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测度水生态韧性对长江流域韧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抵抗-适应-恢复-转型”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例,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科学测度水生态韧性对长江流域韧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抵抗-适应-恢复-转型”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例,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核密度估计等定量测算水生态韧性水平,分析时空演进特征。之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深入探索不同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在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韧性水平有所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优势显著,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2)研究区水生态韧性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省会城市为核心并逐渐向外递减的“中心—外围”格局,多数城市于后期实现了层级跃迁,且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各城市水生态韧性趋于均衡化。(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水生态韧性的提升表现为抑制作用,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对水生态韧性为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可为长江中游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区域的水生态韧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展开更多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科学测度水生态韧性对长江流域韧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抵抗-适应-恢复-转型”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例,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核密度估计等定量测算水生态韧性水平,分析时空演进特征。之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深入探索不同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在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韧性水平有所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优势显著,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2)研究区水生态韧性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省会城市为核心并逐渐向外递减的“中心—外围”格局,多数城市于后期实现了层级跃迁,且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各城市水生态韧性趋于均衡化。(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水生态韧性的提升表现为抑制作用,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对水生态韧性为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可为长江中游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区域的水生态韧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文摘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