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砂颗粒加入量对MgO-Al_(2)O_(3)-SiO_(2)系蓄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杜鹏辉 赵豫鸽 +2 位作者 王刚 孙红刚 王来稳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制备高性能的固体电热储能锅炉用蓄热材料,以高铝矾土和电熔镁砂为原料,亚硫酸纸浆废液为结合剂,在100 MPa下压制成φ50 mm×50 mm的试样,经1360℃保温4 h热处理制备MgO-Al_(2)O_(3)-SiO_(2)系蓄热材料。研究镁砂的加入量(加入质... 为制备高性能的固体电热储能锅炉用蓄热材料,以高铝矾土和电熔镁砂为原料,亚硫酸纸浆废液为结合剂,在100 MPa下压制成φ50 mm×50 mm的试样,经1360℃保温4 h热处理制备MgO-Al_(2)O_(3)-SiO_(2)系蓄热材料。研究镁砂的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0%)对该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及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引入镁砂后,蓄热材料的物相组成、结构形貌均发生明显改变,材料整体呈现镁砂颗粒-环状气孔-尖晶石/堇青石反应层-莫来石的梯度结构;2)随镁砂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体积密度、比热容、蓄热密度和热导率增大,说明材料蓄热能力和热效率提升,常温耐压强度先升高后降低,热膨胀系数先降低后升高,过量的镁砂会产生过多液相,导致材料内部产生缺陷,强度降低;3)当镁砂的加入量为30%(w)时,材料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砂颗粒 MgO-Al_(2)O_(3)-SiO_(2)系蓄热材料 比热容 蓄热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源和pH值对溶胶-凝胶法制备α-Al_(2)O_(3)粉体的影响
2
作者 高丽娜 韩兵强 +3 位作者 肖志兵 张锦化 魏佳炜 鄢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 本文以硫酸铝、硝酸铝和氨水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铝盐质量比和溶液的pH值对氧化铝粉体物相组成、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比可以改变α-Al_(2)O_(3)粉体的分散性和形貌。其中,硫酸根离子的加入使得氢氧化铝前驱体转变为勃姆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形貌规则。随着pH值的升高,前驱体物相由无定形氢氧化铝经勃姆石相转变为拜耳石相,且制得的α-Al_(2)O_(3)粉体团聚严重。当硝酸铝和硫酸铝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和25%,溶液pH值为7时,前驱体在1200℃下加热2 h,能够制得分散性良好、形貌规则的α-Al_(2)O_(3)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_(2)O_(3) 溶胶-凝胶法 显微结构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Al_(2)O_(3)颗粒增强日用陶瓷力学性能的研究及其强化机理
3
作者 王宇晖 周义棹 +4 位作者 李月明 孙熠 李恺 万德田 包亦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5,83,共9页
以长石质瓷为坯体,α-Al_(2)O_(3)颗粒为增强相,研究了α-Al_(2)O_(3)含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成温度为1300℃,保温时间为30 min,添加6 wt%的α-Al_(2)O_(3)时,陶瓷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抗折... 以长石质瓷为坯体,α-Al_(2)O_(3)颗粒为增强相,研究了α-Al_(2)O_(3)含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成温度为1300℃,保温时间为30 min,添加6 wt%的α-Al_(2)O_(3)时,陶瓷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109±4)MPa,相比较于基体(64±5)MPa,提升幅度达70.3%,断裂韧性为1.13MPa·m^(1/2),相较于基体0.86 MPa·m^(1/2),提升幅度为31.4%;弹性模量为83.84 GPa,相较于基体51.25 GPa,提升幅度为63.6%。陶瓷冷却后α-Al_(2)O_(3)颗粒处于拉应力状态,基体处于压缩状态。当裂纹扩展时,颗粒周围将受到残余应力场的影响,裂纹将继续穿过颗粒扩展,从而降低裂纹扩展力,提高陶瓷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陶瓷 α-Al_(2)O_(3)颗粒 预应力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样颗粒三倍轴区域嵌合猪细小病毒抗原表位的展示策略及免疫原性
4
作者 蔡云凤 李宏 +8 位作者 黄小铭 何庆 丁振宇 余婉婷 罗施乐 陈方志 王乃东 杨毅 湛洋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7-318,共12页
为了探索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病毒样颗粒三倍轴区域展示外源抗原表位的潜力,本研究借助结构模拟和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展示,分析了PCV2核衣壳表面氨基酸残基突变后的结构差异。通过分析不同cap基因突变质粒在... 为了探索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病毒样颗粒三倍轴区域展示外源抗原表位的潜力,本研究借助结构模拟和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展示,分析了PCV2核衣壳表面氨基酸残基突变后的结构差异。通过分析不同cap基因突变质粒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所表达的突变体蛋白的可溶性和纯化难易程度,确定合适的外源表位嵌合区。