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相关基因的SNP位点检测与抗病育种值分析
1
作者 张朝辉 李永杰 +6 位作者 白成娇 卢丽丽 包丽仙 赵志坚 白建明 杨静 潘哲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5-1228,共14页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通过表型评价选择效率低下。为创制马铃薯数量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选用8个亲本材料杂交构建了9个杂交群体,在基于离体叶片抗性鉴定评价晚疫病抗性的基础上,结合SNP位点检测进行分子辅助选择。基... 马铃薯晚疫病数量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通过表型评价选择效率低下。为创制马铃薯数量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选用8个亲本材料杂交构建了9个杂交群体,在基于离体叶片抗性鉴定评价晚疫病抗性的基础上,结合SNP位点检测进行分子辅助选择。基于数量抗性基因PCR产物测序,检测了60个抗、感杂交后代材料8个数量抗性基因的1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表明StAOS2-SNP691、StAOS2-SNP692、StGP28-SNP794、PLOX1-SNP8344有利等位基因与抗性存在正向关联,杂交后代群体中抗病材料的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占比为9.56%,高于后代群体中的感病材料(5.65%),同时高于亲本材料(7.89%),联合8个基因19个SNP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可将60份材料聚类为3个抗病分支和3个感病分支。结合表型、育种系谱和数量抗性基因分子标记计算与抗晚疫病相关的育种值,筛选出育种值高且具有有利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的PC2312-3、PC2312-15、PC2313-19等优异单株,为马铃薯数量抗性群体遗传改良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数量抗性 SNP位点 育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低温处理叶片细胞膜透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21
2
作者 巨伟 杨彩凤 +3 位作者 张树华 田纪春 海燕 杨学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7-1252,共6页
为探索冬小麦抗寒性的分子机制,以168个花培3号×豫麦57的双单倍体株系为作图群体,利用已构建含有324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对电导法测定低温(-18℃)处理后的叶片膜透性进行QTL定位。利用完全区间作图法,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21个与... 为探索冬小麦抗寒性的分子机制,以168个花培3号×豫麦57的双单倍体株系为作图群体,利用已构建含有324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对电导法测定低温(-18℃)处理后的叶片膜透性进行QTL定位。利用完全区间作图法,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21个与叶片膜透性相关的加性QTLs,分布于1B、2A、3A、3B、5B、6A、6B、6D、7B和7D染色体上,其中4个位点(qCMP-1B-1、qCMP-3B-2、qCMP-5B-1和qCMP-5B-4)遗传贡献率大于10%,属主效基因,其余QTL的遗传贡献率较小,属微效基因。3种环境条件下在5B染色体的Xgwm213-Xswes861.2区间检测到共同位点,与Xswes861.2的遗传距离为0cM,其中qCMP-5B-1(环境1)和qCMP-5B-4(环境3)的贡献率高达17.5%和14.0%。研究结果对于小麦抗寒标记选择和抗寒育种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DH群体 细胞膜透性 抗寒性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小麦赤霉病抗源的抗性QTL定位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旭 任丽娟 +5 位作者 周淼平 高力 沈晓蓉 向阳海 马鸿翔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寻找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及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抗性连锁标记.对中国的三个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和宁894037进行了抗性QTL的定位研究。SSR、AFLP分析与QTL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三个抗源的来源和遗传背景并不同,但均在3B... 为寻找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及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抗性连锁标记.对中国的三个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和宁894037进行了抗性QTL的定位研究。SSR、AFLP分析与QTL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三个抗源的来源和遗传背景并不同,但均在3B染色体短臂上发现抗性主效QTL,不同遗传群体所获得的QTL位点所处的染色体区段略有差异,位于QTL两翼的SSR标记也有所不同。苏麦3号的赤霉病抗性主效QTL位于3B染色体上的标记区间Xgwm533~Xgwm493内;宁894037的抗性位点分布于3B和6B染色体上。分别定位于标记Xgwm493~Xbarcl33和Xgwm644-Xgwm518之间;望水白的抗性主效QTL也位于3B染色体上.定位于标记Xgwm493~Xbarc147之间。微效QTL由于遗传群体的不同,分别住于1B、3B和2A染色体上。研究还表明,寻找抗性QTL在3B染色体以外的新抗源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源 QTL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胚芽鞘长度与抗旱性的关系及QTL定位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颂平 杨华 +6 位作者 邹桂花 刘鸿艳 刘国兰 梅捍卫 蔡润 李名寿 罗利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由水稻品种珍汕97B和早稻品种IRAT10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195个株系的胚芽鞘长度及抗旱系数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胚芽鞘长度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为0.2206^**。应用由213个SSR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对控制胚芽... 对由水稻品种珍汕97B和早稻品种IRAT109构建的重组自交系195个株系的胚芽鞘长度及抗旱系数的研究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胚芽鞘长度与抗旱系数的相关系数为0.2206^**。