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列国涖盟制度研探——兼释“须句■丘立盟㫃”古玺印
1
作者 吴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1,共11页
春秋时期,当对立的两国开启和谈,或疏离的友邦重温旧谊,往往会互相遣使定盟。在此背景下,一国卿大夫代表其国家和君主赴另一国处理会盟事务,谓之“涖盟”。涖盟是两国通好的手段,也是两国正式结好的标志。同时,涖盟活动仅限于两国之间,... 春秋时期,当对立的两国开启和谈,或疏离的友邦重温旧谊,往往会互相遣使定盟。在此背景下,一国卿大夫代表其国家和君主赴另一国处理会盟事务,谓之“涖盟”。涖盟是两国通好的手段,也是两国正式结好的标志。同时,涖盟活动仅限于两国之间,必经两国事先商定,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双方互动的行为。双方国君一般会亲自与前来涖盟的使者盟会享宴,以示对使者的尊重和对发展两国关系的重视。“涖”应当理解为面临、面对,引申为执掌、处理之义,“涖盟”就是处理结盟事宜。学术史上的种种解说皆与事实不合。古玺印“须句■丘立盟㫃”应该是印在诸侯专属的交龙旂上,该旂当是须句国君在■丘盟誓现场用来标记身份和站位的专用旗帜。以往学者将玺文“立盟”读作“涖盟”恐不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诸侯 涖盟 古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子胥治国理政思想述论
2
作者 王卫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 伍子胥不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包括顺应天道、和谐自然,德政为首、刑罚为辅,爱民安民、关爱民生,举贤与能、强调官德,发展经济、轻赋缓征,“从近制远”、破楚服越六个方面,并在吴国进行了具体实践,给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从而为吴国参与争霸战争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子胥 吴国 春秋时期 治国理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粮食作物与储藏
3
作者 李爱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2,共10页
粮食是国家生存的保障,贮藏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十分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是著名的旱作农业区。燕国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粟、黍、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麦、麻等处于从属地位,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粮食是国家生存的保障,贮藏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十分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是著名的旱作农业区。燕国主要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粟、黍、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麦、麻等处于从属地位,而粮食作物的种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燕人多用石制的杵、臼、磨盘、磨棒对谷物去皮脱壳,战国时期石磨极可能已经被使用。燕国的储粮方式多样,贮藏技术较高,主要通过障侯城堡、窖穴、仓廪进行大规模的贮藏,容器多用于临时贮存。“右廪”是燕国重要的储粮和管理机构,同时兼具制器功能。司徒极可能主管燕国农业,下设直接管理仓廪的官员。粮食作物的多样化和大规模的储粮成为燕国备荒、备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燕国 粮食作物 谷物加工 储藏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丝绸上凤鸟纹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余兰 张晓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42,共10页
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大多以凤鸟纹为主题,对其装饰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以考古类型学、符号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楚国丝绸上的凤鸟纹进行分类,分析对比不同造型样式、不同题材组合、不同构图布... 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中大多以凤鸟纹为主题,对其装饰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以考古类型学、符号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将楚国丝绸上的凤鸟纹进行分类,分析对比不同造型样式、不同题材组合、不同构图布局的凤鸟纹装饰语言和艺术特点,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二元互证探讨其中的内涵寓意和象征意义。研究表明:楚墓出土的丝织品上的凤鸟纹已成为当时表达浪漫主义思想感情的载体和追求自由生命信仰的寄托,也是早期楚人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趣的象征,为后世凤纹等禽鸟类动物纹样的演变和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春秋战国 楚国 丝绸 凤鸟纹 装饰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关立行 关立言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春秋》为鲁国天文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纵向对勘的资料 ,春秋时期是由观象授历到科学历法过渡的重要阶段。春秋鲁国人在确定岁首和探索置闰规律上功不可没 ,但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春秋鲁国历法仍然是一部正自不拘、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 《春秋》为鲁国天文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纵向对勘的资料 ,春秋时期是由观象授历到科学历法过渡的重要阶段。春秋鲁国人在确定岁首和探索置闰规律上功不可没 ,但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春秋鲁国历法仍然是一部正自不拘、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同时春秋人在天文观测方面亦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春秋》 鲁国历法 春秋时期 中国 观象授历 古代历法 天文历法 科学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被引量:7
6
作者 余丽 王高阳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3期3-24,156,共22页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化与政治化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重新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粮食安全思想,从粮食对国家安全、国家权力以...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化与政治化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重新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粮食安全思想,从粮食对国家安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道义层次考察彼时粮食安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生粟之国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富国以粟",粮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粮食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道义。齐桓公为建立霸业实施了粮食外交与粮食战略,开创了现代粮食战争的先河。"不生粟之国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再发现的落脚点。基于此,当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应立足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障国内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粮食外交,实行粮食"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这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物质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粮食安全 粮食外交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侠起源问题的再考索 被引量:15
