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rous silicon/carbon composites as an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1
作者 TIAN Zhen-yu WANG Ya-fei +7 位作者 QIN Xin Shaislamov Ulugbek Hojamberdiev Mirabbos ZHENG Tong-hui DONG Shuo ZHANG Xing-hao KONG De-bin ZHI Lin-jie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2-1002,共11页
Silicon anodes are promising for us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However,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severely limited by their large volume expansion leading to irreversible material fracture and electrical disconnect... Silicon anodes are promising for use in lithium-ion batteries.However,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severely limited by their large volume expansion leading to irreversible material fracture and electrical disconnects.This study proposes a new top-down strategy for preparing microsize porous silicon and introduces polyacrylonitrile(PAN)for a nitrogen-doped carbon coating,which is designed to maintain the internal pore volume and lower the expansion of the anode during lithiation and delithiation.We then explore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PAN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electrode.After treatment at 400℃,the PAN coating retains a high nitrogen content of 11.35 at%,confirming the presence of C—N and C—O bonds that improve the ionic-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This treatment not only results in a more intact carbon layer structure,but also introduces carbon defects,and produces a material that has remarkable stable cycling even at high rates.When cycled at 4 A g^(-1),the anode had a specific capacity of 857.6 mAh g^(-1) even after 200 cycles,demonstrating great potential for high-capacity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silicon Lithium-ion batteries POLYACRYLONITRIL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of porous silicon microsphere composite with metal modification and carbon coating
2
作者 XU Zeyu LU Tongzhou +1 位作者 SHAO Haibo WANG Jianming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5-2008,共14页
This work adopts a multi⁃step etching⁃heat treatment strategy to prepare porous silicon microsphere com⁃posite with Sb⁃Sn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carbon coating(pSi/Sb⁃Sn@C),using industrial grade SiAl alloy micro⁃sp... This work adopts a multi⁃step etching⁃heat treatment strategy to prepare porous silicon microsphere com⁃posite with Sb⁃Sn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carbon coating(pSi/Sb⁃Sn@C),using industrial grade SiAl alloy micro⁃spheres as a precursor.pSi/Sb⁃Sn@C had a 3D structure with bimetallic(Sb⁃Sn)modified porous silicon micro⁃spheres(pSi/Sb⁃Sn)as the core and carbon coating as the shell.Carbon shells can improve the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of porous silicon microspheres,which is beneficial for obtaining a stabl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film.The 3D porous core promotes the diffusion of lithium ions,increases the intercalation/delithia⁃tion active sites,and buffers the volume expansion during the intercalation process.The introduction of active met⁃als(Sb⁃Sn)can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and contribute to a certain amount of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Due to its uniqu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pSi/Sb⁃Sn@C showed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247.4 mAh·g^(-1) after 30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A·g^(-1),demonstrating excellent rate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and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cycling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based anode porous structure metallic deposition carbon coating electrochemical lithium sto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模板法制备铜纳米颗粒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绍元 马文会 +3 位作者 周阳 陈秀华 王燕凤 吴兴惠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81-1585,共5页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对其进行超声后处理.以PS为模板采用一步浸渍沉积法制备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铜纳米颗粒,并研究沉积时间对纳米颗粒形状、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PS超声后处理并未造成其物理和化学结... 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对其进行超声后处理.以PS为模板采用一步浸渍沉积法制备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铜纳米颗粒,并研究沉积时间对纳米颗粒形状、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PS超声后处理并未造成其物理和化学结构的破坏,大量的硅氢键(SiH x)和蜂窝状多孔结构(直径150 nm左右)分别为纳米铜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还原剂和场所;沉积时间对铜纳米颗粒形貌具有重要影响,当沉积时间为40 s时得到形状和尺寸较为均匀的铜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ps)模板 浸渍沉积 铜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阳极氧化多孔硅技术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松岩 蔡贝妮 +1 位作者 黄燕华 蔡加法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66,共6页
