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3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for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1
作者 Xiao-mingZHU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2-92,共1页
OBJECTIVE Many drug candidates identified from natural products are poorly water-soluble.The surfactants used to disperse the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s in water may cause a serious of acu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 OBJECTIVE Many drug candidates identified from natural products are poorly water-soluble.The surfactants used to disperse the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s in water may cause a serious of acu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Nanotechn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In the present study,different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are utilized as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 carriers.METHODS Different inorganic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platinum and gold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The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s such as curcumin,gambogic acid and doxorubicin(DOX)base were loaded into the porous area or onto the surface of the nanoparticles.Cellular uptake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 in human glioblastoma U-87 MG cells.The anticancer effect of drug loaded nanoparticle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free drugs.Photothermal conversion of platinum and gold nanoparticles was studied by irradiation of nanoparticles with a near-infrared laser.RESULTS The synthesized nanoparticles are readily internalized by U-87 MG cells,and the internalized nanoparticles are mainly localized in endosomes/lysosomes in cells.The nanoparticle-based drug carrier provides the aqueous dispersions of the hydrophobic drugs.In endosomes/lysosomes mimicking buffers with a pH of 4.5-5.5,pH-dependent drug release was observed from drug loaded nanoparticles.The intracellular drug content and cytotoxic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drug loaded nanoparticles than free drug.Photothermal treatment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drug′s anticancer activity.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inorganic nanoparticles is a promising intracellular carrier for hydrophobic anticancer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S drug delivery ANTICANCER drugS GO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ld nanostructures for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2
作者 ZHU Xiao-ming WAN Hong-ye CHEN Jian-l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4-704,共1页
OBJECTIVE Nanotechnology provide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METHODS Titanium dioxide coated gold nanostructures(Au/TiO2)was used as the drug carrier for the natural anticancer drug gambogic... OBJECTIVE Nanotechnology provides 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METHODS Titanium dioxide coated gold nanostructures(Au/TiO2)was used as the drug carrier for the natural anticancer drug gambogic acid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anticancer effect.Biocompatibility and cellular uptake of Au/TiO2 was studied in human glio⁃blastoma U-87 MG cells.Cell viability was evaluated by ATP assay and calcein AM staining.LysoSensor Green DND-189 and Hoechst 33342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tracellular location of Au/TiO2.The anticancer effect of gambogic acid loaded nanoparticles was compared with free drug.RESULTS Au/TiO2 was biocompatible,and they were localized at the intracellular acidic compartments of endosomes and lysosomes.The intracellular drug content delivered via Au/TiO2 was 6-fold higher than the free form,thus dramatically enhancing the anticancer effect of gambogic acid.Furthermore,mild photothermal therapy also showed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the drug.CONCLUSION Au/TiO2 is a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 carr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rods titanium dioxide photothermal therapy gambogic acid drug deli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chanics of Target Drug Delivery
3
