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喀斯特地区灌丛林土壤CO2、CH4通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房彬 李心清 +4 位作者 张立科 程建中 王兵 程红光 杨放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21-228,共8页
灌丛林生态系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为估算亚热带喀斯特地区CO2和CH4源汇现状,评价灌丛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以贵阳市开阳县灌丛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 灌丛林生态系统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为估算亚热带喀斯特地区CO2和CH4源汇现状,评价灌丛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以贵阳市开阳县灌丛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CO2和CH4通量的季节变化。对2010年12月到2012年1月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灌丛林地土壤表现为CO2的释放源和CH4的吸收汇,CO2通量的变化范围为33.20~1106.75 mg/(m2.h),年平均通量为342.98 mg/(m2.h);CH4通量的变化范围为–206.14~–59.85μg/(m2.h),年平均通量为–103.22μg/(m2.h)。CO2排放通量和CH4吸收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不同的是CO2排放通量最低值出现在12月,而CH4吸收通量最高值则出现在11月。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灌丛林土壤CO2通量的主要因子,双因素模型(F=αeβTWγ)较好拟合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两者共同解释了CO2通量变化的81.4%。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5 cm土壤温度同CH4吸收通量相关性最好,但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两者相关性降低。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水分是土壤氧化CH4的重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O2通量 H4通量 温度 湿度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稻秆还田方式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二登 马静 +2 位作者 徐华 蔡祖聪 八木一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29-732,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季4种稻秆还田方式(不还田、表面覆盖、均匀混施和原位焚烧)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以探讨稻-麦轮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后续效应。试验于2007年小麦播种期将4.8t·hm-2水稻秸秆分别以不同方式还田(不还田处理除外),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2008年后续稻季CH4排放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麦季稻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后续稻季的CH4排放。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表面覆盖和均匀混施处理后续稻季CH4排放量增加了75%和40%,且CH4排放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水稻生长前期(0-60d);原位焚烧处理CH4排放量与稻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不施稻秆处理相比,均匀混施处理显著增加稻季开始前土壤全C质量分数6%和全N质量分数12%(P<0.05);各处理水稻(Oryzasativa L.)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稻秆麦季均匀混施与表面覆盖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后续稻季CH4排放,同时避免了秸秆焚烧导致的C、N、P等元素的大量损失,是较为合理的麦季稻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还田方式 ch4排放 土壤性质 水稻产量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党旭升 程淑兰 +8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韩士杰 张军辉 王淼 王永生 徐敏杰 李林森 王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530-6540,共11页
中高纬度森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剧烈,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不同碳氮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尚不明确。以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4a(2005—2009年)测定土壤二氧... 中高纬度森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剧烈,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不同碳氮气体通量的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尚不明确。以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4a(2005—2009年)测定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净交换通量以及温度、水分等相关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整体上表现为CO2和N2O的排放源和CH4的吸收汇。土壤CH4、CO2和N2O通量的年均值分别为-1.3 kg CH4hm-2a-1、15102.2 kg CO2hm-2a-1和6.13 kg N2O hm-2a-1。土壤CO2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水分次之;土壤CH4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土壤N2O通量季节变化与土壤CO2通量相似,与土壤水分、温度显著正相关。土壤CO2通量和CH4通量不存在任何类型的耦合关系,与N2O通量也不存在耦合关系;土壤CH4和N2O通量之间表现为消长型耦合关系。这项研究显示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气体通量主要受环境因子驱动,不同气体通量产生与消耗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下一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环境变化对其耦合关系的影响以及内在的生物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通量 土壤ch4通量 土壤N2O通量 主控因子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对林带土壤N_2O和CH_4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正华 张寒 +3 位作者 陈书涛 李琪 李涵茂 申双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2-897,共6页
