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传统聚落健康评价
1
作者 胡最 肖爱华 刘沛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针对当前缺乏从文化因子传承角度分析和评判传统聚落景观的健康状态(保存特征)现象,该文借鉴健康评价的思路,结合景观基因理论提出传统聚落健康评价的概念和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权重值输入SPSSAU中,利用AHP进行一致性... 针对当前缺乏从文化因子传承角度分析和评判传统聚落景观的健康状态(保存特征)现象,该文借鉴健康评价的思路,结合景观基因理论提出传统聚落健康评价的概念和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权重值输入SPSSAU中,利用AHP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湘南地区传统聚落进行总体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湘南地区的37个传统聚落中,Ⅲ级(较差)、Ⅱ级(一般)、Ⅰ级(良好)健康聚落分别有7个、16个、14个,自然环境、旅游开发、建筑历史和管理机制是影响传统聚落健康的四大因素,传统聚落健康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结果相吻合,所构建的传统聚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开展全国传统聚落连片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健康评价 景观基因 AHP 熵权法 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高效农业+文旅融合”的椰林莲花梯田生态规划与建设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武昌 熊海鹰 +1 位作者 穆洪军 荣渝虹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的椰林莲花梯田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突破传统梯田较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以椰林为上层空间,睡莲池为下层种植界面,并结合畜禽渔业,充分利用了地理资源、丰富了生物物种多样性,使土壤、水等环境资源与植物、动物得到良性...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的椰林莲花梯田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突破传统梯田较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以椰林为上层空间,睡莲池为下层种植界面,并结合畜禽渔业,充分利用了地理资源、丰富了生物物种多样性,使土壤、水等环境资源与植物、动物得到良性的循环互动,形成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研学、热带农林经济的相互渗透和促进,创新梯田模式发展的新思路,以为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生态服务功能 高效农林经济 梯田 椰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Ripley's K-function的多尺度景观格局分析——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东菊 左平 邹欣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03-2711,共9页
以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影像为例,首次尝试使用加权Ripley's K-function的多尺度格局分析方法,计算了20年来景观异质性在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趋势。通过对研究区的样带划分以及景观类型的点状化处理,... 以1987,1992,1997,2002,2007年的遥感影像为例,首次尝试使用加权Ripley's K-function的多尺度格局分析方法,计算了20年来景观异质性在江苏盐城滨海湿地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趋势。通过对研究区的样带划分以及景观类型的点状化处理,建立滨海湿地样带图层和1987—2007年间各类型景观的点格局数据库,从而分析滨海湿地不同类型景观的空间聚集特征变化。基于加权Ripley's K-function的计算表明,在各级空间尺度和时间变化上,各类型湿地的斑块都呈现出空间聚集分布状态,且1987年以来,不同湿地类型的聚集空间特征尺度和空间分布强度均出现了大幅的增减变化,除互花米草滩之外的自然湿地的聚集空间特征尺度和强度都有明显下降甚至少到无法被检测到,而人工湿地却呈现聚集特征尺度和强度的双增长,且该聚集程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分析表明,既考虑样点的空间位置信息又考虑样点分布范围的加权Ripley's K-function方法能很好地表征湿地景观在多尺度上的变异,且与传统空间景观指数等分析方法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滨海湿地 景观空间格局 多尺度空间聚集分析 加权Ripley’s K-function 空间特征尺度 空间分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4
作者 胡韵哲 张学霞 +3 位作者 张晓杰 杨锐 穆微 余新晓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判读年产水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湿地景观演变函数重点分析了不同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下产水量的变化特征,并解析年产水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83.62 m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能力各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利用地(601.63mm)>建设用地(488.74 mm)>草地(192.85 mm)>耕地(188.30 mm)>湿地(122.67 mm)>林地(108.64 mm),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98×10^(8)m^(3),其中草地贡献了产水总量的75.63%。全区域产水量呈现“西高—北低—边缘高—中心低”的分布格局。(2)近21年研究区年产水总量增长率达2.48×10^(8)m^(3)/a,其中68.40%的区域年产水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中稳定型(39.75%)和恢复型(34.38%)面积占比最大,恢复型湿地对产水量的提升贡献较大,稳定型湿地有助于维持产水功能,退化型仅占25.41%。(3)区域产水量的空间格局主要受降水量和蒸散量驱动,同时受到根系深度、海拔以及植物可利用含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若尔盖高原的产水能力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起主导作用,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时空变化 InVEST模型 景观演变函数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绿地生态位及其与城市功能空间的关联性演化特征——以南京为例
5