作者 Xinghua Shi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84-184,共1页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enable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arget drug delivery,which provides new hope for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In the whole process of drug delivery,we foundcoupl...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enable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target drug delivery,which provides new hope for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In the whole process of drug delivery,we foundcouple of mechanics problems existed,including the transportation of nanocarriers,the molecular level target and the cellular uptake of nanoparticles.In recent years,we focu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usion of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mucus of gastrointestinal(GI)tract and tumor intestinal.We studied the stiffness effect and geometric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in cell internalization,and found that the shape,stiffness and adhesion of nanoparticle-based drug carriers affect their transportation in biological tissues.We reveale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with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diffusion of nanoparticles in an adhesive/nonadhesive polymer network.These findings shed new light on the design of NP-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targeted to mucosal and tumor sites that possess a fibrous structure/porous me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CS TARGET drug delivery TARG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osomes as potential drug delivery tools for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4
作者 Xi-yong YU Song-pei L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7-328,共2页
Exosomes serve as vesicles to deliver protein,lipids,nucleic acids or other cellular components,to neighboring or distant cells.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tem cell-derived ex... Exosomes serve as vesicles to deliver protein,lipids,nucleic acids or other cellular components,to neighboring or distant cells.Recent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on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Our previous studie.s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in cardiac protection.Mesenchymalstem cells released miR-22-enriched exosomes aft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these exosomes showed protective effects oncardiomyocytes.MiR-21-conaining exosomes were secreted by H_2O_2-treated cardiac progenitor cells and protected cardiomyocytes from H_2O_2-induced apoptosis.Heat-shock lead to the production ofheat shock factor 1-enriched exosomes from cardiac stem cells,which reducedapoptosis of cardiomyocytes.Given these important effects of exosomes i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s,exosom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 vector for drug delivery or other therapeutic purposes.However,cells secretea limited number of exosomes,which has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xosomes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ynthetic exosome-mimics by cellextrusion or cell membrane-cloaked nanoparticles,which canbe fabricated on a large-scale,provide novel platforms fordrug delivery.Two Korean groups fabricated exosome-mimetic nanovesicles by extruding monocytes or macrophages through a serial of filters and utilized these exosome-mimetics for the delivery of anti-tumor drug.Recently,cell membrane-cloaked nanoparticles have emergedas a potential tool for drug delivery with the advantages ofimmunocompatibility,stability and targeting capability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In summary,exosomes or exosome-mimics may serve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ool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细胞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分娩产妇会阴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凌艳 曾铁英 +2 位作者 王颖 代玲 熊姝婕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6,共7页
