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余热回收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影响机理及[火用]分析
1
作者 王洋 杨雁 +3 位作者 张伟 王红涛 张莉 曹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电流密度和蒸汽浓度对SOE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总电压和过电位减小,反应所需的总能耗略微增加,但对电能需求降低;电流密度增大导致过电位和电池电压增加;提高阴极蒸汽浓度可改善电堆制氢效率。当操作温度1173K、电流密度6000A/m^(2)和蒸汽体积分数90%时,电堆效率可达97%。以该工况为制氢流程模拟的初始条件,编写m文件建立了包括系统平衡组件和电气设备的热力学模型,便于对制氢系统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系统中工业废热为SOEC电解反应提供热能,对各废热回收设备进行夹点温差分析验证了换热布局有效性。[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火用]破坏最大的为蒸汽发生器,其次为电堆,系统[火用]效率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余热回收 制氢系统 夹点温差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余热回收的超临界CO_(2)动力循环高级[火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悦茂 王顺森 +2 位作者 吴杰鹏 颜晓江 宋立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针对常规[火用]分析方法不能揭示部件总[火用]损中那部分是由自身不可逆性造成的以及有多少可以通过优化而避免的问题,对面向余热回收的超临界CO_(2)动力循环进行了高级[火用]分析,找出[火用]损来源,探究部件真实提升潜能。首先,从热力... 针对常规[火用]分析方法不能揭示部件总[火用]损中那部分是由自身不可逆性造成的以及有多少可以通过优化而避免的问题,对面向余热回收的超临界CO_(2)动力循环进行了高级[火用]分析,找出[火用]损来源,探究部件真实提升潜能。首先,从热力学、经济与紧凑性3个角度对回热式循环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进行了热经济与常规[火用]分析;继而,将每个部件的[火用]损细分为内源可避免、内源不可避免、外源可避免与外源不可避免4部分,进行了高级[火用]分析;最后,比较了常规[火用]与高级[火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常规[火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系统净发电量、平准化度电成本与单位功率面积分别为6.24 MW、4.48美分/(kW·h)与0.19 m^(2)/kW;回热器总[火用]损率最高,约为36.7%。由于关键设备技术限制,系统极限[火用]效率相比理想工况低约7%,系统总[火用]损主要由部件自身不可逆性产生,其中有42.9%可通过部件改进而减少。在不同燃机工况下,透平具有最高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超临界CO_(2)动力循环 多目标优化 热经济分析 高级[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余热回收系统效率计算及参数动态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卫华 蔡伊青 +1 位作者 袁艳 吴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46-1052,共7页
针对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分析方法对某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 针对烧结余热回收存在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生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分析方法对某钢铁厂烧结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评价系统运行效率的效率模型,并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效率优化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根据不同入口余热资源量动态地调整蒸汽参数设定值,从而增加系统对变工况运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工业运行数据的仿真结果表明,动态优化法可使烧结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提高4%-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火用)效率 蒸汽参数 变工况 动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循环水余热利用的火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朋飞 付昶 +2 位作者 王伟锋 吴涛 薛志恒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110,共5页
采用火用效率,对某亚临界330 MW间接空冷抽汽供热机组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节能效果进行了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热泵供热方式性能主要受热泵热网进水温度及余热出水温度影响;在主蒸汽流量与供热负荷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热泵供热方式下的... 采用火用效率,对某亚临界330 MW间接空冷抽汽供热机组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节能效果进行了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热泵供热方式性能主要受热泵热网进水温度及余热出水温度影响;在主蒸汽流量与供热负荷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热泵供热方式下的总抽汽流量明显小于单热网供热方式;该机组热泵制热系数为1.631,热泵供热方式比单热网供热方式火用效率增加8%;发电机功率增加10.729 MW,按机组年平均发电标煤耗量330g/(kW·h)、年供热时间3 816h计算,该机组节标煤量为13 512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 热泵 循环水 余热回收 火用效率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风量影响烧结余热竖罐回收中火用传递系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辉 冯军胜 +1 位作者 李磊 王爱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8-711,共4页
