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9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cancer Effects of Valproic Acid on Esophageal Stem-like Carcinoma Cells
1
作者 SABOOR-MALEKI Saffiyeh RASSOULI Fatemeh B. +1 位作者 MATIN Maryam M. MOUSAVI Mahd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03-909,共7页
Valproic acid(VPA) is a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that has been an object of interest to clinicians for its promising potency in cancer therapy, as it induces apopt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es of chemoth... Valproic acid(VPA) is a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that has been an object of interest to clinicians for its promising potency in cancer therapy, as it induces apopt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es of chemotherapy sensitivit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 is a malignant disease with growing incidence and low survival rate. Due to limited information on VPA activity in ESCC cells, we aimed to determine effects of VPA o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and expression of malignant markers in ESCC stem-like cells. Upon coadministration of non-toxic VPA + cisplatin(DDP), paclitaxel and 5-fluorouracil, viability of KYSE30 cells was assessed, and induced apoptosis was evaluated by DAPI staining, DNA laddering and flow cytometry. In addition, real time RT-PCR was performed to study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P21, CD44 and BMI-1 upon treatments. MTT test demonstrated that VPA significantly(P < 0.05) increased toxicity of DDP, which was confirmed by DNA laddering,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and significant(P < 0.05) overexpression of P21. Moreover, real time RT-PCR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P < 0.05) down regulation of CD44 and BMI-1 after VPA administration. Present attempt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VPA not only improved responsiveness of esophageal stem-like cancer cells to DDP, also negatively regulated cancer stem cells markers in these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肿瘤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regulation of vimentin and aberrant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beta-catenin complex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orrelation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atient outcome 被引量:26
2
作者 Liu,LK Jiang,XY +5 位作者 Zhou,XX Wang,DM Song,XL Jiang,HB Nanjing Med Univ,Coll Stomatol,Dept Oral Pathol,Nanjing 210029,Jiangsu,Peoples R China Nanjing Med Univ,Inst Stomatol,Dept Oral Pathol,Nanjing 210029,Jiangsu,Peoples R China Nanjing Med Univ,Coll Stomatol,Dept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Nanjing 210029,Jiangsu,Peoples R China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0-730,共1页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 challenging oncology problem.A reliable biomarker for metastasis or high-risk prognosis in oral cancer patients remains undefined.Using quantitative immunohistochemistry,we examined t...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a challenging oncology problem.A reliable biomarker for metastasis or high-risk prognosis in oral cancer patients remains undefined.Using quantitative immunohistochemistry,we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vimentin,E-cadherin,and beta-catenin in 83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markers and specific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analysed.The high expression of vimentin was observed in 23 of 43(53%) tumours from patients who eventually developed a recurrent tumour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and death(P < 0.001 and < 0.001,respectively).