目的 整合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开展有效会阴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临床支持决策系统、国内外指南网站、专业学会或协会网站及相关数据库等,获取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管理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 目的 整合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开展有效会阴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临床支持决策系统、国内外指南网站、专业学会或协会网站及相关数据库等,获取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管理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最佳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独立进行质量评价,4名研究者按照标准化提取表格进行证据提取并整合,小组讨论确定最终的最佳证据。结果 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4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最终从会阴创伤的预防、会阴伤口的缝合、疼痛评估、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产后健康教育及人员培训7个方面总结了26条证据。结论 总结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会阴疼痛的最佳证据较为科学、全面,临床医护人员可结合实际临床情景和患者需求选择证据,制订相关疼痛管理措施,以降低产妇会阴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阴道分娩 会阴疼痛 疼痛管理 证据总结 非药物干预 循证护理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张丽华 李江 +4 位作者 王娟 闫旭 王俊丽 白云峰 冯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9-241,共13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癌症基因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较低的基因递送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等不良事件仍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纳米递药系统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由于具有避免药物过早泄漏、提高血液循环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癌症基因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较低的基因递送效率和生物利用度等不良事件仍是临床上的主要挑战。纳米递药系统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由于具有避免药物过早泄漏、提高血液循环稳定性、增加病灶药物浓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减轻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从内源刺激(pH、酶、氧化还原、活性氧和其他)和外源刺激(磁场、热、光和超声)两个角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刺激响应型基因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 纳米系统 基因递送 药物控释 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新素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其对下肢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欧阳欢 刘博 +4 位作者 刘逸 查斌山 丁洋 胡先宇 陈智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09,共9页
目的制备负载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的中空介孔硅纳米微球(HMSNs),并研究其作为下肢缺血性损伤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选择性蚀刻法合成出HMSNs,同时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和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理... 目的制备负载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的中空介孔硅纳米微球(HMSNs),并研究其作为下肢缺血性损伤治疗剂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选择性蚀刻法合成出HMSNs,同时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和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理化性质,红细胞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测试生物安全性。采用吸附法将DATS负载至HMSNs里,获得缓释DATS的纳米颗粒(DATS-HMSNs),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并制作DATS的累积释放曲线。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DATS组、DATS-HMSNs组),下肢缺血模型采用股动脉结扎切除法制作。测试各组小鼠肢体缺血前后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活性氧(ROS)、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制备出的HMSNs为中空的球形且粒径均一,DLS结果显示粒径为(226.5±11.8)nm。红细胞溶血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HMSNs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MSNs对DATS的最大载药率为27.89%,7 d DATS的累积释放率80.12%,21 d可达到97.27%。与对照组比较,DATS-HMSNs用于下肢缺血小鼠后,免疫组化染色发现CD31、α-SMA、bFGF及VEGF的水平增高(P<0.05),ELISA实验发现TNF-α、IL-6、MCP-1和ROS的含量减低(P<0.05),并且缺血后小鼠运动能力恢复满意。结论DATS-HMSNs可以缓慢、持续地释放DATS,为下肢缺血性损伤提供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新素 二烯丙基三硫化物 中空介孔硅 下肢缺血 硫化氢 纳米载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模拟保护大脑健康的神经化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科 杨昕 +4 位作者 刘冉 赵旭东 王华林 毛兰群 侯莉娟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2,共14页
运动是保护大脑健康、延缓衰老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非药物疗法。运动模拟是在解析运动保护大脑健康神经化学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设计新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来模拟运动效果的新型治疗策略,旨在实现运动效应的转移与应用,使得... 运动是保护大脑健康、延缓衰老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非药物疗法。运动模拟是在解析运动保护大脑健康神经化学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设计新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药物来模拟运动效果的新型治疗策略,旨在实现运动效应的转移与应用,使得无法进行运动的人群也能够从运动中获益。本文对运动模拟保护大脑健康的神经化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寻找保护大脑健康的运动模拟分子靶点的新方法——脑神经活体原位电化学分析,以及增强运动模拟效应的新策略——高精准药物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模拟 大脑健康 脑神经活体原位电化学分析 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炎微环境响应型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志刚 林玉红 +2 位作者 王静安 徐山根 赵凯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0,共8页
