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细菌基因组同源重组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尹号 尤留超 +3 位作者 韩瑞 高鹏程 付磊 储岳峰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8,共10页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源性重组途径的基因组编辑效率,该蛋白具有单链DNA结合活性、介导基因组定向重组的特点,使其成为目前极具潜力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本文主要对同源重组基本原理、噬菌体源SSAP介导的同源重组途径的基本元件、重组机制模型以及应用策略展开概述,旨在为进一步解析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的同源重组过程提供帮助,为研究更多细菌基因功能、致病机制以及开发工程菌株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缺乏基因编辑方法的细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单链dna退火蛋白 同源重组 机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胸腺中双链DNA的提取纯化及反应性分析
2
作者 杨溪 张哲源 +3 位作者 贺书楷 欧阳浩然 何学兰 刘绍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95-100,共6页
【目的】旨在获取高纯度、高反应性的双链DNA,用于后续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并提升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效率。【方法】以小牛胸腺为试验材料,提出一种双链DNA的提取纯化方法:首先采用酚氯仿抽提法制备粗双链DNA,随后通过两步层析纯化,获得... 【目的】旨在获取高纯度、高反应性的双链DNA,用于后续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并提升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效率。【方法】以小牛胸腺为试验材料,提出一种双链DNA的提取纯化方法:首先采用酚氯仿抽提法制备粗双链DNA,随后通过两步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高反应性及高灵敏度的双链DNA。两步层析纯化具体方法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不同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纯化出的双链DNA进行反应滴度测定,筛选出最佳离子层析介质——CM阳离子层析;再将CM阳离子交换级分通过S200分子筛层析进一步纯化。【结果】经此方法获得的双链DNA与Control完整度一致,其纯度A_(260)/A_(280)为1.878,通过间接ELISA(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其P/N值为4.23,具有良好特异性,灵敏度与反应性均优于Control。【结论】成功提取、纯化出高纯度、高完整性,兼具特异性良好、反应性与灵敏度高的双链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胸腺 双链dna DS-dna 离子交换 酶联免疫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 DNA聚合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探针法qPCR直扩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松青 袁家惠 +1 位作者 刘光毅 侯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共9页
Taq DNA聚合酶作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的核心组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q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耐抑制剂性能差、延伸性能不足。为获得具有高性能的Taq DNA聚合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双链DN... Taq DNA聚合酶作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的核心组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qPC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耐抑制剂性能差、延伸性能不足。为获得具有高性能的Taq DNA聚合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双链DNA结合蛋白Sso7d或Sto7d融合在野生型Taq DNA聚合酶的N端或C端,构建了4个均可溶表达的改造体,再经过耐受性测试筛选较优的改造体,结果显示:改造体Taq-Sto的耐受性最高,其热稳定性不受影响,且在1 s/kbp的延伸条件下能成功扩增靶标,表明Taq-Sto具有增强的延伸性能,在TaqMan探针法qPCR体系中对腐殖酸、单宁酸、全血等抑制剂同样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EMSA实验发现:Taq-Sto对DNA模板的结合亲和力有所提高,有利于增强Taq-Sto对模板的竞争力;将Taq-Sto应用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TaqMan探针法qPCR检测,与商品化试剂相比,Taq-Sto具有更低的ASFV检出限,且在体积分数为2%~6%的猪粪便样本或猪肉样本中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0.0%和85.4%,说明Taq-Sto在直扩qPCR检测领域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q dna聚合酶 双链dna结合蛋白 耐受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聚合酶θ:易错的多功能DNA末端修复分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瑶 陈国江 +3 位作者 冯健男 石艳春 王晶 郑源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3,共11页
DNA聚合酶θ(DNA polymerase theta,Pol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DNA修复酶。它在选择性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joining,Alt-EJ)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常参与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损伤修复。在正常生理状... DNA聚合酶θ(DNA polymerase theta,Pol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DNA修复酶。它在选择性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joining,Alt-EJ)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常参与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损伤修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Polθ主要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然而,在恶性肿瘤发生时,Polθ表现出异常高表达水平,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变过程。研究表明,抑制Polθ活性可导致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缺陷的肿瘤细胞发生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SL)。因此,已经开发出多种针对Polθ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此外,敲除或抑制Polθ活性还能增加HR修复效率,从而提高外源基因靶向整合效果。本文综述了Polθ及其介导的Alt-EJ修复机制在生物学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靶向Polθ在肿瘤治疗和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θ dna双链断裂修复 基因组稳定性 肿瘤抑制 靶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heavy-ion-induced DNA strand breaks in plasmid pUC18
