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诊断与异议:文学在福柯哲学中的批判作用
1
作者 夏天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6,共8页
文学在福柯哲学中起到了诊断与提出异议的批判性作用。福柯通过《堂吉诃德》等体现了文学对知识型的诊断作用,并通过萨德等人的作品进一步展现了文学冲击理性话语秩序的异议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种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的批... 文学在福柯哲学中起到了诊断与提出异议的批判性作用。福柯通过《堂吉诃德》等体现了文学对知识型的诊断作用,并通过萨德等人的作品进一步展现了文学冲击理性话语秩序的异议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种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的批判态度,这种态度在福柯对波德莱尔的浪荡作风与现代性的关联考察中得到了最佳体现。福柯的这些文学评论大多基于一种历史考察,但是其真正的目的仍在于为当下的自我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文学 哲学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00—2015)——兼论数学文化的教育哲学探索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文彬 彭亮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65,共6页
通过对数学教育哲学和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在研究对象逐步清晰和深化的同时,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且更为关注其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而数学文化研究则在理论的层级化、关注其教育价值和功能... 通过对数学教育哲学和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在研究对象逐步清晰和深化的同时,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且更为关注其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而数学文化研究则在理论的层级化、关注其教育价值和功能以及学与教的改进与变革等方面不断深入.由此,后继研究可能需要研究者在"数学的教育哲学研究抑或数学教育的哲学研究"、"数学史抑或数学文化史"、"数学的教师培养抑或数学教师的培养"等方面作进一步思考或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哲学 数学文化 文献分析 回顾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验的认知:图书馆文学中的学术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段小虎 王稳琴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6,61,共8页
图书馆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史料和形象生动的感性语言,为图书馆学研究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通过图书馆地理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的再现与反思,捍卫图书馆的传统价值;以无数读者的切身感受阐释图书馆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统一;用&qu... 图书馆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史料和形象生动的感性语言,为图书馆学研究带来新的体验和思考:通过图书馆地理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的再现与反思,捍卫图书馆的传统价值;以无数读者的切身感受阐释图书馆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统一;用"行动的语言"构建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历史内涵;以书籍演变的历史逻辑论证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再到数字传播,不是一种传播对另一种传播的霸权,而是人类知识传播体系的重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馆文学 体验哲学 职业生活 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尔生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之研究》再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力研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8,45,共5页
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 ,研究了毛泽东的的重要论著《体育之研究》。
关键词 毛泽东 著作 思想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被引量:5
5
作者 阴志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 特里·伊格尔顿一直关注着文学的本质问题,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他借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共相"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这个宏大问题,并由此对文学进行了一种"反本质主义"式的"本质主义"界定。在他看来,关于文学的本质主义界说和反本质主义界说之所以同时存在,是因为人们各自站在实在论和唯名论的立场上去理解文学:非要为文学找本质、下定义,是一种极端实在论的观点;而非要认为文学没有本质,则是一种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相 文学事件 伊格尔顿 文学哲学 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尔夫作品中的“道”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新慧 卢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独立于任何文学派别,伍尔夫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充满"存在"、"无"、"空"、"超验"、"雌雄同体"、"对立统一"的文学世界;通过声、色、光、活着的、死去的以及人们心理及... 独立于任何文学派别,伍尔夫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充满"存在"、"无"、"空"、"超验"、"雌雄同体"、"对立统一"的文学世界;通过声、色、光、活着的、死去的以及人们心理及大脑最细腻的活动,伍尔夫用文字视觉化了隐藏在波涛背后的节奏和串起无数瞬间的那条隐线,昭示着道家对控制宇宙平衡神秘力量的追求,即视无物之象,言无名之状,寻天地之根;然万物与我为一,且得有言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道教 老子 庄子 《道德经》 文学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被引量:11
7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事件哲学 结构主义 文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之后:重审当代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西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2,共6页
解构之后重审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该学科研究的元命题。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成为传统哲学的主干和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后,西方哲学研究中虽有本体论解构现象的出现,但从... 解构之后重审文艺学的本体论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该学科研究的元命题。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成为传统哲学的主干和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后,西方哲学研究中虽有本体论解构现象的出现,但从解构之主张与后现代哲学的建设性意向看,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本体论问题是无法抹去的。现代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研究的复兴,为重审文艺学本体论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哲学依据。当代中国文艺学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学 本体论 现代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文学”刍议 被引量:8