在适当条件下氧化多孔硅是提高多孔硅发光强度的良好途径,提出了一种新型阳极氧化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所涉及的阳极氧化条件。采用含CH3CSNH2的HF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对初始多孔硅进行了湿法阳极氧化,发现氧化使多孔硅光致发光性质得到... 在适当条件下氧化多孔硅是提高多孔硅发光强度的良好途径,提出了一种新型阳极氧化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所涉及的阳极氧化条件。采用含CH3CSNH2的HF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对初始多孔硅进行了湿法阳极氧化,发现氧化使多孔硅光致发光性质得到极大改善,进而研究了氧化电流、氧化温度、氧化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对氧化多孔硅光致发光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合理解释。实验发现,在1mA,10min,60℃的氧化条件下,采用阳极氧化技术使多孔硅发光强度增强了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ps) 湿法氧化 光致发光(P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湿度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许媛媛 何金田 +1 位作者 李新建 陈渝仁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8,共4页
综述了湿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多孔硅湿度传感器的感湿机理,介绍了几种多孔硅湿度传感器的制作工艺及结构,并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对多孔硅湿度传感器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多孔硅 湿度传感器 湿敏元件 制作工艺 感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腐蚀铁钝化多孔硅的湿敏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媛媛 何金田 +2 位作者 李新建 陈渝仁 胡行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3,共3页
采用水热腐蚀铁钝化法在单晶硅片上生长铁钝化多孔硅(IPS)薄膜,以IPS为感湿介质制成湿敏元件。在不同湿度环境以及测试频率下,测出其电容值,得到了IPS的湿敏特性曲线。研究发现,当相对湿度从11%RH逐渐增加到95%RH的过程中,在测试频率为1... 采用水热腐蚀铁钝化法在单晶硅片上生长铁钝化多孔硅(IPS)薄膜,以IPS为感湿介质制成湿敏元件。在不同湿度环境以及测试频率下,测出其电容值,得到了IPS的湿敏特性曲线。研究发现,当相对湿度从11%RH逐渐增加到95%RH的过程中,在测试频率为100Hz时,IPS湿敏元件的电容值增大幅度达1500%,电容响应时间在升湿过程和脱湿过程分别为15s和5s,并且IPS湿敏元件的温度系数在15℃到35℃的范围内较小。结果表明:IPS湿敏元件的特性包括灵敏度、响应时间以及温度系数等均优于多孔硅(PS)湿敏元件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腐蚀 铁钝化 多孔硅 湿敏特性 响应时间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光 何金田 +1 位作者 李新建 梁二军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9,12,共4页
介绍了多孔硅气体传感器的原理和优点,综述了多孔硅气体传感器测量氮氧化物和几种有机气体的机理、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展望了多孔硅气体传感器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多孔硅 气体传感器 灵敏度 稳定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荧光谱双峰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松岩 何国荣 +3 位作者 陈小红 韩建军 林爱清 陈丽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5,共4页
采用阳极腐蚀法制备了多孔硅 (PS) ,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照片对其表面和结构做了分析 ,观察到多孔硅纳米尺寸的微结构 ;并进行了多孔硅层 (PSL )的光致发光谱 (PL)测量 ,观察到PL谱峰的”蓝移”和双峰现象 ,符合量子尺寸效应和发光中... 采用阳极腐蚀法制备了多孔硅 (PS) ,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照片对其表面和结构做了分析 ,观察到多孔硅纳米尺寸的微结构 ;并进行了多孔硅层 (PSL )的光致发光谱 (PL)测量 ,观察到PL谱峰的”蓝移”和双峰现象 ,符合量子尺寸效应和发光中心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红外吸收谱 量子效应 蓝移 微结构 荧光光谱 双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的微结构和发光机制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军 康建勋 +1 位作者 陈飞明 胥爱军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38-41,共4页
阐述了多孔硅微结构及主要发光机制,并讨论了微结构研究与发光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制备及后处理工艺,纯化表面成分及状态。
关键词 多孔硅 发光机制 光致发光 量子限制效应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腔光学晶体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莎 时喜喜 蔡林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共4页
多孔硅(PS)与多孔硅微腔晶体(PSM)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微电子相容性、滤过性、纳米微孔生长可控性及大的比表面积为生物信号传感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已制备成多种生物传感器应用于血液,细菌,病毒,DNA等的快速检... 多孔硅(PS)与多孔硅微腔晶体(PSM)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微电子相容性、滤过性、纳米微孔生长可控性及大的比表面积为生物信号传感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已制备成多种生物传感器应用于血液,细菌,病毒,DNA等的快速检测中。在分析了PS与PSM的结构和性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PS与PSM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开发微型芯片、集成器件和市场化产品将是PS与PSM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多孔硅 多孔硅微腔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制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索春光 陈伟平 刘晓为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8-120,共3页
