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压铆合式轮毂轴承交变受载疲劳寿命分析
1
作者 朱孙科 孙永刚 +1 位作者 董绍江 蒋玉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6,共6页
为预测第三代轿车某型轮毂轴承实际受载疲劳寿命,建立了基于疲劳寿命的旋铆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计入卡紧力和轴承游隙的影响,开展轮毂轴承径轴向联合交变受载疲劳寿命仿真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旋铆成形后轮毂轴承端面与小内圈之间... 为预测第三代轿车某型轮毂轴承实际受载疲劳寿命,建立了基于疲劳寿命的旋铆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计入卡紧力和轴承游隙的影响,开展轮毂轴承径轴向联合交变受载疲劳寿命仿真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旋铆成形后轮毂轴承端面与小内圈之间存在一定的卡紧力,且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该变形接触区;在联合加载作用下,轮毂轴承应力最大值出现在与大内圈滚道接触区,轮毂轴承在此交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约为1.06×105r;通过修正L-P模型分析可知,增大滚动体直径与增加滚动体数量可有效改善轮毂轴承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显式动力学方法进行轮毂轴承旋铆工艺及实车交变受载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疲劳寿命仿真的方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轴承 交变受载 修正L-P模型 疲劳寿命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氨酸丁酯对甲苯磺酸盐制备及缓蚀性能研究
2
作者 刘畅 王雷 +2 位作者 温井龙 卜星宇 徐睿瑶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90-694,共5页
以L-组氨酸、正丁醇、苯、对甲苯磺酸为原料,制备绿色高效的组氨酸丁酯对甲苯磺酸盐(Hbp)。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等手段表征产品的结构。采用极化曲线、阻抗谱图、失重等方法研究液相缓蚀能力,根据GB/T ... 以L-组氨酸、正丁醇、苯、对甲苯磺酸为原料,制备绿色高效的组氨酸丁酯对甲苯磺酸盐(Hbp)。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等手段表征产品的结构。采用极化曲线、阻抗谱图、失重等方法研究液相缓蚀能力,根据GB/T 35491检测法研究气相缓蚀能力。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产物结构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质谱检测到的分子量为381,分子式为C_(17)H_(23)N_(3)SO_(5),结合核磁共振氢谱与红外光谱可证明产物为组氨酸丁酯对甲苯磺酸盐。其为白色固体,无味,熔程为221~223℃;浓度为1 mmol/L的缓蚀剂在0.5 mol/L硫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效率相比于L-组氨酸本身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Q235碳钢 L-组氨酸 对甲苯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L键理论在微波介质陶瓷性能调控中的应用
3
作者 胡智超 杨鸿宇 +3 位作者 杨鸿程 孙成礼 杨俊 李恩竹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9-626,共18页
目前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介质陶瓷滤波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如何高效设计新的介质材料以推动其发展意义重大。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合成与设计至关重要。P-V-L键理论旨在通过计算提供晶体结构参数和基本化... 目前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介质陶瓷滤波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如何高效设计新的介质材料以推动其发展意义重大。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合成与设计至关重要。P-V-L键理论旨在通过计算提供晶体结构参数和基本化学键特征,例如化学键的键离子性、键共价性、键敏感性、晶格能、键能等,这些参数为微波介质陶瓷的改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近年来,研究人员致力于将P-V-L键理论运用到众多陶瓷体系中,解释微波介质陶瓷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新的改性策略,从而获得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P-V-L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复杂多晶的二元键合公式,概述了该理论在微波介质陶瓷领域中针对化学键参数和化学键特征的计算方法,同时分析了近年来P-V-L键理论在几类常见微波介质陶瓷体系中的应用。通过P-V-L键理论分析可以提供离子掺杂改性体系中的键特征、结构演变和介电性能,这对于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晶体结构 P-V-L键理论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62P、CD40L及节律核受体Rev-erbα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发病时间的表达
4
作者 王银平 孟灿灿 +1 位作者 吴文娟 杨直堂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节律核受体Rev-erbα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CD62P)、肿瘤坏死因子CD40L表达水平,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58例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发病时间分...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发病时间的节律核受体Rev-erbα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选择素(CD62P)、肿瘤坏死因子CD40L表达水平,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58例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4个亚组:T_(1)(0~6点)组32人、T_(2)(6~12点)组50人、T_(3)(12~18点)组40人、T_(4)(18~24点)组36人。将同时间非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1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为T_(1)组32人,T_(2)组31人,T_(3)组32人,T_(4)组31人。患者入院后采集血浆和血小板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D62P、CD40L及Rev-erbα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T_(2)时间段CD62P、CD40L及Rev-erbα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且CD62P及CD40L表达水平变化与Rev-erbα的表达变化相一致,而T_(1)、T_(3)、T_(4)三组之间的CD62P、CD40L与Rev-erb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各时间段CD62P、CD40L和Rev-erbα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核受体Rev-erbα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表达明显增高,特别是在凌晨时间段,并且血小板活化水平与节律核受体Rev-erbα表达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提示Rev-erbα与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活化 CD62P CD40L 节律核受体Rev-erb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绞股蓝皂苷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作者 苏露艳 郝世杰 蔡玮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6-78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绞股蓝皂苷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7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大鼠,其他组均为DR模...