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有效衔接”到“有机衔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1
作者 巫达 杨天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有机衔接”则指明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并探求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与公平并举的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现如今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主要命题。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大理州云龙县的团结彝族乡为案例,认为只有将长时段的两种衔接同时纳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命题下考量,才能洞悉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2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西地区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Cd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墨 梅丽辉 +9 位作者 刘冰权 张明 唐志敏 宗乐丽 王尚晓 田福金 张晓东 张洁 牛晓楠 黄丁伶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8-288,共11页
【研究目的】重金属元素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影响健康,开展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科学管理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系统采集水稻籽实及对应根系土样品129组,通... 【研究目的】重金属元素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影响健康,开展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科学管理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系统采集水稻籽实及对应根系土样品129组,通过化学分析获取As、Cd、Hg、Pb、Cr、pH和土壤Cd形态等地球化学数据,采用人体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研究区健康风险。【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壤Cd平均含量为0.49 mg/kg,显著高于江西表层土壤背景值,有80件土壤Cd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占总样本的62%。水稻籽实有57件Cd含量超标,超标率为44%。(2)研究区土壤Cd的污染评价结果与农作物Cd的安全评价结果对应性较差。土壤pH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Cd含量增加了2.26倍,但水稻籽实Cd含量降低了4.5倍。(3)土壤中Cd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这三种赋存形态对水稻籽实Cd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强酸性土壤环境中,Cd生物有效性增强。(4)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儿童的健康风险大于成人,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因子主要为Cd。【结论】研究区土壤Cd与水稻籽实Cd含量空间对应性较差,依照现行规范评价,存在一定的误判漏判的局限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因水稻Cd摄入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赣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4
作者 和逸群 赵德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8,共7页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伴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深化应用,数字乡村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助推器。通过运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1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而中部—东北、西北—东北的区域间差异在不断缩小。据此,就数字乡村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数字乡村发展的整体水平,缩小数字乡村的区域差异,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发展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探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铭翔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该文以民族地区广西玉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玉林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发现还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根基不稳、村民数字素养水平不高、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该文以民族地区广西玉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玉林市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发现还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根基不稳、村民数字素养水平不高、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须协调数字资源配置、提升村民数字素养、完善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以此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数字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民族地区 乡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动态演进特征——基于沿海-内陆-边疆地区的分析
6
作者 李佩雯 覃诚 +1 位作者 汪宝 朱雨晨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0,共7页
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福利现代化3个层次35个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态演进、区域差距以及发展趋势。利用熵权法、三维Kernel核密度法、Dagum基尼系数法、障碍度模型、Arima模型,选... 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福利现代化3个层次35个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态演进、区域差距以及发展趋势。利用熵权法、三维Kernel核密度法、Dagum基尼系数法、障碍度模型、Arima模型,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区域系统性评估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沿海领先、内陆次之、边疆落后”的区域非均衡局面;(2)沿海、内陆、边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造成沿海、内陆与边疆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大体相同,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主要受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发展现代化水平的制约;(4)经预测2035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是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分区域 动态演进 区域差距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张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53,共9页
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支撑。采用熵值法对2014—2023年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利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析智慧农业产业链供... 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支撑。采用熵值法对2014—2023年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利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析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不平衡现象显著。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整体水平最高,东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低—低”集聚区、“高—高”集聚区居多的分布特征;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市场化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水平及土地流转均有利于促进智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征程西部地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探析
8
作者 魏战刚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2期83-85,99,共4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文章立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征程,以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系统构建新征程西部地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文章立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征程,以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系统构建新征程西部地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等,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农业高素质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运用专家咨询法、田野调查法等,提出新征程西部地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路径,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农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结果表明,党和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有助于统筹推进西部地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西部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征程 西部地区 农业现代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蔡清龙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45,共6页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动能。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调节能力、创新能力三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布局及收敛性特征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呈现逐渐上升态势。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东部及中部地区多为H-H型和L-H型集聚。中国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在全国及四大区域均存在条件b收敛,但不存在显著s收敛,且东北地区具有绝对b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水平 农业强国 农业产业 农业现代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动态演进与收敛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课题组 杨海丽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60,共14页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研究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特征,解决地区失衡等问题,探索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协同提升路径,从农产品...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为研究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特征,解决地区失衡等问题,探索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协同提升路径,从农产品流通规模和效益现代化水平、组织和体制现代化水平、设施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以及渠道现代化水平四个维度,构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测度2013—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深入剖析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地区差异、收敛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全国整体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且提升缓慢,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增幅最大,中部地区发展大体呈倒V型态势,西部地区提升微弱,东北地区则有衰退趋势。全国整体存在两级分化现象,各地区内部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不均衡,省际绝对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而东部地区内部省份差距最为突出。第二,全国整体及四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但普遍具有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不同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并不会收敛于同一水平。综合考虑地区异质性后,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趋近各自稳态。第三,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存在跨地区收敛现象,在观测期内形成6个收敛俱乐部和1个存在发展障碍的发散组。低水平俱乐部中的省份可通过加大农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等路径实现向高水平俱乐部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已收敛于高稳态水平俱乐部的省份向更高水平跃迁。基于此,应客观认识并充分重视部分省份及地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增长缓慢、陷入衰退的事实。引入内部评估机制和地区排名制度,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精准施策齐头并进。加强地区间、省域间的空间联动性,实现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跨地区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动态演进 地区差异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头平 钟桂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共6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通过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其影响因素,探究其影响机理,定量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21年我国各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整体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该空间集聚态势随时间推移在不断演变,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农力度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区域差异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甜甜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2期18-28,共11页
