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5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建构的三个问题
1
作者 王志彬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1-135,共5页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 要建构具有文学通史意味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应该把鸦片战争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时间上限。要围绕民族国家想象与建构这一叙述主线,按照经典化、互补性和"一体多元"的原则对不同文学板块进行整合。同时还要把台港澳以外的部分海外华文文学纳入文学史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现代中国文学史 建构起点 建构难点 海外华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四个基本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德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q...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和"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它以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为思想基础;起讫时间上限为晚清变法维新,下限则随国家的现代化而延伸,这是个"上可封顶,下不封底"的学科架构。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即展示现代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贯通性,它既能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又能联通古今中外的文学;兼容性,即它可以将现代中国生成的所有文学兼容并包之;异同性,它能理出各种形态文学的差异性又能从差异互见中摸清其联系性和趋同性,使书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呈现出多元性与严整性相统一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 民族国家想象 整体性 贯通性 兼容性 异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鲁迅论说
3
作者 王明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 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核心-非核心-准核心”的变化轨迹,对鲁迅杂文的论说与阐释,也迥异于中国学者著述的文学史。这种差异的形成与韩国鲁迅接受史、韩国文学批评场域存在密切关系。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学者洪昔杓另辟蹊径,将鲁迅对韩国诗人李陆史的影响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范畴,这意味着在全球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互动的学术视域下,鲁迅研究经历了更加多元的跨国比较研究范式转型。本文通过考察韩国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鲁迅论说,试图呈现其中脉络与存在问题,剖析地缘政治、学术传统与文化认同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期为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中国现代文学史 鲁迅论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百年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图景——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4
作者 陈心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 在各类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的今天,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非典型的撰述方式突破现有视野,借由海德格尔提出的“世界中”(worlding)概念,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内涵,呈现出更为丰富与复杂的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性图景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5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审计学科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甲奎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审计学科的建设亟待加强。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应当优化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新的功能定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科学内涵和九大本质... 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审计学科的建设亟待加强。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和创新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应当优化审计学科的功能定位,新的功能定位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科学内涵和九大本质要求。审计本身的功能需重点考虑经济监督、政治监督、文化监督、生态监督、决策参谋和信任建设六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要不断深化和拓展,要推进审计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推动研究型审计向纵深发展,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实践性、应用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审计学科的社会服务定位,将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力争在智库建设、合作框架、国家牵引、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审计学科的发展要与审计实践同频共振,要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进一步提炼学科方向,推动审计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审计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理顺机制,着力提升审计学科团队创新力;探索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聚焦审计博士点建设,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审计学科 功能定位 创新发展 审计监督 国家治理 研究型审计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方略
7
作者 相巨虎 黄一庆 黄书光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主要强调教育史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价值。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经20世纪初期的初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复兴重建以及21世纪以...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主要强调教育史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价值。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历经20世纪初期的初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复兴重建以及21世纪以来的时代转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从现实困境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史学科建设提出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学科性质定位模糊、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现实意识薄弱、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以及数字化转型滞后等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教育史学科建设应以回归教育本性与推进数字化赋能、深化理论研究与促进跨学科融合、立足中国本土与加快国际合作等为优化方略,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教育史 学科建设 历史逻辑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科社与共运学科学位点建设论坛”综述
8
作者 柳友功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2,共6页
2025年5月10日,“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科社与共运学科学位点建设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 2025年5月10日,“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科社与共运学科学位点建设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及新科技革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从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自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科社与共运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今科社与共运学科发展的新空间,学人应当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实现科社与共运学科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科社与共运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
9
作者 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4年11月16日,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桂苑宾馆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历届所友、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辉煌历程与未来愿景。... 2024年11月16日,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桂苑宾馆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历届所友、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回顾和展望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辉煌历程与未来愿景。校党委书记夏立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作主题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现代 校党委书记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未来愿景 研讨会 主题汇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需要比较文学史眼光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弓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113-119,共7页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但从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来看,这种研究仍然缺乏一种视野开阔、气度恢弘、贯通始终的比较文学 史眼光、这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东西方的失衡;二是未能做到...