将对流换热器和填充床中火用传递系数的概念引入到竖罐式余热回收工艺中,推导出烧结移动床层火用传递系数公式;在自制的气固传热实验装置上,测定不同工况下罐体料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研究冷却风量对烧结床层火用传递系数的影响... 将对流换热器和填充床中火用传递系数的概念引入到竖罐式余热回收工艺中,推导出烧结移动床层火用传递系数公式;在自制的气固传热实验装置上,测定不同工况下罐体料层内气固传热过程的相关数据,研究冷却风量对烧结床层火用传递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却风量不变时,平均物理火用传递系数hex,m随矿温的升高而增大;相同平均矿温条件下,当hex,m大于0时,hex,m随冷却风量的增加而增大;当hex,m小于0时,会导致竖罐出口冷风火用值减少,对强化气固换热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余热 回收 气固换热 火用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热利用有机物朗肯循环最佳热回收效率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王玉璋 孙绍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2-668,共7页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关方法,指出最大热回收效率产生的原因。再次,研究了余热变化时系统最佳工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最佳蒸发压力随余热流量、入口温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与余热组分关系不大。最后,研究了工质对系统最佳工况的影响,发现较高临界温度的工质,最佳蒸发压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有机物朗肯循环 回收效率 最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余热能的气动/内燃复合循环效率 被引量:4
7
作者 徐焕祥 李道飞 +3 位作者 王雷 叶锦 樊之鹏 俞小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9-652,703,共5页
为了回收内燃机排气余热能,提出气动/内燃复合循环.该复合循环利用内燃机排气过程提前开启,以提高排气压力,保证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顺利混合.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循环p-V图,分析复合循环工作过程和循环效率,对循环效率进行初步计算... 为了回收内燃机排气余热能,提出气动/内燃复合循环.该复合循环利用内燃机排气过程提前开启,以提高排气压力,保证内燃机排气和压缩空气顺利混合.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复合循环p-V图,分析复合循环工作过程和循环效率,对循环效率进行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排气提前角的增大,复合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第二定律效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内燃循环转速的增加,复合循环最佳排气提前角呈现减小趋势,而复合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和第二定律效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气余热回收 复合循环 排气提前角 循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尾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能分析和火用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传明 魏名山 史磊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从而提高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对不同蒸发压力下的朗肯循环热效率和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以及系统各组件的火用损失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柴油机尾气余热,从而提高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对不同蒸发压力下的朗肯循环热效率和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余热回收系统的火用效率以及系统各组件的火用损失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压力越高则朗肯循环效率越高,工质和尾气之间传热的不可逆损失和蒸发器出口较高的尾气温度使得蒸发器的火用损失率最大,采用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系统输出净功最高可达18.7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柴油机 尾气余热回收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塔系统用于湿冷火电厂余热利用及水回收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建锋 吕俊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4-33,共10页
提出了湿冷火电厂冷却塔建立热力塔发电系统以利用废热和回收水的建议,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热力学分析与计算。计算表明,热力塔不仅能够利用湿冷电厂的余热进行发电,而且通过在热力塔内安装汽水分离装置和在塔顶安装水回收装置能够起到水... 提出了湿冷火电厂冷却塔建立热力塔发电系统以利用废热和回收水的建议,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热力学分析与计算。计算表明,热力塔不仅能够利用湿冷电厂的余热进行发电,而且通过在热力塔内安装汽水分离装置和在塔顶安装水回收装置能够起到水回收的作用。在一定的高度和环境温度范围内,热力塔的效率随着塔高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涡轮入口温度的增高有一最大值。当塔高2000m、环境温度为15℃、涡轮进口温度为25℃时,热力塔系统能够增加2×600和2×1000MW机组电厂的发电容量分别达到25.11和37.28MW,同时能够回收电厂蒸发水量的37.21%,合年回收凝结水分别为648万t和962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塔 湿冷机组电厂 余热利用 效率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厂烟气水分及余热陶瓷膜法回收实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海平 谢天 +1 位作者 杨博然 冯义钧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6-52,共7页
火力发电是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回收火电厂烟气中水分及余热能起到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通过单根20 nm孔径陶瓷膜进行烟气中水分及余热回收实验,研究不同烟气流量(4~18L/min)、烟气温度(50~70℃)、烟气相对湿度(40%~100%)和冷却水... 火力发电是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回收火电厂烟气中水分及余热能起到显著的节能、节水效果。通过单根20 nm孔径陶瓷膜进行烟气中水分及余热回收实验,研究不同烟气流量(4~18L/min)、烟气温度(50~70℃)、烟气相对湿度(40%~100%)和冷却水流量(0.5~2.0 L/min)对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回收速率随烟气流量、烟气温度、烟气相对湿度增加而上升;水回收效率随烟气温度、烟气相对湿度增加而上升,随烟气流量增加而下降;冷却水流量变化对水回收速率和效率没有影响;烟气对流凝结努塞尔数(Nuf)用于评价烟气在陶瓷膜内的传热性能,其随烟气流量、烟气相对湿度、冷却水流量增加而升高;大烟气流量工况时Nuf随烟气温度增加而升高,小烟气流量时Nuf随烟气温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结果对于陶瓷膜在火电厂烟气中实际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膜 烟气 水蒸气 余热 回收速率 回收效率 烟气对流凝结努塞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研究
11
作者 王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14-I0014,共1页