为了进一步简化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μDMFC)系统,便于电池批量生产,采用MEMS技术制作μDMFC。电池的制作包括传统的MEMS工艺,如,氧化、光刻、湿法刻蚀、硅—玻璃键合等方法,还包括一种新的催化电极制备方法,即采用硅片阳极氧化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简化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μDMFC)系统,便于电池批量生产,采用MEMS技术制作μDMFC。电池的制作包括传统的MEMS工艺,如,氧化、光刻、湿法刻蚀、硅—玻璃键合等方法,还包括一种新的催化电极制备方法,即采用硅片阳极氧化的方法。首先,制得多孔硅(PS)作为催化电极的基底,然后,采用化学镀法分别在PS上沉积出Pt阴极催化电极和Pt-Ru阳极催化电极。PS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化学镀的催化剂层拥有不连续的三维结构,能显著增加催化剂的活性面积,同时,化学镀液中贵金属的利用率高达95%,可以有效地节约贵金属用量。研究中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对催化剂层的形貌和成分等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微电子机械系统 多孔硅 化学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发光二极管的载流子传输特性研究
12
作者 倪梦莹 李清山 +2 位作者 李媛媛 王会新 曹小龙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8-312,共5页
制备Al/多孔硅/c Si/Al结构的多孔硅发光二极管,利用其I V特性关系,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其I V特性的变化,结合多孔硅的特殊微结构及性质,分析了多孔硅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的产生和传输过程;通过比较其发光猝灭前后I V特性的变化,解释了发光... 制备Al/多孔硅/c Si/Al结构的多孔硅发光二极管,利用其I V特性关系,以及在不同温度下其I V特性的变化,结合多孔硅的特殊微结构及性质,分析了多孔硅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的产生和传输过程;通过比较其发光猝灭前后I V特性的变化,解释了发光猝灭的原因。提出了如果在低电场下能够实现大量载流子在限制性Si微粒中复合,是提高多孔硅电致发光效率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多孔硅 I-V特性 电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湿法钝化多孔硅的方法
13
作者 黄燕华 陈松岩 蔡贝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334-337,共4页
采用硫代乙酰胺的HF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对初始多孔硅进行钝化处理,改善了多孔硅表面结构并提高了发光强度.同时研究了钝化电流,钝化温度和钝化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对钝化多孔硅光致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发现,在60℃恒温下,对样品通电流1mA/c... 采用硫代乙酰胺的HF酸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对初始多孔硅进行钝化处理,改善了多孔硅表面结构并提高了发光强度.同时研究了钝化电流,钝化温度和钝化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对钝化多孔硅光致发光强度的影响.实验发现,在60℃恒温下,对样品通电流1mA/cm2,进行10min的钝化处理可以获得最强的光致发光,发光强度比初始样品发光强度增强了一个数量级.另外,通过傅立叶红外吸收谱(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探讨了钝化处理使得多孔硅发光强度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发光强度 湿法 钝化处理 硫代乙酰胺 红外吸收谱 表面结构 钝化时间 钝化温度 测试分析 光致发光 实验发现 氧化剂 水溶液 HF酸 傅立叶 数量级 强度比 电流 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湿敏元件的频率特性
14
作者 杨光 何金田 +1 位作者 李新建 梁二军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
用多孔硅作为湿敏元件, 室温下在20Hz^100kHz频率范围,湿度从11%RH升至95%RH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测试频率对多孔硅湿敏元件有较大影响,低频范围测量灵敏度高;高频范围效果不佳。讨论了频率影响的机理,其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一致。
关键词 多孔硅 湿度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沉积n型多孔硅表面钝化及其发光性能
15
作者 宋晓岚 张颖 +2 位作者 黄书涛 张铭婉 喻振兴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569-3573,共5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Al方法钝化用脉冲电化学腐蚀制备的n型多孔硅(n-type porous silicon,n-PS)表面以改善其发光性能和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及在室温于500~700 nm范围内荧光光谱研究n-PS表面Al钝化后... 采用电化学沉积Al方法钝化用脉冲电化学腐蚀制备的n型多孔硅(n-type porous silicon,n-PS)表面以改善其发光性能和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及在室温于500~700 nm范围内荧光光谱研究n-PS表面Al钝化后的表面结构、形貌及光致发光性能(PL),探讨Al在n-PS表面的钝化作用,并通过改变电压和时间研究钝化条件对PL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硅经Al钝化后其表面结构显得更加致密均匀;与钝化前相比,其发光强度加强,约为钝化前的2倍,且分别在钝化电压为18 V及钝化时间为60 min或钝化电压为25 V及钝化时间为30 min左右时,其发光强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型多孔硅 Al沉积 表面钝化 光致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甲苯悬浮体系电泳沉积的研究
16
作者 张华 李怀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29,37,共4页
用电阻率为 80~ 10 0Ω· cm的 n型硅基底制备了多孔硅 (PS) ,将其用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分散到甲苯中制成稳定的悬浮体系。发现该体系中的多孔硅微粒可以在电场下作定向的电泳迁移 ,在正极上形成良好的沉积层。实验发现甲苯悬浮体系... 用电阻率为 80~ 10 0Ω· cm的 n型硅基底制备了多孔硅 (PS) ,将其用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分散到甲苯中制成稳定的悬浮体系。发现该体系中的多孔硅微粒可以在电场下作定向的电泳迁移 ,在正极上形成良好的沉积层。实验发现甲苯悬浮体系的荧光强度与浓度成良好的线性的关系 ,并测定了电泳沉积过程中甲苯分散体系的荧光强度与电泳沉积时间和外加电场强度的关系。用扫描电镜 (SEM)对不同条件下得到的多孔硅沉积层及原生多孔硅作了形貌观察比较。用 X光电子能谱 (XPS)和红外透射光谱对原生多孔硅和多孔硅沉积层进行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 ,多孔硅的电泳沉积可以用于微粒的可控组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硅 甲苯悬浮体系 电泳沉积 荧光 半导体材料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Si-NPA复合纳米体系的SERS增强能力研究
17
作者 富笑男 李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1-793,共3页
