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莉 侯怀银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教育史自觉发展、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中国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立足世界教育史学界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 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教育史自觉发展、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中国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立足世界教育史学界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要遵循人民性、实践性、继承性、原创性、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的建设理路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树立“大学科”意识,学科体系建设要夯实学科基础,和谐推进相关研究;中国教育史学术体系的建设要科学合理构建学术命题,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中国教育史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凝练标识性概念,讲好中国教育史的故事,且形成为世界所认同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大学科”意识 学术命题 标识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齐家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2
作者 郭德侠 杨依依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2,共8页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史研究 教育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英国教育学是一个领域而非独立学科?——生成路径、原因剖析及对中国教育学建设的启示
3
作者 赵康 汪静洁 《现代大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112,F0003,共11页
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但就教育学而言,并不是所有现存教育学都是或试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英国教育学在认识论上呈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被大多数英国学者视为一个多学科应用领域而非... 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但就教育学而言,并不是所有现存教育学都是或试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英国教育学在认识论上呈现出一种相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被大多数英国学者视为一个多学科应用领域而非独立的理论性学科。英国教育学在20世纪曾有三次尝试成为独立学科却未果的经历。大学教育学术研究背后的阶级隔阂、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和多学科知识生成模式共同促成了当前英国教育学的独特模式。该模式具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可为我们提供镜鉴。在建设中国教育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在教育学的实践价值追求下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学术专业化发展趋势中加强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在教育学跨学科合作浪潮中把握教育自身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教育学 学科体系 基础学科路径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2024年度报告——基于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4
作者 徐赐成 沈琰琰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 202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发表的中学历史教育类成果,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更加深入,呈现以热点研究带动基础研究的趋向。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与历史学习的融合、历史叙事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内容及其运用方式、历史作业和试题命制、历史教科书及教学内容、史料教学和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践等问题研究上成果突出,呈现综合化、理论化的研究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教育研究 年度报告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的“中学”渊源
5
作者 汤莹 李长银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 内藤湖南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上古史》则是其构建中国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往学界已指出,此书的东汉部分受赵翼史学的影响。但其实内藤在此书中还大量借鉴了顾炎武、王夫之、崔述、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的论著。可以说,内藤就是在这些中国史学论著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整体性考察。由此可以窥见,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兴盛,仍然受中国传统史学和近代史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藤湖南 《中国上古史》 中学渊源 日本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躬耕中国教育学史三十余载倾心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专访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怀银
6
作者 郭建斌 侯怀银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3,共16页
侯怀银教授坚持“治学是学术人基本的生活方式”理念,在求学期间就基本确定了“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实践(实验)”的学术发展路径,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学史、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史研... 侯怀银教授坚持“治学是学术人基本的生活方式”理念,在求学期间就基本确定了“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实践(实验)”的学术发展路径,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学史、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领域,侯怀银教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中国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史、教育系科史、国外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纳入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领域。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侯怀银教授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将社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领域开展系列研究,探索社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侯怀银教授始终坚持科研育人的理念,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他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45年的教育学学习和研究中,侯怀银教授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深刻认识:教育学人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人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理想;教育学人需要熟悉教育学全貌;教育学人需要用自己一生去建设中国教育学;教育学人需要代际传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史 社会教育 学术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历史进程、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7
作者 李兴军 吴浩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58,共7页
广州技工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重大标志性事件,将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划为起步与初创期、改制与停滞期、重建与振兴期、调整与适应期、稳定与规范期五个阶段,并提炼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梯度提高培养层... 广州技工教育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结合重大标志性事件,将70多年来广州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划为起步与初创期、改制与停滞期、重建与振兴期、调整与适应期、稳定与规范期五个阶段,并提炼稳步提升办学规模、梯度提高培养层次、动态优化资源布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等宝贵经验。当前,广州技工教育面临领先优势不足、吸引力不够、技能支撑适应性不强等挑战。基于此,提出广州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分类改革,推动技工院校更好融入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统筹资源,推动同城职业学校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特色,推动技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工教育 历史研究 高质量特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洋学的中国文学研究模式方法及成败得失
8
作者 王向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 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东洋学中自成一体,与东洋学的区域研究的立场方法明显不同,他们普遍采用“文学史”而且是“国别文学史”的模式与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即便在“中国文学概论”类著作中,仍不脱国别文学史模式,遂使日本的“东方(东洋)文学史”类著述一直缺乏。这种模式方法的缺陷在于偏重知识性的史料铺述,缺乏宏观视野与比较研究,缺乏分析判断与概括评价,未能超越历史叙述而提出独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主张,未能在东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特点并突显其特殊价值与地位。对这种局限性有所超越的只有吉川幸次郎。他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若干特点做了总结阐发与评价,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认识到日本东洋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借鉴日本东洋学,并在学术史的批判考察与互鉴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东洋学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 青木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项目式学习案例介绍与分析
9
作者 柴玉慧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68,共3页
通过介绍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中4个不同类型项目式学习的活动案例,从课程目标、课程知识、课程活动和课程评估4个维度对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可对我国自然场馆提升教育活动水平、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案例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校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构建的概念史探究——基于党政文献的分析