现今时代,全球都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践行节能减排政策,中国也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积极鼓励各行业采用清洁能源功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便对供热系统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回收余热来降低供... 现今时代,全球都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践行节能减排政策,中国也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积极鼓励各行业采用清洁能源功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便对供热系统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回收余热来降低供热系统能耗、减少燃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供热系统 烟气余热回收 回收余热 清洁能源 节能减排政策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煅烧石油焦排料过程余热回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郑斌 刘永启 +2 位作者 李瑞阳 刘瑞祥 郁鸿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39-1543,共5页
为了实现煅烧石油焦在排料过程中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本文利用自行搭建的高温煅烧石油焦余热回收试验系统,研究了煅后焦当量排料速度、换热管类型、换热器当量入口流速等参数变化对余热回收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余热回收... 为了实现煅烧石油焦在排料过程中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本文利用自行搭建的高温煅烧石油焦余热回收试验系统,研究了煅后焦当量排料速度、换热管类型、换热器当量入口流速等参数变化对余热回收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余热回收换热器既可实现煅后焦余热的高效回收,平均余热回收效率为78.9%,又能实现煅后焦的均匀冷却,温度不均匀系数仅为0.0757;随着煅后焦当量排料速度的增加,内换热器和外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均逐渐增加,余热回收效率先增加后降低;翅片型换热器比光管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明显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提高了7.4%,同时换热器出口处煅后焦的温度不均匀系数减少了32.6%;随着当量入口流速的增加,外换热器和内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烧石油焦 余热回收 传热 余热回收效率 温度不均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动力循环的内燃机废气余热回收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付建勤 刘敬平 +2 位作者 冯仁华 王勇 邓帮林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4,40,共6页
为提高内燃机能量利用效率,提出了采用布雷顿空气循环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能的底循环方案,并对其回收废气余热能的潜力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循环压力、循环空气流量和内燃机排气温度进行了循环多参数性能计算分析,得出该余热回收系统... 为提高内燃机能量利用效率,提出了采用布雷顿空气循环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能的底循环方案,并对其回收废气余热能的潜力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循环压力、循环空气流量和内燃机排气温度进行了循环多参数性能计算分析,得出该余热回收系统循环参数和内燃机排气温度对废气余热能回收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压力和空气流量范围受内燃机排气温度制约,排气温度越高,可用压力范围和空气流量范围越大,并且相应的回收效率也越高;分别存在一个最佳压力点和一个最佳空气流量点,使回收效率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布雷顿循环 余热回收 效率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干燥室余热回收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冯立宁 李建荣 +2 位作者 陈广元 张晓峰 杨雪 《森林工程》 2012年第2期22-25,共4页
分析研究具有强制集中换气木材干燥室的余热回收装置,并对其节能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不同干燥阶段测试结果表明,从干燥室排出的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后温度下降了13~16.3℃,补充到干燥室中的新鲜空气通过余热回收装置温度可以升高9~11.9... 分析研究具有强制集中换气木材干燥室的余热回收装置,并对其节能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不同干燥阶段测试结果表明,从干燥室排出的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后温度下降了13~16.3℃,补充到干燥室中的新鲜空气通过余热回收装置温度可以升高9~11.9℃。此余热回收装置的热回收效率为18.6%~28%,平均效率为22%,理论计算常规干燥每1m3、47mm厚的水曲柳的总排湿能量为1.4×106kJ,用该装置可节省热能为2.88×105kJ,相当于节省标准煤9.8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干燥 强制集中换气 余热回收 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热布雷顿空气循环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的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付建勤 刘敬平 +2 位作者 舒歌群 裴毅强 唐琦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8-254,共7页
为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基于回热布雷顿空气循环原理设计了一套底循环系统.针对不同的循环压力、空气流量、环境温度和内燃机排气温度,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对底循环传热过程和热力循环过程进行耦合计算,分析了底循环参数、排气参数和环... 为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基于回热布雷顿空气循环原理设计了一套底循环系统.针对不同的循环压力、空气流量、环境温度和内燃机排气温度,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对底循环传热过程和热力循环过程进行耦合计算,分析了底循环参数、排气参数和环境温度对废气余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热器的植入虽然回收了部分涡轮排气余热,但却抑制了换热器传热量;随着工质流量增加,回热器传热量先增后减,换热器传热量单调递增,回收效率先增后减;随着循环压力增加,回热器传热量单调递减,换热器传热量在中小流量范围递增,回收效率先增后减.排气温度越高、环境温度越低,回收效率越高.在排气温度为755,℃、环境温度为10,℃时,最大废气能量回收效率为7.2%,较标准布雷顿循环有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布雷顿循环 余热回收 循环效率 回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R245fa为工质的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魏名山 史磊 +2 位作者 宋盼盼 王芳君 马朝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1,共6页
