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8篇文章
< 1 2 1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翠民 田媛 +5 位作者 张瑞卿 何方 韩伟锋 张运红 潘晓莹 杨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均以DI处理最高,其次为SI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SPAD值分别提高3.3%~105.4%、5.6%~109.6%和1.0%~19.4%;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6.9%~21.1%、4.6%~39.2%和9.2%~50.6%;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出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8.8%~35.5%、2.8%~16.2%、1.7%~5.6%和4.1%~30.1%。不同灌溉方式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I>SI>TI,与TI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7.9%、19.8%和17.9%,SI处理分别提高10.1%、15.1%和10.1%。综上所述,在设置研究条件下,滴灌为小麦-花生周年最佳增产增效灌溉方式,其次为喷灌,两者均可以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小麦-花生轮作体系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彦苍 宁钰 +7 位作者 石华旺 冯胜雷 张晓雄 张春元 于铠源 朱骥 靳子栋 乔威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4,共14页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采用SEM和XRD探究了底泥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影响顺序为:水胶比>泡沫掺量>底泥掺量,而导热系数的影响顺序为: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随着水胶比增加,抗压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增加泡沫和底泥掺量会导致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均下降。孔隙率与导热系数呈现负相关,符合指数模型。【结论】经优化配比,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在水胶比0.4、底泥掺量30%、泡沫掺量4.2%条件下制备,其28 d抗压强度为18.19 MPa,导热系数为0.1214W/(m·K),表观密度为701.2 kg/m^(3)。微观结果分析表明,底泥掺入量为30%条件下,试块内部物相结合紧密,孔隙分布均匀。研究成果为水库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底泥 泡沫混凝土 响应曲面法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影响因素 水胶比 SEM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及分水分沙规律
3
作者 张辉 倪晋 +1 位作者 贲鹏 王久晟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1,共8页
为明确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变化及分水分沙规律,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分汊河道濛洼段1985—2020年来水来沙特性,探讨了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驱动因素,基于水沙关系曲线分析... 为明确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变化及分水分沙规律,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分汊河道濛洼段1985—2020年来水来沙特性,探讨了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驱动因素,基于水沙关系曲线分析了水沙协同关系与输沙能力的变化,定量给出了濛洼段各汊分流比和含沙量比。结果表明:王家坝站(总)年径流量总体未呈明显增减趋势,含沙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呈减小趋势,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水库拦沙、农业种植改变下垫面及水土保持措施是含沙量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来沙系数呈减少趋势,外界影响系数a值逐渐减少,输沙特性拟合系数b值逐渐增大;濛河分流比与本段总来流基本呈正相关,随着流量增加,濛河分流的权重也逐渐升高,6000 m^(3)/s流量级以下分流能力略有萎缩,6000 m^(3)/s流量级可以与淮河干流平分上游来流,各汊点河道的含沙量比值近似等于各河道的水流挟沙力比值。以上结果为淮河中游水沙数值模拟中分汊河道含沙量计算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淮河中游河道整治采用长距离疏浚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水沙特征 驱动因素 水沙关系 分水分沙规律 淮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韧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力 徐悦 +1 位作者 朱俊奇 孙钶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5-347,共13页
科学测度水生态韧性对长江流域韧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抵抗-适应-恢复-转型”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例,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 科学测度水生态韧性对长江流域韧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抵抗-适应-恢复-转型”框架构建城市水生态韧性指标体系,以2011—202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例,运用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核密度估计等定量测算水生态韧性水平,分析时空演进特征。之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SDM)深入探索不同因素的影响差异。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在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韧性水平有所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优势显著,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城市群最低。(2)研究区水生态韧性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省会城市为核心并逐渐向外递减的“中心—外围”格局,多数城市于后期实现了层级跃迁,且空间差异呈收敛趋势,各城市水生态韧性趋于均衡化。(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水生态韧性的提升表现为抑制作用,科技创新投入水平对水生态韧性为正向促进作用。研究可为长江中游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区域的水生态韧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长江中游 水生态 韧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坑油田注入水堵塞性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
5