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在龙王山对林带土壤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和CH4通量,研究氮沉降增加对土壤N2O和CH4排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氮沉降没改变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 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在龙王山对林带土壤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和CH4通量,研究氮沉降增加对土壤N2O和CH4排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内,氮沉降没改变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与对照(CK)相比,短期的低氮[50 kg N/(hm2.a),TL]、中氮[100kgN/(hm2.a),TM]和高氮[150kgN/(hm2.a),TH]处理对土壤的N2O和CH4年平均通量和日平均通量都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N2O ch4 通量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田对种稻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2
5
作者 徐华 蔡祖聪 李小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烤田对种稻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在水稻移栽后的第43天和102天各烤田一次,持续时间分别为28和113小时。结果表明种稻土壤在开始烤田后前 16和 42小时内有大量甲烷排放,且在烤田后不久土壤呈... 本文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烤田对种稻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在水稻移栽后的第43天和102天各烤田一次,持续时间分别为28和113小时。结果表明种稻土壤在开始烤田后前 16和 42小时内有大量甲烷排放,且在烤田后不久土壤呈微于松软状态时出现甲烷排放高峰。随着烤田的延续,至土壤呈干裂状态时甲烷排放通量降为零。烤田能促进土壤闭蓄态甲烷的排放,烤田期间甲烷排放量占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总量的5.96%~10.05%。虽然烤田期间烤田使土壤甲烷排放量增加了9.68%~145.94%,但重新淹水后经历烤田土壤较持续淹水土壤甲烷排放量减少了21.59%~54.45%。综合考虑烤田及重新淹水期间甲烷排放量,烤田使种稻土壤甲烷排放量减少了17.70%~43.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田 种稻土壤 甲烷排放通量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还田对稻田甲烷的减排效果 被引量:35
6
作者 蒋晨 麻培侠 +4 位作者 胡保国 赵海侠 方晓波 李松 任景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84-191,共8页
为探讨不同生物质炭类型、输入量、还田时间和还田深度等因素作用下的CH4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向稻田土壤中施用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稻秆炭、麦秆炭、竹炭),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室内观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生... 为探讨不同生物质炭类型、输入量、还田时间和还田深度等因素作用下的CH4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向稻田土壤中施用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稻秆炭、麦秆炭、竹炭),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室内观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输入后,对比空白处理,水稻产量显著性增加(P<0.05),其中竹炭处理每盆实粒质量高达18.12g,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增加水稻产量;竹炭施用后稻田土壤CH4排放通量(80mg/m2h)显著低于稻杆炭和麦杆炭处理(P<0.05),而稻杆炭和麦杆炭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空白处理(P<0.05),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有效减少CH4排放。CH4排放通量与生物质炭用量负相关,CH4的排放通量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逐渐增加而降低。同时,水稻移植前施用竹炭CH4排放通量(56.6mg/m2h)低于空白(96mg/m2h)及水稻成活前后(73.4和76.6mg/m2h),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变化相一致,说明生物质炭施用时间对稻田土壤CH4排放通量影响不大。此外,不同竹炭还田深度下的土壤CH4排放通量顺序为:中部输入(15cm处输入)<表层输入(5cm处输入)<深部输入(25cm处输入)<空白(不输入生物质炭),说明生物质炭中部输入更适用微生物生长和CH4气体减排。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苕溪流域稻田增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土壤 生物质炭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通量特征及主控因子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欢 刘梦云 +4 位作者 刘丽雯 赵国庆 张杰 张萌萌 李笑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37-947,共11页
土地利用转变会导致土壤微环境及生理生化过程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目前关于土地利用转变对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O_2,而对CH_4研究甚少。本文以黄土台塬为研究区,重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H_4... 土地利用转变会导致土壤微环境及生理生化过程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土壤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目前关于土地利用转变对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O_2,而对CH_4研究甚少。本文以黄土台塬为研究区,重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CH_4通量特征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明确其关键影响因子,为预测整个黄土台塬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提供基础数据。