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略论汉传中观学的三期发展 被引量: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第一个派别,与唯识并称为佛教的两大基本流派。传入西藏后被藏传佛教尊为正见,在修行次第上将中观看作比唯识更高的层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比较在印度和西藏的情况,中观学在汉传佛教中从未成为主流,直接发扬中观学的三论宗也是流传短暂,究竟中观学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呢?综观整个中观学在汉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翻译,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初步确定诠释框架,罗什﹑僧肇等人都是以"有""无"等范畴展开对"空"的阐述。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汉传中观范畴及体系的完善,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破邪显正"展开其思想体系。第三个时期是复兴时期,由于会昌法难等原因,三论宗很快消亡,直到民国时期,三论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从藏地传入,基于这两个契机,印顺﹑巨赞﹑欧阳竞无﹑法尊﹑熊十力﹑观空等人关于中观学的研究与讨论使中观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作者 丁建华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5-70,共6页 Theory Monthly
基金 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0003)
作者简介 丁建华(1986-),男,浙江湖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百论疏[A].大正藏:第42册[c].
  • 2辨中边论[A].大正藏:第31册[c].
  •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A].汤用彤全集:卷一[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 4中论[A]. 大正藏:第30册[c].
  • 5肇论[A].大正藏:第45册[c].
  • 6中观论疏[A].大正藏:第30册[C].
  • 7三论玄义[A].大正藏:第45册[c].
  • 8十二门论疏[A].大正藏:第42册.

同被引文献15

  • 1[美]霍姆斯·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M].王雷泉,包胜勇,林倩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5.
  • 2[日]木村泰贤.支那佛教事情[A]//法舫译.法舫文集(第一卷)[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 3欧阳竟无.唯识抉择谈[A]//欧阳大师遗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 4法尊.与法舫法师书[A]//法尊法师论文集[M].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
  • 5法尊.与福海先生书[A]//法尊法师论文集[M].台北:大千出版社,2002.
  • 6法舫.法舫文集(第二卷)[M].梁建楼整理.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 7欧阳竟无.瑜伽法相辞典序[A]//欧阳大师遗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 8[印]弥勒.辨法法性论[A]//弥勒菩萨五部论颂[C].台北:方广文化,1996.
  • 9[印]世亲.辨中边论卷一[A]//玄奘译.大正藏(第31册)[Z].
  • 10欧阳竟无.辨虚妄分别[A]//欧阳大师遗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