应用由213个SSR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对控制胚芽鞘长度和抗旱系数的QTL进行了定位。检测到胚芽鞘长度和抗旱系数的主效QTL各为13个和5个,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2.28%~22.65%;在第9染色体上两者的QTL出现在相同的分子标记区间(RM160-RM215)。检测到胚芽鞘长度和抗旱系数的互作位点分别为17对和3对,影响胚芽鞘长度的互作位点联合贡献率为58.35%;影响抗旱系数的互作位点联合贡献率为11.93%。控制胚芽鞘长度和抗旱系数的QTL分别与其他研究中控制根系性状(深根干质量、根深、根长、根数等)的QTL位于相同的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胚芽鞘长度 抗旱系数 数量性状座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石红良 姜艳喜 +3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9-1454,共6页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抗性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倪先林 赵甘霖 +4 位作者 刘天朋 张长伟 陈国民 胡炯凌 丁国祥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52-660,共9页
抗病性是高粱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是高粱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高粱基因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量重要的抗性性状基因被定位于相应的高粱遗传连锁图上,这为高粱抗性机制的生理研究、抗性基因的克隆、分... 抗病性是高粱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是高粱高产、优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高粱基因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量重要的抗性性状基因被定位于相应的高粱遗传连锁图上,这为高粱抗性机制的生理研究、抗性基因的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基因的定向转移及基因聚合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高粱抗旱性QTL、抗病性基因、抗虫性基因、抗寄生草及耐寒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探讨抗性基因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利用,展望了高粱抗性基因定位在高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抗旱性 基因定位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DH群体白叶枯病抗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长登 曾大力 +4 位作者 马良勇 季芝娟 郭龙彪 李西明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以中抗白叶枯病的粳稻品种春江06、感病品种TN1及其DH群体为材料,接种白叶枯病菌浙173后,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3个QTL(qBBR1、qBBR3-1和qBBR7),分别位于第1、3和第7染... 以中抗白叶枯病的粳稻品种春江06、感病品种TN1及其DH群体为材料,接种白叶枯病菌浙173后,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3个QTL(qBBR1、qBBR3-1和qBBR7),分别位于第1、3和第7染色体上,其中第3染色体上的qBBR3-1和第7染色体上的qBBR7加性效应为正值;而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BBR1为负值,3个QTL的总效应达54.4%。春江06中不存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它的抗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其中在第3和第7染色体上分别有1个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座位 白叶枯病 抗病性 加倍单倍体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慧远 Kazuhiro Suenaga +6 位作者 何中虎 王竹林 梁闪闪 马均 Michel Bernard Pierre Sourdille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7-202,共6页
以抗白粉病的日本小麦品种Fukuho-komugi和以色列小麦Oligoculm杂交F1的DH(doubled haploid)群体107个系为材料,利用313个SSR标记和37个RFLP标记,对Fukuho-komugi和Oligoculm的白粉病成株抗性进行QTL分析。试验材料于2003—2004年度种... 以抗白粉病的日本小麦品种Fukuho-komugi和以色列小麦Oligoculm杂交F1的DH(doubled haploid)群体107个系为材料,利用313个SSR标记和37个RFLP标记,对Fukuho-komugi和Oligoculm的白粉病成株抗性进行QTL分析。试验材料于2003—2004年度种植在北京2、003—2004和2004—2005年度种植在安阳,调查白粉病发病情况。构建了由350个位点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21个连锁群,全长3 101 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白粉病成株抗性QTL分析,在1A、2B4、B和7D上发现4个抗白粉病QTL,分别解释13.6%、6.6%、8.9%和12.7%的表型变异。抗白粉病基因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发掘,将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白粉病 成株抗性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数量抗性座位定位及其小种专化性 被引量:2
9
作者 于晶 周永力 +1 位作者 苍晶 徐建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11-1617,共7页
