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岔融雪系统电加热元件传热模型构建及分析
1
作者 贺清 李宗霖 +1 位作者 黄勇 李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1-851,共11页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 为了研究道岔融雪的基本原理,解决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热效率低、融雪不充分、电加热元件故障率高等问题,以60 kg/m钢轨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和COMSOL分析软件构建出“道岔尖轨结构-电加热元件-积雪-空气”的融雪模型。将融雪模型分为无积雪的一般情况和有积雪的极端情况,按照现场环境数据和参数进行模型仿真,将一般情况的仿真结果与现场实验收集的轨温数据进行对比,并模拟极端情况下原电加热元件的融雪效果,对温度分布,轨温变化和积雪融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道岔尖轨轨腰加热方式进行建模,融雪模型与现场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温度差在±2℃内,相对误差保持在7%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系统首次加热需要40 min左右将钢轨加热至目标温度,电加热元件冷却后再次加热至目标温度需要25 min左右。极端情况下,使用与一般情况首次加热的相同条件,此时轨温上升较为缓慢,与目标温度相差10℃左右,积雪相变程度在0.3以下,不能达到融雪的目的。极端情况下增加无积雪的对照组进行轨温模拟,积雪是影响轨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现场条件对道岔尖轨完成了传热模型构建,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实验证明了现有系统应对极端情况融雪效果不理想,为后续加热元件材料改进、安装方式优化、系统功率分时多路配置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融雪系统 电加热 模拟仿真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2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两相换热系数 两相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分相流模型 均相流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循环水-能源桩热交换的双螺旋埋管能源桩变热流传热模型
3
作者 魏子钧 时刚 +3 位作者 吴仲明 席省麟 陈金灿 蔡瀚琛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27,共9页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 将双螺旋换热器等效为三维有限长螺旋线热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考虑循环水与能源桩之间换热的双螺旋埋管能源单桩的变热流分段叠加传热模型。将双螺旋换热器划分为多个节段,采用时间与空间的分段叠加法,利用建立的变热流条件下的近似温度场解答与推导出的分段热流密度-水温方程组得到任意时间空间下的热流密度、出水口温度、循环水温和周围土体的温度场等。通过比较COMSOL数值模型,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该传热模型讨论双螺旋埋管能源桩换热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能源桩 传热性能 变热源传热模型 分段叠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塑成型过程传热模型的解析解
4
作者 温原 郭德宇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3,共9页
建立了电加热滚塑机的传热模型,使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并求解了炉内空气温度、模具温度、物料温度和模内空气温度的解析解。该解析解在加热段是一个特定的六阶齐次常系数微分方程的一组解,在冷却段是一个特定的三阶齐次常... 建立了电加热滚塑机的传热模型,使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建立并求解了炉内空气温度、模具温度、物料温度和模内空气温度的解析解。该解析解在加热段是一个特定的六阶齐次常系数微分方程的一组解,在冷却段是一个特定的三阶齐次常系数微分方程的一组解,这些解均可通过矩阵计算简单求出。通过试验对该解析解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计算值和实测值有相当高的吻合度。模内空气温度的计算精度为97.51%,炉内空气温度的计算精度为98.02%。物料温度的模拟计算结果不支持现有的粉末着模理论。工程上使用模内温度曲线作为质量控制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塑 传热模型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炉体和钢坯传热模型的加热炉炉温制度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攀攀 陈光 +2 位作者 包向军 杨筱静 张璐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4,共6页
文章结合某钢厂现有设备和实际生产数据,提出了基于炉体传热模型和钢坯传热模型的炉温制度优化方法,通过启发式算法,确定了满足钢坯加热质量条件下加热炉能耗最低区域的炉温制度。结合现场操作的需求,在加热炉原炉温制度预热段、均热段... 文章结合某钢厂现有设备和实际生产数据,提出了基于炉体传热模型和钢坯传热模型的炉温制度优化方法,通过启发式算法,确定了满足钢坯加热质量条件下加热炉能耗最低区域的炉温制度。结合现场操作的需求,在加热炉原炉温制度预热段、均热段温度前提下,经模型验证计算,加热一段和加热二段同时最多降低40℃;在优化后的炉温制度下加热炉能耗最低,加热炉能耗下降了1.17%。该炉温制度优化方法对钢厂的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体传热模型 钢坯传热模型 启发式算法 炉温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KF的高温气井钻进中井筒传热模型研究
6
作者 彭涛 李白雪 +2 位作者 钱会 王静 张菲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9,共10页
