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mboo resources,utilization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in Xishuangbanna,Sou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清 段柱标 +3 位作者 王正良 何开红 孙启祥 彭镇华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9-83,共5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cultural value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in Xishuangbanna, Yunan Province, China. Sixty species of bamboo in 19 genera are recorded i...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utilization, cultural value and ex-situ conservation of bamboo resources in Xishuangbanna, Yunan Province, China. Sixty species of bamboo in 19 genera are recorded in Xishuangbanna. The area of natural bamboo forest is 14319 ha, accounting for 5.92% of whole area of Xishuangbanna. The abundant resource of bambo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s and culture of national minorities in Xishuangbanna. Xishuangbanna Tropic Botanic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tarted to introduce bamboo species in 1961 and established the ex-situ conservation reserve (8 ha) of bamboo in 1981. Up to now, 211 species in 27 genera collected from tropic and sub-tropic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ave been planted in the bamboo reserve, of which 11 species have bloomed and seeded, and their seeds were cultivated in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 Gardens, CAS,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shuangbanna bamboo resources UTILIZATION ex-situ conserv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rategic study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Xishuangbanna 被引量:2
2
作者 普映山 张志毅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5-30,共7页
Xishuangbanna harbors valuable tropical rainforests with abundant biod iversity and it is acknowledged as a treasure house of wildlife. By describing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hysical geography, the authors analyze... Xishuangbanna harbors valuable tropical rainforests with abundant biod iversity and it is acknowledged as a treasure house of wildlife. By describing t 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physical geography,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habitat c omplex. Th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and rare wildlife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o indicate the major elements and great value of the biodiversi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gener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as briefly appraised to reveal the potential crises and problems in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Based on the theori es and experience borrowed from modern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innovations at h ome and abroad, 4 primary strategies were accordingly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b eneficial mutual-improvement mechanism for the better conservation so that the b 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can be properly integrated, the local p eople's livelihood effectively uplifted and their over-dependence on the resourc es relatively less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xishuangban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est vegetation of Xishuangbanna,south China 被引量:23
3
作者 Zhu Hua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6年第2期1-58,共58页
Xishuangbanna of southern Yunnan is biogeographically located at a transitional zone from tropical southeast (SE) Asia to subtropical east Asia and i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Indian and Burmese plates of Gondwana and... Xishuangbanna of southern Yunnan is biogeographically located at a transitional zone from tropical southeast (SE) Asia to subtropical east Asia and i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Indian and Burmese plates of Gondwana and the Eurasian plate of Laurasia. The region, though surprisingly far from the equator and at a relatively high altitude, has a rich tropical flora and a typical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the lowland areas. Based on physiognomic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habitats combined, the primary vegetation in Xishuangbanna can be organized into four main vegetation types: tropical rain forest, tropical seasonal moist forest,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ubtypes, i.e. a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in