9
作者 初清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5-160,共6页
与中医理论同样是以中国古代"气"论哲学为基础的"气象文学",烙有中国古代先民的自然观与思维模式的印记,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随着魏晋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国人的自然观与思维模式由"天人合一"向&q... 与中医理论同样是以中国古代"气"论哲学为基础的"气象文学",烙有中国古代先民的自然观与思维模式的印记,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随着魏晋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国人的自然观与思维模式由"天人合一"向"人定胜天"发展,呈现出题材上以天气现象为主向季候为主,体裁上由神话、寓言发展为诗词歌赋等更为丰富的样式的阶段性变化。面对现代大学教育分科体制及科学意识的冲击,尽管张君励、梁启超等发起"科学与人生观"之论战,试图坚守艺术、宗教阵地不受科学侵袭终至于落败,中国现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终究被剔除精神内涵,空余形式与技巧的部分偶有表现。如今,过于关注探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而日趋狭隘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若要有所突破,传承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思考重心的中国古代"气象文学"是重要途径,强化"气象文学"的创作研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文学 “气”论哲学 科玄之战 必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蔓衍与分延:庄子与德里达的语言哲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喜辉 田新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1-65,共5页
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与"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与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与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文以... 道家哲学没有本体论,没有镜式主体,道生万物,道即万物,所以"道"与"逻各斯"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大异其趣。庄子与德里达的相遇是在语言哲学上,他们都在思想与世界之间塞进了漂泊而暧昧的语言夹层。本文以庄子的"曼衍"与德里达的"分延"相发挥。德里达强调语言的隐喻特征,又恰好与庄子的"三言"巧合。语言既然不足以传达真理,二家就顺理成章地将哲学推向了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各斯 语言 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刘意青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赞 欧光安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2,共5页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的访谈录。作为国内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和《圣经》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刘意青教授以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聚焦于18世纪英国小说,深入探析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此外,刘教授结合文学批评实践,...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的访谈录。作为国内英国文学、加拿大文学和《圣经》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刘意青教授以英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为线索,聚焦于18世纪英国小说,深入探析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哲学。此外,刘教授结合文学批评实践,详细区分了道德哲学与道德说教,并对国内18世纪英国文学研究以及多元文论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当下困境提供了独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道德说教 18世纪英国文学 多元文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政治哲学对美国早期政论文学的影响——再论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全球化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铁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20,144,共9页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 欧洲政治哲学催生了北美的政论性文学,使其在美国兴国之初发挥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政治认同的作用。北美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政论性文学与欧洲政治哲学具有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是北美思想家将欧洲政治哲学思想与北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应被视做美国民族文学形成的基点,但同时也体现了北美思想家革命性方面的局限。欧洲与新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以政论性文学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文学形成的全球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早期文学 政论性文学 欧洲政治哲学 北美革命 全球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心理生活的经典探索的考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葛鲁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关于人的心理生活的不同的探索,这其中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这些不同的学识门类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侧面、层次、问题、方式、技术等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关于人的心理生活的不同的探索,这其中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这些不同的学识门类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侧面、层次、问题、方式、技术等揭示了人的心理生活。这成为科学探索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的学术资源。对心理生活的科学理解和认识必须考察那些经典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生活 宗教 文学 常识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9-96,共18页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亚洲共同体——越境共存之亚洲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专家之一,举办"误读的重要性: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学术报告。此间,跨文化研究院刘燕教授就中国哲学与文学精神、中西文学中的忧郁主题、中国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特色、误解的重要性与理解的多元性等诸问题,与顾彬教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访谈与切磋。本文得到了顾彬教授的亲自审核,深表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翻译 中国哲学与文学 德国汉学家顾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学:科学之外的智慧与学问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东屏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学问分科学与人文学两类。