以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林场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4月—2016年3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灌混交林地、乔木林地和果园的CH_4通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含水量及全氮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平均通量差异显著(P<0.05),但表现相似的季节变化,呈现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特征。林地、园地、耕地土壤均为CH_4吸收汇,其吸收能力(平均值)为乔灌混交林(51.24μg·m^(-2)·h^(-1))>乔木林(44.80μg·m^(-2)·h^(-1))>灌木林(31.52μg·m^(-2)·h^(-1))>草地(25.89μg·m^(-2)·h^(-1))>果园(18.97μg·m^(-2)·h^(-1))>耕地(14.89μg·m^(-2)·h^(-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吸收与土壤温度、全氮和地表大气温度均呈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其土壤表层(0~20 cm)温度是6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H_4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总之,自然条件下的土壤CH_4吸收率明显高于农业土壤CH_4吸收率,耕地转变为林地后土壤的CH_4吸收能力增强,土壤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ch4通量 ch4 耕地 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宁河口桐花树红树林土壤CH_4动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勇 卢昌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2,共8页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长宁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树林下土壤的CH4动态?土壤CH4通量的滩面变化规律四季一致,平均值为0.56 mg·m-2·d-1,外滩?中滩和内滩的季节平均值分别为0.70,0.64和0.35 mg·m-2·d-1?冬季... 研究了海南东寨港长宁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树林下土壤的CH4动态?土壤CH4通量的滩面变化规律四季一致,平均值为0.56 mg·m-2·d-1,外滩?中滩和内滩的季节平均值分别为0.70,0.64和0.35 mg·m-2·d-1?冬季最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Ca2+,Mg2+?有机质?含盐总量和HCO-3对CH4产生率影响显著?所有季节滩面土壤CH4产生量平均值为2.83 mg·m-2·d-1,氧化量平均值为2.27 mg·m-2·d-1,传输率平均值为35.27%,浓度平均值为0.39 μmol·dm-3,库量平均值为6.18 m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红树林 长宁河口 土壤ch4动态 土壤ch4通量 海南 甲烷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滨海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蒙 吴明 +1 位作者 邵学新 盛宣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3-1009,共7页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裸滩湿地、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利用室内厌氧培养法测定了0-30 cm深度的土壤CH4产生潜力。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裸滩湿地表现为CH4的吸收... 2013年4—9月,利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湾裸滩湿地、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利用室内厌氧培养法测定了0-30 cm深度的土壤CH4产生潜力。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裸滩湿地表现为CH4的吸收源,CH4排放通量春季高、夏季低;海三棱藨草湿地、芦苇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表现为CH4的排放源,CH4排放通量均呈现夏季高、春秋季低的季节变化。平均CH4排放通量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1.589 mg/(m^2·h))〉芦苇湿地(0.722 mg/(m^2·h))〉海三棱藨草湿地(0.218 mg/(m^2·h))〉裸滩湿地(–0.068 mg/(m^2·h)),互花米草湿地各月CH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湿地。0-30 cm深度平均土壤CH4产生潜力表现为:互花米草湿地(0.050μg/(g·d)〉芦苇湿地(0.042μg/(g·d))〉裸滩湿地(0.030μg/(g·d)〉海三棱藨草湿地(0.027μg/(g·d)),互花米草湿地各土层CH4产生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湿地(除0-5 cm外)。裸滩湿地土壤CH4产生潜力没有明显的空间垂直变化趋势,CH4产生潜力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0-20 cm和5-10 cm土层。其他3类湿地0-5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大,土壤CH4产生潜力整体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海三棱藨草湿地和芦苇湿地5-1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互花米草湿地20-30 cm土层的CH4产生潜力最小。土壤p 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CH4排放通量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湿地 ch4排放通量 ch4产生潜力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莽山4种林型甲烷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强 沈燕 +1 位作者 韩天宇 勾蒙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4-111,共8页