将嵌合PPV抗原表位的Cap蛋白经体外组装获得重组的病毒样颗粒,将此病毒样颗粒免疫小鼠,通过抗体检测来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PCV2核衣壳表面三倍轴区域存在两个适合用于展示外源表位的氨基酸区域(分别命名为Motif A和Motif B),相同表达条件下,Motif A区域的突变蛋白均以可溶性表达为主,且能一步纯化获得目的蛋白,而Motif B区域的突变蛋白多以包涵体形式存在;Motif A区域嵌合PPV表位后,纯化的重组蛋白能在体外组装成cVLPs,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其保留有野生型VLPs内化PK15细胞的能力;形成的cVLPs能刺激小鼠机体产生分别针对PCV2 VLPs、B5-E1表位和PPV VP2蛋白的抗体。综上表明,PCV2 Cap蛋白Loop GH区域Motif A能够将外源表位展示在病毒样颗粒外表面,并且能够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产生特异性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 病毒样颗粒 三倍轴区域 外源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_(3)O_(4)@SiO_(2)复合粒子的光热超疏水涂层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谢雨龙 李黎 +2 位作者 罗超月岭 谢毅 陈俊武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覆冰现象在电力系统中易引发安全故障,超疏水涂层虽然在防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覆冰后的防冰和主动除冰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该问题,通过引入光热转换材料,开发一种新型的光热超疏水防冰涂层。在改性SiO_(2)分散液中加入光热材料... 覆冰现象在电力系统中易引发安全故障,超疏水涂层虽然在防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覆冰后的防冰和主动除冰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该问题,通过引入光热转换材料,开发一种新型的光热超疏水防冰涂层。在改性SiO_(2)分散液中加入光热材料Fe3O4,制备得到的Fe_(3)O_(4)@SiO_(2)复合粒子,在保留涂层浸润特性条件下,显著提高了防冰和除冰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制得涂层表面接触角达到158.0°,滚动角小于3°,具有较好的防浸润特性。在无光照条件下,涂层的覆冰时间较传统材料表面延长了2.71~8.17倍,在光照条件下,涂层在1000 s内未出现结冰现象。光热融冰试验表明,制得涂层的光热融冰能力至多缩短65.83%。此外,耐候性试验表明,经过高温作用、循环覆冰和磨损后,该涂层仍可保持其防浸润特性与防冰能力。研究成果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一种高效、可靠的防冰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光热转化特性 Fe_(3)O_(4)@SiO_(2)颗粒 防覆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型预交联凝胶颗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6
作者 邓佳男 郑昊 +5 位作者 高源鲜 毕文良 赵鸿浩 贺甲元 卢贵武 张潇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交联剂VSNPs,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三重交联网络的CO_(2)响应型凝胶颗粒(CR-PPG),并开展了体系优化、CO_(2)响应性测试、电导率测试、流变测试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单体DMAA、VIZ、NVP的最佳配比为2∶2∶1;CR-PPG具有优异的CO_(2)响应特性和力学强度,其在CO_(2)驱替过程中具有高效的封堵调剖能力;CR-PPG的CO_(2)响应机理为其结构中叔胺基团在CO_(2)酸性环境下的质子化效应。该研究为CO_(2)驱替过程中的调堵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非均质储层 三重交联 预交联凝胶颗粒 纳米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对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雯 陈刚 +3 位作者 赵玉涛 张振亚 李蒙蒙 李泽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4-2252,共19页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 本文利用Al-ZnO体系,通过高能超声高效处理制备原位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并研究稀土Ce添加量对α-Al_(2)O_(3)颗粒形貌及Al_(2)O_(3np)/7085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添加量由0%增加到0.4%(质量分数)时,α-Al_(2)O_(3)颗粒由碎片化尖角形转变为近球形,粗大的Al_(2)CuMg析出相得到细化。当Ce添加量由0.4%增加到0.8%时,α-Al_(2)O_(3)颗粒由近球形转变为四方块体,同时形成粗大的稀土析出相。当Ce添加量为0.4%时,近球形α-Al_(2)O_(3)颗粒与α(Al)晶体学匹配关系最好,1%Al_(2)O_(3np)(体积分数)/7085复合材料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从199.00μm降至96.00μm;抗拉强度达到最高,为646.36 MPa,伸长率达到8.20%,较未添加稀土Ce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9.96%和54.72%,其拉伸断口的韧窝细小且均匀。当Ce添加量为0.8%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变差,拉伸断口出现解离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纳米α-Al_(2)O_(3)颗粒 晶粒尺寸 7085基复合材料 稀土Ce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PC/TiO_(2)复合材料光色特性研究
8