作者 夏莹欣 吴殿鸣 邵大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存在空间占有及利用的关联,相关特征与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引入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总体和类型间联结性模型,结合POI、土地利用数据,探究2012、2016和2020年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占有与利用特... 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存在空间占有及利用的关联,相关特征与演化规律仍有待揭示。引入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总体和类型间联结性模型,结合POI、土地利用数据,探究2012、2016和2020年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空间占有与利用特征,揭示二者关联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生态位宽度呈缩减趋势,与城市各功能空间差异显著;2)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整体呈显著正联结,空间格局渐趋稳定,但其与各类型呈不显著联结,稳定性有待提高;3)公园绿地与城市各功能空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空间利用的分化程度渐趋提高,均由正联结向负联结转化,关联度呈商服>公共服务>交通>居住>工业生产空间的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关系理论体系,为存量更新中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城市功能空间 生态位 关联性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地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敏 汤崇军 +1 位作者 伍冰晨 常婷婷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24,共12页
[目的]探究景观格局对赣南地区小流域水源涵养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小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赣南地区1030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计算各小流域的水源涵养量,运用Fragstats 4.3软件,获取林地覆盖度... [目的]探究景观格局对赣南地区小流域水源涵养量的影响,为该地区小流域景观格局优化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赣南地区1030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计算各小流域的水源涵养量,运用Fragstats 4.3软件,获取林地覆盖度(FCR)、斑块数量(NP)、边界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CI)、蔓延度指数(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标(SHDI)等景观格局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小流域景观指数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结果]①景观格局指数中,FCR,AREA_MN和CONTAG与水源涵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LCI、NP,ED和SHDI与水源涵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②根据水源涵养量对FCR和LCI的响应曲面,当LCI<0.218,FCR>80.65%时,小流域的水源涵养量随着FCR的增加和LCI的减小而缓慢提升;当LCI>0.272,FCR<58.82%时,小流域的水源涵养量随着FCR的增加和LCI的减小显著增长。③在降水净输入量低(463~607 mm),地形指数高(19~24)的小流域类型和降水净输入量适中(607~751 mm)且地形指数低(12~19)的小流域类型中,水源涵养量对FCR和LCI的响应较弱。[结论]通过调整林地占比和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可提升小流域水源涵养量,但提升幅度与小流域的地形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景观格局 小流域 赣南地区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健康评价——以广东云勇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7
作者 李可见 赵庆 +3 位作者 罗皓 张凌宇 谢进金 吴晓君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4期23-34,共12页
为实现城郊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保护和休闲游憩服务双重目标,文章以广东云勇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QuickBird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开展景观类型与景观功能分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网格分析法(采样单元为33 m×33 m)和空间插值... 为实现城郊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保护和休闲游憩服务双重目标,文章以广东云勇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QuickBird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开展景观类型与景观功能分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网格分析法(采样单元为33 m×33 m)和空间插值法分析功能特征下景观健康的空间分布,通过ArcGIS软件分析景观健康影响因素的阈值区间。结果表明,1)公园景观的“非常差”与“较差”健康等级的区域呈面状分布(占比93.40%~98.81%),“非常好”与“较好”等级主要呈块状、点状分布在园区西北部(占比0.18%~2.53%)。2)公园生态保护与游憩利用功能景观的不同健康等级面积比有差别,其中生态保护功能景观的“非常好”与“较好”健康等级的面积比高于游憩利用功能景观同等级比值的2.13%。3)随着景观健康等级升高,森林与非森林景观面积比、数量比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当面积比值范围为0.39~0.54,数量比值为1.5,综合功能景观的健康等级最高。为提升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观健康水平,建议甄别生态保护和游憩利用功能的独立区与叠合区,实施差异化的保护利用,并采取功能协同设计,加强生态保护和游憩利用功能之间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森林公园 景观健康 网格分析 景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退耕草地生物结皮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
8
作者 吉静怡 赵允格 +2 位作者 王闪闪 黄琬雲 张万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4-1453,共10页
