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苏秋棉 杨荆艳 +1 位作者 郭峻 杜茂信 《护理研究》 2002年第9期521-522,共2页
关键词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病人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李莹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1期1916-1918,共3页
[目的 ]探讨体神经 -内脏神经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为改进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病人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60例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和 60例健康人群 ,采用调查... [目的 ]探讨体神经 -内脏神经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为改进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病人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 60例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和 60例健康人群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资料 ,并对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与健康人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膀胱功能重建术后时间、术前并发症是否缓解、对膀胱功能重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论 ]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体神经 -内脏神经膀胱功能重建术后病人的健康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 ,重视术前并发症的护理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神经 膀胱功能重建 术后病人 反射弧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功能重建术 结论 人生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的护理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秀英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解决脊髓损伤等病人排尿障碍。方法采用截瘫平面以下的废用神经 ,行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 34例。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并发症 ,加强健康指导。结果术后经过 8~ 12个月随访 ... 目的解决脊髓损伤等病人排尿障碍。方法采用截瘫平面以下的废用神经 ,行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弧膀胱功能重建术 34例。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预防并发症 ,加强健康指导。结果术后经过 8~ 12个月随访 ,病人实现可控性排尿 12例 ,其余病人尿流动力学指标均不同程度得到恢复。结论体神经 -内脏神经反射括弧膀胱功能重建术可使中枢性疾患所致排尿障碍病人实现可控性排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尿障碍 神经原性膀胱 外科手术 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 膀胱功能重建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膜膨出患者人工反射弧手术前的神经电生理评估
4
作者 熊南翔 包敏 +3 位作者 魏雨佳 肖克娜 赵洪洋 孙喜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3-364,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查对脊膜膨出合并尿失禁患者人工反射弧手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自2001年以来94例脊膜膨出拟接受人工反射弧手术的患者术前胫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检查的结果,结合部分患者术后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手术...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查对脊膜膨出合并尿失禁患者人工反射弧手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自2001年以来94例脊膜膨出拟接受人工反射弧手术的患者术前胫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检查的结果,结合部分患者术后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手术效果。结果94例患者中,双侧传导速度和波幅均正常[(54.5+7.4)m/s,(9.3+3.4)mV]的75例;单侧胫神经传导速度[(35.1+5.6)m/s]降低有10例,波幅降低(4.5+2.1)mV7例,单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28.4+11.8)m/s]降低11例,波幅降低(4.7+2.9)mV8例。11例单侧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患者选择在传导功能更好的一侧手术;8例病人因双侧神经传导速度减退,并且波幅明显下降,而未接受手术。结论术前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新反射弧传入神经腰5脊神经前根传导功能及选择吻合的神经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 电生理检测 脊膜膨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的表达变化及生物学意义
5
作者 李迪 肖传国 +2 位作者 李兵 陈朝辉 韩晓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1-78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组)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观察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术后3、7、14、28、60和90d时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的GAP-43与TAU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L4运动神经元中GAP-43和TAU 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时开始均较正常动物增高。7d时模型组GAP-43 mRNA达高峰,持续高表达状态至28d后逐渐降低,至90d降至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在14d时达高峰,持续高表达,90d降至正常水平。TAU在正常动物L4运动神经元中表达较少,在模型组14d时表达达高峰,模型对照组在28d达高峰,90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持续高表达状态,提示异类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的进行,其表达变化过程与异类神经元成功再生的过程极为吻合。而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后GAP-43和TAU表达趋势上的差异可能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微环境差异和支配靶器官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 内脏神经 运动神经 人工反射弧 生长相关蛋白 微管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的分支及其向躯体与内脏的分支投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淑芬 刘莎 +1 位作者 吴建中 张作凤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9-82,共4页
本文用大鼠做两组实验。一组用CB-HRP注入其膀胱壁内,TMB法成色,追踪其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发现有的节细胞的周围突在节内出现分支,分二支或多支。另一组实验用荧光素双标记法,分别注射核黄和真蓝于大鼠的坐骨神经干和膀胱壁内,追踪... 本文用大鼠做两组实验。一组用CB-HRP注入其膀胱壁内,TMB法成色,追踪其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发现有的节细胞的周围突在节内出现分支,分二支或多支。另一组实验用荧光素双标记法,分别注射核黄和真蓝于大鼠的坐骨神经干和膀胱壁内,追踪其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结果在L_4—L_6节发现双标细胞,以L_5节最多见,双标细胞出现的比例,均占坐骨神经标记细胞总数的3%左右。结果表明少量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有向躯体与内脏的分支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细胞 躯体-内脏 分支投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兴奋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袁莉莉 余跃 +3 位作者 蒋楠 陈凤琴 王巧民 王烈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探讨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兴奋性研究。方法取出生10d的大鼠,结肠内给予0.5%乙酸溶液制备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AA组),对照组(NS组)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对成年后的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 目的探讨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兴奋性研究。