深层气井钻进过程中,受到施工扰动和深层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现有方法很难准确描述井筒内的温压场变化。鉴于随钻实时监测和异常工况预警对精确描述温度场的迫切需求,使用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和全井段传热分析... 深层气井钻进过程中,受到施工扰动和深层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现有方法很难准确描述井筒内的温压场变化。鉴于随钻实时监测和异常工况预警对精确描述温度场的迫切需求,使用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和全井段传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实钻数据与传热模型融合同化,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川西盆地高温气井井筒实时温度场监测和自修正分析的模型,并加以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EnKF同化后的输出值及各项热温参数会随着测点迭代,修正结果逐渐精确。自修正技术在钻井井筒传热实时监测作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井下温压监测的准确度,可以满足更多钻井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实时监测 井筒传热模型 状态估计 集合卡尔曼滤波 数据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及油柱高度计算
7
作者 刘勇 袁晓满 +2 位作者 卢忠沅 叶思杰 李晓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油藏油柱高度计算式。只需利用油井投产前和投产一段时间后的井底温度数据,便可计算油柱高度。以塔里木盆地某深层油藏某油井为例,展示了油柱高度的计算与应用。同时,利用该井的基础数据,代入传热模型,模拟计算了油井投产后不同时间下不同油层位置的温度值和温度梯度值,进而绘制了不同生产时间下储层温度分布曲线和不同储层位置处的储层温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油井投产后的储层温度分布呈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建立的传热模型可为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油柱高度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化压水堆子通道分析软件传热模型分析
8
作者 贾斌 温爽 +3 位作者 史强 乔雪冬 靖剑平 高新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819-13825,共7页
为更好地开展自主化压水堆(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子通道分析软件传热模型的评价工作,对国家核安全局目前在审的几款国产自主化压水堆子通道分析软件的传热模型开展分析研究。首先,确认传热模型对于自主化压水堆子通道分析软... 为更好地开展自主化压水堆(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子通道分析软件传热模型的评价工作,对国家核安全局目前在审的几款国产自主化压水堆子通道分析软件的传热模型开展分析研究。首先,确认传热模型对于自主化压水堆子通道分析软件的实际意义,即软件传热模型计算的相关参数主要体现在液相能量守恒方程的封闭过程中。然后通过对核态沸腾起始点(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ONB)模型的实验确认以及敏感性分析。最终得到ONB模型的计算偏差对通道内轴向压力、燃料包壳外壁面温度等参数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小。虽然ONB模型的计算偏差会对通道内空泡份额以及偏离泡核沸腾比(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 ratio,DNBR)产生一定影响,但仅局限于ONB起始点附近位置,对后续高空泡份额、更小DNBR的通道轴向位置的参数计算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化 压水堆(PWR) 子通道分析软件 传热模型 软件评价 核态沸腾起始点(O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转窑传热模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7
9
作者 张志霄 池涌 +2 位作者 李水清 严建华 岑可法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31,共5页
对回转窑内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归纳了各项换热系数的关联式 ,尤其结合热渗透模型完善了回转壁面与料床之间传热机制的研究 ,并提出通用的计算关联式。进而提出了内热式炉型的一维轴向传热模型 ,并根据已发表的试验数... 对回转窑内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归纳了各项换热系数的关联式 ,尤其结合热渗透模型完善了回转壁面与料床之间传热机制的研究 ,并提出通用的计算关联式。进而提出了内热式炉型的一维轴向传热模型 ,并根据已发表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和各换热系数的适用性。计算表明在窑内低温段 ,物料的受热主要来自其覆盖的回转壁面对其加热 ;而在高温段 ,气体的辐射热量成为加热料床的主要热源。此外 ,由物料进口端沿轴向窑壁散热增大 ,在窑内高温段窑壁的散热甚至高于物料吸热量 ,因此在回转反应器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窑壁散热造成的热效率降低并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窑 传热模型 数值模拟 一维轴向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微波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模型 被引量:15
10
作者 范大明 陈卫 +4 位作者 李春香 毛丙永 张清苗 赵建新 张灏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微波加热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食品复热手段,但此种方法通常会导致受热不均匀。为了更好的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食品的复热过程,解决受热过程"冷点"的出现,作者综述了食品微波加热过程传热模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数值计算方法、模... 微波加热是一种快速简便的食品复热手段,但此种方法通常会导致受热不均匀。为了更好的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食品的复热过程,解决受热过程"冷点"的出现,作者综述了食品微波加热过程传热模型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数值计算方法、模型理论和功率吸收进行了详细阐述,探讨了微波能在食品中转化成热能的机制,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传热模型 介电性 微波吸收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被引量:18