生物结皮是旱区景观的重要成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生态功能。然而,已有研究中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以定性描述为主,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评估。以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封禁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图像处理... 生物结皮是旱区景观的重要成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其生态功能。然而,已有研究中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以定性描述为主,限制了对其生态功能的评估。以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封禁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图像处理,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量化生物结皮的分布格局,明确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景观格局指数能够精确地量化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黄土高原200-550 mm降水量带退耕草地的生物结皮盖度变化于47%-73%,不同降水量带间生物结皮盖度差异显著。其中,200-250 mm降水量带生物结皮平均盖度(73%)显著高于250-550 mm(52%)。2)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分布模式不同。从200至550 mm,生物结皮的分布模式由基底转变为基底或斑块共存模式,再进一步转变为斑块模式。3)生物结皮斑块特征在不同降水量带间差异显著。降水量从200-250 mm增至250-500 mm,生物结皮斑块数量增加3倍,最大和平均斑块面积降低42%和49%,斑块形状趋于复杂,450-500 mm降水量带生物结皮斑块接近圆形。4)生物结皮分布格局在不同降水量带差异显著。斑块长度随降水量增大而增加,破碎加剧。本文首次量化揭示了黄土高原不同降水量带生物结皮的斑块特征和分布格局,为准确评估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降水梯度 生态功能 景观格局 空间特征 环境因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动式景观视角的植物景观设计——以头屯河五家渠段绿地改造项目为例
9
作者 杨倩文 母俊景 +1 位作者 王璐 王策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167-175,共9页
互动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交互的设计理念,结合头屯河五家渠段绿地改造项目,在以人为本、多感官互动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互动感知策略、参与性设计策略、空间层次设计策略、适应性设计策略,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设置互动景观... 互动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交互的设计理念,结合头屯河五家渠段绿地改造项目,在以人为本、多感官互动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互动感知策略、参与性设计策略、空间层次设计策略、适应性设计策略,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设置互动景观节点、优化互动空间、总结空间优化要点等途径,打造了全方位的互动性植物景观,以此实践并讨论互动式景观视角下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式景观 植物种类 感官互动 绿地改造 功能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景观多样性对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李生梅 杨路遥 +7 位作者 齐雯潇 高如意 沈其瑜 王子滢 武胜男 李耀琪 董世魁 李周园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3-3369,共17页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高海拔牧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青藏高原跨经纬度带开展草地植物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计算采样地月均气温和...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和高海拔牧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在青藏高原跨经纬度带开展草地植物群落调查和采样,测度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计算采样地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气候因子的多年均值、多年变化速率和变异系数,同时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分析在不同环境梯度下草地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其关系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藏南部和纳木错附近的暖干化趋势明显,西藏纳木错附近沼泽草甸降水波动变异性较大、青海东南部高寒草原气温波动变异性较大,祁连山林草过渡带山地草甸景观多样性在采样点中最高;(2)群落植物株高和单株平均叶盖度对气候因子和景观多样性的响应相一致,但前者从统计结果来看更加敏感,气候因子变异性与株高和叶盖度均呈负相关、景观多样性高的地点其株高和叶盖度更大;(3)气候因子变异性高的地点功能多样性以及群落加权平均株高和叶盖度都更小,即气候环境的不稳定将降低多样性水平,气候因子变化速率越大群落功能多样性水平更高,反映了草地植物群落在加速变化环境中通过多样化物种功能性状构成以趋于稳定化的适应过程;(4)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反映了草地景观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积累有促进作用;(5)大多数植物多样性指标均与群落生物量成正比,验证了草地多样性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为揭示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和景观背景下草地植物多样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青藏高原草地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因子 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11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洞类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划研究——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
12
作者 郑素梅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219-223,230,共6页
功能分区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环节,对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具有决定性作用。旨在构建岩洞类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协同的分区框架,以期为同类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科学范式。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整合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景源评... 功能分区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环节,对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具有决定性作用。旨在构建岩洞类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协同的分区框架,以期为同类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科学范式。以蟠龙洞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整合生态敏感性分析与景源评价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岩洞类风景名胜区的“双维度-五分区”功能区划框架。基于风景资源类型学特征、生态敏感性空间异质性及景源等级分布规律,将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并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研究表明:基于景源等级与生态敏感性分区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平衡保护与开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岩洞景观 功能分区 生态敏感性 景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山县龙牙峡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研究
