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在口腔白斑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平凡 韩帮锋 +2 位作者 夏辉 严超然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MHC-Ⅰ)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MHC-Ⅰ类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MHC-Ⅰ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表...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MHC-Ⅰ)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MHC-Ⅰ类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MHC-Ⅰ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28例正常口腔黏膜、55例口腔白斑、31例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结果伴有重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与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不伴异常增生及伴有轻、中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和正常黏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HC-Ⅰ在口腔白斑中存在有表达降低的现象,特别在伴有重度异常增生时,其降低与异常增生的程度有关,对判断口腔白斑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 口腔白斑 口腔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异常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2
作者 吴平凡 韩帮锋 +1 位作者 夏辉 李龙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Ⅰ类分子(HLA-Ⅰ,HLA-G)在腺样囊性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HLA-I、HLA-G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30例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HLA-G抗原的表达。结果:正常涎腺组织... 目的: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Ⅰ类分子(HLA-Ⅰ,HLA-G)在腺样囊性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HLA-I、HLA-G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30例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HLA-G抗原的表达。结果: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抗原表达阳性,HLA-G抗原基本上不表达。腺样囊性癌内HLA-Ⅰ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χ2=17.17,P<0.05),同时HLA-G抗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组(χ2=13.18,P<0.05),但二者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型并无明确的关系。结论:HLA-Ⅰ抗原表达降低和HLA-G抗原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过程。HLA-Ⅰ、HLA-G抗原可作为腺样囊性癌发生过程中的标志物,对判断腺样囊性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 腺样囊性癌 免疫逃逸 抗原呈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DR分子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李龙江 张少平 佟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了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DR(HLA_DR)抗原分子在口腔鳞癌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应用HLA_DR特异性单抗和HLA_DRβ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从蛋白及转... 目的 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探讨了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DR(HLA_DR)抗原分子在口腔鳞癌演变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方法 应用HLA_DR特异性单抗和HLA_DRβ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从蛋白及转录水平检测了 32例人口腔鳞癌原发灶、15例颈淋巴结转移灶和 2 6例正常口腔粘膜上皮标本内HLA_DR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原发灶内HLA_DR的表达显著性的高于正常口腔粘膜组 (P <0 0 5 ) ;淋巴结转移灶的HLA_DR表达与原发灶和正常粘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对于HLA_DR表达的检测具有一致性。结论 HLA_DR在口腔鳞癌中存在有表达异常增高的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 DR分子 口腔鳞癌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通路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超 蒋灿华 翦新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59-62,共4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MICA)作为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的配体,与其特异性结合,活化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主的免疫效应细胞,发挥免疫监视作用。本文就近5年来有关MICA-NKG2D通路的表达、调控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MICA)作为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NKG2D)的配体,与其特异性结合,活化以自然杀伤细胞为主的免疫效应细胞,发挥免疫监视作用。本文就近5年来有关MICA-NKG2D通路的表达、调控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链相关蛋白A 自然杀伤细胞2族成员D 头颈部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Ⅰ类分子抗原递呈与病毒免疫逃逸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莹 王团结 +4 位作者 吴思捷 赵俊杰 康凯 万建青 姚文生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1-77,共7页
阐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递呈抗原过程,分析病毒干扰MHC-Ⅰ类分子抗原递呈所采取的策略,以期揭示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为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 抗原递呈 病毒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滋养层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喆 彭景楩 祝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胎盘滋养层是直接与母体接触的与母体基因型不同的胎儿组织 ,滋养层细胞是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抗原以及表达何种MHC抗原对于妊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非经典MHCⅠ类抗原发现较晚 ,其中HLA G在滋养层细胞表达 ,可以保护带有... 胎盘滋养层是直接与母体接触的与母体基因型不同的胎儿组织 ,滋养层细胞是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抗原以及表达何种MHC抗原对于妊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非经典MHCⅠ类抗原发现较晚 ,其中HLA G在滋养层细胞表达 ,可以保护带有父方同种异体抗原的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的杀伤 .经典MHCⅠ类抗原有多种亚型 ,不同亚型在滋养层细胞的表达有所不同 .MHCⅡ类抗原在妊娠维持过程中表达极弱 ,新近的研究资料表明 ,滋养层细胞CⅡTA在MHCⅡ类基因表达调控中起主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非经典MHC抗原 经经典MHC抗原 MHCⅡ抗原 滋养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T.BM1
