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汉传中观学的三期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建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5-70,共6页
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第一个派别,与唯识并称为佛教的两大基本流派。传入西藏后被藏传佛教尊为正见,在修行次第上将中观看作比唯识更高的层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比较在印度和西藏的情况,中观学在汉传佛教中从未成为主流,直接发扬... 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第一个派别,与唯识并称为佛教的两大基本流派。传入西藏后被藏传佛教尊为正见,在修行次第上将中观看作比唯识更高的层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比较在印度和西藏的情况,中观学在汉传佛教中从未成为主流,直接发扬中观学的三论宗也是流传短暂,究竟中观学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呢?综观整个中观学在汉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翻译,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初步确定诠释框架,罗什﹑僧肇等人都是以"有""无"等范畴展开对"空"的阐述。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汉传中观范畴及体系的完善,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破邪显正"展开其思想体系。第三个时期是复兴时期,由于会昌法难等原因,三论宗很快消亡,直到民国时期,三论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从藏地传入,基于这两个契机,印顺﹑巨赞﹑欧阳竞无﹑法尊﹑熊十力﹑观空等人关于中观学的研究与讨论使中观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中观学 三期 关河旧 吉藏 三论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的性质与边界——简论龙树中观学对时间观念的辨析
2
作者 刘朝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龙树对时间的辨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时间的性质与时间的边界。龙树重点破斥了以时间为永恒和实有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主体认知物之生灭变化运动的工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而无论认为时间是否有边界,在龙树看来,都是一种虚... 龙树对时间的辨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时间的性质与时间的边界。龙树重点破斥了以时间为永恒和实有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主体认知物之生灭变化运动的工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而无论认为时间是否有边界,在龙树看来,都是一种虚妄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讨论的前提的彻底虚妄性,才可能了达世界、也就是时间的实相。龙树关于时间的讨论,目的在于消解世人对时间观念的执着,并最终指向超越言说的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龙树 中观学 相待 不待 有始 无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坛经》看慧能对中观学的继承与转向
3
作者 丁建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记录。以《坛经》为基点,可以清楚的呈现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对中观学的继承,即在"性"上联接了中观学的"性空"与禅宗的"见性",而慧能的改革之所以在中观学的框架中更为清晰,因为他在继承性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内在"心"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慧能 《坛经》 禅宗 见性 观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观学与中国佛教——以吉藏与智的二谛论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6,98,共9页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q... 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中观学,在中国佛教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三论宗的吉藏与天台宗的智分别对印度中观学的二谛学说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吉藏固守龙树宗风,以般若为宗,强调"空"的绝对性、不可言说,认为"二谛是教,不关理境"。智以法华为宗,开权显实,强调空的圆融性,认为二谛相即、具足诸法,并将二谛发展为圆融三谛,实现了中观学的中国化。隋唐之后,吉藏的三论宗成为绝学,而智的天台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学 吉藏 智[] 二谛 三论宗 天台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范畴、中观音乐学、为民而歌剧——居其宏歌剧音乐剧研究探微
5
作者 朱厚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121,共4页
居其宏的歌剧音乐剧研究,集中体现为三个特征。第一,明确歌剧音乐剧音乐的使命,彰显“三个范畴”的戏剧性功能。第二,以“中观音乐学”批评视角解读歌剧音乐剧音乐的“三个范畴”的戏剧性功能;第三,紧扣“为民而歌剧”的创作思想,凸显... 居其宏的歌剧音乐剧研究,集中体现为三个特征。第一,明确歌剧音乐剧音乐的使命,彰显“三个范畴”的戏剧性功能。第二,以“中观音乐学”批评视角解读歌剧音乐剧音乐的“三个范畴”的戏剧性功能;第三,紧扣“为民而歌剧”的创作思想,凸显其研究歌剧音乐剧之根本目的在于切实推进中国歌剧音乐剧之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其宏 歌剧音乐剧 中观音乐 为民而歌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及东亚文化的贡献 被引量:6
6
作者 尚永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共6页
鸠摩罗什长安译经,对中国佛学的兴盛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思想体系,影响波及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
关键词 鸠摩罗什 般若 东亚文化 中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僧肇对玄佛体用论枪的扬弃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海怒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体用论 僧肇 般若 本体 体用说 中观学 六家七宗 肇论 主体性 “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德沙拉 《西藏研究》 1985年第4期111-113,共3页
号称雪山之乡的藏族地区有卫藏佛教之部,多朵人才之部,多梅俊马之部。宗喀巴大师于藏历第六甲子火鸡阴年(一三五七)十月十日,出生在多梅俊马之部亚尔毛滩地方的宗喀十八部落(现青海塔尔寺所在地)的一个世袭贵族人家。父名达鲁哈赤·... 号称雪山之乡的藏族地区有卫藏佛教之部,多朵人才之部,多梅俊马之部。宗喀巴大师于藏历第六甲子火鸡阴年(一三五七)十月十日,出生在多梅俊马之部亚尔毛滩地方的宗喀十八部落(现青海塔尔寺所在地)的一个世袭贵族人家。父名达鲁哈赤·龙本格,母名香姆沙·阿曲,共生儿女六个,其中第四个孩子就是宗喀巴大师。相传这位大师生下以后非同一般孩子,脐带包扎时的血滴到地下以后,在血迹中长出了一棵檀香树。宗喀巴三岁时,父亲将他带到当时为皇帝作帝师的噶尔玛。若白多杰主持的夏宗寺院作了居士。七岁时送到夏群寺院的曲杰东珠仁青处长期居住,正式作了出家人,穿上僧衣,法名为洛桑哲巴,广泛地学习了畏惧金刚密宗等佛学理论著作。十六岁时与安木多地区的客商和自己的二位舅舅一起去拉萨。先到哲贡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格鲁派 藏族地区 西藏 佛教 创始人 理论 密宗 塔尔寺 中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