10
作者 储著武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73,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是由众多学科属性相近或相似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组成的学科共同体(或曰学科群)。“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是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并且频繁出现于党政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提出阶段、充实完善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两大学科的融合发展以及推动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理应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政策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科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成效与改进思考
11
作者 沈永鑫 曾天山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2,共7页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有助于打好德技双馨人才底色,教育引导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职教育三科教材从之前的“一纲多本”模式,进入“统一编写、审核、使用”的新时期,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化了社会主...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有助于打好德技双馨人才底色,教育引导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职教育三科教材从之前的“一纲多本”模式,进入“统一编写、审核、使用”的新时期,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了教、学、评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不同类型中职学校全覆盖,普遍提升了中职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受到广泛认可。要提高中职三科统编教材质量、增强使用效果,践行德技并重理念,厚植文化根基,还要彰显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增强可读性,落实课时安排,优化师资配置,实施教研培训,强化配套资源建设,加强测评,及时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 德技并修 开齐开足用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及其未来发展进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洪杰 石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8,共13页
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现阶段应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事业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时代要求,总结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事业中的政策制定及... 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现阶段应聚焦国际中文教育在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事业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时代要求,总结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事业中的政策制定及其阶段性特征,在宏观层面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治理体系,为中观层面的政策实施提供机制保障。同时,从微观层面着眼于教育合作的多方参与者,关注参与人员的规模、交流活动的成效以及教育发展的态势等。未来,还应从完善语言治理体系、构建项目合作集群、探索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立体化人才培养、加强数智战略对接等方面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共同体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国际中文教育 区域国别研究 语言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概念史寻绎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晖 蔡志奇 张艳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中国模式 概念史 高等教育治理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国文集日本写本的收藏、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卞东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 域外汉籍中存在着大量中国典籍的汉文写本。这些写本或为中国失传的文献,或与传世之本多有差异。域外汉文写本可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在日本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私文库、寺院以及个人手中皆有收藏。自江户时代开始,学者就已经注意到这批文献的价值,《佚存丛书》《古逸丛书》《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等丛书中皆有收录。晚近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但仍有大量文献未进入研究视野。应尽快展开对中国文集日本写本全面的调查、编目与叙录,并从“东亚汉文写本学”与书籍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研究,同时深入对五山时代中国文集汉文“抄物”写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集 日本写本 东亚汉文写本学 书籍史 抄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方法与情感动力: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史探寻——兼评《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学科、学术与学问》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25-30,共6页
从学科史入手探寻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既要在身为教育社会学学子的学科情结与学科发展责任感基础上形成情感动力,又要在古今中外的学科史视野中梳理学科发展的百年历史经验,回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科性质、方法论... 从学科史入手探寻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发展历程,既要在身为教育社会学学子的学科情结与学科发展责任感基础上形成情感动力,又要在古今中外的学科史视野中梳理学科发展的百年历史经验,回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科性质、方法论、研究对象等学科基本问题,追问中国教育社会学还能以何种新的学术研究范式立足于世。《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学科、学术与学问》一书,不仅率先从“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的学科史分析视野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百年历程”展开视野广阔、学科问题明确的深入探寻,揭示了系列重要的学术发展史实与问题,而且其背后的学科史建构经验、方法与情感动力,也能为怎样围绕贯穿古今的学术问题展开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研究提供先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社会学 学科史 学科基本问题 研究范式 学术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2-87,127,共7页
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 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判断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及时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学习和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多元一体 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 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17
作者 田可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9-206,I0003,共9页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 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研究 音乐史学 回首 瞻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18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第十一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十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瑞芳 代钦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2023年8月11—14日在呼伦贝尔学院隆重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十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分享并讨论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现代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西方数学及中西数学的... 2023年8月11—14日在呼伦贝尔学院隆重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十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分享并讨论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现代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西方数学及中西数学的传播与交流、数学教育史研究、数学文化及其融入数学教学研究.此次会议不仅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指导性的资源支持,同时对当今数学教育改革和优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学会 数学史 数学史分会 数学教育 H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哲学观照与实践导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佳新 周洪宇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0,共10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超越奋进的过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核心内涵,其历史构境是融通传统与现代,勾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承继传统教育精粹,彰显现代教育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超越奋进的过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核心内涵,其历史构境是融通传统与现代,勾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承继传统教育精粹,彰显现代教育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逐步由嵌入式发展转变为交互式发展,现代化教育改革以“国家主导的内生性渐进改革”为实践表征,在制度、技术和文化的交互中开启了新进程,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哲学自觉,重新确证实事求是作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原则,并基于现实秩序完成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在历史与实践中确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治理导向,主要是以教育良序赋能现代化教育改革,以联合驱动机制确保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渐进改革 治理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