以湖南省莽山地区4种典型森林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山地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4种森林类型土壤CH_4通量,比较其CH_4通量的动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4种森林类型甲烷通量总体上表现... 以湖南省莽山地区4种典型森林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山地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4种森林类型土壤CH_4通量,比较其CH_4通量的动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生长季,4种森林类型甲烷通量总体上表现为汇,其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10.290 9±9.900 5μg·m^(-2)h^(-1))>山地矮林(-14.175 8±11.559 0μg·m^(-2)h^(-1))>阔叶混交林(-17.115 5±11.074 8μg·m^(-2)h^(-1))>针阔混交林(-23.700 2±10.484 7μg·m^(-2)h^(-1));除针阔混交林外,甲烷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性,4种森林类型甲烷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甲烷通量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出现差异:山地矮林甲烷通量与土壤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常绿阔叶林甲烷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全氮显著正相关,其他两种森林类型甲烷通量均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是影响莽山地区甲烷通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对小叶章湿地CO_2、CH_4排放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万忠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5-468,共4页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水位波动将影响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变化,为了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水位梯度的生态响应,通过野外盆栽培养试验,设T1:-5 cm,T2:...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水位波动将影响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导致温室气体通量变化,为了明确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水位梯度的生态响应,通过野外盆栽培养试验,设T1:-5 cm,T2:0 cm,T3:5 cm,T4:10 cm 4种水位梯度,T1和T2模拟湿地非淹水的水分状况,T3和T4模拟淹水状况,研究了不同水位梯度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湿地CO2、CH4通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条件下,小叶章湿地系统CO2和CH4通量差异较大,-5 cm水位时小叶章湿地CO2通量为(643.35±61.89)mg.m-2.h-1,随着水位增加,CO2通量依次降低6.9%、12.1%、40.0%,且水位升高到10 cm时,小叶章湿地CO2排放量显著降低(P<0.05);而CH4通量则随水位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通量变化为(1.52±0.12)~(5.34±0.61)mg.m-2.h-1;水位对微生物活性影响显著,非淹水条件下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淀粉酶活性高于淹水土壤,且随着淹水位增加,微生物活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湿地 温室气体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志强 朱华武 +1 位作者 陈灿 黄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为进一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机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不同品种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对CH4和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根际土壤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CH4、N2O季平均排放... 为进一步揭示水稻根际土壤特性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机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不同品种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并对CH4和N2O排放通量与水稻根际土壤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CH4、N2O季平均排放通量间存在差异,变化范围分别为9.27~14.57 mg/(m2.h)、7.16~15.28μg/(m2.h);CH4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5 cm处土壤Eh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0~7、7~13、13~20处土壤溶液中CH4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N2O排放通量与7~13 cm处N2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H4、N2O排放通量与0~7、7~13、13~20 cm处土壤溶液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CH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2O与电导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因此,水稻根际土壤Eh、pH、电导率以及CH4浓度是影响CH4排放的重要因素,根际土壤pH与N2O排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ch4 N2O 排放通量 根际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秸秆还田和土地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广斌 马二登 +3 位作者 张晓艳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01-2505,共5页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3种土地管理方式下(种麦、休闲和淹水)秸秆施用(4800kg.hm-2和0)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P<0.05),但显著低于淹水混施和淹...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3种土地管理方式下(种麦、休闲和淹水)秸秆施用(4800kg.hm-2和0)对后续稻季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P<0.05),但显著低于淹水混施和淹水不施处理(P<0.05);淹水混施处理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淹水不施处理(P<0.05),而休闲混施和休闲不施处理、种麦混施和种麦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与5、10cm处土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Eh无显著相关性(P>0.05)。