13
作者 徐小美 柳皎林 肖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53-56,共4页
城郊森林公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集游览、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科学规划与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研究以广东阳山县龙牙峡县级森林公园为例,分析其主题定位与规划原则,并探讨了功能分区、景区建设、植物景观等方面的规... 城郊森林公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是集游览、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科学规划与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研究以广东阳山县龙牙峡县级森林公园为例,分析其主题定位与规划原则,并探讨了功能分区、景区建设、植物景观等方面的规划要点。研究区主题定位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休闲游憩及科普宣传教育;遵循保护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与合理利用、优化布局与分步实施等原则。基于主题明确和原则要求,提出以下规划要点:科学划分功能分区,主要分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等4个区域,景点分为云影丛林区、崇岭揽胜区等5个景区;精心打造植物景观,进行松林、桉树林、果树林等林相改造;优化升级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改造车行道、建设相应的游览步道和登山道;按照不同景点动线合理组织游览路线;结合其自身资源特点进行土地利用与社区发展规划。本文为同类型森林公园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森林公园 景观资源 总体规划 功能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工学院功能区植物群落结构与景观评价
14
作者 王蓓 刘禹歆 +3 位作者 曹攀 钱程阳 李悦 钱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80-88,共9页
以湖南工学院典型功能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拍照采集和分类检索等方法调查了群落结构,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其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校园植物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这符合湖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的特点。生活服务区的植... 以湖南工学院典型功能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拍照采集和分类检索等方法调查了群落结构,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其景观质量。结果表明,校园植物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这符合湖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的特点。生活服务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共记录到植物65科120属146种。景观综合评价显示植物景观的营造效果较好,属于Ⅰ、Ⅱ级。针对其他校园区域植物配置方面的不足,建议根据生态人文景观建设需求,精选植物种类以丰富季相景观变化,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的层次,并着重加强水生植物的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功能区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层次分析法 景观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防虫网+的热区豇豆病虫害生态调控策略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硕 吕宝乾 +3 位作者 王树昌 吴圣勇 谢文 张起恺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7-35,共9页
豇豆是海南重要冬季瓜菜之一,生产受蓟马、斑潜蝇和枯萎病危害严重。目前海南豇豆病虫害防控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使得蓟马等抗性增强、农药残留超标,当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对海南豇豆病虫害的现状及其防控中技术单一、滥用农药等... 豇豆是海南重要冬季瓜菜之一,生产受蓟马、斑潜蝇和枯萎病危害严重。目前海南豇豆病虫害防控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使得蓟马等抗性增强、农药残留超标,当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对海南豇豆病虫害的现状及其防控中技术单一、滥用农药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功能植物的引入、景观设计优化、农业管理的改进以及生物防治与科学用药4项主要生态调控技术,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海南豇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防控 生态调控 防虫网+ 功能植物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区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和权衡矩阵法的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重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颂 柳迪子 杜守帅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5,共7页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 【目的】乡村旅游地的突出矛盾是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规划时需要权衡游憩功能与生态功能。探究乡村生态-游憩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LSP)重构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思路。【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马山为例,综合运用InVEST、ArcSWAT、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多模型,分别模拟生态、游憩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游憩廊道,并划分景观单元;基于“权衡矩阵法”,比较各单元生态、游憩功能重要性,实现景观功能分区,识别权衡问题突出的区域及战略点,进而为各类景观功能区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设及管控策略。