5
作者 GUO Hui-jun1,LIU Lu-xiang1,LI Jia-cai2,ZHAO Kui3,SUI Li3,ZHAO Lin-shu1,ZHAO Shi-rong1(1.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China 3.Department of Nuclear Physics,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Beijing 102413,China)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42-,共1页
Plasmid DNA was irradiated or implanted by mixed particle field(CR) or lithium-ion-beam to detect strand breaks.The primary results showed that mixed particle field could induce single and double strand breaks with po... Plasmid DNA was irradiated or implanted by mixed particle field(CR) or lithium-ion-beam to detect strand breaks.The primary results showed that mixed particle field could induce single and double strand breaks with positive linear-dose-effects;most of sequence changes induced by CR were point mutant.Lithium-ion-beam could induce strand breaks also,but it was only at dose of 20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Analysis of heavy-ion-induced dna strand breaks in plasmid pUC18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辐射环境致DNA链断裂损伤规律的仿真研究
6
作者 贾鑫禹 蔡明辉 +4 位作者 杨涛 许亮亮 夏清 韩瑞龙 韩建伟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月球表面缺乏磁场和大气的保护,其辐射环境长期处于极端恶劣的水平,对探月航天员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月表面无屏蔽、航天服屏蔽和月面基地屏蔽条件下的空间辐射环境,运用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Geant4-DNA仿真软件,研究了单细胞核内... 月球表面缺乏磁场和大气的保护,其辐射环境长期处于极端恶劣的水平,对探月航天员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月表面无屏蔽、航天服屏蔽和月面基地屏蔽条件下的空间辐射环境,运用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Geant4-DNA仿真软件,研究了单细胞核内DNA在上述环境下的链断裂损伤规律。结果表明:质子引起的双链断裂比例低于铁离子;无屏蔽状态下,若爆发太阳粒子事件,DNA结构将在短期内受到严重破坏,链断裂总数可达2×10^(6)个以上,约占细胞核内碱基对总数的0.039%;银河宇宙线环境中,辐射风险主要由长期累计剂量引起,质子凭借更高的通量,拥有了比铁离子更强的DNA破坏效果;但在有屏蔽状态下,DNA结构的损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爆发太阳粒子事件这种极端情况下,最多减少了99.96%的链断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表 宇宙线 太阳质子 dna链断裂 辐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紫外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醛类污染物对牛腺DNA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袭著革 戴树桂 +2 位作者 张林 杨丹凤 梁增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3-457,共5页
应用紫外光谱移动法和溴乙锭荧光法对三种醛类化合物与牛腺DNA的加合以及它们引起的DNA-DNA交联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甲醛和乙醛能够与DNA形成共价加合物,与四种脱氧核苷加合顺序分别为dG>dC>dA>dT和dA>dG>dC>dT,丙... 应用紫外光谱移动法和溴乙锭荧光法对三种醛类化合物与牛腺DNA的加合以及它们引起的DNA-DNA交联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甲醛和乙醛能够与DNA形成共价加合物,与四种脱氧核苷加合顺序分别为dG>dC>dA>dT和dA>dG>dC>dT,丙烯醛与DNA的加合不能用紫外光谱移动法测定 甲醛能够显著地引起DNA-DNA的交联;乙醛也有这种作用,但不显著;丙烯醛的交联作用未测出,可能是由于羰基碳正电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类污染物 dna加合 dna交联 损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DNA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锡鹏 张凤梅 凤志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11,共6页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R的关系、主要功能区基因突变对修复双链断裂的影响、BRCA1与BRCA2,Rad51和CtIP复合物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的磷酸化等方面,对BRCA1调控HR的分子机制、BRCA1介导的修复机制缺失在合成致死性中的作用、及BRCA1缺失后细胞对不同DNA损伤制剂敏感性发生的变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 dna损伤 dna修复 dna断裂 双链 重组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孙莉萍 张建锋 +4 位作者 李辉 王秀燕 张召武 王霜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生融合,而只发生团聚,且团聚现象具有可逆性.不同寡核苷酸对金纳米粒子的亲和力按poly dA>poly dC>poly dT的顺序依次减弱.单链DNA对纳米金的保护作用强度与单链DNA的长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单链dna 相互作用 SS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链断裂作为醛类污染物接触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袭著革 戴树桂 孙咏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41-444,共4页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通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染毒试验,测定了甲醛、乙醛、丙烯醛单独及联合作用下对细胞DNA分子链的断裂损伤.