作者 张旭 王旭 +2 位作者 张伟东 贺斌 鲍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876,共6页
靖边东坑油田高压注水井逐年增加,对注水开发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储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离子含量和水质分析,预测回注水(处理后的地层水)与清水混合水样的结垢类型、结垢趋势和结垢量,并进行了垢样分析;讨论了回注水与清水的混合比... 靖边东坑油田高压注水井逐年增加,对注水开发生产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储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离子含量和水质分析,预测回注水(处理后的地层水)与清水混合水样的结垢类型、结垢趋势和结垢量,并进行了垢样分析;讨论了回注水与清水的混合比、温度及pH值对结垢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回注水水质差的原因,明确了注水压力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是回注水与清水配伍性差产生的水垢堵塞,以及污水处理工艺不合理导致回注水中悬浮性固体、乳化油含量严重超标引起的堵塞。针对油田注入水的结垢垢型,开展了阻垢剂优化实验研究,获得了阻垢效果好的阻垢剂及最佳使用浓度;同时优化了污水处理工艺,使岩心伤害率由优化前的35.5%降低至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水 高压 堵塞因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及末级沟道水质评价分析
6
作者 李涛 陈剑 +3 位作者 袁鹤龙 张状状 李江 缴锡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田沟水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生育期内田沟水中TP浓度与COD浓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田面水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两次升降的变化趋势,而沟道水中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田沟水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浓度均较高,此时污染风险较大。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质超过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3.9%和88.0%,末级沟道水质评价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9.7%和76.9%。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综合标识指数分别为3.4105~5.1415和4.7204~6.2424,沟道水综合标识指数为3.2105~4.7305和4.1104~5.7314,主要为Ⅲ至劣Ⅴ类水质。两种水质评价方法对比发现,单因子评价法可以明确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的田沟水中主要的污染指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更适合对田沟水质进行细致的评价和划分。本研究对水稻格田及其末级沟道水质进行精确把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稻田排水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稻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排水沟 水质 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7
作者 杨国斌 肖丰 +4 位作者 李先福 王有兵 潘庭华 资权伟 马晶晶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6-45,共10页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其中水生昆虫55种,非昆虫类4种;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高度集中,成分复杂,群落由少数优势类群主导,物种分布较不均匀;优势类群为襀翅目(Plecoptera)的叉襀科(Nemouridae)、双翅目(Diptera)的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蜉蝣目(Ephemeroptera)的四节蜉科(Baetidae),相对丰度分别为22.55%、20.99%、9.76%。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物种数在不同河流生境具有显著差异,河流型溪流显著高于沼泽型溪流,河流生境、基质、流速和水质因子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保护、生境管理及高海拔湿地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主控因素
8
作者 夏辉 王龙 +5 位作者 李娅 张道锋 张园园 朱望明 张伟 刘平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复杂,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这一问题,综合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试气及生产数据等资料,系统开展地层水类型划分、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明确气水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主要赋... 庆阳气田上古生界气藏气水分布复杂,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开发。针对这一问题,综合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试气及生产数据等资料,系统开展地层水类型划分、气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明确气水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主要赋存于山1段,盒8段产水层较局限,平面上可划分出中部高含水区以及西部、东部中含水区;地层水可划分为构造低部位滞留水、断裂破坏层间水及孤立透镜体水。构造低部位滞留水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受区域构造特征和生烃强度影响;断裂破坏层间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受断裂体系控制;孤立透镜体水分布于研究区东部,主要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及运移距离。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背景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及天然气成藏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也为后续气田效益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分布 控制因素 致密砂岩气藏 上古生界 庆阳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火山岩区地热水控矿因素及找矿预测
9
作者 秦海燕 张育志 +2 位作者 王磊 迟宝泉 吴曼云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7-260,共4页