作者 张同汉 范宝月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9,44,共4页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了TiO_(2)粒子粒径对聚碳酸酯(PC)光色特性的调控,分析了其对PC/TiO_(2)复合材料散射系数、光通量、色温、显色指数、光均匀性等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散射系数降低,光通量升高,...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了TiO_(2)粒子粒径对聚碳酸酯(PC)光色特性的调控,分析了其对PC/TiO_(2)复合材料散射系数、光通量、色温、显色指数、光均匀性等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散射系数降低,光通量升高,主要是因为大粒径粒子对于光子传播以正向散射为主;光谱分布曲线、色温、显色指数等随着TiO_(2)粒子粒径的增大表现出较优的稳定性,在不同粒径下,色温均值为4607 K,光谱分布曲线则表现出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连续性分布;将光通量与光均匀性乘积作为调控最优值评价指标,获得了最优的TiO_(2)粒子粒径为10μm,此时光通量为132.9 lm,色温为4569 K,显色指数为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粒子 计算机辅助技术 聚碳酸酯 光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对TiH_(2)粉尘云燃爆特性及温度分布特征的影响
9
作者 马晓文 程扬帆 +2 位作者 李世周 梁茹萍 鲍忠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41-4349,共9页
为了探究粒径对TiH_(2)粉尘云燃爆特性及温度分布特征的影响,采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和1.2 L哈特曼管测试系统对5.3、17.1、27.8μm TiH_(2)粉尘云的燃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比色测温技术重构出粉尘火焰温度分布云图。实验结果表... 为了探究粒径对TiH_(2)粉尘云燃爆特性及温度分布特征的影响,采用20 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和1.2 L哈特曼管测试系统对5.3、17.1、27.8μm TiH_(2)粉尘云的燃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比色测温技术重构出粉尘火焰温度分布云图。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3种粒径TiH_(2)的P_(max)及(dP/dt)_(max)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TiH_(2)粉尘粒径的增大,P_(max)、(dP/dt)_(max)和K_(St)均减小,爆炸危险性降低;此外,随着粉尘粒径的增大,TiH_(2)粉尘云火焰变离散,发光强度变低,火焰传播速度减慢;小粒径TiH_(2)粉尘云整体火焰温度分布更均匀,大粒径TiH_(2)粉尘云火焰边缘出现局部高温区,粒径越大局部高温区越明显且火焰形状越不规则。研究结果可为TiH_(2)粉末材料的安全生产和爆炸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H_(2)粉尘 粒径 比色测温 燃爆特性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层CO_(2)对抗高温降滤失剂性能弱化规律及机理分析
10
作者 张坤 李阳 +4 位作者 穆剑雷 李永龙 石亚华 蒲磊 谢凌志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4-502,共9页
随着酸性气藏的开发,钻井液面临着CO_(2)侵入的风险。由于酸性气藏埋藏深,高温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在受到CO_(2)污染后,性能会显著弱化,尤其是滤失量难以控制。室内建立了一种新型的CO_(2)污染评价实验方法,在150℃下,对几种典型的抗高温... 随着酸性气藏的开发,钻井液面临着CO_(2)侵入的风险。由于酸性气藏埋藏深,高温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在受到CO_(2)污染后,性能会显著弱化,尤其是滤失量难以控制。室内建立了一种新型的CO_(2)污染评价实验方法,在150℃下,对几种典型的抗高温降滤失剂进行了CO_(2)侵入污染实验评价。基于“降滤失剂+膨润土浆”宏观和微观性能分析,系统研究了CO_(2)对降滤失剂的弱化机制,以及不同降滤失剂的抗CO_(2)污染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磺化类降滤失剂SAS和SMP-Ⅲ在受到CO_(2)污染后,其水溶性变差,黏度降低、滤失性能恶化,胶体稳定性下降。相比之下,聚合物降滤失剂NH4-HPAN和纤维素类降滤失剂PAC-LV在受到CO_(2)污染后表现出增稠现象。NH4-HPAN在抗CO_(2)污染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其降滤失性能、胶体稳定性以及粒径分布均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气藏 降滤失剂 CO_(2)污染 胶体稳定性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含量对TiB_(2)/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钟斌 王元龙 +2 位作者 于正洋 李飞 丁春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1,共9页
目的针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强度低、界面结合弱等问题,采用TiB_(2)陶瓷颗粒作为增强体以改善基体缺陷并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方法以8%(质量分数)镀铜石墨粉、纯度99.99%电解铜粉和TiB_(2)陶瓷颗粒为原料,采用火花等离子烧结法(SPS)... 目的针对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强度低、界面结合弱等问题,采用TiB_(2)陶瓷颗粒作为增强体以改善基体缺陷并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方法以8%(质量分数)镀铜石墨粉、纯度99.99%电解铜粉和TiB_(2)陶瓷颗粒为原料,采用火花等离子烧结法(SPS)制备了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谱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TiB_(2)含量对TiB_(2)/石墨-铜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TiB_(2)在铜-石墨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分布相对均匀,与铜基体形成致密结合。