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毒力不同的菲律宾小种P2、P6和P9,对供体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178个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进行白叶枯病数量抗性座位(quantitative resistance loci,QRL)定位及其小种专化性研究。供试亲本Lemont感3个小种,特青... 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毒力不同的菲律宾小种P2、P6和P9,对供体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178个近等基因导入系群体,进行白叶枯病数量抗性座位(quantitative resistance loci,QRL)定位及其小种专化性研究。供试亲本Lemont感3个小种,特青中感P2和P9,感P6。导入系群体的病斑长度呈连续正态分布。共发现影响病斑长度的10个主效QRL和12对互作QRL,除第6染色体上的QBr6c外,所有位点上的Lemont等位基因均增加了病斑长度(即降低了抗病性)。在第11染色体RM144~RM123区间检测到1个主效QBr11,推测为Xa4基因,对P2和P9表现为主效QRL,但完全被P6克服,在该位点未能检测到任何抗性残余效应。主效和互作QRL对不同小种具有不同的抗性反应,存在明显的小种专化性,虽然有些QRL对不同小种的互作方向一致,但互作效应存在着数量差异。由于在感病亲本中检测到较多的主效和互作QRL,这些QRL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的累加,有利于寄主与病原菌小种之间的稳定化选择,共同增强寄主抗病性及稳定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数量抗性座位 小种专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彦春 滕胜 +4 位作者 曾大力 董国军 钱前 黄大年 朱立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 以不携有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的中感籼粳双亲 (窄叶青 8号和京系 17)及其花培DH群体为材料 ,接种白叶枯病菌浙 9612后 ,考察了该DH群体的白叶枯病抗性 ,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共检测到控制白叶枯病的 4个QTL ,分别位于第 3、4、5和 6染色体上 ,其中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的 qBBR 3和qBBR 4,其加性效应为正值 ;而位于第 5和第 6染色体上的为负值 ,4个QTL的总效应是 3 8.6%。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 ,具有 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水稻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与不含QTL抗性等位基因的株系相比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加倍单倍体群体 白叶枯病 抗病性 数量性状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颂平 王正功 +3 位作者 张琳 刘国兰 罗利军 廖慧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26-932,共7页
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珍汕97B×IRAT109 F9代群体195个株系为材料,用213个简单重复系列(SSR)标记构建了基于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干旱和正常条件下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和双基因互作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 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珍汕97B×IRAT109 F9代群体195个株系为材料,用213个简单重复系列(SSR)标记构建了基于该群体的连锁图谱,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干旱和正常条件下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和双基因互作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在正常供水下呈极显著正相关(r=0.1857,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但在干旱下则表现无关(r=0.0766).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基因很复杂,主效QTL有13个,位于1、2、3、4、5、6、10号染色体上;其中,在干旱处理下检测到的主效QTL有6个,位于1、2、3、4、5号染色体上;在正常供水下检测到的主效QTL有7个,位于2、3、4、6、10号染色体上.在干旱和正常条件下它们分别解释了47.39%和56.19%的表型变异;在2种处理下均检出的主效QTL是2、3、4号染色体上的qCC2a、qCC2b、qCC3a、qCC3c、qCC4a、qCC4b;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的相同区段.在干旱和正常条件下检测到4个QTL与光合速率有关;其中干旱下有3个(qPR2、qPR10、qPR11),正常条件下1个(qPR10).它们分别被定位于2、10、11号染色体,共解释13.94%的表型变异.叶绿素含量互作效应位点有16对,涉及除10号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干旱下,有4对互作基因,共解释18.57%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1-7、2-4、5-8、6-12号染色体上;正常供水下,有12对互作基因,共解释38.49%的表型变异,分别位于1-3、1-4、1-8、2-4、2-5、3-5、4-11、4-12、5-9、7-12、8-11号染色体上,其中3-5号染色体不同区段上有两对互作效应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性 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 QTL分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化学抗虫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房建军 韩一凡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2-99,共8页
植物产生的特异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抗虫的化学基础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与植物抗虫有关化学物质的遗传学研究的结果。同其它植物性状一样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异也是受遗传控制的 ;由于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是整个合成途径中大量酶协同... 植物产生的特异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抗虫的化学基础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与植物抗虫有关化学物质的遗传学研究的结果。同其它植物性状一样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异也是受遗传控制的 ;由于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是整个合成途径中大量酶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大多表现为数量性状 ,受多基因控制 ;次生代谢由主代谢分支而来 ,必然受到主代谢的控制 ,其变异的幅度是有限的 ;某种化学物质只对特定的昆虫种或亚种起作用 ,表现为化学抗性的专一性 ;近几年生物技术和分子数量遗传的发展为数量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些农作物的抗虫性状数量基因定位工作也得已开展。