结果表明,3种醛均能引起DNA分子发生链断裂,对于乙醛和丙烯醛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3种化合物还存在着...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通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染毒试验,测定了甲醛、乙醛、丙烯醛单独及联合作用下对细胞DNA分子链的断裂损伤.结果表明,3种醛均能引起DNA分子发生链断裂,对于乙醛和丙烯醛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3种化合物还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上述结果提示醛类污染物潜在致癌性的一个可能机制以及DNA断裂作为醛类化合物接触标志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类污染物 dna 链断裂 接触标志物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国强 余旸弢 +2 位作者 张红卫 郭冬梅 黎志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32-233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与... 目的探讨应用DNA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与抗ds-DNA抗体滴度、常规生化检查、补体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DNA免疫吸附治疗后ANA、抗ds-DNA滴度、IgG及Ig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较吸附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血肌酐、血钾、IgM、C3、C4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SLEDA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DNA免疫吸附治疗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有效,可降低体内ANA、抗ds-DNA抗体滴度,使SLE病情活动度下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吸附技术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双链dna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胺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中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何浩 何海鹰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并持续存在于发病全程直至晶状体完全混浊.而在注射STZ后12h再腹腔注射3.48mg/kg体重,1.74mg/kg体重小檗胺后,一周后才出现有显著意义的SSB.3.48mg/kg体重组在5周后白内障形成率明显低于STZ组的同时,SSB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1.74mg/kg体重组第7周才恢复到对照水平.提示抗氧化药物小檗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小檗胺 糖尿病 白内障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诱导的细胞损伤应答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沈筱筠 闫春兰 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9-542,共4页
DNA双链断裂(DSB)能通过级联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启动DNA修复系统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细胞对DSB的DNA损伤应答(DDR)系统是由感应器、传递器及下游效应器分子组成的。首先,感应器在感受到DSB的存在后,激活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 DNA双链断裂(DSB)能通过级联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启动DNA修复系统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细胞对DSB的DNA损伤应答(DDR)系统是由感应器、传递器及下游效应器分子组成的。首先,感应器在感受到DSB的存在后,激活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KKs)家族成员,后者可使组蛋白H2AX磷酸化(γH2AX)。γH2AX被认为是DSB的标志,可聚集大量效应分子在DSB位点进行修复,在此过程中则引起细胞周期停滞,染色体结构改变,甚至细胞自噬或凋亡。本文将简单概述当前对DSB细胞应答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断裂 双链 dna损伤 信号传导 磷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计算机的研究和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惟昌 陈志华 +1 位作者 邱红霞 王自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59,共4页
DNA计算机是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而产生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 .DNA计算机是以编码的DNA序列为运算对象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 .DNA计算机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容量的巨量... DNA计算机是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而产生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 .DNA计算机是以编码的DNA序列为运算对象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 .DNA计算机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容量的巨量性和密集性 ,和处理操作的高度并行性 ,通过强力搜索策略迅速得出正确的答案 ,从而使其运算速度大大超过常规计算机的计算速度 .介绍了DNA计算机的近期进展和工作原理及其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过程 .