地热水又称热矿水,出露地表又称温泉,是一种宝贵的具有多种用途的矿产资源,除利用其热能外,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和温度的地热水还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于利用清静能源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中国内地东部有三... 地热水又称热矿水,出露地表又称温泉,是一种宝贵的具有多种用途的矿产资源,除利用其热能外,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和温度的地热水还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对于利用清静能源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均有重要意义。中国内地东部有三个蕴藏丰富地热资源的地热异常区,由南向北分别是东南丘陵一沿海地热异常区、华北一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北地热异常区(张健等,2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找矿方向 控矿因素 浙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地区库塘湿地水体理化性质分析
10
作者 张家洋 陈丽丽 楚莉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探究X地区库塘湿地水质质量,对小型库塘样本水质进行氧化还原电位(ORP)、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理化因子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理化因子特征分析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值总体偏高;个别样点的COD值较高... 为探究X地区库塘湿地水质质量,对小型库塘样本水质进行氧化还原电位(ORP)、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理化因子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理化因子特征分析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值总体偏高;个别样点的COD值较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大多数样点的总氮(TN)浓度超出国家Ⅴ类水标准;几乎不存在氨氮和磷污染问题。相关性分析表明,库塘水体的ORP与TP、COD_(Mn)呈显著负相关(P<0.05);浊度与p 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氨氮(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溶解氧(DO)与T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p H与COD、NH_(4)^(+)-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P呈显著负相关(P<0.05);COD与NH_(4)^(+)-N、TP、COD_(M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TP与COD_(M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库塘样本水质在COD方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NH_(4)^(+)-N和TP达到了Ⅱ类及以上标准,TN达到了Ⅴ类及以上标准,COD_(Mn)达到了Ⅳ类及以上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PM水源涵养地、DY湖和PY湖的水质为Ⅳ类,TX湖为Ⅴ类,F湖则达到了Ⅲ类。研究结果可为X地区小型库塘水体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水体 水质 物理因子 化学因子 指数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效果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杨德彬 于腾飞 +2 位作者 郭川 钟伟 赵渊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69,共5页
针对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规律不清、驱替效率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相似性准则的多模型物理模拟,结合油藏储集体特性、流体运移模式及条件,建立了2种垮塌堆积储集体概念模型,并开展了不同介质充填状态、... 针对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规律不清、驱替效率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相似性准则的多模型物理模拟,结合油藏储集体特性、流体运移模式及条件,建立了2种垮塌堆积储集体概念模型,并开展了不同介质充填状态、流速、原始含油量等因素下的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模型不同影响因素下产液速度、见水时间、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产液速度曲线可用于判断见水时间,见水时间主要受制于原始含油量和流速;含水率在见水后通常经历急剧上升并上下波动的变化过程;采收率与流速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垮塌堆积储集体 底水驱 物理模拟 产液速度 见水时间 含水率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
12
作者 周露 卓勤功 +5 位作者 罗翔 公言杰 成友友 胡旭 王锦洲 章国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和最大气相相对渗透率,讨论了分形维数、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压汞和核磁共振分形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段式”特征,且储层总分形维数描述气水共存时渗流及可动流体分布状况更精细;最大进汞饱和度、平均孔喉半径、储层总分形维数及排驱压力对气体渗流时的可动气体孔隙度影响较为显著;平均孔喉半径对气体渗流时的最大有效气相相对渗透率影响较为显著。在明确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后,可以为产水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砂岩 分形维数 微观孔喉 影响因素 气水相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亦可 孙栋元 +5 位作者 杨俊 兰立军 惠磊 张文睿 周敏 靳虎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296,共9页
【目的】评估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河西走廊2000~2020年统计数据资料,选取能反映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的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估算河西走廊21 a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以及... 【目的】评估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可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河西走廊2000~2020年统计数据资料,选取能反映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的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估算河西走廊21 a灌溉效益分摊系数以及灌溉用水产生的效益值,并分析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影响因素,揭示了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时空变化规律与特征。【结果】从时间尺度看,河西走廊灌溉水效益分摊系数从2000年的0.492下降到2020年的0.427,多年平均值为0.453,总体呈现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从空间尺度看,各市年均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差异较大,从大到小依次为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武威市>金昌市,河西走廊灌溉效益分摊系数在空间方面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灌溉用水总效益值随着时间变化持续上升,农业灌溉单方水效益从2000年的0.62元/m^(3)增加到2020年的4.52元/m^(3),21年单方灌溉水效益增加了3.90元/m^(3)。影响因素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要成分,且不同主成分受不同因素影响。【结论】河西走廊2000~2010年用水效益呈增长态势,2011~2021年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越来越好,研究成果可为河西走廊及其他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效益分摊系数 用水效益 影响因素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 模型输入优化的水质污染因子识别分析