聚合物作为常见的药物递送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化学结构可调节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许多疾病的响应递送方面,特别是在结肠疾病的药物递送中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利用聚合物的结构可调节的特点,目前已构建出基于pH响应、... 聚合物作为常见的药物递送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化学结构可调节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许多疾病的响应递送方面,特别是在结肠疾病的药物递送中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利用聚合物的结构可调节的特点,目前已构建出基于pH响应、微生物酶响应、活性氧响应、生物黏附等递送策略的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展现出优异效果。该文综述了结肠炎微环境响应型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在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结肠炎微环境 刺激响应 药物递送系统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苷(酸)脂材的核酸药物纳米制剂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佳美 刘泓毅 +4 位作者 郭华 于晶 张琦 关注 杨振军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41,共19页
核酸类药物能够在基因水平发挥作用,具有合成简单、易于修饰、特异性高等优势。然而,相对于传统小分子药物,核酸类药物分子量较大、亲水性高且呈负电性,使其在体内组织递送和靶细胞摄入等方面存在障碍。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 核酸类药物能够在基因水平发挥作用,具有合成简单、易于修饰、特异性高等优势。然而,相对于传统小分子药物,核酸类药物分子量较大、亲水性高且呈负电性,使其在体内组织递送和靶细胞摄入等方面存在障碍。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包载siRNA或mRNA,截至2025年4月已有5种相关药物上市,但由于不可避免的免疫原性及肝脾毒性,相关药物多数终止在临床试验初期。核苷(酸)脂材是一类由碱基或核苷(酸)头部、连接基团和脂质尾链组成的两亲性分子,其头部能够通过氢键、π-π堆积作用与核酸碱基结合并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或胶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基于其联合肽类阳离子脂材的核酸纳米制剂体系研究进展,并从结构表征、分子动力学模拟、体内分布、体内外药效与安全性等方面对相关制剂进行了分析讨论,为改善药物的体内器官及组织有效递送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药物 核苷(酸)脂材 脂质纳米粒 体内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样颗粒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11
作者 刘春 陈国心 +3 位作者 李梦甜 赵钰 马忠仁 张海霞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5-591,共7页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种或几种病毒结构蛋白组合而成的中空纳米颗粒,其形态结构与天然病毒极其相似,但不包含任何遗传物质。因VLP具有良好的天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故常被用于肿瘤疫苗的开发。此外,与传统的药物递...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种或几种病毒结构蛋白组合而成的中空纳米颗粒,其形态结构与天然病毒极其相似,但不包含任何遗传物质。因VLP具有良好的天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故常被用于肿瘤疫苗的开发。此外,与传统的药物递送载体相比,VLP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靶向性强,使得VLP在递送抗肿瘤药物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利用VLP高效递送基因编辑工具,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VLP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如VLP可通过激活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的生长,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等。本文介绍基于不同病毒来源的VLP在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以及药物递送载体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开发策略。这些研究不仅可拓宽VLP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将为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展现更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样颗粒 药物递送载体 抗肿瘤药物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修饰的pH响应共聚物混合胶束用于抗癌药物递送
12
作者 赵海钎 陈方 +3 位作者 陈涛 郭建维 林文静 杨楚芬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2-1710,共9页
对聚乙二醇(PEG)进行末端溴化、酯化等聚合前改性,然后引发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DEAE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含叶酸的pH响应共聚物P1(FA-PEG-PHEMA-PDEAEMA)。通过开环、溴化和ARGE... 对聚乙二醇(PEG)进行末端溴化、酯化等聚合前改性,然后引发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DEAEMA)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反应合成含叶酸的pH响应共聚物P1(FA-PEG-PHEMA-PDEAEMA)。通过开环、溴化和ARGET ATRP反应合成共聚物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酯P2(PCL-PHEMA-PEGMA)。通过1H NMR、FTIR和GP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共聚物P1、P2和混合共聚物P1/P2的CMC值分别为5.02、1.58与2.51mg/L,说明共聚物能够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通过透析法制备各载药胶束,形貌均呈球状,混合共聚物胶束MM综合载药性能和药物控制释放性能均优于单共聚物胶束。含叶酸载药胶束对HepG2细胞有更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混合胶束 药物递送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zein@Q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微流控精准构建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明慧 刘谟浩 +6 位作者 李勇 程航 耿鹏 邱昆成 邓改改 曾建红 黄文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2,共10页
