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 Eco解析不同抗性番木瓜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1
作者 曹扬 周霞 +3 位作者 孔华 霍姗姗 李春强 谭燕华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番木瓜是重要的热带经济水果。由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引起的木瓜病害是木瓜属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番木瓜的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采用对海南PRSV病毒具有田间抗性的番木瓜品种(HN)以及2种易感番木瓜品种(YK和NC)为研究材料,在番木瓜接... 番木瓜是重要的热带经济水果。由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引起的木瓜病害是木瓜属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番木瓜的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采用对海南PRSV病毒具有田间抗性的番木瓜品种(HN)以及2种易感番木瓜品种(YK和NC)为研究材料,在番木瓜接种PRSV病毒前,采集抗性植株和易感植株的根际土壤,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不同抗性的番木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HN根际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稍高于YK和NC,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NC与HN以及YK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HN与YK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HN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较多的碳源有7种:D-木糖/戊醛糖、L-精氨酸、吐温-40、衣康酸、1-磷酸葡萄糖、2-羟基苯甲酸、D-苹果酸;NC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较多的碳源有5种:D-纤维二糖、N-乙酰基-D-葡萄糖胺、γ-羟丁酸、L-苏氨酸、腐胺;YK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较高的碳源有4种:丙酮酸甲酯、i-赤藓糖醇、α-丁酮酸、L-天门冬酰胺。说明抗性番木瓜和易感番木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这些碳源的利用能力上有特异性,长期种植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番木瓜在病毒危害时表现出不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土壤微生物群落 Biolog Eco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_(2)部分膨胀循环余热利用系统热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慧芳 孙恩慧 +3 位作者 赵乘新 徐进良 乔加飞 王兵兵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6,共8页
针对通过热力循环实现余热利用的系统,解决循环热效率与热源利用率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是构建高效余热吸收系统的关键。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为例,为拓宽余热吸收温区从而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构建了新型循环即部分膨胀循环,耦合燃气轮机排... 针对通过热力循环实现余热利用的系统,解决循环热效率与热源利用率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是构建高效余热吸收系统的关键。以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为例,为拓宽余热吸收温区从而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构建了新型循环即部分膨胀循环,耦合燃气轮机排气后,余热利用系统的发电效率为28.62%,循环热效率34.03%,热源利用率84.11%。为论证部分膨胀循环的优势,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单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并对3种循环进行对比,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计算分析,发现部分膨胀循环的发电效率均高于其他2种经典循环;通过分析循环流程,揭示了部分膨胀循环效率较高的原因,即部分膨胀结构拓宽了吸热温区,使得热源利用率大幅升高,从而提高了发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部分膨胀 热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添加对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婷 招礼军 +2 位作者 朱栗琼 黄相玲 魏国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5-906,共12页
为揭示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及规律,该研究以两年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幼苗为试验树种,采用L9正交试验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水平梯度,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探讨不同土壤氮磷... 为揭示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及规律,该研究以两年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幼苗为试验树种,采用L9正交试验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水平梯度,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探讨不同土壤氮磷钾养分水平对罗汉松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及其对6种碳源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细菌(P<0.05)和放线菌数量(P<0.001)减少,真菌(P<0.001)及固氮菌数量(P<0.01)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ielou指数(P<0.001)降低,Simpson指数(P<0.05)和McIntosh指数(P<0.001)升高,从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的利用强度,特别是对难利用碳源胺类(P<0.001)、羧酸(P<0.001)、聚合物(P<0.001)及其他化合物(P<0.001)的利用强度显著降低。(2)磷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P<0.05)。(3)钾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及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P<0.01)两类易利用碳源的强度。综上所述,氮添加和钾添加是影响罗汉松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罗汉松培育时应注意少量多次施肥,降低氮和钾的添加量,适当提高磷添加量,以促进罗汉松的生长及其可持续培育。该研究从微生物的角度为罗汉松施肥及管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9正交试验 Biolog-ECO 罗汉松施肥 碳源利用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有机肥对‘凤丹’牡丹脂肪酸、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刘田泓一 李东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6,共8页