14
作者 陈向阳 黄国情 +1 位作者 雷少华 肖巍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和套索回归(LR)。结果表明:APCS-RR模型在处理高度相关的水质数据方面表现优异,有利于精准识别和量化不同季节的污染因子贡献;长江南通段水质在枯水期与丰水期呈现显著差异,枯水期以无机盐类和矿物质污染为主,丰水期则以有机物和营养盐污染为主导;加强工业排放管控、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分季节的水质管理政策和措施等,可有效应对水质季节性差异带来的挑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策略奠定数据基础,也可为其他地区精确识别水质污染因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污染 污染因子识别 多模型回归 绝对主成分 长江南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文举 吴克倩 +2 位作者 俞海英 王之君 马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7,共9页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 为明晰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品质的提升效应,将生物炭混掺到由酒糟、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拌制成的基质模块中,设置2个灌溉量(I_(1):100%ET_(c),I_(2):80%ET_(c),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2个施肥量(N-P_(2)O_(5)-K_(2)O)(F_(1):240-180-200 kg/hm^(2),F2:180-135-150 kg/hm^(2))及基质中4个生物炭添加量(B0:0,B1:1%,B3:3%,B5:5%),共16组处理,研究水肥耦合对炭基质栽培番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植株养分(全氮、全钾、有机碳)吸收量、化学计量特征(氮钾比、碳氮比)、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硝酸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的影响,揭示炭基质栽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构建以番茄产量、品质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目标的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炭基质对番茄LAI、SPAD值、养分吸收量、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炭基质增加了番茄整株钾吸收量、整株碳同化量、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番茄整株碳同化量是产量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增加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氮钾比是品质的关键驱动因子,其降低有助于改善番茄品质;采用熵权-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I_(1)F_(2)B_(3)处理是水肥与炭基质耦合的最优方案。研究可为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及高品质果蔬的水肥炭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质 水肥耦合 番茄 结构方程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殖养殖分离模式和繁殖养殖一体模式下春季稻虾种养系统细菌群落特征
16
作者 覃宝利 韩光明 +9 位作者 吴雷明 马林杰 徐荣 杨婷 张诚信 毕建花 王守红 朱凌宇 张家宏 寇祥明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88-1397,共10页
为了明确繁殖养殖一体模式和繁殖养殖分离模式下春季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对成熟期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虾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阐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系统... 为了明确繁殖养殖一体模式和繁殖养殖分离模式下春季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对成熟期克氏原螯虾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虾肠道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阐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系统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养殖一体模式水体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水体为中营养水平。水体、底泥和虾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两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群落组成有显著差异。与繁殖养殖一体模式相比,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显著提高了水体变形菌门细菌和底泥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水体蓝细菌门细菌和放线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减少了肠道中潜在致病菌鲁氏不动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克氏原螯虾肠道遭受致病菌感染的风险。总氮(TN)含量、磷酸盐(PO_(3)^(4-)-P)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是繁殖养殖一体模式水体、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透明度,水温和水体溶解氧(DO)含量是繁殖养殖分离模式水体、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结果为克氏原螯虾养殖水质调控、疾病预防和稻虾种养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养殖模式 细菌群落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三江带新生代钾质岩浆斑岩成矿关键制约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文婷 王惊涛 +5 位作者 夏小平 次罗 洛桑尖措 杨洋 朱吉涛 梁华英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3-710,共18页