7
作者 汪聚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8,共7页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 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考察了前辈时彦在侠的起源问题上的诸种说法,并联系先秦社会历史文化实际和中国侠自身的人格精神及行为规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其人格精神和行为规范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侠的最原始的、最稳定的质素。刺客人格类型经历了由宗法性武士到非宗法性武士、由成为游民中的一部分到以行刺为手段依附于权贵的角色转换。在由刺客向侠的过渡中,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其服务于权贵的依附性大大减弱,由"失位"而进一步演变为民众的英雄,加之古代"任"的行为观念的滋养、诸子思想文化的人格哺育,形成了中国原始侠的人格精神和侠义观念,遂产生了中国古代社会最初的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客 武士 春秋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争礼考论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杰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3-77,共5页
春秋时期虽有“礼崩乐坏”的趋势 ,但实际上周礼传统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规范着他们的言行。春秋战争中是否存在着礼 ,一直存讼不休。子鱼、墨子等人否定战争礼的存在 ,而孔子、司马迁等人则肯定战争礼的存在 ,并对坚持战... 春秋时期虽有“礼崩乐坏”的趋势 ,但实际上周礼传统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规范着他们的言行。春秋战争中是否存在着礼 ,一直存讼不休。子鱼、墨子等人否定战争礼的存在 ,而孔子、司马迁等人则肯定战争礼的存在 ,并对坚持战争礼的宋襄公给予很高的评价。考绎春秋历史 ,诸如师出有名、师不伐丧、不伤国君、不杀厉等等 ,无不证实了春秋战争礼的存在。春秋战争礼的存在 ,不仅关乎各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战争礼 邦国 邦交关系 社会结构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文化传播与编辑出版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德荣 谢娅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6-100,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的迅速转变,促进了文化传播。其时,口传文化主要有游说诸侯和聚徒讲学两种形式;书面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著书立说。战国时著述之多,不仅促进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保留大量古代典籍,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的迅速转变,促进了文化传播。其时,口传文化主要有游说诸侯和聚徒讲学两种形式;书面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著书立说。战国时著述之多,不仅促进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保留大量古代典籍,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延长传播的时效性,其传播学意义显而易见。春秋战国文化传播,开创书籍编纂体例,积累书籍编纂经验,总结图书传播理论,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传播 编辑出版 口传文化 书面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分析及其年代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晓岑 闵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8,F0002,共10页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 为研究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铜铁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年代,本文对第3次发掘出土的17件铜器和3件铁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部分器物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海门口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元素有铜、锡、铅、锑、砷等多种成分,当时已有较多的合金配比知识,加工方式多样化,处于较为成熟的青铜时代。2件铁器出土于第6层,1件铁器出土于第5层,出土于第6层的1件铁器进行了金相观察,为人工冶炼的块炼铁,是铁器时代的产物。剑川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土的铜器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碳十四数据,本文初步推断剑川海门口第3次发掘出土铜铁器的年代应处于春秋到战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川海门口 铜器 铁器 春秋到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联姻对邦交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杰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62,共7页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联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这对于加强异姓甥舅之间的血缘关系,巩固相互之间军事和政治同盟,改善双方的邦交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不可估计过高,联姻对邦交产生的负效应亦不可忽视,其于邦交...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联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这对于加强异姓甥舅之间的血缘关系,巩固相互之间军事和政治同盟,改善双方的邦交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不可估计过高,联姻对邦交产生的负效应亦不可忽视,其于邦交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邦交 邦交 联姻 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7
12
作者 蔡礼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8-131,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作为社会结构之重要组成的家族组织也有相应的演变。从商到春秋前期,个人淹没在家族中,个体意识无从提起。春秋中后期,家族内血缘亲族整体性开始出现裂隙,人们的家族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作为社会结构之重要组成的家族组织也有相应的演变。从商到春秋前期,个人淹没在家族中,个体意识无从提起。春秋中后期,家族内血缘亲族整体性开始出现裂隙,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化。战国时期,宗法制大家族进一步瓦解,家臣与家主之间由以前的忠贞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私人印章和个人墓地的出现反映人们对家族的漠视。社会中下层四处流动,力图摆脱家族的束缚,寻求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族意识的渐趋淡漠,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变迁,这种变迁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个体意识 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2期124-142,共19页