方法取出生10d的大鼠,结肠内给予0.5%乙酸溶液制备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AA组),对照组(NS组)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对成年后的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CRD),用腹部回撤反射(AWR)值来评估内脏敏感性。在结肠壁上注射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DiI)逆行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为结肠特异DRG神经元,酶解分离神经节成单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的阈电位和动作电位频率。结果与NS组比较,AA组大鼠在相同结直肠扩张压力(5.332、7.998、10.664kPa)下AWR值明显增高(P〈O.05);AA组结肠特异DRG神经元细胞直径为35~45在μm,Ns组为25~35μm;AA组神经元阈电流低于NS组(P〈0.05),2倍阈电流刺激下,引发出的AA组动作电位频率高于NS组(P〈0.05)。结论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内脏高敏感后细胞增大且兴奋性增加,这有利于今后更深层次地研究内脏敏感性增高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高敏感 背根神经 形态学 膜片钳 1 1’-二(十八烷基)-3 3 3’ 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对胰腺癌痛患者淋巴细胞T亚群水平的影响
8
作者 汪涛 田伏州 +1 位作者 蔡忠红 陈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 :探讨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对胰腺癌痛患者淋巴细胞T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B超介导腹腔神经节无水乙醇注射对 32例胰腺癌患者实施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治疗 ,以缓解剧烈癌性疼痛。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3、7、1 5、30天检测外周血... 目的 :探讨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对胰腺癌痛患者淋巴细胞T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B超介导腹腔神经节无水乙醇注射对 32例胰腺癌患者实施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治疗 ,以缓解剧烈癌性疼痛。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3、7、1 5、30天检测外周血CD+ 3 、CD+ 4 、CD+ 8和 β 内啡呔 (β EP)水平 ,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 结果 :32例胰腺癌痛患者镇痛治疗前CD+3 、CD+4 、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治疗后 ,癌痛组患者CD+3 、CD+4 、CD+8水平和血浆 β EP含量明显上升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 (第 7天 ,P <0 .0 5 ;P <0 0 1 ) ;血浆 β EP变化 (第 3天 ,P <0 .0 1 )早于T亚群 (第 7天 ,P <0 .0 5)。结论 :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术能明显改善胰腺癌痛患者T亚群抑制状态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癌性疼痛 化学性内脏神经去除 淋巴细胞T亚群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络科学论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人骥 潘其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经络 皮层 内脏相关学说提出经络是独特系统 ,从发育观点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命同一性建立生物实验模型证明人体经络现象。作者通过研究细胞间环境中调节生命活动机理 ,定义经络 ,创建经络科学 ,作为探索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学经验的基... 经络 皮层 内脏相关学说提出经络是独特系统 ,从发育观点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命同一性建立生物实验模型证明人体经络现象。作者通过研究细胞间环境中调节生命活动机理 ,定义经络 ,创建经络科学 ,作为探索和发展中华传统医药学经验的基础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科学 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编码-整合-运动神经 经络分子生物学 经络信息学 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穴脏腑相关的现代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吕国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8,共6页
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相互作用,受到国内外中西医学界广泛的关注。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对于祖国医学的该论述,现代科学虽有“体表内脏相关”报告,但却有... 经穴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相互作用,受到国内外中西医学界广泛的关注。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对于祖国医学的该论述,现代科学虽有“体表内脏相关”报告,但却有悖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现代神经科学已知,体表与内脏组织的感觉体验分别通过躯体感觉传导束和内脏感觉传导束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强调这两种已知的经典传导束泾渭分明、互不相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脏腑相关/体表内脏相关 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汇聚性躯体-内脏觉脊髓神经元/传导束 汇聚性躯体-内脏觉脊神经神经 NMDAR—PKC-NO膜信号转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研究中的传统与创新
11
作者 吕国蔚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478,共4页
传统的科学理念,通过创新能动地予以修正和拓宽,从而变革科学概念和革新科学技术,深化或升华科学水平。在中、西医各自传统体系基础上,构建新思路,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穴位与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基础。在传统的神经科学基础上,形成新概念... 传统的科学理念,通过创新能动地予以修正和拓宽,从而变革科学概念和革新科学技术,深化或升华科学水平。在中、西医各自传统体系基础上,构建新思路,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穴位与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基础。在传统的神经科学基础上,形成新概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脊髓双投射神经元/系统、躯体内脏觉神经元/神经核。在传统的低氧适应基础上,建树新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的低氧组织适应/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经穴脏腑相关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系统 躯体-内脏神经元/神经 低氧组织适应/预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与认知控制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秀文 李富洪 魏鲁庆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根据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反映迷走神经活动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可以预测个体认知控制任务的表现,二者存在共同的神经基础。通过对HRV和认知控制的相关性、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HRV与认知控制之... 根据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反映迷走神经活动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可以预测个体认知控制任务的表现,二者存在共同的神经基础。通过对HRV和认知控制的相关性、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HRV与认知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个体的HRV水平越高,认知控制任务表现越好。此外,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知控制训练可以改变HRV水平,HRV干预技术(如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技术或HRV生物反馈训练)能够改善认知控制能力。以上正相关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的存在,可能是由于二者都受到来自前额叶-皮层下回路的调控。因此,利用HRV干预技术重塑前额叶-皮层下回路之间的连接,能够帮助改善个体的迷走神经调节功能和认知控制能力,为探讨心率变异性和认知控制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心率变异性 认知控制 前额叶-皮层下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