the lowlands and a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at higher elevations. The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has almost the same forest profile and physiognomic characteristics as equatorial lowland rain forests and is a type of truly tropical rain forest. Because of conspicuous similarity on ecological and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is a type of tropical Asian rain forest. However, since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Xishuangbanna occurs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ropical SE Asia, it differs from ty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s in equatorial areas in having some deciduous trees in the canopy layer, fewer megaphanerophytes and epiphytes but more abundant lianas and more plants with microphyll. It is a type of semi-evergreen rain forest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tropical zone.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occurs at wet montane habitats and is similar to the lower montane rain forest in equatorial Asia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physiognomy. It is a type of lower montane rain forests within the broader category of tropical rain forests. The tropical seasonal moist forest occurs on middle and upper limestone slopes. It is similar to the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region in physiognomy, but differs from the latter in floristic composition. It is a vegetation type on limestone at high elevations. The monsoon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is a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strong monsoon climat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transitional vegetation type betwee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and savanna in physiognomy and distribution. The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s the main montane vegetation type in the region. It is dominated largely by the families Fagaceae, Euphorbiaceae, Theaceae and Lauraceae. It differs from tropical lower montane rain forests in its lack of epiphytes and in having more abundant lianas and plants with compound leaves.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distinct vegetation type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ainland southeastern Asia, controlled by a strong seasonal climate, based on its floristic and physiognomic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tropical rain forest tropical seasonal moist forest tropical montan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xishuangbanna southern Yunn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多样性与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郑静楠 吴富勤 +2 位作者 岩光 郑进烜 延红卫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更好地掌握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基于云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野外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保护级别、濒危等级、特有性、地理和海拔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州分布有兰科植物91属301种;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分布海拔梯度5... 为更好地掌握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基于云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野外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保护级别、濒危等级、特有性、地理和海拔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州分布有兰科植物91属301种;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分布海拔梯度500~2000 m;水平分布以勐腊县分布种数最多。建议以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基础科学研究和尽快制定地方性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相关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植物多样性 分布特征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冠斑犀鸟分布现状调查
5
作者 宋志勇 匡天义 +4 位作者 张忠员 李俊松 万正林 沈涵 乔新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85-87,122,共4页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嘎栋、布朗山8个乡镇(街道)均有冠斑犀鸟分布,分布海拔为500~1400 m,共7~8个种群,数量(32±3)只,冠斑犀鸟对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有选择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斑犀鸟 分布 种群 现状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林植物功能性状与演替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丹 邓福英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以经历刀耕火种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西双版纳热带林为对象,通过广义线性模型、RLQ分析和第四角分析方法,探讨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林与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次生林之间差异不明... 