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 但从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来看,这种研究仍然缺乏一种视野开阔、气度恢弘、贯通始终的比较文学 史眼光、这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东西方的失衡;二是未能做到历史贯通;三是对文体的忽略。所谓 比较文学史眼光,就是要把比较大学从方法论层面上升到历史观层面,把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 贯穿于整个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阐释与文学成就的评价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比较文学史眼光 方法论 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祥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自从1985年学界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倡议以来,以实际行动响应者络绎不绝,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理论贫乏。建构现代文学史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话语模式、评价标准,确认其学科属性,真正从"史料"走向"史... 自从1985年学界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倡议以来,以实际行动响应者络绎不绝,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理论贫乏。建构现代文学史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话语模式、评价标准,确认其学科属性,真正从"史料"走向"史料学",成为当下紧迫而具体的任务。现代文学史料学具有超学科性,体现为"现代文学"含义与史料学融合、研究方法多学科性、"边际性"与"开放性"交叉及与电子数字化技术密切相关等特征。现代文学史料学亟待于在现代文学文献学、古代文学史料学、当代文学史料学之间进行互动和打通。只有既注重学科性,又充分肯定超学科性,才能使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定位得到统一,理论得到发展,实践得到深化加强,从而促进现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 学科属性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作形态: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关键之维
12
作者 朱德发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4年第3期9-12,共4页
在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深感重构“中国现... 在为独立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经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反复检验,它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不证自明的;然而在上世纪末叶的文化反思浪潮中,却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提出质疑、评判和挑战,深感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现代中国文学史 学科建设 文学运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括在外”的多维展开——《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位和渊源
13
作者 黄奕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和研究带来新意,但其文学史价值则因自身后现代“百科全书”式的样貌而受到怀疑;惟此,读者可以援用“包括在外”这一微妙的辩证观念切入此书并逐层推演,观照其体例选择上对海外“重写文学史”风潮的呼应和权衡,内容剪裁上与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对话和互补,以及叙述方法上对中国文史传统的接续,以真正理解王德威这一编撰实验的意义;而后可知,其“新编”之所在并非离经叛道、徒具热闹而已,其中实有深切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包括在外” 体例 “制式”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久文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细化了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思想,细化了区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中国区域经济学需要在新时代构建一个适应中国区域发展需要的、总结各个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区域经济学科体系,从而阐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底层逻辑。从时代特征看,中国区域经济学具有“新”空间性、“新”功能性、“新”均衡性的学科特性,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包括:区域经济学的三大理论范畴构成,区域经济学的实践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建设。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赋能现代经济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实践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均衡协调的中长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导向与机制的转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结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中国区域经济学 学科性质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的思想建构与历史审思
15
作者 张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7,共11页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学科与教材,是创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这门学科和教材的原创水平,需要聚焦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科建设逻辑三个关键,在价值取...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学科与教材,是创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这门学科和教材的原创水平,需要聚焦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改革和学科建设逻辑三个关键,在价值取向、核心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四个层面,建构具有普遍性、发展性与自洽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语文教育和学科建设思想体系。建构这一思想体系,既要充分利用我国120余年间积累的语文教育思想资源,又要审视和弥补存在的短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价值主线创新价值体系,以汉语和汉语文化的习得与教育规律研究为基础完善观念体系,以方法论建设为重要任务建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体系,为学科和教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 学科建设 思想体系 教育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魏韶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7,共7页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对学科建设和意义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其中的“新国学”,通俗文学、旧体诗“入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积极回应,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所出...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对学科建设和意义重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其中的“新国学”,通俗文学、旧体诗“入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等问题给予了具体分析和积极回应,认为中国现代文学近年来所出现的意义重建和学科反思的学术思潮,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方法论突围不同,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中对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全面反思和焦虑,有着扩大意义空间、重建新的学科地位、重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多重意图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意义重建 学科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王德威教授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德威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任教的林传甲编棊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为华人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此后百余年间,“文学史”成为中国学界进行文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亦是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2017年,您主编的《文学史》问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史”传统与规范。在我看来,在1904年以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谱系中,此书的出版为已经相当稳固的“文学史”观念与秩序提供了一种反思、新创,甚至再生的重要契机——借用您习惯的表述,2017年由是可谓“中国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哈佛 王德威 文学史 1904年 知识生产方式 MO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预设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立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8-114,共7页
本文在对中西方学者关于现代性问题大量论述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 ,对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包含的内在矛盾作了比较深入的揭示 ;进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现代性预设从理论上作了辩护 。
关键词 现代 中国 现代文学史 现代 文学史研究 审美主义 《汪晖自选集》 哈贝马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被引量:53
19
作者 方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9-193,共5页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重构 文学史模式 文学经典化 艺术价值 人生意蕴 美学精神 审美风尚 文学作品 删繁就简 原创性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是什么史?——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思考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怡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0,共6页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 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 文学原典 文学史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