利用具有准周期结构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rous pillar array,Si-NPA)为衬底使用浸渍法制备优化Au/Si-NPA活性基底。并利用最优化制备的Au/Si-NPA活性基底对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进行探测,研究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 利用具有准周期结构的硅纳米孔柱阵列(silicon nanoprous pillar array,Si-NPA)为衬底使用浸渍法制备优化Au/Si-NPA活性基底。并利用最优化制备的Au/Si-NPA活性基底对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进行探测,研究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光谱并对其增强原理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多孔硅 硅纳米孔柱阵列 浸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生产技术现状 被引量:1
18
作者 辛世煊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12-320,共9页
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是目前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以及高热稳定性的人造纤维。其生产技术发展经历了从高含氧量到超低含氧量,从微量元素掺杂到多种元素掺杂复合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几个关键技术阶段。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生产的4个... 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是目前具有最高比强度和最高比模量,以及高热稳定性的人造纤维。其生产技术发展经历了从高含氧量到超低含氧量,从微量元素掺杂到多种元素掺杂复合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几个关键技术阶段。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生产的4个关键技术工艺过程包括:有机硅烷小分子单体经化学或催化聚合形成有机聚硅烷(Polysilanes,PS)的聚合过程;PS的粘溶液或熔浆在惰性气氛中机械纺丝制造PS原丝的工艺过程;PS原丝经过在惰性化学气氛中控温化学转化形成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s,PCS)纤维及同时发生交联的热化学转化过程;PCS纤维在惰性以及/或者反应性气氛中高温热交联结晶化形成终烧碳化硅纤维的高温热化学转化过程。熟悉并完全掌握每一个工艺过程的技术关键,才能有效选择合适的工艺及生产装备,生产出高强度高模量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为我国航空航天以及高端制造业提供高品质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碳化硅(β-SiC) 连续碳化硅长丝纤维(SiCF) 聚硅烷(ps) 聚碳硅烷(PCS) 高温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1994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化工部合成树脂及塑料工业信息总站<塑料工业>编辑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0,共18页
介绍1993~1994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提供了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原苏联、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生产国及亚洲、西欧(包括共同市场国家和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士和瑞典)、东欧、北美、中南美、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域的塑料材料产... 介绍1993~1994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提供了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原苏联、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生产国及亚洲、西欧(包括共同市场国家和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士和瑞典)、东欧、北美、中南美、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域的塑料材料产量.按通用热塑性树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和聚氯乙烯)、工程塑料(包括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聚甲醛和改性PPO/PPE)、热固性树脂(包括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和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包括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砜、聚醚醚酮和聚芳酯)和硅树脂、丙烯酸树脂等.对塑料材料产量和消费、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延伸等进展作了详尽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工业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199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
20
作者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Station of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 Industry,the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22,共22页
介绍1992~199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提供了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原苏联、法国、意大利、英国等生产国及亚洲、西欧(全部共同市场国家加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士和瑞典)、东欧、北美、中南美、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域的塑料材料产量.按... 介绍1992~1993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提供了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原苏联、法国、意大利、英国等生产国及亚洲、西欧(全部共同市场国家加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士和瑞典)、东欧、北美、中南美、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域的塑料材料产量.按通用热塑性树脂(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ABS和聚氯乙烯)、工程塑料(包括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聚甲醛和改性PPO/PPE)、热固性树脂(包括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和环氧树脂)、特种工程塑料(包括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巩、聚醚醚团和聚芳酯)和其他(包括氟树脂、硅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对塑料材料产量和消费、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延伸等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丙烯 塑料工业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