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术鉴赏课中审美鉴赏的内涵、意义及能力培养策略
1
作者 但武刚 陈沛然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148,共7页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审美鉴赏是发生在审美识别之后,为审美创造提供条件的重要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审美鉴赏...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审美鉴赏是发生在审美识别之后,为审美创造提供条件的重要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基本要素为感知力、品味力、表达力。学生审美鉴赏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萌生阶段、感知阶段、鉴别阶段、表达阶段。四个阶段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有序连贯进行的,并始终有审美情趣伴随。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过程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强学生敏锐的判断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 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活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心社会现实追求人类福祉——《判断力批判》之解读
2
作者 谢地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230,231,共11页
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弥合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鸿沟,而且开始了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的研究,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理性的结合和人所期盼的美的理念与世界的合目的性的结合。《判断力批... 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弥合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鸿沟,而且开始了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的研究,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理性的结合和人所期盼的美的理念与世界的合目的性的结合。《判断力批判》不仅在康德哲学内部搭起了一座桥梁,构成了完整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集中显现了康德关心社会现实,追求人类幸福的努力,开创了摆脱形而上学束缚,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之先河,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着其后的思想家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而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力 审美 崇高 现实关怀 《判断力批判》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古八景审美意象和景观特征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玉冰 杨定海 +3 位作者 陈智健 孟元 袁一哲 胡刘千慧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9,共11页
八景是审美视角下的地域景观合集。海南岛古八景区位特殊,留存丰富,在八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缺少挖掘,特征不清。从诗词文本数据化视角,对其进行审美认知和景观特征解析。通过系统整理622首海南岛古八景诗词,进行诗词文本语义和空... 八景是审美视角下的地域景观合集。海南岛古八景区位特殊,留存丰富,在八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缺少挖掘,特征不清。从诗词文本数据化视角,对其进行审美认知和景观特征解析。通过系统整理622首海南岛古八景诗词,进行诗词文本语义和空间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海南岛古八景彰显“山岭云烟”“浪迹山踪”“残阳峭壁”“渔舟夕照”“霞光塔影”五大主题;体现了超脱尘世精神空间的远观之境和审美怡情生活空间的近游之趣;形成了滨海壮阔激荡和乡野自然闲适的两类可认知结构景观。(2)海南岛古八景空间分布表现为覆盖全岛,以城镇集聚,依山傍海,沿海分布,北广南聚,东强西弱的空间特征。这一分布格局与海南岛的自然环境、疆域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3)海南岛古八景起源较晚,发展迅速;体系完整、多样并存。彰显了立地域之基,借自然之神,传人文之韵的景观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古八景 古诗词 文本挖掘 审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统摄论
4
作者 刘旭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9,236,共13页
对对象进行整体性观看是审美行为特征之一,审美并非由局部归纳而是以整体直观启动,直取对象的“精神/气象”。整体性观看是统觉的结果,统觉的实现是通过想象力的感性统摄和通过理性完成的智性统摄,而在感性统摄与智性统摄的交集处存在... 对对象进行整体性观看是审美行为特征之一,审美并非由局部归纳而是以整体直观启动,直取对象的“精神/气象”。整体性观看是统觉的结果,统觉的实现是通过想象力的感性统摄和通过理性完成的智性统摄,而在感性统摄与智性统摄的交集处存在着审美统摄。通过审美统摄,“先观气象”成为可能,“概括性感觉”与“意蕴”的获得成为可能。其机制是:想象力在“审美理念”引导下,将感性杂多一次性统握为可感而难以穷尽的“意象”,以此可以解释“先观气象”、远观整体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审美经验,并揭示无概念而可传达的普遍性是如何产生的。审美统摄的存在说明了审美作为一种认识方式的特殊性:审美是统摄性的;鉴赏是分析性的。审美统摄在认知机制上保证了审美行为的自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统觉 统摄 审美统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点之境”的美学阐释
5
作者 刘璟 刘旭光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近现代中国美学研究对“曾点之境”进行了审美化阐释,借助于西方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近现代学人揭示或建构出了“曾点之境”这个具有中国特质的古典命题之中的美学意蕴:建立了曾点之“乐”与审美愉悦的亲近性,将“游”于自然的美育作为... 近现代中国美学研究对“曾点之境”进行了审美化阐释,借助于西方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近现代学人揭示或建构出了“曾点之境”这个具有中国特质的古典命题之中的美学意蕴:建立了曾点之“乐”与审美愉悦的亲近性,将“游”于自然的美育作为折中方案,以“自由”为关键词描述了纯粹的审美精神,最终将曾点之境界描述为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审美化人生境界。这一理论发展过程呈现了如何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创新性阐释,并赋予其现代美学的内涵,同时也触及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为其建构提供了具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点 美学阐释 中国古代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袁宏道《瓶史》对瓶花审美三重矛盾的超克
6
作者 方炳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6,I0003,共8页
《瓶史》是明代文人袁宏道的瓶花著作,对中国和日本的插花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在此书中列举有别于传统插花实践的技巧和原则,袁宏道逐一超克瓶花审美的三重矛盾,利用花与人之个性所展现出的生命之美融审美主体与客体于一元,继而... 《瓶史》是明代文人袁宏道的瓶花著作,对中国和日本的插花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在此书中列举有别于传统插花实践的技巧和原则,袁宏道逐一超克瓶花审美的三重矛盾,利用花与人之个性所展现出的生命之美融审美主体与客体于一元,继而由主客互换实现“瓶隐”精神自由,开辟出一条经由瓶花审美成为“隐者”的理论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史 瓶花 审美 插花 袁宏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流变中的古代琴桌形制与审美特征考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玮娣 王佳宁 +1 位作者 杜娟 黎雪丽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9,共6页