对《春秋》所载历日干支的深入分析,可证明鲁国历法系为阴阳合历,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由特定的周期来安排连大月,所用朔望月长度约为29.531日。约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6年)前多建五,确非建五的年份占... 对《春秋》所载历日干支的深入分析,可证明鲁国历法系为阴阳合历,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由特定的周期来安排连大月,所用朔望月长度约为29.531日。约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6年)前多建五,确非建五的年份占6%;后多建子,确非建子的年份占10%。置闰的方法尚不规范,而约在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后, 19年7闰法已见端倪。在满足若干明确的与隐含的基本条件、并引进若干合理设定后,给出了鲁国历谱。春秋各诸侯国的历法与鲁国历法大同小异,在建正问题上各行其是。春秋历法是西周历法的延续与发展。西周历法有过一次从以 为月首到以朔为月首的重大变革,其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8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国历谱 春秋历法 西周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春秋时期鲁国家臣制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乃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
家臣制是古代中国私家贵族管理家政事务的职官制度,缘于各国政制传统的不同,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内涵有别的区域类型。鲁国家臣制无论是其职官系统模拟公室的体系性,抑或是家臣选官原则及管理制度,均特点鲜明而自成一系。春秋前中期鲁国家... 家臣制是古代中国私家贵族管理家政事务的职官制度,缘于各国政制传统的不同,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内涵有别的区域类型。鲁国家臣制无论是其职官系统模拟公室的体系性,抑或是家臣选官原则及管理制度,均特点鲜明而自成一系。春秋前中期鲁国家臣制虽对传统贵族政治中世族世官制有所突破,然尚存浓厚的宗法性特点。至春秋晚期私家基于集权目的对鲁国家臣制进行革新,无论是从选官原则抑或是管理模式视之,均呈现出前所未有之气象,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鲁国 选官 家臣制 官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霸战争中的和平运动——析春秋时期宋国主持的“弭兵”之盟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凤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争霸 弭兵 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徒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考论——以鲁国大司徒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35,共22页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 春秋时期,随着民众、土地、军队成为各个诸侯国生存乃至变革图强的重要条件,司徒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地位较之西周更加重要。战国时期,在国家官僚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司徒的职掌逐渐弱化,地位渐趋下降。春秋诸国司徒中以鲁国大司徒最为典型。鲁国大司徒担任冢卿,决策国家大事,掌控内政,主导邦交、军务,在某种意义上是战国时期将和相的滥觞。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大司徒季氏衰微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此后鲁国社会最终实现转型。鲁国大司徒职掌变化和地位沉浮集中反映了鲁国乃至春秋战国社会巨大、深刻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徒 春秋战国 社会变动 鲁国大司徒 鲁国冢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述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齐秀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6,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在这迁移的人流中不乏各类人才。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它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人才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春秋战...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在这迁移的人流中不乏各类人才。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它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人才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人口迁移 人才流动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牍的普遍应用与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伦信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6,共7页
从媒介演进的视角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变革学界鲜有关注。虽然简牍作为书写材料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简牍的流行则是在铁器普及从而提高了简牍制作效率以后。简牍的普遍应用促进官藏典籍向民间扩散,也将原来局限于贵族阶层的读书活... 从媒介演进的视角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变革学界鲜有关注。虽然简牍作为书写材料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但简牍的流行则是在铁器普及从而提高了简牍制作效率以后。简牍的普遍应用促进官藏典籍向民间扩散,也将原来局限于贵族阶层的读书活动带到民间,促进教学内容由技能形态向文本形态的过渡,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文本阅读和讲述为主的书本教育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牍 春秋战国 文本 读书 诵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论纲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黎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101,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可勾勒连缀出一条楚国官制演进变迁的发展脉络。透过官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楚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可勾勒连缀出一条楚国官制演进变迁的发展脉络。透过官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楚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的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对于楚国历史的兴衰以及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发展与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职官的管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襄公畸形“仁义”心态之文化内涵解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凤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宋襄公 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