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窗下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下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且来院时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共113例。按患者接受延迟经皮冠...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下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且来院时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共113例。按患者接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间窗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组:延迟PCI治疗时间窗12~24 h,56例;B组:延迟PCI治疗时间窗>24 h^5 d,57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2、8周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访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1年内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合并病史、心肌梗死部位、罪犯血管分布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植入数量、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最大扩张压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8周时,两组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窗LVEF、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期内MACE合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使错过最佳再灌注时机(12 h内)的STEMI患者,尽早行PCI治疗结合合理的药物干预,仍可使患者获得同等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同时间窗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预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不同时间窗进行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付俊芝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4期240-24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治疗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其中40例患者是在发病3h内进行溶栓治疗,被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余40例患者是在发病后3~6h,进行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治疗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其中40例患者是在发病3h内进行溶栓治疗,被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余40例患者是在发病后3~6h,进行溶栓治疗,被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溶栓后24h和溶栓后2周的CC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相对较好。与对照组相比(4/40,1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7/40,17.5%),P>0.05,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h内完成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窗 动脉溶栓 脑梗死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内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虹 李继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7期189-19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依据发病至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窗分为三组,Ⅰ组时间窗短于3 d,Ⅱ组时间窗为3~7 d,Ⅲ组时间窗为超...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依据发病至高压氧治疗的时间窗分为三组,Ⅰ组时间窗短于3 d,Ⅱ组时间窗为3~7 d,Ⅲ组时间窗为超过7 d,每组各30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Ⅰ组的ESS评分明显高于Ⅱ组、Ⅲ组,Ⅰ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并且Ⅰ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时间窗为3~7 d、超过7 d的患者,对时间窗短于3 d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窗 高压氧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及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胡佳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2期93-94,共2页
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不同时间窗给予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新发ACI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根据高压氧不同治疗时间窗及疗程分为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每组30例。7组采... 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不同时间窗给予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新发ACI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根据高压氧不同治疗时间窗及疗程分为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每组30例。7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其余组在7组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1组在发病12 h内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20 d,2组在发病12 h内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40 d,3组在发病12 h^7 d内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20 d,4组在发病12 h^7 d内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40 d,5组在发病7 d后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20 d,6组在发病7 d后给予高压氧连续治疗40 d。比较各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脑损伤程度。结果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氧中毒、气压伤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对高压氧的耐受性较好。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2组>1组>4组>3组>6组>5组>7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组<1组<4组<3组<6组<5组<7组;脑损伤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2组、1组、4组、3组、6组、5组、7组;七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脑损伤程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I患者给予高压氧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效果,且在发病时间12 h内连续进行40 d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不同时间窗 不同疗程 高压氧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关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9期91-92,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发病至给药时间<3 h的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32例),发病至给药时间介于3~4.5 h的患者作为研究组B组(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替普...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发病至给药时间<3 h的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32例),发病至给药时间介于3~4.5 h的患者作为研究组B组(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同期发病至住院<4.5 h实施常规治疗的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参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A组患者中,治愈20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研究组B组患者中,治愈1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参照组患者中,治愈1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研究组A组及研究组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组与研究组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4±5.4)分,研究组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0±4.7)分,参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9±5.2)分。研究组A组及研究组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组与研究组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3 h或介于3~4.5 h期间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林杰 葛彩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7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窗不同分为时间窗<3.0 h组和时间窗3.0~4.5 h组,各50例。时间窗3.0~4.5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4.5 h内采取阿替普酶...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窗不同分为时间窗<3.0 h组和时间窗3.0~4.5 h组,各50例。时间窗3.0~4.5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4.5 h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时间窗<3.0 h组在急性脑梗死发病<3.0 h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时间;治疗前后患者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时间窗组治疗总有效率100%(50/50)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80%(4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白介素-6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2.55±0.21)分、(61.78±2.35)pg/ml、(8.57±1.21)ng/ml、(1.25±0.18)分,均优于时间窗3.0~4.5 h组的(17.10±0.46)分、(124.29±12.01)pg/ml、(15.56±2.35)ng/ml、(2.02±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窗<3.0 h组NHISS评分降低45%的时间、炎症相关指标好转的时间分别为(7.52±2.21)、(7.50±2.21)d,均明显短于时间窗3.0~4.5 h组的(9.21±2.78)、(10.56±2.2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窗<3.0 h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1/50)低于时间窗3.0~4.5 h组的22%(1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时间窗<3.0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控制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不同时间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行PCI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风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1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接受PCI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 h)和对照组(>3 h),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至入院接受PCI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 h)和对照组(>3 h),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36/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45.29±3.55)mm显著短于对照组(49.90±3.99)mm, LVEF(56.7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51.18±3.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接受PCI治疗其疗效越佳,不良事件发生率越低,患者预后越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同时间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给予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韦丽 《现代医院》 2019年第10期1494-149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给予米索前列醇对于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满足实验要求的201例孕妇按照入院先后编号,随机分两组: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A组,100例);术后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组(B组,101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给予米索前列醇对于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满足实验要求的201例孕妇按照入院先后编号,随机分两组: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A组,100例);术后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组(B组,101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0~2h、术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中,对产妇术中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以及术后直肠给药两种不同时间窗给药方式进行了效果比较,两种给药方式均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降低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探索了不同时间给药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术中给予米索前列醇含服组(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0~2h、术后24h出血量(245±41)mL、(55±17)mL、(309±213)mL均较术后直肠给药米索前列醇(B组)(257±67)mL、(72±13)mL、(355±247)mL显著减少(P<0.05)、A组产后出血率14.00%低于B组的20.79%,A组与B组的Hb水平(P>0.05)与不良反应率(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给予米索前列醇含服组就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窗 米索前列醇 宫缩乏力 产后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4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A组(54例,发病时间<3.0 h)与B组(60例,发病时间3.0~4.5 h)。两组均应用rt-PA静脉溶栓...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A组(54例,发病时间<3.0 h)与B组(60例,发病时间3.0~4.5 h)。两组均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同时期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高于B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两组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A组mRS评分(3.07±0.27)分低于B组的(3.71±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5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脑神经功能,提升患者存活率,降低残疾率,且应用药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江苹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5期129-132,共4页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接诊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61例/组)。在参照组...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使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接诊的1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61例/组)。在参照组患者发病后3~4.5 h使用阿替普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在研究组患者发病后3 h内使用阿替普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后不同时间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3.44%)高于参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 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84%)低于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4.5 h使用阿替普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相比,在其发病后3 h内使用阿替普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著减轻其神经功能的缺损,改善其运动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不同时间窗 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时间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何衍慈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5期34-35,共2页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时间窗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根据不同治疗时间窗分为三组。A组给予急性期抗凝治疗;B组给予术前抗凝治疗;C组给予术后抗凝治疗。比较三...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时间窗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0例,根据不同治疗时间窗分为三组。A组给予急性期抗凝治疗;B组给予术前抗凝治疗;C组给予术后抗凝治疗。比较三组围术期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治疗3 d后,C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高于A、B组,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治疗时间窗抗凝治疗老年髋关节患者效果不同,建议首选急性期抗治疗,能够达到理想抗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治疗时间 老年髋部骨折 围术期 抗凝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