为了提高车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试验系统,用于回收重型车用柴油机的排气余热能量。通过筛选多种有机工质,选定R245fa作为系统循环工质。构建了由有机朗肯循环回路、能量转换及消耗装置、参数测量及数... 为了提高车用发动机燃油经济性,设计了一套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试验系统,用于回收重型车用柴油机的排气余热能量。通过筛选多种有机工质,选定R245fa作为系统循环工质。构建了由有机朗肯循环回路、能量转换及消耗装置、参数测量及数据采集装置和热源供给部件构成的余热回收试验平台。通过系统试验验证了利用R245fa作为循环工质的有机朗旨循环余热回收系统回收重型车用柴油机余热的可行性,目前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490W。试验结果显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与发电机及膨胀器的匹配是制约系统功率输出的关键因素,系统循环效率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R245FA 效率 试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天然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超 徐进良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223-4230,共8页
引言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清洁能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得天然气锅炉凭借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城市供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天然气锅炉同样存在排烟温度高引起的一次... 引言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清洁能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得天然气锅炉凭借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城市供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天然气锅炉同样存在排烟温度高引起的一次能源浪费问题。目前大多数热水锅炉的排烟温度为140~200℃,一些蒸汽锅炉则高达250℃。同时,由于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天然气锅炉排烟中水蒸气体积分数可达15%~20%[1],大量的水蒸气潜热随烟气排出而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余热回收 潜热 有机朗肯循环 净现值 热力学 [火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渣余热回收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段文军 于庆波 +1 位作者 秦勤 侯丽敏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5-1569,共5页
采用焓-火用图热力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炉渣余热回收模式进行分析,对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水蒸气,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法回收余热的焓效率和火用效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生产蒸气的焓效率相同,都为7... 采用焓-火用图热力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高炉渣余热回收模式进行分析,对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水蒸气,不同化学反应的化学法回收余热的焓效率和火用效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法回收余热生产热水和生产蒸气的焓效率相同,都为76.9%,而火用效率分别为14.4%,34.2%;利用化学法回收余热的焓效率高达92.2%,火用效率为60%左右,二者均高于物理法;利用C-CO2的煤气化反应对高炉渣余热进行回收时,每吨渣可以消耗165 kg的CO2,有利于钢铁企业实现节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渣余热 焓-火用 热力学分析 吸热反应 回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余热回收的中温热泵热水系统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玉艳 丁力行 何立群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3-66,77,共5页
应用分析理论,通过对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中温热泵热水系统进行了实验及和传递计算分析,揭示系统各组成单元的能量传递、转换、利用和损失的状况,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方向和方法。系统实际应用后验证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性。
关键词 [火用]分析 中温热泵热水系统 余热回收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旋风分离器性能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戚美 王伯韬 +1 位作者 陈庆光 付琪琪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6-391,共6页
旋风分离器能够去除工业废气中的固体颗粒,但排出的气体仍然有大量余热,为了回收利用废气的余热,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旋风分离器壁面外侧安装不同直径换热管,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旋风分离器在安装不同直径换热管前后的分离效率... 旋风分离器能够去除工业废气中的固体颗粒,但排出的气体仍然有大量余热,为了回收利用废气的余热,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旋风分离器壁面外侧安装不同直径换热管,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旋风分离器在安装不同直径换热管前后的分离效率和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安装直径80,100 mm的换热管对旋风分离器的内流场影响较小,与无换热管时相比分离效率平均降低约1%;安装直径100 mm的换热管与安装直径80 mm的换热管相比换热管内气体温升降低约2℃,二者在传热面的传热系数基本一致;因安装直径100 mm的换热管处理的气体流量大,管内气体吸收的热量大,综合考虑分离效率和换热效果,采用管径为100 mm换热管的旋风分离器较好.此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设计和优化兼顾气固分离效率和余热回收效果的旋风分离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换热管 分离效率 切向速度 余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