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was observed in 36 of 43(84%) tumours from patients who eventually developed a recurrent tumour and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and death(P < 0.001 and < 0.001,respectively).Although no correlation between beta-catenin expression in whole-tumour section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observed,decreased beta-catenin expression at the tumour invasive front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and death(P=0.002 and 0.002,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vimentin and that of E-cadherin we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and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Our data show that the overexpression of vimentin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and death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The combination of the upregulation of vimentin and aberrant expression of E-cadherin/beta-catenin complexes at the tumour invasive front may provide a useful prognostic marker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痛 临床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ibl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β-dystroglycan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3
作者 SHANG Zheng -jun LIANG De -feng LIU Ke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的存在状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在检测口腔鳞癌四株细胞系中β-DG蛋白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应用Western blot和蛋白质测序法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对β-DG蛋白降解和癌细胞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的存在状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在检测口腔鳞癌四株细胞系中β-DG蛋白存在状态的基础上,应用Western blot和蛋白质测序法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对β-DG蛋白降解和癌细胞侵袭能力的逆转作用。结果: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发生了降解,经MMP抑制剂1,10-phenanthroline作用后可以逆转β-DG蛋白降解和降低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蛋白测序证实,β-DG蛋白降解片段N端的氨基酸顺序为Ile-Asn-Thr-Asn或Ile-Val-Thr-Gln。结论:口腔鳞癌细胞中β-DG蛋白降解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有关,MMP的剪切作用可能是β-DG蛋白降解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DG 基质金属蛋白酶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韩雯 张谦 +4 位作者 雍翔 张怡 王春 刘浩楠 郭晓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阴茎SCC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阴茎SCC肿瘤出芽情况,统计分析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阴茎SCC中,低级别肿瘤出...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阴茎SCC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阴茎SCC肿瘤出芽情况,统计分析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阴茎SCC中,低级别肿瘤出芽41例,高级别肿瘤出芽28例;肿瘤出芽与肿瘤大小、尿道侵犯、尿道海绵体侵犯、阴茎海绵体侵犯、肿瘤坏死、神经侵犯、脉管瘤栓及病理T分期具有相关性(P均<0.05)。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和非HPV相关阴茎SCC与肿瘤出芽不具有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阴茎SCC高级别肿瘤出芽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级别肿瘤出芽者(P<0.05)。结论肿瘤出芽是阴茎SCC一种独特的病理学特征,高级别肿瘤出芽的阴茎SCC具有更加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肿瘤 鳞状细胞癌 肿瘤出芽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中FN1表达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晶田 胡国斌 +4 位作者 兰利利 赵岩 吴干勋 王占龙 沈素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0-917,共8页
目的探讨FN1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下载LSCC数据集GSE33232和GSE84957分析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FN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 目的探讨FN1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下载LSCC数据集GSE33232和GSE84957分析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FN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FN1在LSCC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si-FN1敲低TU177细胞中FN1的表达,采用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FN1对LSCC体外迁移和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LSCC组织中FN1和CD163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GSE33232和GSE84957数据集及在线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N1在LS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FN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降低(HR=1.6,P=0.017)。转染si-FN1后TU177细胞中FN1的表达显著降低(0.34±0.02 vs 1.00±0.03,P<0.01)。与对照组相比,FN1表达敲低可抑制TU177细胞的体外迁移(56.1±3.1 vs 19.23±1.0)和侵袭能力(480±23 vs288±2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SCC组织中肿瘤实质FN1(N-FN1)和基质细胞FN1(S-FN1)高表达[52.1%(24/46)和71.7%(33/46)];N-FN1高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FN1高表达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FN1和CD163协同表达与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为P<0.05)。结论FN1和CD163在LSCC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侵袭转移等恶性进展有关,LSCC进展过程中FN1与肿瘤微环境中CD163阳性的巨噬细胞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鳞状细胞癌 FN1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郑云鹏 李旭阳 +2 位作者 贾苇雪 李冬芹 尹光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963、miR-511-3p的靶向关系。A431细胞分别转染si-LINC00963及其阴性对照(si-NC)、miR-511-3p及其阴性对照(miR-NC)、si-LINC00963+anti-miR-NC及si-LINC00963+anti-miR-511-3p,采用MTT和Transwell法分别评估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CNA、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aCaT相比,A431、SCL-1中LINC00963表达水平上调,miR-511-3p表达水平下调(P<0.05)。LINC00963可靶向负调控miR-511-3p(P<0.05)。下调LINC00963或过表达miR-511-3p降低细胞增殖率,减少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降低PCNA、MMP2、MMP9蛋白表达;抑制miR-511-3p可逆转下调LINC00963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下调LINC00963可能通过上调miR-511-3p的表达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963 miR-511-3p 皮肤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7