本试验采用田间滴灌方式,以‘凤丹’为材料,设置施用牡丹专用液体肥(NPK)、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1)、玉米秸秆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2)、蚯蚓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3)、海藻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4)、鱼虾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5)处理,以不施... 本试验采用田间滴灌方式,以‘凤丹’为材料,设置施用牡丹专用液体肥(NPK)、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1)、玉米秸秆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2)、蚯蚓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3)、海藻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4)、鱼虾提取物液态有机肥(L5)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液态有机肥对牡丹籽粒脂肪酸组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凤丹’中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包含8种饱和脂肪酸(C10∶0、C12∶0、C14∶0、C16∶0、C18∶0、C20∶0、C22∶0、C24∶0)、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C14∶1、C16∶1、C18∶1、C20∶1)以及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C18∶2、C18∶3n3、C20∶5n3),其中L1处理的亚油酸与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532~8.040个、0.956~8.431个百分点。液态有机肥处理提高了籽粒脂肪酸、土壤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能力;且L1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组分(MBC、DOC、ROC)含量、平均颜色变化率、6种微生物碳源类型利用强度及香农指数均具有较大值。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指标(SOC、MBC、DOC、ROC)与6种微生物碳源类型均呈正相关。综上,施用牛羊粪提取物液态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促进α-亚麻酸与亚油酸为主的脂肪酸合成,是种植油用牡丹的最优液态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有机肥 牡丹 脂肪酸组分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马驿 彭金菊 +3 位作者 王芸 陈法霖 陈进军 孙永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6-1512,共7页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壤中环丙沙星浓度愈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愈低,10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58.69%。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环丙沙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环丙沙星(wCIP≥0.1μg/g)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和代谢多样性,但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同,0.1、1、1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前期(用药第7天、21天),这种影响在处理后期(用药第35天)表现不明显,100μg/g的环丙沙星在用药的前期和后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土壤中环丙沙星积累到该浓度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6
6
作者 胡可 李华兴 +2 位作者 卢维盛 刘远金 王利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06,共4页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中3大菌群的数量;AWCD值及微生物对不同碳底物利用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土壤中的羧酸、胺类和其他类碳源等。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改善微生物营养条件,使微生物保持较高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土壤微生物生态 土壤碳源利用率 BIOLOG ECO微平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黑龙江烤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岳冰冰 李鑫 +4 位作者 张会慧 金微微 许楠 朱文旭 孙广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利用BiologTM微平板检测技术研究了烤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7年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著低于轮作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连作处理均... 利用BiologTM微平板检测技术研究了烤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连作7年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显著低于轮作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连作处理均低于轮作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连作7年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明显低于连作2年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上,烤烟连作2年和7年处理土壤微生物对聚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其他化合物的利用显著低于正茬轮作处理,表明烤烟连作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而且连作年限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连作 土壤微生物群落 BIOLOG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凋落物对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纪杰 徐秋芳 姜培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6-151,共6页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amboo leaves on soil microorganism a microcosm experiment of soil mixture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bamboo leaf powder was conducted.The biolog GN2 microtial plate was used to determi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amboo leaves on soil microorganism a microcosm experiment of soil mixture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bamboo leaf powder was conducted.The biolog GN2 microtial plate was used to determine diversity indices of microorganism with the incubation ti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activities measured by average well color density(AWCD) were found among treatments,and treatments 2(with 2% of leaf powder) was lower AWCD than(P<0.05) the other treatments in the 10th week.Control(with 0% of leaf powder) was higher AWCD than(P<0.05) the treatments with bamboo leaf powder in the 20th and the 30th week.It was found that in short-term bamboo leaf had improved the soil microbial activity,and AWCD values of treatments 1(with 1% of leaf powder),2 and 3(with 4% of leaf powder) respectively reached the maximum during 2 and 10 weeks,2 and 5 weeks,5 and 10 weeks,which ware all bigger(P<0.05) than that of non-cultured soil.However,a sharp decline was observed from the time of week 20 to week 30 at which the AWCD values of treatments 1,2 and 3 with 192(hour’s) incubation after microbes being inoculated were decreased by 64.8%,55.7% and 60.