琴桌作为专门放置古琴的家具,是弹奏者演绎美妙乐音不可或缺之物。自古,琴桌为琴而生,因琴而美,古琴的意韵也因为琴桌而变得更加完整优美,谈及琴桌本身,不仅形制俊秀雅致,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但是,与古琴的研究相比,琴桌的研究则非... 琴桌作为专门放置古琴的家具,是弹奏者演绎美妙乐音不可或缺之物。自古,琴桌为琴而生,因琴而美,古琴的意韵也因为琴桌而变得更加完整优美,谈及琴桌本身,不仅形制俊秀雅致,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但是,与古琴的研究相比,琴桌的研究则非常少。以此为因,在文献、古画和实物中搜寻与挖掘在历史流变中古代琴桌文化的踪迹,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实物比对法,以及综合调研法等,对古琴及琴桌的溯源、历史流变进行系统梳理,并总结出中国古代琴桌的形制变化和审美内涵。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究与分析,能给中国古代琴桌文化的研究提供更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流变 形制特征 审美意识 古代琴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树名木美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基于陕西省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
8
作者 任宏涛 陈艳 杨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129-132,163,共5页
通过对古树名木美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建立古树名木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健康、视觉美感、综合价值、生物遗传和保护管理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应用评价工作,回归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 通过对古树名木美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建立古树名木美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健康、视觉美感、综合价值、生物遗传和保护管理6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应用评价工作,回归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古树名木的美学价值,为最美古树评选、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成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美学价值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建构论纲
9
作者 曾仲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3,共12页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必须批判地接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美学思想启示,揭示哈贝马斯片面强调言语行为(突出言语本身的行为力量)而脱离现实日常生活交往行为的弊端,从意向行为、身体行为、符号行为(包括说话行为、言语行为、写字行为)全面把握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进而进行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包括缘起论、思想论、形式论、主体论、作品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阐释论、组织论、礼仪论、美育论、境界论、传播论。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思想史意义、文学史意义、批判拯救意义、社会政治意义、理论范式革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 哈贝马斯 理论建构 重要意义 儒佛(禅)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体育舞蹈音乐的作用及美感的要素 被引量:79
10
作者 吴东方 东伟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5,共3页
音乐可谓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与体育舞蹈动作两者的和谐统一,可激发舞者的情绪,调节运动的力度和协调性,使体育舞蹈的美更加完善、丰富;美则给予体育舞蹈永恒的生命力,它以最和谐、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育舞蹈,使人们充分感... 音乐可谓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与体育舞蹈动作两者的和谐统一,可激发舞者的情绪,调节运动的力度和协调性,使体育舞蹈的美更加完善、丰富;美则给予体育舞蹈永恒的生命力,它以最和谐、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育舞蹈,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舞蹈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舞蹈 音乐 美感 鉴赏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刚 殷优娜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6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跨学科研究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审美学的多维视域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发掘蕴涵其中的武侠审美文化,以期追索武术审美文化的历史印记,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研究认为,"侠"...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跨学科研究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审美学的多维视域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发掘蕴涵其中的武侠审美文化,以期追索武术审美文化的历史印记,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研究认为,"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武术现象和大众审美期许,是古代诗词与武侠审美文化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精神载体。"侠"因其超然的道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为武术的精神力量乃至大众的审美范式代代相传,并且日益积淀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意象。宝剑意象、宝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侠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咏侠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传递着正义、报国、报恩、诚信、名节等义薄云天的武术侠义精神,承载着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文化思想,从而为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和武术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古代诗词 审美文化 审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感体验与功能实证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丽君 文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27,共11页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美感体验 美感教育 音乐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深 陈俊钦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100,共7页