三江带在新生代印亚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展布长度超过1500km的钾质岩浆岩带,并在北段形成了玉龙超大型斑岩成矿带,在中段、南段也形成零星分布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选取三江岩浆岩带中段、南段3个新生代贫矿钾质岩体中未发... 三江带在新生代印亚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了一条近南北向展布长度超过1500km的钾质岩浆岩带,并在北段形成了玉龙超大型斑岩成矿带,在中段、南段也形成零星分布的斑岩型矿床。本文选取三江岩浆岩带中段、南段3个新生代贫矿钾质岩体中未发生蜕晶化的岩浆锆石进行SIMS水含量和氧同位素、LA-ICP-MS微量元素及Lu-Hf同位素分析,对比玉龙带同期的钾质成矿斑岩,综合分析控制钾质岩浆大规模斑岩成矿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矿岩体锆石ε_(Hf)(t)值为-6.00~2.70,平均-2.94,显著低于玉龙带内多个成矿斑岩体的锆石(-3.37~6.63,平均2.68),表明贫矿的岩浆源区含有更多古老地壳物质,而北段的玉龙成矿带斑岩含更多新生下地壳物质。3个贫矿岩体锆石水含量及OH^(-)含量较高(平均(734±184)×10^(-6)和(14±4)apfu×1000),与北段玉龙带中超大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相似(平均(640±213)×10^(-6)和(12±5)apfu×1000),且显著高于中型斑岩矿床的锆石水含量(平均(335±181)×10^(-6)和(5.3±3)apfu×1000),表明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区域挤压应力作用相比北段的更强、贫矿岩浆储存深度更深,锆石结晶时的压力更高。贫矿岩体的锆石中未见原生流体包裹体,表明高压抑制了岩浆早期出溶流体,不利于萃取金属与成矿。我们提出富含新生下地壳物质的岩浆源区、挤压-伸展转换的构造应力背景、岩浆富水且在演化早期出溶流体是控制三江带北段新生代钾质岩浆形成大规模斑岩成矿带的重要因素;而三江带中段、南段的岩浆源区含更多古老地壳物质,处于挤压应力背景,可零星成矿,但难以形成斑岩矿床成矿带。此外,我们的研究还表明锆石水含量受结晶时岩浆水含量、岩浆储存深度与区域应力场控制,由于不同构造背景的区域应力条件不同,锆石水在不同构造背景岩浆水含量对比的应用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带 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作用 锆石水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显峰 冉超越 +1 位作者 周文 李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5-247,共13页
【目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其求解空间通常较高维、复杂且为连续空间,水光互补优化调度问题中涉及的多种连续控制决策问题。【方法】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中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适合... 【目的】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点,其求解空间通常较高维、复杂且为连续空间,水光互补优化调度问题中涉及的多种连续控制决策问题。【方法】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中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适合处理求解空间连续、复杂的问题,首先对水光互补问题进行强化学习建模,并基于水光互补机理考虑需调、可调概念设置环境、动作、奖励函数与惩罚函数,采用DDPG算法进行优化。对比分析只使用初始DDPG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讨论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澜沧江上游大型水光互补基地为例,设置三个梯级水电站配置方案,三种水文代表年,开展实例研究。【结果】(1)采用DDPG算法运行速度较快,在考虑需调、可调水光互补机理建模后光伏消纳电量达到129.93亿kWh,为三种模型最高。(2)来水越枯,光伏消纳能力越强;梯级水电站装机862万kW时,平水年到枯水年光伏消纳能力只提高1%,此时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水电系统的互补能力。(3)在丰水期的光伏消纳能力较低,三个方案光伏消纳率分别为77.43%、79.85%、89.39。【结论】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在水光互补优化调度中展现出快速收敛的优势,将“需调”和“可调”机理融入强化学习建模能够显著提升光伏消纳效果,实现更优的资源利用,有效提升了水光互补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光伏电量消纳能力。该方法在清洁能源基地的容量配置和运行调度领域有较好效果,为后续清洁能源系统的扩展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光互补 强化学习 DDPG 优化调度 影响因素 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靳世鑫 苏承国 +3 位作者 黄佳荣 王慧亮 严登华 王占桥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3,共13页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 【目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是缓解水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将土壤水和再生水纳入水资源供给侧考虑,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中水-土-碳等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响应生态-经济-社会需求的区域水土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框架,提出耦合非线性多目标规划和逐次逼近法的双层嵌套算法以实现框架的迭代求解,得到区域水土资源联合配置方案。【结果】洛阳市的水土资源联合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各县区土地利用格局及水资源供给量实现了协同优化,区域水资源总量增加了0.2923亿m^(3),净碳排放量减少了0.3814%(折合90698 t标准煤),GDP维持稳定,各行政单元间供需水比值的差异程度达到最小。【结论】研究成果为提高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联合配置 生态-经济-社会需求 二元水循环 相互作用关系 双层嵌套算法 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SS的城市区域地下水变异Factor Analysis过程 被引量:13
20
作者 何兴江 张信贵 易念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对需要大量运算的统计问题,运用SPSS软件可以快速得到演算结果,从而彻底消除重复而单调的过程,研究人员可更多地专注于统计模型的建立。作者建立了城市建设引发城市区域的地下水缓慢变异的模型,调用SPSS的Factor Analysis过程,对城市区... 对需要大量运算的统计问题,运用SPSS软件可以快速得到演算结果,从而彻底消除重复而单调的过程,研究人员可更多地专注于统计模型的建立。作者建立了城市建设引发城市区域的地下水缓慢变异的模型,调用SPSS的Factor Analysis过程,对城市区域地下水场变异起重要的组分进行提取,以起重要作用的K、Na、Ca、Mg、Fe、Mn组分最少组合来作为评价地下水变异的指标体系。对南宁市区地下水中特征点进行初步定量分析表明,城市区域地下水年变异水平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作用的结果,随时间增长变异水平呈增长之势。从历史背景下研究城市区域地下水缓慢变异程度及趋势,对城市地下水演化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SS软件 地下水环境变异 水化学组分 评价指标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