作者 杨凯 孙沫逸 +33 位作者 李龙江 唐瞻贵 郭伟 任国欣 张志伟 唐洪 张杰 孙志军 席庆 李春洁 黄欣 武和明 尚伟 孟箭 李吉辰 马洪 朱桂全 李一 李尧旭 何海涛 张富贵 章杰 赵丹 孙德平 吕晓强 陈丹 张福军 陈睿 李雅冬 张劲松 付小娟 项立 李受益 尹仕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 研究表明,口腔黏膜细胞的生理稳态受到生物钟的调控,生物钟异常或紊乱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生物钟的研究将为口腔鳞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模式带来全新的认识。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人们对生物钟的理解和认识还很有限。鉴于作为医学研究第四维度的生物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目前生物钟在人口腔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生物钟作用的科学原理和自身长期的研究经验,归纳推荐了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希望能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鳞状细胞癌 口腔 颌面部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hsa_circ_0081621促进人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8
作者 刘胜辉 艾雪迎 +4 位作者 徐玉茹 李姝琪 刘猛 胡国斌 单保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9-586,共8页
目的:探究环状RNA hsa_circ_0081621对人喉鳞状细胞癌AMC-HN-8和TU17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AMC-HN-8和TU177细胞,用转染试剂将si-NC、si-hsa_circ_0081621、空载体(vector)和hsa_circ_0081621过表达载体(hsa_circ_00... 目的:探究环状RNA hsa_circ_0081621对人喉鳞状细胞癌AMC-HN-8和TU177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AMC-HN-8和TU177细胞,用转染试剂将si-NC、si-hsa_circ_0081621、空载体(vector)和hsa_circ_0081621过表达载体(hsa_circ_0081621-OE)转染至AMC-HN-8和TU177细胞,分别记作si-NC、si-hsa_circ_0081621、vector和hsa_circ_0081621-OE组。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敲减或过表达hsa_circ_0081621对AMC-HN-8和TU177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在AMC-HN-8和TU177中成功地敲减或过表达了hsa_circ_0081621;敲减或过表达hsa_circ_0081621能显著抑制或促进AMC-HN-8和TU17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1或P<0.001或P<0.0001)。结论:hsa_circ_0081621可促进人喉鳞状细胞癌AMC-HN-8和TU17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AMC-HN-8细胞 TU177细胞 环状RNA hsa_circ_0081621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荭草素通过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发展
9
作者 万兵 张珊 +3 位作者 杨文超 杨旭 王新波 梁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33,共6页
目的:探究异荭草素(Iso)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发展的影响以及对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CAL 27细胞分为对照组、Iso低、中、高浓度组、Iso高浓度+cGAS抑制剂组(Iso高+RU.521组)。MTT法检测CAL 27细胞增... 目的:探究异荭草素(Iso)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发展的影响以及对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CAL 27细胞分为对照组、Iso低、中、高浓度组、Iso高浓度+cGAS抑制剂组(Iso高+RU.521组)。MTT法检测CAL 27细胞增殖活性;TUNEL法检测CAL 27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AL 27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CAL 27细胞中cGAS-STING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制备小鼠肿瘤移植模型,计算肿瘤抑制率,同时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o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降低,细胞凋亡率、cGAS、STING蛋白及TBK1、IRF3的磷酸化表达、小鼠的肿瘤抑制率及外周血中CD4^(+)T、CD8^(+)T细胞百分数均升高(P<0.05);进一步使用cGAS抑制剂逆转了Iso对OSCC发展的抑制作用以及对cGAS-STING信号通路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Iso可通过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抑制OSCC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荭草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 cGAS-STING信号通路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RADS评分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10