通过文献调研、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应成为"运动技能美的体验与遐想者";体育教师应成为"运动技能的美学诠释师";运动技能应成为&q... 通过文献调研、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应成为"运动技能美的体验与遐想者";体育教师应成为"运动技能的美学诠释师";运动技能应成为"美的唤醒符号",召唤师生的审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审美 体育美育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散打运动的审美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刚 朱瑞琪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4-96,共3页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审美情趣,指出现代散打运动不仅是运动员精湛的拳法、凌厉的腿法、巧妙的摔法、灵活的战术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直面感受,而且折射出运动员健康的体魄、内在的自信、不挠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机警的睿...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现代散打运动的文化审美情趣,指出现代散打运动不仅是运动员精湛的拳法、凌厉的腿法、巧妙的摔法、灵活的战术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直面感受,而且折射出运动员健康的体魄、内在的自信、不挠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机警的睿智、高尚的人格给人带来的情感上的审美体验。现代散打运动所彰显的运动员健壮的形体美、技击美、战术美、意志美、人性美、智慧美的审美特征都是以中华民族文化特征为审美前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打 审美 特征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与杜亚雄先生商榷 被引量:17
15
作者 阮潇静 郭声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57,共5页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础音乐教育由此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杜亚雄先生在《国民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一文中对此提出了质疑,并... 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础音乐教育由此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杜亚雄先生在《国民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一文中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呼吁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应重新回到"以表演为核心"的道路上来。本文认为,审美与表演不属同一层面的问题,审美包括了创作、表演、欣赏,"以审美为核心"强调的是课程本质及其价值取向,而表演只是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表演为核心"不能作为课程理念来统领国民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教育 审美 表演 欣赏 音乐课程 教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鲍姆嘉登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立元 栗永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63,共11页
鲍姆嘉登在哲学尚在寻求和确立其自身学科独立性的时代,针对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对立,提出建构sthetik的设想,并初步完成了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为彼时从属于"低级系科"的文学和哲学之间架构起一个理论的桥梁... 鲍姆嘉登在哲学尚在寻求和确立其自身学科独立性的时代,针对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对立,提出建构sthetik的设想,并初步完成了美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为彼时从属于"低级系科"的文学和哲学之间架构起一个理论的桥梁,也为后世美学、艺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例。鲍姆嘉登的美学构想直接影响到德国古典美学家特别是康德在美学向度上的思考,而他提出并着力阐述的"审美的真"、"与理性相类似的思维"等理论范畴和命题则在理性主义时代为艺术、审美的存在和价值的合法性乃至优先性奠定了基础,无愧于"美学之父"的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姆嘉登 美学思想 “审美的真” 《诗的哲学默想录》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滨 胡丽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3-134,共2页
通过在河海大学女生体育课中渗入美学教育的实践,论证了美学教育符合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完善大学生心理结构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健美意识。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美学教育 审美 健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梅花造景 被引量:11
18
作者 阿苏荣 郑维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16-120,共5页
梅花具有多种优良的品性,不仅姿态美好,寓意深远,而且易于栽培,是园林设计中的常用花木。该文从梅花生态习性、品种分类、梅花文化欣赏及其与园林其他元素搭配的角度,初步探讨和总结了梅花的造景方法。
关键词 摘要:梅花 植物造景 生态习性 品种分类 梅花文化欣赏 园林设计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欣赏--深层审美心理与“视界融合”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玉能 张弓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3,共9页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quo...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的艺术欣赏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在艺术欣赏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之中的"前见",达到"视界融合",构成"召唤结构",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艺术欣赏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审美心理 艺术欣赏 “视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园林中“题咏”参与审美的机制探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晓明 刘志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2,共5页
大量"题咏"参与审美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之一,目前对"题咏"在园林审美中作用和参与机制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和深入。借助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题咏"参与园林审美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题咏在... 大量"题咏"参与审美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之一,目前对"题咏"在园林审美中作用和参与机制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和深入。借助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题咏"参与园林审美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可知题咏在园林审美的准备、初始和高潮阶段,分别对审美注意、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判断和理解、审美情感等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园林审美的发生、发展、深化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 题咏 审美 参与机制 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