【结果】将马山景观功能区划分为生态核心区、生态重要区、生态-游憩重点权衡区、生态-游憩次级权衡区、游憩核心区、游憩重要区、游憩协调区及弹性发展区8类,构建生态-游憩景观网络并识别出32处战略点。【结论】重构乡村生态-游憩LSP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景观功能区的建设侧重点与优先级,科学、精细化地管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多功能景观的协调与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权衡矩阵法 景观安全格局 功能分区 精细化管理 无锡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度的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浪 余浩然 +2 位作者 仲启铖 张桂莲 张青萍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本比的拐点作为该条廊道规划建设的参照宽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识别59个30hm^(2)以上的生态源地,其中大型生态源地多处在研究区外围,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地“核心-边缘”特征;(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取出126条生态廊道,并识别了重要生态源地、夹点及障碍点,发现障碍点与夹点空间存在明显拮抗关系;(3)整合电路理论(Circuitscape平台Pairwise模式)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划定研究区城市生态廊道的参考宽度范围处于60.27~371.83m,并对比了现有功能连接度量化方法对廊道参照宽度有潜在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城市乃至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廊道 廊道宽度 功能连接度 电路理论 形态学格局分析(M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宁启蒙 何自强 +2 位作者 胡然 吴雨欣 段宜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72-8083,共12页
掌握生态状况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国土空间的优化和生态功能的提升的关键。目前研究大多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单一变化,尚未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导致生态修复分区以单一生境或要素的修复为主,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以... 掌握生态状况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国土空间的优化和生态功能的提升的关键。目前研究大多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单一变化,尚未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导致生态修复分区以单一生境或要素的修复为主,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以洞庭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景观格局指数、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8年景观分布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运用模糊推理算法探究2000—2018年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特征,基于此揭示人类-自然因素对生态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整体景观更加破碎化,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聚集程度不断下降,景观类型更加离散。(2)研究期间,食物供给服务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生境质量服务和碳储量服务总体呈下降趋势。(3)洞庭湖流域生态状况整体转好,生态指数上升区域(74%)明显大于下降区域(26%)。生态系统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而生态恢复区域多分布在远离各城市中心的山地丘陵区域。(4)洞庭湖地区各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显著性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系统退化的高值区和人类活动强度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显著影响的地区重心逐渐由西部转移到东部。其中,人口密度、GDP、路网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对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坡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生态系统退化产生的正向影响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本研究利用模糊推理方法计算出洞庭湖流域的生态指数,从而识别出生态退化区域,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状况 生态管理分区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的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确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洋 李江 +5 位作者 陈诚 林育青 莫康乐 胡明涛 李沁园 陈求稳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4,共9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基于湖泊特征水位分析,构建了景观关键点水位和景观适宜度的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计算了不同季节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范围。结果表明:湖泊水质、年旅游业收益是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的主要因素... 采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基于湖泊特征水位分析,构建了景观关键点水位和景观适宜度的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计算了不同季节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范围。结果表明:湖泊水质、年旅游业收益是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的主要因素;博斯腾湖最佳景观水位为1046.70 m,低警戒水位为1045.00 m,高警戒水位为1047.90 m,低、高破坏边缘水位分别为1045.40 m和1047.40 m;不同季节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景观适宜水位范围为1045.90~1047.16 m,夏季为1046.00~1047.00 m,冬季为1045.85~1047.2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适宜水位 景观关键点 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 层次分析法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