7
作者 杨新 胡雪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45-1148,共4页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大鼠 母胎免疫耐受 基因 抗原特异性 免疫应答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8抗体协同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刺激自身T细胞增殖和活化
8
作者 李玉姝 杨帆 +6 位作者 周瑾 王楚媛 于晓会 关海霞 范晨玲 单忠艳 滕卫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如何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和对照小鼠的甲状腺细胞,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其自身T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并加入抗CD28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 目的探讨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如何发挥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和对照小鼠的甲状腺细胞,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其自身T细胞,在体外共同培养,并加入抗CD28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单纯表达MHCⅡ类分子的转基因小鼠甲状腺细胞不能刺激自身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然而当加入抗CD28抗体后,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能刺激自身T细胞的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而T细胞对野生型小鼠的甲状腺细胞无反应。结论加入协同刺激信号后,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甲状腺细胞也可刺激T细胞增殖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具有递呈抗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分子 抗原递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匹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MHC-I类分子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建 郭巍 +3 位作者 沈楠 孔宪刚 沈荣显 周建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14-1420,共7页
基于RT-PCR方法,扩增了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减毒疫苗株CTL表位研究的5匹马的编码经典MHC—I类分子的大部分基因,具体包括编码肽结合区大部分区域、α3区、穿膜区及胞浆区蛋白的基因,并进行... 基于RT-PCR方法,扩增了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减毒疫苗株CTL表位研究的5匹马的编码经典MHC—I类分子的大部分基因,具体包括编码肽结合区大部分区域、α3区、穿膜区及胞浆区蛋白的基因,并进行了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试验马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的总RNA提取物经RT-PCR扩增,并将所得产物进行T-A克隆。从每匹马的所有克隆中,分别随机挑取鉴定为阳性重组质粒的21~23个克隆用于测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匹试验马匹各自具有3~5个等位基因,由于MHC-Ⅰ分子等位基因表达的共显性特征,可以推测马的基因组内可能存在2~3个基因座对应于这些等位基因,这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另外,不同马匹PBMC表达的MHC-Ⅰ类分子的差别水平不一致。除了6号与7号和10号马之间MHC-Ⅰ类分子的差异较大,无相同或高度相近的经典MHC-Ⅰ类分子序列外,各马匹间均表达具有1个或1个以上的相同或高度同源的对应经典的MHC-Ⅰ类分子的mRNA。以上研究结果既可作为正在开展的EIAV减毒疫苗株CTL表位研究的基础性、支持性数据,又可进一步丰富国内马的经典MHC-Ⅰ分子多态性方面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 多态性 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10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α^+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原交叉提呈作用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子昭 赵西宝 陈玮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91-995,共5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方式称为抗原的交叉提呈作用,亦可启动CD8^+T细胞反应。小鼠淋巴组织包含一类表达CD8α以及其他特殊表面分子的树突状细胞(DC),该CD8α^+DC通过特殊的抗原摄取和加工处理方式对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方式称为抗原的交叉提呈作用,亦可启动CD8^+T细胞反应。小鼠淋巴组织包含一类表达CD8α以及其他特殊表面分子的树突状细胞(DC),该CD8α^+DC通过特殊的抗原摄取和加工处理方式对细胞相关抗原和可溶性抗原进行更高效的交叉提呈作用。我们主要总结了CD8α^+DC介导的抗原交叉提呈作用的细胞内机制、作用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α^+树突状细胞 交叉提呈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MHC)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R不相合的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韵斌 周智锋 +3 位作者 郑蕊蕊 陈强 林建银 李洁羽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和HLA-Cw配体不相合的异基因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分析杀伤活化受体NKG2D及其MICA配体表达水平与NK细...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和HLA-Cw配体不相合的异基因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分析杀伤活化受体NKG2D及其MICA配体表达水平与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杀伤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取10例健康人及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10ml,采用MACS系统NK细胞免疫磁珠分选试剂盒负向分选高纯度NK细胞。取乳腺癌细胞(MCF-7、MDA-MB-435s和SK-Br3)和NK细胞各1×105个,碱裂解法抽提DNA,PCR-SSP方法分别检测HLA-Cw位点、KIR位点表达。MTT法检测KIR相合与不相合组的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NKG2D表达水平以及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MICA表达。结果:MACS系统分选出的NK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在90%以上;KIR与HLA-Cw相合组的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明显高于不相合组,G1组和G2组NK细胞对MDA-MB-435s(G1组)杀伤率分别为(73.2±14.5)%和(34.2±7.6)%,对SK-Br3(G1组)杀伤率为(67.3±12.5)%和(36.5±7.7)%,而对MCF-7(G2组)杀伤率分别为(36.7±8.5)%和(76.5±11.7)%。结果还显示,3株乳腺癌细胞均表达MICA分子;NK细胞与MCF-7细胞共培养,可上调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结论: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并非由KIR的不相合机制介导;乳腺癌细胞表面表达的MICA分子可上调NK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激发N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乳腺癌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激活性受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抗原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恒河猴Mamu-B*1703/EGFP在K562和B16细胞中的表达及分布 被引量:3