以经历刀耕火种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西双版纳热带林为对象,通过广义线性模型、RLQ分析和第四角分析方法,探讨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林与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次生林之间差异不明显;叶片性状从保守策略转变为获取策略,种子重量及木材密度从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策略;单一性状与特定环境因子的关联性随演替增强,演替早期的功能性状仅与土壤pH值的关联性强,演替中期和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则与多个环境因子产生了强关联,其中原生林受土壤全磷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演替 功能性状 土壤 恢复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变”与“不变”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嫄媛 王晓斐 邹洲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新建民居,传统民居空间的自我演化被打破,传统建筑文化被迫走向衰落和灭亡。文章对傣族传统民居追根溯源,通过西双版纳傣族传统... 目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新建民居,传统民居空间的自我演化被打破,传统建筑文化被迫走向衰落和灭亡。文章对傣族传统民居追根溯源,通过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新建民居的对比分析,得出可变因子与不变因子,总结其影响产生可变因子的原因,从而产生对未来傣族民居发展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傣族民居 传统民居 民居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构建
8
作者 蒋榕 张鑫 +1 位作者 李冠衡 王睿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23,共11页
【目的】构建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网络,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生态空间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廊道复合型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优化生态源地识别方法,借助最小阻力模型... 【目的】构建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网络,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生态空间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廊道复合型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优化生态源地识别方法,借助最小阻力模型判定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系统。以生态优先为出发点,划分多级生态空间管控区。【结果】研究范围内共构建25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生态廊道12条。总体上看,全域生态廊道延伸距离较长,但其辐射面积和生态抗性欠佳;重要生态廊道分为三线两类,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区域(分属景洪市和勐腊县);东南部(勐腊县)、西部及西南部分区域(勐海县)廊道覆盖范围较低,生态节点密度和生态连通性均不足,具有较大提升整合空间。【结论】西双版纳作为云南省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具有极其突出的生态价值。针对斑块散落、生态廊道断点较多等问题,建议制定复合型管理办法,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廊道网络进行统筹管理和调节,促进生态廊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 MCR模型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印支灰叶猴种群初步调查
9
作者 张忠员 宋志勇 +3 位作者 闵绪鹏 肖宇 杨正斌 万正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为摸清印支灰叶猴在西双版纳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分布的印支灰叶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印支灰叶猴分布海拔主要为500~1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为摸清印支灰叶猴在西双版纳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分布的印支灰叶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印支灰叶猴分布海拔主要为500~1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印支灰叶猴种群数量约182~213只。为保护好该物种,针对现有分布区域提出开展物种栖息地保护、加强基础研究与科普宣教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灰叶猴 地理分布 保存数量 半结构访谈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10
作者 张传光 姜存良 +2 位作者 贠新华 沈艳 杨德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了解西双版纳州主要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以西双版纳州10个主要柚子种植园共4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其土样基本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肥力均... 为了解西双版纳州主要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以西双版纳州10个主要柚子种植园共4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其土样基本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肥力均为中等肥沃,虽可以基本满足柚子生长需求,但高品质柚子园占比不足20%,70%柚子园土壤酸碱度pH偏低,不适合生产高品质柚子,1号和7号柚子园土壤pH处于最适的生长区间。(2)大量元素除水解性氮(HN)和全钾(TK)外均属于适量水平,35.42%土壤样品全磷(TP)达到极丰富水平,高品质柚子与土壤适当的氮(N)或有机质(SOM)含量,以及较高的磷(P)、钾(K)含量密切相关。(3)有效硫(AS)处于缺乏水平,交换性钙(ECa)和镁(EMg)处于极丰富和丰富水平,但不是造成西双版纳州柚子品质差异的主要因子。有效锰(AMn)、有效锌(AZn)、有效硼(AB)在果品最好的1号柚子园中含量丰富,且显著高于其他果园。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可以显著地影响柚子品质,通过提升土壤pH,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锰、锌、硼,有望提高西双版纳柚子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金弹子苗木繁殖试验
11
作者 杨潇 袁加明 +2 位作者 秦丽萍 曹瀚丹 丰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53-57,共5页
为了研究金弹子(Diospyros armata)在西双版纳的科学繁殖方法,用来自四川、重庆的金弹子繁殖材料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试验,设计不同基质、不同遮阴度、扦插桩是否缠膜和不同嫁接方法,观察出苗时间、出苗率... 为了研究金弹子(Diospyros armata)在西双版纳的科学繁殖方法,用来自四川、重庆的金弹子繁殖材料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试验,设计不同基质、不同遮阴度、扦插桩是否缠膜和不同嫁接方法,观察出苗时间、出苗率、存苗率、回芽率和侧枝发生率及成活株数等情况。结果表明,播种繁殖在立春对种子浸泡后采用腐叶土30%+河沙30%+草木灰20%+锯末20%的混合基质,20 d左右开始发芽,28 d陆续出苗,90 d时出苗结束,100 d可出圃移栽,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清明后扦插繁殖应对桩体上半段缠紧膜,下半段全部插入河沙与风化石的混合基质,25 d后扦插桩陆续发芽,90 d后发芽率85%且多数已长侧枝,并发现扦插成活(长根)与长侧枝情况高度相关,且因其为综合生根方式,增加桩体表皮与基质接触面积的做法有利于生根;金弹子立夏后嫁接采用嫩枝单芽腹接法成活率在60%左右,伤口愈合美观,嫁接操作要注意绑缚留芽眼且套密封袋保湿。通过研究得出西双版纳地区可用上述方法繁殖籽播苗、扦插苗和嫁接苗3种苗木,且均有60%以上存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弹子 播种繁殖 扦插 嫁接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园林及其文化探索