随TiB_(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持续增加,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当TiB_(2)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密度达到最大值8.02 g/cm^(3),电阻值达到最小值0.024μΩ·m。当TiB_(2)添加量为4.5%~6%(质量分数)时,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显著提高,磨损率达到最低值1×10^(−6)mm^(3)/(N·m),与铜-石墨复合材料相比,降低了57%。结论TiB_(2)陶瓷颗粒可有效改善基体缺陷、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通过微观形貌分析可知,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并伴随轻微剥层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颗粒 火花等离子烧结(SPS) TiB_(2)/铜-石墨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亲性Janus-SiO_(2)颗粒制备高稳定性O/W型Pickering乳液
12
作者 张可可 邹欢金 +3 位作者 樊晔 张永民 刘雪锋 方银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78,共8页
采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以亲水性二氨基硅烷和疏水性辛基硅烷制备Janus-SiO_(2)纳米颗粒,红外、热重、接触角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和辛基硅烷分别成功接枝在SiO_(2)颗粒表面。以Janus-SiO_(2)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当均质强度为... 采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以亲水性二氨基硅烷和疏水性辛基硅烷制备Janus-SiO_(2)纳米颗粒,红外、热重、接触角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和辛基硅烷分别成功接枝在SiO_(2)颗粒表面。以Janus-SiO_(2)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当均质强度为15000 r/min、Janus-SiO_(2)颗粒质量分数为1.0%、水油体积比5∶5时乳化效果最佳,液滴平均粒径约为56.6μm;且该Janus-SiO_(2)颗粒可制备高内相乳液并具有低能乳化及油相普适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液可在室温下稳定两个月以上并且在4~90℃环境下保持稳定;在水相pH较低或较高以及高质量浓度NaCl下均可成乳,表明该乳液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和耐电解质性,同时随着电解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乳液黏度有所增大。基于该Janus-SiO_(2)颗粒制备的O/W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高温、高电解质条件下在油污清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SiO_(2)颗粒 Pickering乳液 高稳定性 耐酸碱性 耐电解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用化学封堵剂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建英 刘萌萌 +3 位作者 王耀聪 万智卫 索欣歌 秋列维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8-905,共8页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CO_(2)驱油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等优点,但在CO_(2)驱油过程中,会发生气窜问题,能否抑制气窜和封堵裂缝是注气驱油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综述了现有CO_(2)封堵技术中泡沫封堵、凝胶封堵以及固体颗粒封堵的研究...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CO_(2)驱油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等优点,但在CO_(2)驱油过程中,会发生气窜问题,能否抑制气窜和封堵裂缝是注气驱油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综述了现有CO_(2)封堵技术中泡沫封堵、凝胶封堵以及固体颗粒封堵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CO_(2)响应性水凝胶遇到CO_(2)形成高弹性凝胶体,可更好地对裂缝进行封堵,防止气窜,提高驱油采收率,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剂 泡沫封堵 聚合物凝胶封堵 固体颗粒封堵 CO_(2)响应性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含锂废水制备Li_(2)CO_(3)工艺优化
14
作者 李世春 高桂梅 +4 位作者 刘大锐 张云峰 洪雨 赵宇航 武飞乐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3,111,共7页