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n-cultured soil.The control was found no remarkable changes before the 20th week,and then a sharp decline(by 40.4% compared to non-cultured soil) was measured from the 20th to the 30th week.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hannon index(H) and Evenes index(J’) in the control were found,whereas a sharp decline(P<0.05) was observed for treatments with bamboo leaf from the 20th to the 30th week.McIntosh index(U) sharply decline(P<0.05) for leaf treatments from the 10th to the 20th week and till the end of this experiment(week 30),while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McIntosh index of the control was found from the 20th to the 30th week.In summary the added amount of leaves did not 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ndices analyzed.The diversity indices of control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P<0.05) than the leaf treatments at the 30th week,which indicated that single litter input of bamboo leaf for long-term caused a reduction of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凋落物 土壤 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季节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尹亚丽 王玉琴 +5 位作者 李世雄 刘燕 赵文 马玉寿 王宏生 温灏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1-1800,共10页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对土壤生态变化作出反应。分析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明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季节变化规律,对草地健康状况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Biolog-ECO... 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对土壤生态变化作出反应。分析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明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季节变化规律,对草地健康状况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Biolog-ECO法分析了返青期、生长期和枯黄期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和极重度退化-黑土滩ED)高寒草甸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31种碳源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期各试验地0~10 cm土壤微生物AWCD值均高于10~20 cm。U指数在返青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在生长期中度退化和黑土滩草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均表现显著差异,枯黄期中度退化草地0~10 cm显著高于10~20cm。(2)同一生育期,在0~10cm和10~20cm土层,AWCD值和U指数均以中度退化草地最低。高寒草甸返青期和枯黄期0~10cm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U指数均显著低于生长期;而在10~20cm土层,不同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季节和土层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显著。(3)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相对利用能力表明,同一生育期,随草地退化程度加重,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变化趋势不同。同一时期不同草地相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率因草地退化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差异。不同生育期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和醇类碳源,而10~20 cm主要体现在糖类和胺类。(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未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重度和黑土滩退化草地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为相似,中度退化草地与其他草地相比分异较大;氨基酸类、糖类和胺类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起主要分异作用。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较强,其中糖类、氨基酸类、醇类、羧酸类和胺类具有较大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退化高寒草甸 季节变化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刘亚军 马琨 +5 位作者 李越 杜春凤 李倩 李贺 马玲 汪春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 为揭示作物种间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等方法,研究马铃薯与蚕豆、马铃薯与荞麦间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马铃薯/荞麦间作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升高。培养120 h时,马铃薯/荞麦间作较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土壤微生物对主要碳源化合物的利用能力增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分别降低了35.6%、47.0%,但优势度指数增加了2.07倍;马铃薯/荞麦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了13.7%,但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增加了8.8%和3.4%。多元分析(RDA)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相关关系。