改冬季淹水和休闲稻田为种植小麦或在水稻移栽前对休闲稻田实施除草措施能显著减少稻田CH4排放量,是一种既增加农作物产量又能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H4排放的农业措施,具有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通量 秸秆还田 土地管理 土壤温度 农业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4种典型人工林土壤CO_2和CH_4通量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海防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2,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尾叶桉纯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p)、厚荚相思纯林(Acacia crassicarpa,ACp)、10个树种混交林(Tp)和30个树种混交林(THp)4种林型的土壤CO2和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尾叶桉纯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p)、厚荚相思纯林(Acacia crassicarpa,ACp)、10个树种混交林(Tp)和30个树种混交林(THp)4种林型的土壤CO2和CH4排放通量进行了原位测定,研究纯林和混交林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都是CO2的源,但对CH4而言,可能是源,也可能是汇。CO2和CH4排放通量季节波动幅度较大;4种林型土壤CO2和CH4通量在湿季均维持较高水平;峰值均出现在湿季,旱季则趋于降低,且相对稳定。由于EUp和ACp纯林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比混交林高,导致Eup(130.67 mg.m-2.h-1)和Acp(134.65 mg.m-2.h-1)土壤CO2通量显著高于Tp(111.39 mg.m-2.h-1)和THp(108.53 mg.m-2.h-1)。在4种林型中,尾叶桉和厚荚相思对土壤NO3-N和NH4-N快速吸收,土壤CH4排放通量较低。土壤温度、湿度、MBC、NO3-N和NH4-N都是影响土壤CO2和CH4通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CO2通量 ch4通量 纯林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亚男 聂文婷 +4 位作者 张水清 Muhammad Shaaban 吕昭琪 殷欣 林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34-1440,共7页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林地-15.44μg·m-2·h-1,茶园-1.49μg·m-2·h-1,菜地7.11μg·m-2·h-1;菜地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最高,茶园其次,林地最低,CH4年累积通量分别为0.52、-0.31和-1.46 kg·hm-2,菜地土壤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林地土壤是CH4的汇。茶园和菜地土壤CH4通量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CH4通量较高。林地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且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70%时,林地土壤才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菜地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硝态氮含量未呈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菜地 茶园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淹水稻田CH_4产生、氧化和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晓艳 张广斌 +3 位作者 纪洋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40-2545,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和室内培养试验连续一年研究了冬季淹水稻田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淹水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51 d(d表示淹水后天数),CH4...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田间原位观测和室内培养试验连续一年研究了冬季淹水稻田的CH4产生潜力、氧化潜力和排放通量,以探讨冬季淹水稻田CH4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51 d(d表示淹水后天数),CH4产生潜力逐渐增大,到251 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0~204 d,CH4氧化潜力变化较小,但到235 d急剧增至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0~169 d,稻田几乎没有CH4排放,192 d才开始有较明显的CH4排放,到230 d达最大值,为80.2 mg.m-2.h-1,随后逐渐减小,331 d出现一个CH4排放高峰。全观测期内CH4排放量为69.9 g.m-2,其中非水稻生长期排放6.7 g.m-2,占总量的9.5%。全观测期内CH4产生潜力与土温及土壤Eh均无显著相关性;全观测期内CH4氧化潜力与土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生长期CH4氧化潜力与土壤中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观测期内稻田CH4排放与土温和CH4产生潜力两个因素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产生潜力 ch4氧化潜力 ch4排放通量 冬季淹水稻田 土温 土壤E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更施肥管理对不同肥力水稻土CH_4排放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薇薇 尹力初 +1 位作者 张蕾 王泽浩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71-75,共5页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原有定位试验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将其中一部分处理变更施肥,得到两种新处理:常量有机肥改为化肥(N-C)、化肥改为常量有机肥(C-N),及两种原有处理:化肥(CF)、常量有机肥(NOM),共4个处理。通过观测一年水稻...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原有定位试验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将其中一部分处理变更施肥,得到两种新处理:常量有机肥改为化肥(N-C)、化肥改为常量有机肥(C-N),及两种原有处理:化肥(CF)、常量有机肥(NOM),共4个处理。