玉米醇溶蛋白(Zein)在抗癌药物递送系统(DDS)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传统zein基DDS存在功能单一、粒径不均一、重现性差和抗癌效果差等缺陷.本文以槲皮素(化学药物)-TCPP(光敏剂)为模型药(QT),基于微流控技术调控载体与模型药物的共组装... 玉米醇溶蛋白(Zein)在抗癌药物递送系统(DDS)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传统zein基DDS存在功能单一、粒径不均一、重现性差和抗癌效果差等缺陷.本文以槲皮素(化学药物)-TCPP(光敏剂)为模型药(QT),基于微流控技术调控载体与模型药物的共组装,精准构建了HA-zein@Q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达到协同增效抗肿瘤的目的.采用透明质酸(HA)功能化α-zein,以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细胞摄取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筛选出混合效率为99.54%的高效混合芯片,通过该芯片制备的HA-zein@QT平均粒径为(50.6±1.7)nm,PDI为0.196.稳定性实验表明,HA-zein@QT与去离子水、PBS缓冲溶液和1640培养基共孵育后,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活性氧和·OH检测结果表明,HA-zein@QT暴露于近红外光可促进^(1)O_(2)和·OH生成.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所制备DDS与血红细胞孵育后的溶血率仅为3.75%,且与非肿瘤细胞共孵育后细胞存活率均大于84.57%,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肿瘤细胞毒性研究发现,A549,HCT116和HCT8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28.2%,20.2%和24.6%,表明HA-zein@QT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能力.本文通过微流控精准构建zein基DDS,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毒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微流控 药物递送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15介孔氧化硅递药系统的构建及提高茴拉西坦溶出度的研究
14
作者 牟涵清 吕江维 +3 位作者 王鹏光 余科彻 高广宇 张文君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3-1020,共8页
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茴拉西坦(ANI)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以P123为模板剂制备了SBA-15介孔氧化硅载体,并加入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得到了扩大孔径的扩孔L-SBA-15载体,将ANI负载于SBA-15和L-SBA-15两种载体上构建了基于SBA-15介孔氧化硅的... 为了提高难溶性药物茴拉西坦(ANI)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以P123为模板剂制备了SBA-15介孔氧化硅载体,并加入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得到了扩大孔径的扩孔L-SBA-15载体,将ANI负载于SBA-15和L-SBA-15两种载体上构建了基于SBA-15介孔氧化硅的递药系统。通过SEM、TEM、FTIR、XRD和N_(2)吸附-脱附测试等表征方法对载药前后载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SBA-15和L-SBA-15的孔径分别为5.04和11.92 nm,载药量分别为25.49%和15.72%。在pH为1.2和6.8的溶出介质中对药物溶出行为的比较发现,对比ANI原料药,两种载体均能明显提高负载ANI的溶出度,且ANI在L-SBA-15载体上的溶出速度较SBA-15载体略快。这与ANI高度分散于介孔材料中,且以无定形的非晶态物理吸附于介孔孔道内,较大的介孔更有利于药物的扩散及溶出有关。本研究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以期改善此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氧化硅 SBA-15 茴拉西坦 药物递送系统 溶出度 1 3 5-三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递送系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史宛瑞 崔立刚 梁晓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5-1756,共12页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 胰腺癌(pancreatic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PCs化疗容易发生耐药。PCs区别于其他肿瘤最显著的特征是基质十分丰富致密,不仅阻碍了药物渗透,同时也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浸润。上述原因共同导致PCs患者的生存率极低,现有药物不能满足临床PCs治疗的迫切需求。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为PCs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其具有改善药物递送、增强生物屏障穿透、减少副作用等优点,同时可以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因此在PCs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PCs中广泛应用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免疫疗法药物递送系统、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以及融合各种疗法优点的组合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就上述药物递送系统在PCs治疗中的领域发展现状、最新前沿进展和机遇挑战等进行系统总结和前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药物递送系统 脂质体 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智能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荡 孙小敏 +7 位作者 杨海跃 宋勃翰 丛萌 王宇新 丁锋 徐珊珊 毕赛 王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8,共13页
为了解决生物酶不稳定、易失活及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将纳米酶的高效稳定催化作用与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相结合,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用于在病变部位主动靶向递送药物并响应特定信号可控释放药物,... 为了解决生物酶不稳定、易失活及纳米药物递送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人员将纳米酶的高效稳定催化作用与微纳米马达的自主运动能力相结合,设计并制备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用于在病变部位主动靶向递送药物并响应特定信号可控释放药物,在药物递送应用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基于纳米酶马达“动-控-用”的发展思路,综合评述了代表性的构建微纳米马达的纳米酶,探讨了微纳米马达的运动调控策略,系统地梳理了基于纳米酶的微纳米马达在精准药物递送领域的前沿应用,并对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微纳米马达 药物递送 微纳米机器人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与外泌体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苏雅婷 钱小红 秦伟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2-486,共15页