11
作者 兰忠 马学虎 +2 位作者 张宇 周兴东 陈嘉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626-1632,共7页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 针对液固界面相互作用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以Rose滴状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考虑接触角、脱落直径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对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空间序列上的构象,作时间序列上的重构,建立了包含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液固表面自由能差越大、接触角滞后越小则越有利于冷凝传热.为滴状冷凝文献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液固界面效应的影响.模型可计算得到在不同界面条件下的不同传热结果,模型计算结果与Rose实验值以及本文滴状冷凝传热实验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GTO等效传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庆民 徐国政 +1 位作者 钱家骊 张节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2,28,共5页
研究发现GTO 动态热阻变化率的对数具有分区间近似线性的规律,提出可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初步获得GTO的高阶传热模型。基于最速下降原理构造了一种迭代算法,可以精确整定等效传热模型的各个参数,并研究了下降因子对迭代收敛性... 研究发现GTO 动态热阻变化率的对数具有分区间近似线性的规律,提出可采用分段拟合的方法初步获得GTO的高阶传热模型。基于最速下降原理构造了一种迭代算法,可以精确整定等效传热模型的各个参数,并研究了下降因子对迭代收敛性的影响。与GTO 的实测动态热阻曲线比较,该模型的计算误差在±3% 以内。将此传热模型集成在损耗分析软件中,可分析GTO的瞬态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 GTO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发酵反应器一维稳态传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建禹 陈泽兴 李文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17-222,共6页
在北方高寒地区,采取适当的加热及保温措施,确保沼气厌氧发酵所需的稳定温度,是关系到沼气工程冬季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厌氧发酵反应器传热耗热量是沼气发酵料液加热系统设计的最基本的数据,它直接影响着加热系统方案的选择、供热... 在北方高寒地区,采取适当的加热及保温措施,确保沼气厌氧发酵所需的稳定温度,是关系到沼气工程冬季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厌氧发酵反应器传热耗热量是沼气发酵料液加热系统设计的最基本的数据,它直接影响着加热系统方案的选择、供热管道管径和加热器等主要设备的确定。该文在稳态传热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集厌氧发酵和沼气收集为一体式的全地上反应器传热过程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并通过试验对传热模型进行了修正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模拟值与实际值在统计上没有明显差异,传热模型可用于反应器耗热量的计算。这为今后大型沼气工程中厌氧发酵反应器热负荷的计算和反应器能耗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发酵 模型 厌氧发酵 反应器 一维稳态 传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逐层传热模型分析高真空多层绝热中的传热过程 被引量:21
14
作者 肖志宏 汪荣顺 +1 位作者 石玉美 顾安忠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本文在量热研究所得到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逐层传热模型 ,对高真空多层结构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 :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反射屏间固体传热量难以用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的难题 ,计算得到的当量热导... 本文在量热研究所得到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逐层传热模型 ,对高真空多层结构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 :模型较好的解决了反射屏间固体传热量难以用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的难题 ,计算得到的当量热导率与实验值的误差在 30 %以内 ,符合工程计算的要求。由此可见 ,逐层传热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层间的传热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层传热模型 真空 多层绝热 实验数据 传热过程 反射屏 传热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内气温与土温相关性传热模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杜军 王怀彬 杨励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4,共4页