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的CH4排放通量,研究后续施肥对不同肥力水稻土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CH4排放量,而化肥对CH4排放影响甚小;在不同有机碳水平的水稻土上施用等量相同肥料,有机碳含量高的水稻土更有利于CH4的产生;CH4季节排放与温度有显著相关性,但与水层深度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变更施肥 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碳和土壤有机碳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薇薇 尹力初 +1 位作者 张蕾 张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0,共7页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化肥处理变更为有机肥处理(或反之),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甲烷(CH_4)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探讨不同肥力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化肥处理变更为有机肥处理(或反之),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甲烷(CH_4)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探讨不同肥力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田间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化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水稻土全年CH_4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1.73~4.72和35.09~86.60 g·m^(-2)。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提高。外源有机碳的输入量是田间土壤CH_4年排放量的决定性因素,外源有机碳输入量(x)与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满足直线方程:y=0.087 7 x+3.265 7(R^2=0.965 9,n=21)。土壤有机碳同样也是影响稻田CH_4排放的因素,在不同有机碳水平的水稻土上施用等量相同化肥或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水稻土都更有利于CH_4的产生。单施化肥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最主要碳源是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含量(x)和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的指数方程:y=0.162 4 e^(0.162 2 x)(R^2=0.940 6,n=9)。有机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CH_4,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高量有机肥比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高0.65%,等量相同有机肥但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无显著差异;同样,土壤有机碳也可促进有机物料碳分解释放CH_4,在常量有机肥或高量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者比低者的有机物料碳分解比率分别多出3.57%和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变更施肥 有机物料碳 土壤有机碳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3种林分土壤CH_4日通量变化规律研究
19
作者 沈燕 张宇鸿 +3 位作者 凌威 黄志宏 张强 王瑶 《森林工程》 2016年第3期21-26,共6页
本研究以亚热带人工林杉木纯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林分土壤CH_4通量的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都有吸收与排放CH_4,日变化都是多... 本研究以亚热带人工林杉木纯林、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混交林、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林分土壤CH_4通量的日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分土壤CH_4通量日变化都有吸收与排放CH_4,日变化都是多波峰曲线图形;杉木纯林土壤CH_4的排放和吸收都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呈现一定规律;马尾松+石栎混交林土壤CH_4通量变化,白天表现为大气CH_4的源,林地向大气排放CH_4,晚上表现为大气CH_4的汇,林地吸收大气中的CH_4;青冈+石栎混交林土壤CH_4的排放与吸收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土壤平均CH_4的通量为:杉木纯林(83.67±7.84μg/m^2·h)>马尾松+石栎混交林(20.25±2.19μg/m^2·h)>青冈+石栎混交林(9.56±8.37μ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 ch4的排放和吸收 ch4通量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华北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锟 李发东 +1 位作者 涂纯 李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1-699,共9页
为研究增温效应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和机制,选择华北平原的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当地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设计翻耕增温(CTW)处理和翻耕不增温(CTN)对照开展多年增温试验。2014年10月出苗期至... 为研究增温效应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和机制,选择华北平原的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当地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设计翻耕增温(CTW)处理和翻耕不增温(CTN)对照开展多年增温试验。2014年10月出苗期至2015年12月冬小麦越冬期持续增温,2016年初至2016年9月增温设备因故障关闭。结果显示,2014—2015年,冬小麦期土壤温度显著增加1.31℃(P<0.05),夏玉米期土壤温度升高0.71℃(P>0.05),而全年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值对增温无显著响应,仅越冬期土壤含水量增加明显。两年期内,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O2累积排放达20.35%,以3月和5月差异表现最为明显。2014—2016年冬小麦季,CTW、CTN处理的年均CH4累积吸收量分别为1641.2、2185.7 g·hm^-2,增温抑制冬小麦季CH4吸收,但对夏玉米季CH4通量无显著作用。冬小麦季增温降低CTW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值达26.55%,而微生物生物量氮仅个别施肥和灌溉月份对增温响应显著。两年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季CTW、CTN地上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2.19、16.33 mg·hm^-2和16.41、21.18 mg·hm^-2,表明增温降低了地上作物生物量。研究表明,长期增温显著抑制小麦季土壤CO2释放和CH4吸收,但玉米期碳排放和吸收的响应相对较弱。增温条件下,土壤水热条件和生物量依然是限制土壤碳通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翻耕农田 土壤 CO2通量 ch4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