并对DNA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前景及在生物信息学中的意义 ,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计算机 NP完全问题 并行处理 强力搜索策略 互补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DNA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明哲 杨贤强 苏燎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TP饮饲15天可明显降低青、老年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青、老年小鼠红细胞SOD活性(P<0.05)和老年小鼠CAT活性(P<0.05),但青年鼠CAT活性未见提高.0.1~1.0mg/mL TP处理,可明显降低20 GY ^(50)Coγ-线诱发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其中以0.1mg/mL TP处理24小时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在狼疮肾炎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尹芳蕊 庞春艳 +3 位作者 吕凤凤 张文兰 赵剑波 王永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7-761,共5页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1Q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狼疮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芯片鉴定分枝杆菌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明翔 王琳 +2 位作者 张丽水 戴腊梅 张俊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评价DNA芯片技术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以BACTECMGIT960从结核病患者分离到的分枝杆菌阳性培养物,以传统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方法为对照,应用DNA芯片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两种方法鉴定结... 目的评价DNA芯片技术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以BACTECMGIT960从结核病患者分离到的分枝杆菌阳性培养物,以传统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方法为对照,应用DNA芯片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两种方法鉴定结果一致和基本一致共112株,吻合率为83.6%(112/134),包括胞内分枝杆菌50株,龟分枝杆菌14株,结核分枝杆菌14株,戈登分枝杆菌9株,鸟分枝杆菌7株,偶然分枝杆菌7株,堪、瘰、胃和猿分枝杆菌6株,土分枝杆菌和海分枝杆菌各1株;未分类NTM3株。应用DNA芯片未能分类的17株分枝杆菌中,传统方法分别鉴定为戈登分枝杆菌5株、胞内分枝杆菌3株、龟分枝杆菌2株、蟾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和浅黄分枝杆菌各1株,未分类NTM4株。结论用DNA芯片检测技术,可以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地将大多数分枝杆菌鉴定到种,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聚合酶链反应 菌种鉴定 d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置换扩增(SDA)压电DNA传感器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天伦 府伟灵 +6 位作者 张波 陈鸣 刘明华 张雪 赵树铭 俞凡 陈小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构建链置换扩增 (SDA)压电DNA传感器 ,研究其响应特性。方法 ①将SDA与压电DNA传感器结合 ,建立SDA压电DNA传感器结合技术 ;②以结核菌IS61 1 0片段为检测对象 ,研究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结果 ①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 目的 构建链置换扩增 (SDA)压电DNA传感器 ,研究其响应特性。方法 ①将SDA与压电DNA传感器结合 ,建立SDA压电DNA传感器结合技术 ;②以结核菌IS61 1 0片段为检测对象 ,研究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结果 ①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达到 50 0Hz左右 ;②SDA压电DNA传感器出现频率下降的时间长度 (响应时间 )与加入的检测核酸的浓度相关 ;③不同浓度检测核酸 (靶核酸 )导致的频率下降绝对值差别不大。结论 SDA压电DNA传感器能直接检测基因组DNA ;其响应时间与检测物 (靶核酸 )的加入量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传感器 链置换扩增术 自组装生物膜 结核菌 SDA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包问题的三链DNA计算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静 殷志祥 +1 位作者 崔建中 黄凯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4-1197,1258,共5页
背包问题是组合优化中很重要的NP问题。因为三链DNA的特殊结构在参与反应时可以减少计算模型的错解率,且在生化反应中利用磁珠分离法对解进行分离较方便准确,文章利用三链模型求解0-1背包问题和完全背包问题。首先将背包问题的约束条件... 背包问题是组合优化中很重要的NP问题。因为三链DNA的特殊结构在参与反应时可以减少计算模型的错解率,且在生化反应中利用磁珠分离法对解进行分离较方便准确,文章利用三链模型求解0-1背包问题和完全背包问题。首先将背包问题的约束条件进行分解,再将物品质量编码为DNA片段,链接反应后,利用凝胶电泳技术和三链模型检测所包含的物品组合,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物品组合,再利用此方法检测价值最大的组合,即问题的解。其他的背包问题也可用此方法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1背包问题 完全背包问题 三链dna dna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隔交链孢霉毒素对人胚肺2BS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维胺酸Ⅲ号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祁元明 刘桂亭 +3 位作者 钱玉珍 郑智敏 郭洪涛 张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6-399,共4页
本文应用碱性洗脱-荧光分析法对互隔交链孢酶产生的两种主要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引起人胚肺2BS细胞DNA单链断裂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AME和AOH都能导致2BS细胞DNA单链断裂,并有剂量依赖性,与溶剂对照相... 本文应用碱性洗脱-荧光分析法对互隔交链孢酶产生的两种主要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引起人胚肺2BS细胞DNA单链断裂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AME和AOH都能导致2BS细胞DNA单链断裂,并有剂量依赖性,与溶剂对照相比,DNA在滤膜上的存留比明显降低,如洗脱6小时对照组的存留比为0.87±0.02,AME浓度为10,25,50,100μg/ml时分别为0.57±0.04、0.45±0.02、0.30±0.02、0.18±0.01,AOH浓度为0.1、1、5、10μg/ml时分别为0.68±0.03、0.54±0.01、0.47±0.03、0.34±0.01,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意义(P<0.01)。本实验还用同样的方法检测了维胺酸Ⅲ号(RⅢ)对AME和AOH所致的DNA单链断裂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属 毒素 食管肿瘤 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