囊泡分为人工囊泡和天然囊泡。其中,人工囊泡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是脂质体,它们是由人工合成的,由一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脂质结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较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合成,是靶向药物递送系统(DDS)中常用的纳... 囊泡分为人工囊泡和天然囊泡。其中,人工囊泡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是脂质体,它们是由人工合成的,由一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球形脂质结构。脂质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较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合成,是靶向药物递送系统(DDS)中常用的纳米载体之一,使用频率较高。作为一种天然囊泡,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种具有膜结构的微小囊泡,内含核酸、蛋白质及脂类等多种成分,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外泌体是EVs中的最小亚型,直径为30~100 nm,内含独特的生物分子,这些分子可被视为亲代细胞的“指纹”。在病理状态下,外泌体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因此被视为诊断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近年来,脂质体与外泌体在药物递送和生物标志物筛选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制备技术及外泌体的富集分离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它们在药物递送及生物标志物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提出了脂质体与外泌体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外泌体 囊泡 富集和分离 药物递送 生物标志物筛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载药凝胶珠包裹阿霉素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孔蔺莎 何改改 +3 位作者 李婷 方坤 何维 韦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3-959,共7页
目的探讨MgFe_(2)O_(4)和木薯淀粉为基材的铁基磁性淀粉载药凝胶珠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6只SPF级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MCS SA@MgFe_(2)O_(4)组、阿霉素组和CMCS SA@MgFe_(2)O_(4)@Dox组,每组4只,各组小鼠于种... 目的探讨MgFe_(2)O_(4)和木薯淀粉为基材的铁基磁性淀粉载药凝胶珠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6只SPF级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MCS SA@MgFe_(2)O_(4)组、阿霉素组和CMCS SA@MgFe_(2)O_(4)@Dox组,每组4只,各组小鼠于种结直肠瘤(HCT116)后4、6、8、10、12、14 d分别给予生理盐水、CMCS SA@MgFe_(2)O_(4)、Doxorubicin和CMCS SA@MgFe_(2)O_(4)@Dox口服。观察干预后不同时期各组肿瘤体积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的Ki67、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Caspase-3、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CMCS SA@MgFe_(2)O_(4)和对照组小鼠种植后的肿瘤体积随着饲养时间增长逐渐增大,而给予阿霉素组和CMCS SA@MgFe_(2)O_(4)@Dox组小鼠肿瘤体积和最终重量均降低(P<0.05),组织间炎性细胞聚集,胶原纤维减少,细胞凋亡增加;Ki67表达减少(P<0.05),Caspase-3表达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下降(P<0.05),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升(P<0.05)。与Dox组相比,CMCS SA@MgFe_(2)O_(4)@Dox组小鼠肿瘤体积和最终质量更小(P<0.05),组织坏死,胶原纤维减少,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Ki67表达更少(P<0.05),Caspase-3表达更多(P<0.05);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下降,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进一步上升(P<0.05)。结论铁基磁性淀粉载药系统对肿瘤细胞不具有治疗肿瘤作用,然而与阿霉素结合后,能明显增加阿霉素的治疗作用,减少其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结直肠癌 阿霉素 水凝胶载药体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
19
作者 湖北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学组 +8 位作者 肖书萍 杨东 肖芳 陈冬萍 王晓燕 薛幼华 杨丽芹 阚雪锋 徐清榜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 目的制定癌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护理管理专家共识,为临床规范化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经过专家咨询达成共识。结果共识内容包括植入前护理评估及护理重点,植入中护理配合,植入后监护及护理,诊疗期间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兼容性评估,居家期间维护及自我管理。结论制定的共识内容全面,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患者应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癌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患者自控镇痛 疼痛护理 并发症 居家护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硫素纳米颗粒及其生物学应用
20
作者 高欣茹 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3,共12页
萝卜硫素是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具备抗氧化、抗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萝卜硫素稳定差、热敏性强等因素限制了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基于纳米技术的载药系统为萝卜硫素的多维应用提供了可能。通过与纳米技术结合,可以提高萝卜硫素... 萝卜硫素是一种植物化学物质,具备抗氧化、抗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萝卜硫素稳定差、热敏性强等因素限制了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基于纳米技术的载药系统为萝卜硫素的多维应用提供了可能。通过与纳米技术结合,可以提高萝卜硫素的生物利用率,促进其临床试验的发展。基于以上特点,本文围绕萝卜硫素不同生物活性的具体作用机制、萝卜硫素纳米颗粒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应用展开详细的介绍。其中,重点综述了应用于萝卜硫素递送的无机纳米颗粒、有机纳米颗粒及无机-有机复合纳米颗粒的特点,并根据萝卜硫素纳米颗粒的治疗多样性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此外,对当前萝卜硫素纳米颗粒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前景作出展望,以期扩展萝卜硫素的应用领域,为未来食品、保健、医疗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硫素 生物活性 纳米技术 药物装载 靶向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