12
作者 杨慧中 杨庆 《华中建筑》 2024年第8期106-109,共4页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林包括村寨园林、宅院园林、佛教园林和公园园林。这些园林多姿多彩,别具特色,令人深感其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该文全面分析了这4类傣族园林景观及其造园理念和造园技艺;研究了傣族园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林包括村寨园林、宅院园林、佛教园林和公园园林。这些园林多姿多彩,别具特色,令人深感其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该文全面分析了这4类傣族园林景观及其造园理念和造园技艺;研究了傣族园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文化特色,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二是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三是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等。该文认为,傣族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深度融合。傣族园林及其文化的研究,将为少数民族园林的开发与营建提供借鉴,并将丰富中国园林的形式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傣族园林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2000—2020年)
13
作者 徐玉静 柴钰莹 +1 位作者 于嘉伟 王帅民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7-112,共6页
以西双版纳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GlobeLand 30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近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IS网格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评价单元,进一步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西双版纳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 以西双版纳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和2020年的GlobeLand 30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近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利用GIS网格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评价单元,进一步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西双版纳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其次为耕地,占总面积的25%以上,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林地向耕地和人工地表转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关系,空间聚集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2000—2020年景观生态低风险区域占比显著下降,较高风险区域占比呈显著上升趋势,且空间上较高风险区域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张,高风险区及较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勐海县和景洪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一平 窦军霞 +3 位作者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孙晓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25,共9页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其12:00的透射百分率可达49.9%.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呈现单峰的时间变化趋势,而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呈现双峰双谷的时间变化,使得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均为正值.从年平均状态来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均是作为热源向外放热,呈现加热近旁空气的热力效应.由林冠放出的向上的长波辐射,虽然在不同月份和季节间数值有所差异,但都具有较好的日变化规律;但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则受大气状况的影响,不仅在不同月份和各季节间数值不同,在不同季节其时间变化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引起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值随月份的改变而不同,且在不同季节的时间变化也呈现较大差异.年反射率的时间变化除与通常出现的早、晚高的状况之外,在昼间还出现上午高、下午低的变化趋势;年透射率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中午数值最大,上午、下午数值较小的变化趋势.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各分量数值、百分率及长波辐射、反射率与透射率变化趋势,与西双版纳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森林群落林相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百分率 热带季节雨林 林冠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柚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杜健 梁坤南 +3 位作者 周再知 黄桂华 李碧均 马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探讨西双版纳柚木人工林立地类型,为西双版纳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柚木人工林立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26年生的柚木人工林,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51块样地,测定样地内柚木生长指标,记录地形因子,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采用... 【目的】探讨西双版纳柚木人工林立地类型,为西双版纳及其他类似地区的柚木人工林立地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26年生的柚木人工林,采用典型抽样方法,设置51块样地,测定样地内柚木生长指标,记录地形因子,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土壤主要化学因子,以主成分分析划分土壤养分等级。运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立地因子与样地林木生长量的关系。【结果】土壤养分等级、土壤质地、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密度和海拔等立地因子与优势木高生长拟合的数量化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865,达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密度、土壤质地、坡度以及8个土壤养分因子(pH值、交换酸含量、全K含量、全P含量、有效P含量、交换性Ca^(2+)含量、交换性Al^(3+)含量和有效Fe含量)组成的土壤养分等级与生长均极显著相关(P<0.01);在数量化模型中,土壤因子(土壤养分、土壤密度和土壤质地)对柚木优势木高生长贡献率达58.3%,且影响均极显著(P<0.01);根据数量化回归模型中各样地立地因子得分,划分4组生产力等级,并以土壤密度、土壤质地及土壤养分3个立地因子划分11个立地类型,且对各生产力等级生长情况及立地因子特点进行评述,4组生产力等级由高产到劣产,柚木优势木年均高生长量分别为1.70~1.81,1.22~1.31,1.08~1.12和0.51 m。【结论】柚木生长在通气透水性较好的粉砂质壤土上好于在砂壤土、重壤土上;对土壤密度敏感,喜欢较高土壤密度;在盐基饱和度、全K含量、有效P含量和交换Mg^(2+)含量均高的立地上最佳;在强酸性、土壤交换性Al^(3+)和有效Fe含量高时生长极差。在本区选择合适的立地发展柚木时,应着重考虑土壤密度、质地以及酸度等,选取较高肥力的立地;对因立地差而生长不良的现有林分应及时改造,以尽量降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柚木人工林 立地分类 立地评价 数量化理论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盔蚧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忠华 李国华 +3 位作者 侯建勇 王进强 张祖兵 杨友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01-704,共4页