文中分析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长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抗虫性 数量性状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组自交群体检测水稻抗亚铁毒胁迫的QTLs(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建林 翟虎渠 +2 位作者 万建民 安井秀 吉村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 潜育性水稻田广泛分布于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塞拉里昂、利比亚、尼日利亚、哥伦比亚和菲律宾等国 ,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就有 6 70万公顷低产潜育性水稻田。该类水稻田还原性强 ,矿质营养失调 ,尤以Fe2 + 过量积累 ,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逆境胁迫作用。培育抗亚铁毒的水稻品种是简便、经济有效地提高稻谷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利用Kinmaze DV85的 81个重组自交家系 (RILs)的作图群体 ,采用水培鉴定方法 ,在亚铁毒条件下 ,检测叶片棕色斑点指数 (LBI)、株高 (PH)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s)。结果表明 ,控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株高的数量性状位点都位于第3染色体上 ,各QTL的LOD值为 3.79~ 5 .89。检测到与亚铁毒胁迫直接有关的性状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 2个 ,分别位于第 3染色体的X2 79 C2 5和X1 4 4 X36 2间 ,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 1 7.38%和 2 2 .0 7% ,其中位于第 3染色体X2 79 C2 5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置一致 ;另一个位于X1 4 4 X36 2间的叶片棕色斑点指数QTL与水稻功能图谱第 3染色体上的另一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连锁 ,相距 2 5 .6cM。表明在亚铁毒胁迫条件下 ,水稻在其叶片表面出现棕色斑点 ,叶片衰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群体 水稻 抗亚铁毒胁迫 QTLS 数量性状位点 检测 潜育性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刚 周坤华 +5 位作者 陈学军 黄月琴 袁欣捷 李歌歌 谢媛媛 方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39-48,共10页
因辣椒—疫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解析是抗性育种的基础,本文从辣椒疫霉菌的宿主和辣椒病害症状、疫霉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辣椒疫病抗性相关基因和抗性网络研究等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辣椒—疫霉菌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 因辣椒—疫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解析是抗性育种的基础,本文从辣椒疫霉菌的宿主和辣椒病害症状、疫霉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辣椒疫病抗性相关基因和抗性网络研究等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辣椒—疫霉菌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解析其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辣椒疫霉菌 效应子 QTL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萌发期抗旱和耐盐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秀华 于鸿翔 +3 位作者 孙福来 潘香逾 赵岩 李斯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0-251,共12页
该研究以‘山农0431×鲁麦21’RIL群体及其父母本为材料,用20%PEG-6000溶液和100 mmol·L-1 NaCl溶液分别模拟干旱和盐环境,对12个小麦萌发期抗旱耐盐相关性状进行测定,结合已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萌发期抗旱、耐盐的... 该研究以‘山农0431×鲁麦21’RIL群体及其父母本为材料,用20%PEG-6000溶液和100 mmol·L-1 NaCl溶液分别模拟干旱和盐环境,对12个小麦萌发期抗旱耐盐相关性状进行测定,结合已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萌发期抗旱、耐盐的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为小麦抗旱、耐盐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正常、干旱和盐胁迫3种处理下共检测到143个QTL。检测到相对高频QTL(RHF-QTL)29个,平均贡献率范围为4.39%~13.28%,贡献率在10%以上的主效RHF-QTL有10个。(2)检测到胁迫下特异表达的RHF-QTL共17个,正常处理下特异表达的RHF-QTL为8个,稳定表达的RHF-QTL为4个。(3)QTL分析结果表明,7个RHF-QTL形成了3个QTL簇,且分布在2D、4D和5B等3条染色体上,其中:QC1位于2D染色体的wPt-6847~D-1172783区间,包括3个QTL(QRl-2D.2、QSdw-2D.3、QTdw-2D);QC2位于4D染色体短臂的D-2245724~D-1108531区间,包括2个QTL(QSl-4D、QShl-4D);QC3位于5B染色体的D-982263~S-1083095区间,包括2个QTL(QSl-5B.2、QTdw-5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重组自交系 QTL 抗旱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稻品种赤禾纹枯病抗性QTLs定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岗 李丹婷 +3 位作者 农保选 夏秀忠 梁耀懋 黎坤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77-1580,共4页