本文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最... 本文基于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门槛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第二,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的提升,数字经济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邻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第四,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这些结论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引擎作用,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 数字经济 熵值法 门槛效应 空间计量 地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晓 林正雨 +5 位作者 何鹏 曾鸣 雷波 刘强 陈春燕 古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53-958,共6页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城乡统筹,推动农业规划行业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本课题组多年来承担的区域现代农业规划案例为实践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 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城乡统筹,推动农业规划行业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本课题组多年来承担的区域现代农业规划案例为实践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提炼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的概念、内涵、类型和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现代农业规划流程及方法体系,以期能够为我国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农业 区域规划 现代农业规划 理论 方法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高怀友 赵玉杰 +1 位作者 郑向群 张壬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4-186,共3页
从化肥、农药、农膜、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方面简述了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了西部地区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 现状 成因 防治对策 法制建设 生态农业 基础建设 化肥污染 农药污染 农膜污染 秸秆污染 畜禽粪便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62
15
作者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2-409,共8页
基于城市-区域系统模型,从"三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社会工程系统模式。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国家战略要求,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整体协调评价、城镇化与... 基于城市-区域系统模型,从"三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社会工程系统模式。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国家战略要求,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整体协调评价、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三者对比模式、城乡协调度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空间不足。②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重。③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4年间与河南省的城乡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到2005年之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才持续平稳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三化协调发展 城市-区域系统模型 中原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被引量:51
16
作者 于正松 李同昇 +2 位作者 龙冬平 李献波 孙东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9,共9页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其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基于1996~2010年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计算综合得分,采用相对发展率、区位变异系数及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刻画其空间演变特征并...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其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基于1996~2010年陕甘宁三省(区)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计算综合得分,采用相对发展率、区位变异系数及面板数据回归等方法刻画其空间演变特征并揭示原因。结果表明:①15a间三省(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交替上升态势,2005~201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且日趋均衡。②2005~2010年28市(区)的格局演变较前2个时期更加显著,陕西省各市排序上升明显。③影响农业现代化格局演变的除系统内部要素外,财政支农力度、农业贷款、区域交通网络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因素也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现代化 格局 面板数据 陕甘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晗 王钊 姜松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8,共11页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已然成为农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本积累无疑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基于1990~2013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对...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已然成为农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本积累无疑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文章基于1990~2013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总体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不断提高,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不同。鉴于此,文章提出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事业,重点培养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同时重视地区之间的差异,以期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人力资本 农业技术效率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俊杰 米文宝 +2 位作者 宋永永 杨瑞 周瑞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6-312,共7页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和空间分异对协调"四化"发展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1—2013年宁夏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以宁夏19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指数...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和空间分异对协调"四化"发展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1—2013年宁夏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以宁夏19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和相对发展率研究宁夏农业现代化水平格局演变和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宁夏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呈上升状态,19县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呈交替上升状态,等级格局变动明显;(2)研究基期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较低的海原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县市相对发展率较高,但是到研究期末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区域最末水平;(3)宁夏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与宁夏自然地理分区呈现出明显的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格局 空间分异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趋同演变 被引量:51
19
作者 周迪 程慧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35,共11页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 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01—2012年31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采用GIS技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运用Markov链方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趋同演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整体上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梯度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2)农业现代化水平还表现出一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随着时间积累,各俱乐部的趋同迹象有所缓解,但一直都存在着"高水平垄断"现象;(3)空间因素对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高水平的邻居更能带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研究还发现在考察期内这种带动作用需要3年的时间积累才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区域农业 趋同演变 俱乐部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向西发展”的视角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耀辉 马惠兰 李学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年第3期112-115,共4页
本文"向西发展"的视角是指国家的陆上"向西开放"战略格局,新疆应充分发挥面向中亚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新疆的农业建设也应积极拓展同中亚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包括农产品贸易、... 本文"向西发展"的视角是指国家的陆上"向西开放"战略格局,新疆应充分发挥面向中亚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同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新疆的农业建设也应积极拓展同中亚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技术合作等。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业(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可充分利用中亚国家的农业资源。这种"向西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既不能照搬"内地模式",更不能"模式依赖"。要综合考虑新疆地域特点和农村劳动力状况等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建立适合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模式,如构建新疆与中亚农业合作模式等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模式,推动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开发 农业现代化 区域经济 农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