橡胶盔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近年来在西双版纳地区对橡胶树造成严重危害。本试验采用田间定株观察和人工气候箱饲养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温度对橡胶盔蚧卵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及化学防治提供理... 橡胶盔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近年来在西双版纳地区对橡胶树造成严重危害。本试验采用田间定株观察和人工气候箱饲养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温度对橡胶盔蚧卵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及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橡胶盔蚧在西双版纳地区没有越冬现象,1年发生4代,各代历期变化为60~110d,每雌平均产卵1345粒。在18~32℃范围内,该虫卵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r=-0.9781^***),36℃时卵不能孵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40℃和69.76日·度。最佳防治适期为从当年第1代初孵若虫始盛期即2月下旬到4月上旬低龄若虫高峰期结束,每10d进行1次药剂防治,连续防治4~5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西双版纳 橡胶盔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许彦红 杨宇明 +2 位作者 杜凡 陆元昌 姜磊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6-18,共3页
选择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典型的季节性雨林和山地雨林两个植被类型进行林分直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雨林不划分林层时直径分布为左偏,偏度和峰度值均较大;划分林层后,各层直径分布都遵从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函数,C层同时遵从迈耶负指... 选择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典型的季节性雨林和山地雨林两个植被类型进行林分直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雨林不划分林层时直径分布为左偏,偏度和峰度值均较大;划分林层后,各层直径分布都遵从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函数,C层同时遵从迈耶负指数分布函数,偏度和峰度系数均与林分直径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林分 直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乡土地被植物资源及在园林中的应用 被引量:53
18
作者 窦剑 周双云 许再富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4-60,共7页
滇南的西双版纳作为"热带种质资源基因库",具有丰富的乡土地被植物资源。通过文献调查和野外考察,共收载滇南乡土地被植物资源56科134属205种,评价并分析其分布、生境及观赏特性。推荐其中3种(链荚豆Alysicarpusvaginalis,穗... 滇南的西双版纳作为"热带种质资源基因库",具有丰富的乡土地被植物资源。通过文献调查和野外考察,共收载滇南乡土地被植物资源56科134属205种,评价并分析其分布、生境及观赏特性。推荐其中3种(链荚豆Alysicarpusvaginalis,穗序木兰Indigoferaspicata和地石榴Ficustikoua)在热带、亚热带园林绿化中应用,并对滇南乡土地被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资源 乡土地被植物 园林应用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有效指示植物 被引量:16
19
作者 宋慈安 杨仲平 +1 位作者 雷良奇 文宗振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共14页
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属热带气候区,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型热带季节雨林亚型。通过对该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植物群落总体的Cu、Ag、Pb、W、Mo、As等元素的含量,矿区均大于背景区;背景区和矿区高含量元素的植物种属分别仅占调查种属... 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属热带气候区,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型热带季节雨林亚型。通过对该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植物群落总体的Cu、Ag、Pb、W、Mo、As等元素的含量,矿区均大于背景区;背景区和矿区高含量元素的植物种属分别仅占调查种属的18.42%和33.33%;有些种属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在背景区和矿区都较高或都较低;有些种属在背景区某些元素含量不高,但在矿区富集;有些种属在背景区某些元素富集,但在矿区含量并不高。植物不同器官中无论是背景区还是矿区,大多数元素最为富集的是根部特别是细根,其次是叶及细枝,含量最低的是木质部及皮。选择找矿有效指示植物既要考虑高浓度的矿化元素环境对植物的胁迫造成的"被强迫吸收",也应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屏障效应"。植物地球化学衬度系数(KCD)和植物地球化学屏障系数(KPZ)可作为选择和评价找矿有效指示植物及其指示元素的指标。本区可作为找矿有效指示的植物为凤尾蕨、小叶藤黄、芒萁和长叶实蕨,有效的指示元素主要为Cu、Ag、W、As和Pb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 有效指示植物 铜矿 南坡/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云南红豆杉种植试验 被引量:12
20
作者 周云 王达明 +2 位作者 李莲芳 杨德军 张快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5年第2期48-52,共5页
在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进行了云南红豆杉多种技术措施的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在此气候区立地条件是影响云南红豆杉生长的重要因素。采取修剪、施肥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表明在云南的南亚热带乃至热... 在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进行了云南红豆杉多种技术措施的种植试验。结果显示在此气候区立地条件是影响云南红豆杉生长的重要因素。采取修剪、施肥及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表明在云南的南亚热带乃至热带北缘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云南红豆杉。可选择立地良好的小环境行小面积种植。经试验发现修剪能促进云南红豆杉植株新梢的生长,修剪留高50 cm最有利于新梢生长。另对云南红豆杉幼树进行了月生长过程观测,结果表明树高年生长量达30.4 cm,平均月生长量达2.53 cm,树高生长与月份显著相关;地径年生长量达0.35 cm,平均月生长量达0.029 cm,地径生长与月份显著相关;新梢年生长量达37.6 cm,平均月生长量达3.42 cm,也与月份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云南红豆杉 种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