温室内气温和土温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 .温室的传热过程十分复杂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是一个难题 .在能量守恒基础上 ,建立了温室内气温与土温传热数学模型 ,并依据实际情况简化模型 ,得出模型的近似解 .确定了进入... 温室内气温和土温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 .温室的传热过程十分复杂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是一个难题 .在能量守恒基础上 ,建立了温室内气温与土温传热数学模型 ,并依据实际情况简化模型 ,得出模型的近似解 .确定了进入温室内太阳净辐射量、室外气温、作物平均温度及供热量的表达式 .阶跃函数的确定 ,使传热模型数学封闭 ,解决了应用计算问题 .该模型对温室的传热和能量计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土温 传热模型 近似解 温室 作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气缸内辐射传热模型研究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季胜 沈瑜铭 +2 位作者 陈红岩 严兆大 张镇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2-77,共6页
综述了国内外内燃机气缸内辐射理论研究的进展,阐述了目前研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指出作为气缸内传热的一种重要途径,气缸内辐射传热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关键词 气缸 柴油机 辐射传热模型 进展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熟料窑内一维传热模型 被引量:32
17
作者 马爱纯 周孑民 +1 位作者 孙志强 李旺兴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综合考虑烟气、窑壁和料床间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 ,建立了氧化铝熟料窑内一维传热模型。应用龙格库塔方法 ,预测熟料窑任一横剖面气体和物料的温度 ,对封闭的回转窑内高温烟气和低温物料逆向传热规律以及窑内各带温度分布的合理性进... 综合考虑烟气、窑壁和料床间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 ,建立了氧化铝熟料窑内一维传热模型。应用龙格库塔方法 ,预测熟料窑任一横剖面气体和物料的温度 ,对封闭的回转窑内高温烟气和低温物料逆向传热规律以及窑内各带温度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研究 ,分析了生料掺煤量对窑内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控制合适的生料掺煤量 ,可得到合理的燃烧带温度和各带的长度分布 ,延长回转窑的使用寿命。本模型实用性强 ,适用于现场对封闭回转窑内气体和物料温度的预测和参数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回转窑 传热模型 生料 掺煤 熟料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柴油机结构温度场计算的缸内传热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晓日 李国祥 +2 位作者 胡玉平 白书战 邓康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86-1290,共5页
基于量纲分析式h(Ф,i)=C(Ф)d-0.2 p0.8 w0.8 T-0.8μ-0.47eλ0.67ec0.33p分析了柴油机的缸内三维局部传热情况,其特征参数选取缸内瞬态流动传热参数,并通过Woschni模型计算传热总量,在每个曲轴转角条件下,保证局部传热计算中对全部壁... 基于量纲分析式h(Ф,i)=C(Ф)d-0.2 p0.8 w0.8 T-0.8μ-0.47eλ0.67ec0.33p分析了柴油机的缸内三维局部传热情况,其特征参数选取缸内瞬态流动传热参数,并通过Woschni模型计算传热总量,在每个曲轴转角条件下,保证局部传热计算中对全部壁面网格热流求和所得传热总量与Woschni模型的计算值相等,以确定待定系数C(Ф).同时,将改进的缸内传热模型应用于一款单缸水冷自然吸气式四冲程直喷柴油机的缸内传热计算,所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缸内传热模型 总体传热 局部传热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筒冷渣器传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司小东 吕俊复 +1 位作者 王巍 李金晶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2-346,共5页
分析了携带翅片滚筒冷渣器内灰渣颗粒的流动过程和传热过程,提出了滚筒冷渣器一维轴向传热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渣中未燃尽碳的残余燃烧,模型参数根据文献和实验室实验确定.利用该模型对一台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上滚筒冷渣器的温度进行了... 分析了携带翅片滚筒冷渣器内灰渣颗粒的流动过程和传热过程,提出了滚筒冷渣器一维轴向传热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渣中未燃尽碳的残余燃烧,模型参数根据文献和实验室实验确定.利用该模型对一台3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上滚筒冷渣器的温度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运行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滚筒冷渣器出口灰渣的温度和冷却水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滚筒冷渣器 传热模型 残碳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U型埋管地下换热器的传热模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友明 王宇航 +2 位作者 莫志娇 郭兴国 周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11-1217,共7页
以钻孔壁为界,将所研究的传热区域划分为土壤部分和钻孔内两部分。对于钻孔外土壤部分的传热过程,采用线热源理论建立非稳态模型进行分析讨论;在钻孔内,对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增强地下换热器换热的措施。
关键词 热泵 地下换热器 传热分析 传热模型 模型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