人文学与科学在对象、方法、取向、功能、标尺五个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人文学不是科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人文学与科学的真实关系主要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体现。哲学... 学问分科学与人文学两类。人文学与科学在对象、方法、取向、功能、标尺五个方面均存在本质差异。这说明,人文学不是科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人文学与科学的真实关系主要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体现。哲学与科学在历史中虽有过短暂,中突,却是由各种误解造成。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的关系。将人文学划出科学,也不意味着人文学是不科学的学问或二流学问。“划出”的主要意义在于:消除科学主义及其影响,阐明科学之“不能”和人文学之“特能”,使人文精神重放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 科学 社会科学 哲学 文学艺术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哲学之维:网络文艺研究的理论提升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方喜 孙艳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6,共5页
技术哲学之维,乃是网络文艺研究理论提升以促进文艺学基本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机械工业社会造成科学与技术、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系列割裂,当代电子媒介则在逐步扬弃这些割裂,而强调"形式"的作用、确立&q... 技术哲学之维,乃是网络文艺研究理论提升以促进文艺学基本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机械工业社会造成科学与技术、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系列割裂,当代电子媒介则在逐步扬弃这些割裂,而强调"形式"的作用、确立"形式"为人的感知模式,乃是当代艺术形式本体论与媒介形式本体论的相通点。人的感知模式在机械时代是割裂的,在电子时代则是整合的,而艺术形式感知模式的重要特征正在其整合性。电子技术固有的多媒体性、娱乐性及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文艺创作中人与人互动关系的过分突出,致使网络文艺很难产生思想深刻的作品。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将会大大推进网络文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艺 技术哲学 媒介形式本体论 艺术形式本体论 感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文学特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6,共7页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 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在叙述"天人之际,承敝通变"的过程中,始终扣住人物的言行,用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揭示一个王朝之所以被另一个王朝取代,是因为社会运动中有"敝"的存在。在表述其通变思想时还吸收了孔子的文质思想。为了把文质互变的理念贯穿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中,司马迁别开生面地采用议论的方式,将人物活动放到社会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司马迁以六经为最高范本含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风貌。司马迁通过反省记言、记事的局限性,通过为人物立传以文学笔法提出了新史学追求的文化目标,大大地改变了先秦史学旧有的结构即在历史叙述真实性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典型细节,用充满文学气息的笔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关注他们在历史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文学特质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6,98,共8页
"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 "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必然。其次,从"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话语意义链来审度,所谓"新浪漫主义"话语不啻为一种存在主义的艺术表述。其三,由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五四文学的生命诗学及创作形态,在将西方生命哲学本土化吸纳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本体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存在主义 启蒙语境 新浪漫主义 生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什么?不比什么?——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范式通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圣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0-135,160,共6页
在比较文学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研究范式与同一性研究范式是水火不容的,差异性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因此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的内在动因,并在现象描述模式上保持客观描述精神,坚决拒绝非逻... 在比较文学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研究范式与同一性研究范式是水火不容的,差异性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因此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的内在动因,并在现象描述模式上保持客观描述精神,坚决拒绝非逻辑建构的主观描述行为,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特别是叶维廉的文化寻根理论和曹顺庆的跨文明变异学理论,把差异性研究范式牢固地建构到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中,将被同一性研究范式掩盖的比较文学的对象即比较文学比什么和不比什么的问题陆续揭示。本文运用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对比较文学的命名、用名和辨名做了历史回顾,指出当代比较文学的主流已经摒弃了同一性研究范式而转向差异性研究范式,明确分辨出比较文学应该比什么和不比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文学的性质、对象、功能等学科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分析哲学 同一性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铁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6-180,共5页
美国文学是经过印第安本土文化与欧洲移民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在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多元性文学。民族的多元性必然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服务于政治认同的早期政论文学,是美国民族及其文学发展的开端,也是其文化全球... 美国文学是经过印第安本土文化与欧洲移民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在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多元性文学。民族的多元性必然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因此,服务于政治认同的早期政论文学,是美国民族及其文学发展的开端,也是其文化全球化的产物。追根溯源,早期印第安文学传统应该名正言顺地被划归为美国文学的起始期。事实上,直到北美革命时期,才显示出欧洲文学传统进军北美的强劲势头,而首当其冲的是欧洲政治哲学对北美殖民地革命时期政论文学的影响。正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开放的性质,才助使美国文学沿着全球化的轨迹持续发展下去,进而形成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繁荣景象并产生了当今美国文化殖民的发展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多元性 印第安文学 欧洲传统 政治哲学 碰撞与整合 全球化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