作者 张丽萍 苏童 +8 位作者 伍晓倩 曲江明 王天娇 徐振谭 陆晓平 陈钰 张竹花 冯逢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Node-RADS)评分术前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HNSCC的57例患者共176枚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根据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Node-RADS)评分术前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HNSCC的57例患者共176枚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TL,n=100)和非转移淋巴结组(NTL,n=76)。测量每个淋巴结的DECT定量参数,包括虚拟平扫(VNC)CT值、碘浓度(IC)、脂肪分数(FF)、电子云密度(ED)、有效原子序数(Zeff)、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单能级40keV(VMI)图像上的CT值,计算40~10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和双能量参数(DEI)。基于Node-RADS 1.0对每个淋巴结进行Node-RAD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建立基于DECT定量参数和Node-RADS评分的回归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AUC的差异。结果:TL组和NTL组的RADS评分、Zeff、VMI 40keV的CT值、λ和DEI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中纳入了2个特征,分别是VMI 40keV的CT值(OR=1.005,95%CI:1.001~1.009,P=0.02)和Node-RADS评分(OR=0.237,95%CI:0.1521~0.369,P>0.05);当VMI 40keV值≤255.99 HU,Node-RADS评分≥2分时,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0.849(95%CI:0.794~0.904)、93.4%、62.0%和75.6%。经LASSO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指标最佳的Lambda值(lambda.min)为0.0146,筛选出的变量为DEI和Node-RADS评分;当DEI≤0.0461、Node-RADS评分≥3分时,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0.850(95%CI:0.795~0.905)、93.4%、64.0%和76.8%。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回归模型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6,P>0.05)。结论:DECT定量参数中淋巴结VMI 40keV的CT值、DEI分别联合Node-RADS评分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预测HNSCC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头颈部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研究
11
作者 杨帆 黎江洋 +5 位作者 代晓燕 肖何 彭杨 童雪玲 戴楠 李梦侠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29-1443,共15页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LINE-1)编码的开放阅读框1蛋白(open reading frame 1 protein,ORF1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以下简称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Wester... 目的探讨长散在核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LINE-1)编码的开放阅读框1蛋白(open reading frame 1 protein,ORF1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以下简称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①Western blot实验检测ORF1p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②免疫组化实验检测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配对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③细胞水平敲低及过表达ORF1p,细胞功能实验研究ORF1p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④裸鼠成瘤实验验证ORF1p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⑤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细胞功能回复实验,筛选受ORF1p调控的下游靶点。结果①Western blot实验显示ORF1p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均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实验证实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明显上调(P<0.0001)。③细胞功能实验及裸鼠成瘤实验显示,ORF1p明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体内成瘤能力(P<0.05)。④细胞功能回复实验证实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结论ORF1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显著上调,ORF1p通过调控AJUBA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1 ORF1p 食管鳞癌细胞 增殖 AJU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王倩 彭晖 +4 位作者 章礼玉 杨宗澄 王雨琪 潘宇 周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7-513,共7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制定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时,正确评估颈部淋巴结的分期至关重要。准确的临床分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利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评估淋巴结性质时,主要依靠淋...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制定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时,正确评估颈部淋巴结的分期至关重要。准确的临床分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利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评估淋巴结性质时,主要依靠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进行评估,存在主观偏向性。为了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影像组学将图像转换为可由软件处理的定量变量。通过应用影像组学技术,医生能够利用定量的数据来评估淋巴结的性质,并根据这些结果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影像组学在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肌动蛋白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13
作者 郭金兰 张晓宁 +1 位作者 江佳慧 袁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并分为预后不良组(n=69)和预后良好组(n=81),预后不良组中69例CSCC患者根据ACTN1中位表达水平分为ACTN1低表达组(n=35)和ACTN1高表达组(n=34)。logistic回归分析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K-M曲线分析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中位时间的关系。纳入40例CSCC患者作为独立验证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ACTN1在C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分别为(4.56±1.02)和(12.12±2.26)ng/mL,与对照组相比,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 <0.001)。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脂肪下层、有淋巴结转移占比及血清ACT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3.253)、ACTN1(OR=2.894)是CSCC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当截断值为13.19 ng/m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8%和92.12%。ACTN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8.5个月,相对于ACTN1低表达组,ACTN1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HR=6.627,P <0.001)。40例CSCC组织中ACTN1高表达32例,ACTN1低表达8例;CSCC癌旁组织中ACTN1高表达11例,ACTN1低表达29例,与癌旁组织相比,ACTN1高表达率在CSCC组织中显著升高(χ~2=22.175,P <0.001)。结论 CSCC患者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CSCC患者术后评估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α-肌动蛋白1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代谢组学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特征