13
作者 欧阳东云 徐丽慧 +2 位作者 高琦 郭贺 何贤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74-878,共5页
目的分析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重链的亚细胞分布,建立适于体外研究恒河猴MHCⅠ类分子表达和抗原呈递功能的细胞系。方法将含Mamu-B*1703重链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分别转染K562... 目的分析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重链的亚细胞分布,建立适于体外研究恒河猴MHCⅠ类分子表达和抗原呈递功能的细胞系。方法将含Mamu-B*1703重链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分别转染K562和B16细胞,细胞收集后以W6/32单克隆抗体或抗Mamu-B*1703抗血清及PE标记二抗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amu-B*1703复合体在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在K562和B16细胞的细胞质内均可观察到与Mamu-B*1703重链基因融合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激发后的绿色荧光,即2种细胞均可表达外源Mamu-B*1703重链分子;但通过藻红蛋白标记的抗MHCⅠ类分子复合体抗体染色显示,Mamu-B*1703复合体仅表达于K562细胞表面,而不表达于B16细胞表面。结论Mamu-B*1703重链可与人K562细胞而不能与小鼠B16细胞内的βm轻链结合组装成复合体,表达于细胞表面,提示研究恒河猴的MHCⅠ分子表达应利用人类的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 Mamu-B*1703 中国恒河猴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通过MEK/ERK信号通路上调NKG2D配体表达增强NK细胞对A375人黑素瘤细胞的杀伤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生存 王永 燕华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通过丝裂原激活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ERK)信号通路对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黑素瘤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1 mmol/L VPA处理对数生长期的A375细胞24 h,Western blo...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通过丝裂原激活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ERK)信号通路对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D(NKG2D)配体表达及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黑素瘤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1 mmol/L VPA处理对数生长期的A375细胞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A(MIC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B(MICB)、磷酸化的MEK(p-MEK)、MEK、磷酸化的ERK1/2(p-ERK1/2)与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ICA与MICB的表达;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NK92细胞对A375黑素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使用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联合VPA处理A375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MICA、MICB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ICA与MICB的表达;LDH释放法检测NK92细胞对A375黑素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成瘤实验检测黑素瘤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ICA与MICB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PA组A375细胞MICA与MICB的表达升高,NK92细胞对A375细胞的杀伤率增加,p-MEK/MEK、p-ERK1/2/ERK1/2比值升高。与VPA组相比,VPA联合PD98059组A375细胞MICA与MICB的表达降低,NK92细胞对A375细胞的杀伤率降低;与NK92细胞组相比,NK92细胞联合VPA组NOD/SCID小鼠肿瘤体积减少,MICA与MICB表达升高;与NK92细胞联合VPA组相比,NK92细胞联合VPA和PD98059组NOD/SCID小鼠肿瘤体积增加,MICA与MICB表达降低。结论VPA上调黑素瘤细胞MICA与MICB表达,增强NK92细胞对黑素瘤的杀伤活性,可能与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VPA)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链相关分子A(MICA) MICB NK92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癌MICA/B的异常表达对NK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翔 田峰 +1 位作者 赵鑫 王曙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7-982,共6页
目的研究胆管癌中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蛋白A/B(majer histocompatibility cemplex classⅠmolecule associated protein A/B,MICA/B)的表达改变对胆管癌细胞逃逸NK细胞杀伤的影响。方法收集89例胆管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研究胆管癌中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蛋白A/B(majer histocompatibility cemplex classⅠmolecule associated protein A/B,MICA/B)的表达改变对胆管癌细胞逃逸NK细胞杀伤的影响。方法收集89例胆管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ICA/B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体外胆管癌细胞与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共培养,通过转染干预癌细胞中MICA/B的表达,观察NK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提示MICA在61.8%(55/89)胆管癌组织中呈低表达,而57.3%(51/89)胆管癌中MICB呈低表达。MICA、MICB低表达分别与胆管癌的分化程度(P=0.019,P=0.024)、T分级(P=0.000,P=0.026)、淋巴结转移(P=0.028,P=0.017),以及TNM分期(P=0.007,P=0.008)显著相关,提示MICA/B低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特性显著相关。Kaplan-Meier分析提示MICA/B的表达水平与无瘤生存时间(P=0.002 6,P=0.005)、总生存时间(P=0.000 7,P=0.000 3)显著相关。体外胆管癌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癌细胞中MICA/B过表达显著增加NK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而干扰MICA/B的表达可以减弱NK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胆管癌中MICA/B低表达与侵袭转移病理特性显著相关,胆管癌细胞可通过下调MICA/B逃逸NK细胞的杀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分子相关蛋白A/B 自然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