、合作共享、充满活力的学术科研氛围,中国内燃机学会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 为加强对中国内燃机行业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热情与活力,推动青年学者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探索,营造自由开放、合作共享、充满活力的学术科研氛围,中国内燃机学会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第七届青年学术年会”。一、会议主题内燃机高效智能减排二、会议征稿主题包括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内燃机燃料与润滑油、内燃机排放后处理技术、内燃机高效增压技术、内燃机智能控制、设计与制造技术、内燃机新产品开发、内燃机零部件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测试新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燃机学会 内燃机燃料 青年科技人才 内燃机零部件 内燃机行业 新产品开发 清洁燃烧技术 增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醚/天然气双燃料均质压燃过程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Ⅰ)———二甲基醚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秦静 尧命发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6-304,共9页
应用零维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二甲基醚均质压燃燃烧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基醚放热反应为典型的双阶段放热反应,经历低温反应、负温度系数区域和高温反应三个过程,高温反应又分为蓝焰和热焰两个阶段。二甲基醚... 应用零维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二甲基醚均质压燃燃烧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基醚放热反应为典型的双阶段放热反应,经历低温反应、负温度系数区域和高温反应三个过程,高温反应又分为蓝焰和热焰两个阶段。二甲基醚自燃着火由过氧化氢(H2O2)分解所控制,甲醛(CH2O)是过氧化氢的主要来源。基于化学敏感性分析,得到了均质压燃二甲基醚反应的主要途径:首先是二甲基醚脱氢,经过两次加氧后得到甲醛基;然后生成甲酸基(HCO);最后生成一氧化碳(CO)。在二甲基醚的氧化反应过程中,氢氧根(OH)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二甲基醚脱氢反应和CO氧化过程中的主要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压燃 化学反应动力学 二甲基醚 过氧化氢 代用燃料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气——柴油双燃料单缸柴油机的改装与使用
12
作者 陈洪龙 《农村百事通》 2005年第6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单缸柴油机 柴油双燃料 沼气 内燃机燃料 燃料发动机 工作容积 改装方法 农用柴油 抗爆性 低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P图运行的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冰 陈国华 李吉朋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在一台单缸涡流式柴油机上进行了基于MAP图运行的柴油/甲醇双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究开发,加装了一套进气道单点喷射甲醇燃料控制系统。利用柴油高压油管信号作为喷油始点控制信号,利用油门位置传感器控制喷射量,以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 在一台单缸涡流式柴油机上进行了基于MAP图运行的柴油/甲醇双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究开发,加装了一套进气道单点喷射甲醇燃料控制系统。利用柴油高压油管信号作为喷油始点控制信号,利用油门位置传感器控制喷射量,以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指标来标定工况最佳喷射点,绘制成甲醇喷射量MAP图。对开阀喷射和闭阀喷射条件下的柴油机排放性能进行了对比。采用开发的喷射系统实现了柴油甲醇双燃料的预混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NOx排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柴油-甲醇双燃料 电控喷射系统 开阀喷射 喷射MAP图 预混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pproach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建勤 刘敬平 +2 位作者 徐政欣 邓帮林 刘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27-734,共8页
To promote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an approach was proposed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The ORC system uses IC engine coolant as hea... To promote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an approach was proposed for IC engine coolant energy recovery based on low-temperatur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The ORC system uses IC engine coolant as heat source, and it is coupled to the IC engine cooling system. After various kinds of organic working media were compared, R124 was selected as the ORC working medium. According to IC engin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coolant energy characteristics, the major parameters of ORC system were preliminary designed. Then,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cycle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potential of coolant energy were analyzed via cycle process calcu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ycle efficiency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ing pressure of ORC, while the maximum working pressure is limited by IC engine coolant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working pressure, cycle efficiency is hardly affected by both the mass flow rate and temperature of working medium. When the bottom cycle working pressure arrives at the maximum allowable value of 1.6 MPa, th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C engine could be improved by 12.1%.All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is low-temperature ORC is a useful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for IC eng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 engine waste heat recovery organic Rankine cycle cycle efficiency coolant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