以粉煤灰盐酸法生产Al2O3过程中产生的含锂废水为原料,用碳酸盐沉淀法制备Li_(2)CO_(3),研究了沉锂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Li_(2)CO_(3)纯度和粒径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Li_(2)CO_(3)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提高沉锂... 以粉煤灰盐酸法生产Al2O3过程中产生的含锂废水为原料,用碳酸盐沉淀法制备Li_(2)CO_(3),研究了沉锂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Li_(2)CO_(3)纯度和粒径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Li_(2)CO_(3)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提高沉锂温度有利于Li_(2)CO_(3)晶粒的长大和纯度的提高,在较高温度下Li_(2)CO_(3)易形成棒状晶体;搅拌速率对Li_(2)CO_(3)产品的纯度影响较小,合适的搅拌速率有利于Li_(2)CO_(3)晶体的生长;较低的加料速率可使Li_(2)CO_(3)晶体充分长大,减小包晶现象产生的概率;制备Li_(2)CO_(3)的最佳条件为沉锂温度90℃、搅拌速率200 r/min和加料速率2%/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Li_(2)CO_(3)品质最优,纯度≥96.71%,平均粒径≤7.3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锂废水 Li_(2)CO_(3) 纯度 粒径 响应面法 BOX-BEHNKEN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互连结构CMP后清洗中SiO_(2)颗粒去除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力飞 路新春 +1 位作者 闫妹 赵德文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6,共16页
SiO_(2)磨料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及抛光后良好的表面平整度,作为关键磨料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机械抛光(CMP)。CMP后晶圆表面残留的颗粒物易引发划伤、击穿及短路等缺陷问题,严重削弱芯片的可靠性。基于SiO_(2)颗粒在Cu、Co和介质材料表面的吸... SiO_(2)磨料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及抛光后良好的表面平整度,作为关键磨料被广泛应用于化学机械抛光(CMP)。CMP后晶圆表面残留的颗粒物易引发划伤、击穿及短路等缺陷问题,严重削弱芯片的可靠性。基于SiO_(2)颗粒在Cu、Co和介质材料表面的吸附特性,综述了互连结构CMP后清洗技术和清洗液体系的原理、特点及研究现状。从颗粒清洗效率、表面质量、环境影响控制等多个维度对比了干法清洗和湿法清洗技术,分析了各类清洗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此外,系统地探讨了pH调节剂、络合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关键清洗液组分对颗粒去除的影响,从理论机制层面揭示了SiO_(2)磨料颗粒清洗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同时对未来互连结构CMP后清洗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结构 化学机械抛光(CMP)后清洗 SiO_(2)颗粒 清洗技术 清洗液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偶表面粗糙度对Nano-SiO2改性PTFE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高贵 李瑞红 +4 位作者 龚俊 王宏刚 杨东亚 任俊芳 陈生圣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7-214,共8页
为了研究干摩擦条件下对偶面粗糙度对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冷压成型、热烧结的工艺方法制备nano-SiO2填充改性PTFE复合材料;采用LSR–2M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nano-SiO2改性PTFE复合材料与具有3... 为了研究干摩擦条件下对偶面粗糙度对纳米粒子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冷压成型、热烧结的工艺方法制备nano-SiO2填充改性PTFE复合材料;采用LSR–2M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nano-SiO2改性PTFE复合材料与具有3种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对偶钢块(GCr15)之间的摩擦学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分别表征了转移膜及磨屑的形貌、微观结构以及化学成分,从微观角度揭示nano-SiO2改性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转移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纯PTFE及不同含量nano-SiO2改性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对偶钢块表面粗糙度的增大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在粗糙度Ra为0.1的对偶表面上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nano-SiO2含量的增加变化相对较小;在3种不同粗糙度对偶表面上,nano-SiO2的加入均有效降低了PTFE的磨损体积,当填充比例为0.5%时复合材料在粗糙度Ra为1.2的对偶面上摩擦学性能最佳,磨合时间比纯PTFE缩短了近10 min,耐磨性比纯PTFE提高了33.3%;复合材料中nano-SiO2的含量与对偶表面粗糙度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即填充适量nano-SiO2的PTFE复合材料与具有一定表面粗糙度的对偶钢块组成的摩擦配副能有效促进复合材料的摩擦转移,并能在对偶表面形成覆盖率高、均匀、连续、表面较粗糙且与摩擦方向趋向一致的转移膜,有利于降低材料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 nano-sio2 对偶表面粗糙度 摩擦转移 转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和Nano-SiO2粉体对A549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霍婷婷 董发勤 +3 位作者 邓建军 张青碧 代群威 王明翠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2-407,共6页