以高抗纹枯病的深水稻品种赤禾及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构建了F2群体,以牙签嵌入法对该群体128株单株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105个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该群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 以高抗纹枯病的深水稻品种赤禾及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构建了F2群体,以牙签嵌入法对该群体128株单株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采用105个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多态性标记,构建该群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以LOD值2.5为阈值,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搜索,初步检测到3个主效抗病QTLs,暂命名为qSB-2、qSB-5和qSB-11,分别位于第2、5和11染色体上,各自能解释表型抗性变异的17.17%、14.7%和27.78%,其中qSB-5来自抗病亲本赤禾,qSB-2,、qSB-11来自感病亲本Lemo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稻 赤禾 纹枯病抗性 F2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林文雄 江宝月 +3 位作者 贾小丽 邓家耀 吴杏春 梁康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44-648,共5页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定位 重组自交系 抗UV—B 遗传连锁图谱 QTL与环境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果实轮纹病抗病性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初步预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崔镁沙 庄艳 +10 位作者 申飞 杨丽丽 王忆 吴婷 赵永波 李春敏 韩月澎 陈东玫 杨凤秋 张新忠 韩振海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3-800,共8页
【目的】苹果果实轮纹病是我国苹果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果实相关抗病性基因对苹果育种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苹果(Malus domestica)‘红玉’ב金冠’杂交实生树为材料,对果实接种5个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调查其... 【目的】苹果果实轮纹病是我国苹果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果实相关抗病性基因对苹果育种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苹果(Malus domestica)‘红玉’ב金冠’杂交实生树为材料,对果实接种5个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后调查其潜伏期、病斑大小、发病率、病斑扩展速率等指标,运用已有的SSR图谱和苹果基因组注释信息,对苹果果实轮纹病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分析并对苹果轮纹病抗病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得到与苹果果实轮纹病抗病性相关的QTLs共29个,分布在LG5、LG10、LG12、LG15、LG17等5个连锁群上。在QTLs位点的23个侧翼SSR标记中,有18个可以从苹果基因组上相对应的contig位置截取到6个区间的序列信息共35 Mb,共含5 620个基因。最终根据苹果基因注释预测得到与抗病相关的基因107个,其中与抗病蛋白相关的基因60个,编码亮氨酸结构域的基因3个;编码防御酶的基因41个;编码与病程相关蛋白有关的基因3个。【结论】预测到与苹果轮纹病相关的基因107个,为进一步进行抗病性基因挖掘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苹果轮纹病 QTL SSR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品种‘IR13427-45-2-1-2-2-2’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子杰 范德佳 +5 位作者 何俊 黄捷 江玲 程遐年 刘裕强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7-962,共6页
[目的]白背飞虱及其传播的南方黑条矮缩病危害日益加剧,严重危及水稻生产。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IR13427-45-2-1-2-2-2’(简称‘IR13427’)与... [目的]白背飞虱及其传播的南方黑条矮缩病危害日益加剧,严重危及水稻生产。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IR13427-45-2-1-2-2-2’(简称‘IR13427’)与感虫品种‘宁粳3号’构建1个包含92个家系的F2:3群体,进行白背飞虱抗性鉴定,选取极端个体进行连锁分析,构建有连锁迹象的染色体连锁图谱,运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软件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检测。[结果]利用10个极感和12个极抗个体,在第5、6和9染色体上发现连锁迹象,构建了这3条染色体的连锁图谱,进行QTL检测,结果在第5和第6染色体检测到2个QTL,分别命名为q WBPH5和q WBPH6,贡献率分别为11.90%和18.30%,LOD值为2.42和3.28。[结论]籼稻品种‘IR13427’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由数量性状位点控制,本研究检测到2个抗白背飞虱QTL,为水稻抗白背飞虱基因的克隆及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抗虫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品种‘BP360e’抗褐飞虱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陶蓉 潘根 +3 位作者 江玲 程遐年 刘裕强 万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为抗褐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印尼抗褐飞虱籼稻品种‘BP360e’与感虫品种‘02428’分别构建F2∶3和BC2F2∶3分离群体,采用苗期集团法进行抗褐飞虱表型鉴定。利用151对均匀...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为抗褐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印尼抗褐飞虱籼稻品种‘BP360e’与感虫品种‘02428’分别构建F2∶3和BC2F2∶3分离群体,采用苗期集团法进行抗褐飞虱表型鉴定。利用151对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选取F2∶3群体中的极端个体进行初连锁分析,构建具有连锁迹象的染色体连锁图谱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检测。再利用BC2F2∶3群体验证F2∶3群体检测到QTL的可靠性。[结果]在第4染色体标记RM16382与INDEL4-5之间,约15.3 c M的区间内检测到1个抗褐飞虱主效QTL,LOD值为14.4,贡献率为56%,将其命名为QBph4。用BC2F2∶3群体重复检测到该QTL。该区间包含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序列分析表明,QBph4可能为Bph3的一种新的等位基因。[结论]‘BP360e’高抗褐飞虱,其抗性受1对主效QTL控制,该抗性基因的发掘为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阐明及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抗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