14
作者 张玉双 吴忠冰 +4 位作者 黄鸣 贾蕾 高爽 赵伟鹏 李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13-1519,共7页
背景津血亏虚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 背景津血亏虚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目前关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报道较少见。目的探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4—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胸外科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招募同时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血清标本,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及差异代谢通路。结果筛选出具有物质二级匹配名称的差异代谢物88种,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关键代谢通路5条(β-丙氨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11种(表达下调代谢物:β-丙氨酸,磷脂酰胆碱,L-高丝氨酸,L-别苏氨酸;表达升高代谢物:肌肽,亚油酸,9,10-二羟基八氢-1-氧杂-4-氮杂苯并环庚烯,羟基丙酮酸,花生四烯酸,肝素B3,血栓素B2)。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津血亏虚证患者存在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通路及其代谢物,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等能量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道鳞癌 代谢组学 津血亏虚 色谱法 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超声特征
15
作者 刘冬 苟砚佳 +1 位作者 温泉 宗素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5,共6页
目的分析继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SCC-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对SSC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的SSCC-T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包括病灶大小、回声、边缘... 目的分析继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SCC-T)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超声对SSC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的SSCC-T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包括病灶大小、回声、边缘、血流、钙化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SSCC-T的超声图像特征,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不同超声分型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12例患者中,结节型6例(50.0%),弥漫型4例(33.3%),混合型2例(16.7%)。弥漫型病例均呈现特征性条索样低回声。所有病例均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9例(75.0%)淋巴结最大径>2 cm。甲状腺功能异常者8例(66.7%),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动态变化。弥漫型与混合型更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P=0.038)。结论SSCC-T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尤其是弥漫型SSCC-T具有条索样表现。对鳞状细胞癌患者定期进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并结合甲状腺功能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鳞状细胞癌甲状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 甲状腺功能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_BICD2调节miR-218-5p/RHOA轴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16
作者 刘彦杰 张晓敏 孙绪高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4,共6页
目的:探讨环状非编码RNA(Circ)_BICD2调节微小RNA(miR)-218-5p/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轴对口腔鳞癌(OSCC)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4种OSCC细胞系(Cal-27、SCC-25、SCC-9、HSC-3)和人口腔角质细... 目的:探讨环状非编码RNA(Circ)_BICD2调节微小RNA(miR)-218-5p/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轴对口腔鳞癌(OSCC)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4种OSCC细胞系(Cal-27、SCC-25、SCC-9、HSC-3)和人口腔角质细胞HOK中Circ_BICD2、miR-218-5p、RHOA mRNA表达水平;SCC-25细胞分为对照组、sh BICD2组、sh NC组、sh BICD2+miR-218-5p inhibitor组、sh BICD2+inhibitor NC组。检测细胞凋亡、EMT相关蛋白及RHOA表达;验证miR-218-5p分别与Circ_BICD2、RHOA的靶向关系。结果:SCC-25细胞中Circ_BICD2、RHOA mRNA、miR-218-5p表达水平最为显著(P<0.05);miR-218-5p分别与Circ_BICD2、RHOA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干扰BICD2可降低Circ_BICD2、RHOA表达,上调miR-218-5p,抑制细胞增殖及EMT,促进细胞凋亡,miR-218-5p inhibitor逆转了干扰BICD2对SCC-25细胞的恶性行为的抑制作用。结论:干扰Circ_BICD2表达可抑制SCC-25细胞增殖及EMT转化,诱导其凋亡,可能与调控miR-218-5p/RHOA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_BICD2 口腔鳞癌 miR-218-5p/RHOA轴 增殖 凋亡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疣状癌
17