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了2种粒径的石英粉体(KWC-Q3和KWC-Q4)和纳米二氧化硅粉体(Nano-SiO2)对A549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S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大,对K... 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了2种粒径的石英粉体(KWC-Q3和KWC-Q4)和纳米二氧化硅粉体(Nano-SiO2)对A549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S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大,对KWC-Q3其次,对KWC-Q4毒性最弱;随着暴露矿物粉体浓度的升高,细胞的死亡率明显升高,细胞释放的LDH随之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石英和Nano-SiO2能够引起A549细胞分泌IL-6的增加,但是并未引起TNF-α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nano-sio2 细胞存活率 LDH IL-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nano-SiO2/HDPE复合体系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凤琴 薛涛 +1 位作者 曾舒 房春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采用母粒法将改性后的粉体SiO2与HDPE树脂混合、制样,并对样品的力学性能及粉体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情况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HDPE有一定的增强增韧作用;填充纳米SiO2的改性PE强度和韧性高于纯PE;随着纳米SiO2含量的增大,... 采用母粒法将改性后的粉体SiO2与HDPE树脂混合、制样,并对样品的力学性能及粉体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情况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HDPE有一定的增强增韧作用;填充纳米SiO2的改性PE强度和韧性高于纯PE;随着纳米SiO2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越强.同时经过改性的SiO2在树脂中有很好的分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io2 HDPE 增强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制备及外墙涂料耐沾污性
19
作者 瞿金东 彭家惠 +3 位作者 陈明凤 黄新丽 夏娟 张华洁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6-79,88,共5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nano-SiO2/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并以此乳液配制耐沾污外墙乳胶涂料。研究了nano-SiO2掺量和壳层丙烯酸酯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对乳液成膜和外墙涂料耐沾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较纯丙乳液和纯丙与胶体SiO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nano-SiO2/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并以此乳液配制耐沾污外墙乳胶涂料。研究了nano-SiO2掺量和壳层丙烯酸酯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对乳液成膜和外墙涂料耐沾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较纯丙乳液和纯丙与胶体SiO2共混乳液,以nano-SiO2/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配制的外墙乳胶涂料在漆膜致密性、硬度、耐水性、耐沾污性等方面都大大改善。SiO2最佳掺量为乳液配方总量的5%左右,高于此掺量,乳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漆膜变得硬而脆。随着壳层丙烯酸聚合物Tg的降低,乳液最低成膜温度显著降低,但漆膜耐沾污性也随之较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复合乳液 nano-sio2 外墙涂料 耐沾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钢电沉积Co-W/CeO_(2)复合镀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葛志华 武海勇 张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镀层与基体结合牢固,表面分布着类似胞状的晶粒团聚体,其化学成分为Co、W、Ce和O元素。随着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从2 g/L升高到15 g/L,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尺寸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吸附在晶粒团聚体表面及边界处的CeO_(2)颗粒量先增多后减少,导致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都呈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当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为8g/L时,Co-W/CeO_(2)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大小较为均匀,具有良好的致密性,其表面粗糙度仅为0.39μm。该复合镀层的硬度较Co-W合金镀层增大约76 HV,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摩擦系数和氧化增重量仅为0.43和0.74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CeO_(2)复合镀层 电沉积 CeO_(2)颗粒 结合力 高温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