综上,马铃薯与不同作物间作栽培能够改变土壤微生态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本研究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作物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微生物群落结构 AWCD 碳源利用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邵丽 谷洁 +2 位作者 张社奇 高华 秦清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6-751,共6页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和氯仿熏蒸浸提法,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和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S)均最高;施用生物复混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多酚化合物类和糖类;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有一定差异,生物复混肥在第1主成分上的得分值为正值,其他各处理在第1主成分上的得分值基本上为负值,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和羧酸类。在玉米生长期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大致呈先升高后逐渐平稳的趋势,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均以生物复混肥处理最高,最高值分别为333.21mg.kg 1、53.02 mg.kg 1和22.20 mg.kg 1。研究表明,生物复混肥的施用比等养分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复混肥 土壤碳源利用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樟树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凡 李天平 +3 位作者 郁培义 宿少锋 洪湘琦 陈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2-89,共8页
以亚热带地区樟树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即0(对照)、5(低氮)和15 g·m-2(高氮),采用BIOLOG—AN,FF,GenⅢ和YT 4种微孔板,对施氮1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均不同程... 以亚热带地区樟树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即0(对照)、5(低氮)和15 g·m-2(高氮),采用BIOLOG—AN,FF,GenⅢ和YT 4种微孔板,对施氮1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且氮添加水平越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越弱;2)施氮可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氮后,4种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增强,均匀度降低,厌氧菌、真菌和革兰氏菌的优势度降低;3)碳源利用分析表明,施氮后,糖类虽然仍是4种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却相应地提高了其他几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土壤真菌和厌氧菌的碳源利用受氮添加影响较大,而革兰氏菌和酵母菌碳源利用受氮添加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施氮 碳源利用 多样性 樟树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2 位作者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且总菌数... 采用稀释平板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干扰黑土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且总菌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76~16.44)×10^6、(4.68~16.19)×10^6、(4.29~10.07)×10^4和(3.97~14.96)×10^4 cfu/g干土。②在培养168h时,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O.81~1.21,并表现为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③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夏季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P〈0.05),而春、秋两季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夏季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27、3.18、0.95和8.19。④初步确定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碳源是未经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微生物利用率较高的碳源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区土壤生境质量退化与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本底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干扰黑土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率 群落多样性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克沙胂暴露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草 白玲 +2 位作者 郭瑞子 马驿 孙永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3,共6页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 【目的】运用Biolog法分析洛克沙胂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洛克沙胂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土壤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洛克沙胂溶液混匀,使药物质量分数(以As计)分别为:低质量分数组15 mg· kg-1、中质量分数组75 mg· kg-1、高质量分数组150 mg· kg-1,放置在室温(20~25℃)下培养,于处理后第1、2、3、5、8周分别采取培养土壤,用Biolog法进行分析。【结果和讨论】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经主成分分析,第1周,洛克沙胂低质量分数组( w=15 mg· kg -1)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第2、3、5、8周,各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高质量分数组( w=150 mg· kg-1)与对照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可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改变,胁迫浓度越高其作用越强。同时,洛克沙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与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出时间差异,在暴露胁迫的后期(第5、8周),洛克沙胂的影响逐步减弱,可能与洛克沙胂在土壤中发生化学结构改变和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斌 李利 +5 位作者 张美俊 吕玉峰 冯美臣 王超 宋晓彦 杨武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6,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下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和适应规律。[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控水,设置正常供水(75%土壤相对含水量,CK)、适度干旱(55%土壤相对含水量,MS)、极端干旱(35%...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下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和适应规律。[方法]试验采用盆栽控水,设置正常供水(75%土壤相对含水量,CK)、适度干旱(55%土壤相对含水量,MS)、极端干旱(35%土壤相对含水量,ES)3个供水梯度,以及2个干旱-复水-干旱-复水交替胁迫处理(干旱,复水各为7 d,MS-CK;ES-CK),共5个处理。