作者 师绍敏 刘阳 +4 位作者 毛燕 崔学博 李倩 季上 刘亚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56,共3页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男,50岁。龟头红斑、丘疹伴疼痛3个月。皮肤科检查:龟头红斑、糜烂及菜花状丘疹,表面覆黄白色污浊角质。皮肤镜检查:白色无结构区、石榴籽状分隔的丘疹、线状或弹簧状血管、靶样毛囊开口以及灰白色角质物。皮损... 报告1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男,50岁。龟头红斑、丘疹伴疼痛3个月。皮肤科检查:龟头红斑、糜烂及菜花状丘疹,表面覆黄白色污浊角质。皮肤镜检查:白色无结构区、石榴籽状分隔的丘疹、线状或弹簧状血管、靶样毛囊开口以及灰白色角质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鳞状细胞团块呈疣状增生,细胞具有异形性,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角化珠,肿瘤突破基膜向下侵袭性生长,癌组织周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P40、P53及P63表达均(+),增殖核抗原(Ki-67)30%(+)。诊断:阴茎疣状癌。治疗:阴茎部分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癌 鳞状细胞癌 阴茎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整合诊治专家共识
18
作者 孙沫逸 何宗轩 +31 位作者 徐豪越 李小莹 张杰 陆海军 展晓红 郝大鹏 白石柱 郭伟 唐瞻贵 任国欣 孟箭 孙志军 李吉辰 何悦 李春洁 秦力铮 杨凯 席庆 孔琳 韩冰 卜令学 冯元勇 宋凯 韩红钰 李洁莹 倪前伟 李昀 柴娟 杨小琛 胡漫 徐名金 尚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7-449,共13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原发于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的恶性病变,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烟草使用、酗酒及咀嚼槟榔等,在我国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OSCC具有较高的局部侵袭性,早期诊断对改善预...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原发于口腔黏膜鳞状上皮的恶性病变,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烟草使用、酗酒及咀嚼槟榔等,在我国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民健康。OSCC具有较高的局部侵袭性,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其诊疗涉及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修复重建科、影像科、病理科及营养支持团队等多学科紧密协作。鉴于口腔鳞癌疾病负担加重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快速发展,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经充分讨论形成以“防筛诊治康”为核心,覆盖口腔鳞癌患者全病程管理的整合诊治共识,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多学科 整合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T3a期肾细胞癌肾部分切除与根治性肾切除的回顾性匹配研究
19
作者 周泽臻 葛力源 +7 位作者 张帆 邓绍晖 颜野 张洪宪 王国良 刘磊 黄毅 张树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10,共7页
目的:评估临床T1(clinical T1,cT1)期术后升级为病理T3a(pathological T3a,pT3a)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应用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的远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2月至2022... 目的:评估临床T1(clinical T1,cT1)期术后升级为病理T3a(pathological T3a,pT3a)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应用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的远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3年2月至2022年12月427例术后评估为pT3aN0M0期的RCC患者,其中33例cT1术后升级为pT3a的RCC患者均接受了PN(PN组),而394例术后未升级的pT3a RCC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RN组),根据基线特征以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使用Kalan-Meier曲线评估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并使用对数秩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匹配前,PN组(n=33)与RN组(n=394)相比,肾周脂肪浸润(perirenal fat invasion,PFI;45.5%vs.15.2%)和肾段静脉受累(42.4%vs.20.8%)的比例更高,而肾盂肾窦侵犯(renal sinus invasion,RSI;21.2%vs.73.6%)及合并肾静脉癌栓(0%vs.15.2%)的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PN组(n=33)和RN组(n=33)的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PN和RN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阳性切缘率、中转开放手术的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N组术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更高[76.9(55.4,87.3)mL/(min·1.73 m^(2))vs.61.7(56.8,73.5)mL/(min·1.73 m^(2)),P<0.05],表明其对肾功能的保留效果更好。两组在OS、CSS和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肾静脉侵犯(renal vein invasion,RVI)、较高的肿瘤Fuhrman分级(Ⅲ~Ⅳ)以及伴有肉瘤样分化特征是pT3a RCC患者的DF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cT1升级为pT3a的RCC患者,PN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肾功能,并且肿瘤学结局可能与RN的效果相当。RVI、较高的肿瘤Fuhrmann分级以及伴有肉瘤样分化特征是pT3N0M0期R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肾部分切除术 根治性肾切除术 病理T3a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咽鳞状细胞癌整合诊治专家共识
20
作者 孙沫逸 何宗轩 +27 位作者 倪前伟 李小莹 孔琳 席庆 郭伟 唐瞻贵 任国欣 孙志军 孟箭 张杰 李吉辰 何悦 李春洁 秦力铮 杨凯 韩冰 孙彦 陆海军 展晓红 郝大鹏 宋凯 徐豪越 卜令学 李洁莹 胡漫 徐名金 李昀 尚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04,共12页
口咽鳞状细胞癌(OPSCC)是原发于口咽黏膜鳞状上皮的恶性病变,占口咽恶性肿瘤的90%以上。近年来HPV感染已成为口咽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HPV相关性口咽鳞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其生物学行为和... 口咽鳞状细胞癌(OPSCC)是原发于口咽黏膜鳞状上皮的恶性病变,占口咽恶性肿瘤的90%以上。近年来HPV感染已成为口咽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HPV相关性口咽鳞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与非HPV相关口咽鳞癌有显著差异,导致口咽鳞癌诊疗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口咽鳞癌的预防筛查极具重要性,其诊疗流程涉及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同参与,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共同讨论形成以“防筛诊治康”为脉络、贯穿口咽鳞癌患者全生命周期的整合诊治共识,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瘤病毒 多学科 整合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