利用Biolog-ECO法,分析各处理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六类碳源的代谢利用特征。[结果]干旱胁迫有降低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总碳源和各类碳源利用能力的趋势,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各功能多样性指数均降低。适度干旱胁迫下复水可使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各功能多样性指数达到或超过对照水平,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和胺类碳源利用的提高幅度分别达58.22%、55.19%、11.11%、1.84%和61.14%,且对部分碳源的利用能达到对照水平。极端干旱胁迫下复水仅使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碳源利用提高113.82%。[结论]适度干旱胁迫期间进行阶段性复水可使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部分碳源的利用和各功能多样性指数恢复到对照水平。氨基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可被作为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差异的代表性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干旱胁迫 复水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维洁 曲东 +1 位作者 朱超 杨冰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38-944,共7页
微生物铁还原过程对淹水稻田中水体富营养化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浓度磷酸盐对氧化铁的微生物过程是否产生抑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和铁还原菌纯培养等方法,探讨了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 微生物铁还原过程对淹水稻田中水体富营养化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浓度磷酸盐对氧化铁的微生物过程是否产生抑制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接种水稻土浸提液混合培养和铁还原菌纯培养等方法,探讨了磷酸盐浓度对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水稻土泥浆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速率随磷酸盐浓度增加而降低,淹水后期高浓度磷酸盐处理中的Fe(Ⅱ)累积量呈下降趋势;磷营养为4~16,mmol/L时,四川水稻土中的微生物群落能较好地利用葡萄糖和丙酮酸盐进行Fe(OH)3还原反应,江西水稻土中的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响应时间有所延迟,2种水稻土浸提液的微生物群落对乳酸盐的利用较差,反应40,d后才有明显的Fe(OH)3还原现象.在接种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磷酸盐浓度在小于1,mmol/L或大于16,mmol/L时均不能进行铁还原反应,表明铁还原过程对磷酸盐的调控存在浓度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水稻土 微生物Fe(Ⅲ)还原 磷酸盐 碳源利用 铁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P矿化产物中钙离子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微观物相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段宇 徐国宾 +1 位作者 杨德锋 闫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06-2313,共8页
钙离子利用率是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矿化技术中一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待矿化钙离子能否参与到矿化反应和如何被利用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借助紫外线吸光度法、电导率法和EDTA滴定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待胶结菌液浓度和脲酶活性的时变规... 钙离子利用率是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矿化技术中一项重要指标和参数,待矿化钙离子能否参与到矿化反应和如何被利用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本文借助紫外线吸光度法、电导率法和EDTA滴定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待胶结菌液浓度和脲酶活性的时变规律,阐述了不同胶结配比对矿化反应过程中钙离子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胶结过程中,细菌的浓度和脲酶活性会逐渐降低;在合理浓度范围内,钙离子利用率随菌液浓度以及胶结液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最高可达99.73%。进而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检测来揭示矿化产物的形成机理,分析得出:球霰状碳酸钙晶体是钙离子在有机质的调控下依托细菌表面的成核位点富集矿化而成,矿化产物中碳酸钙晶体尺寸大小和形态受菌液和胶结液配比浓度的影响。本研究对于微生物诱导矿化反应生成碳酸钙在工程材料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沉淀技术 钙离子利用率 时变规律 微观结构 物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对水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家长 赵志祥 +3 位作者 施羽露 史磊磊 郑尧 邴旭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32,共8页
为研究虎杖种植后池塘水质变化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该研究于室外构建了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5%虎杖生态浮床,2017年6-9月持续测定水质,利用Biolog技术分析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结果表明6-7月生长期间虎杖种植能... 为研究虎杖种植后池塘水质变化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该研究于室外构建了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5%虎杖生态浮床,2017年6-9月持续测定水质,利用Biolog技术分析池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结果表明6-7月生长期间虎杖种植能有效削减池塘水体中TN、TP、Chl.a浓度,在温度较高的8、9月虎杖种植塘TP显著降低(P<0.05);7-9月虎杖种植塘水体微生物AWCD值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McIntosh和Richness(除9月)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且水体微生物对聚合糖类、氨基酸类、醇类的代谢能力显著提高(P<0.05)。在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种植虎杖,可在改善水质的基础上提高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对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虎杖浮床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养殖系统潜在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测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晓娟 曹煜成 +4 位作者 文国樑 袁翠霖 杨莺莺 林小涛 李卓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3-1239,共7页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 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降解菌株 罗非鱼养殖系统 降解率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