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绞股蓝皂苷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7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为正常对照大鼠,其他组均为DR模型大鼠。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灌胃5 g·L^(-1)羧甲基纤维素钠。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每天灌胃50、100和200 mg·kg^(-1)绞股蓝皂苷L溶液(溶剂为5 g·L^(-1)羧甲基纤维素钠)。联合组大鼠每天灌胃200 mg·kg^(-1)绞股蓝皂苷L溶液,同时尾静脉注射2 mg·kg^(-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激动剂Anisomycin。各组大鼠每天灌胃体积为2 mL,共治疗4周。使用罗氏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取大鼠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镜检;采用WST-8法检测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水平,DTNB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采用ELISA法检视网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p65核因子-κB(NF-κB)、磷酸化p65 NF-κB(p-p65 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的血糖水平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均为P<0.05);眼底新生血管减少,视网膜损伤减轻;视网膜SOD、CAT和GSH-Px水平均升高,MDA水平降低,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降低,p-p38 MAPK、p-p65 NF-κB、iNOS和COX-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联合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均为P<0.05);眼底新生血管增多,视网膜损伤加重;视网膜SOD、CAT和GSH-Px水平均降低,MDA水平升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升高,p-p38 MAPK、p-p65 NF-κB、iNOS和COX-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结论绞股蓝皂苷L通过阻断p38 MAPK信号通路来减轻视网膜组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治疗DR的作用;绞股蓝皂苷L可能是防治DR的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L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炎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96-5p、Skp2、RPL6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灿峰 刘嘉欣 杨文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296-5p、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核糖体蛋白L6(ribosomal protein L6,RPL6)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120例前列腺患者,均... 目的:探讨微小RNA-296-5p、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核糖体蛋白L6(ribosomal protein L6,RPL6)与前列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120例前列腺患者,均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术治疗,对比不同病理特征患者miR-296-5p、Skp2、RPL6 mRNA表达水平,分析各指标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术后1年是否生化复发分为复发组(n=21)与未复发组(n=97),比较2组临床资料、miR-296-5p、Skp2、RPL6mRNA表达水平,分析miR-296-5p、Skp2、RPL6对手术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淋巴结转移患者miR-296-5p、Skp2、RPL6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27、22.416、10.088、34.239、20.180、12.208,t=4.649、-5.770、-5.713、4.716、-5.647、-6.884,均P=0.000);miR-296-5p与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术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578、-0.539、-0.517、-0.556,均P<0.001),Skp2、RPL6 mRNA与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术前血清PSA水平、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531、0.507、0.476、0.493、0.494、0.473、0.420、0.505,均P<0.001);复发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Gleason评分、高于未复发组,术后辅助治疗率低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miR-296-5p表达水平低于未复发组,Skp2、RPL6mRNA表达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校正前,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分期、Gleason评分、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术后辅助治疗、miR-296-5p、Skp2、RPL6 mRNA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校正后,miR-296-5p、Skp2、RPL6mRNA仍是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miR-296-5p、Skp2、RPL6联合预测前列腺术后生化复发的AUC为0.902(95%CI=0.833~0.949),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miR-296-5p、Skp2、RPL6表达水平与病理特征、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三者联合预测前列腺术后生化复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96-5p S期激酶相关蛋白2 核糖体蛋白L6 前列腺癌 病理特征 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真菌-小麦共生体系对不同氮源的吸收转运效率及对磷水平的响应
7
作者 韩建邦 许媛 +2 位作者 王欣雨 祝晨琳 金海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3,共9页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 【目的】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不同磷(P)浓度下,氮(N)素在丛枝菌根(AM)真菌根外菌丝中的转运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三室栽培盒中构建AM真菌-小麦共生根系系统。在小麦生长约60天后,进行7天饥饿处理,然后在菌丝室分别施加30 mL 4 mmol/L硝酸钾、硫酸铵、谷氨酰胺、精氨酸、尿素溶液,以纯水为对照(CK)。在供氮后第3、5、7天收获小麦植株,分析菌根和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同样饥饿处理小麦-菌根共生体系,在菌丝室分别加入磷水平0、35、700μmol/L的溶液,每个磷水平下分别施加4 mmol/L ^(15)N标记的硝酸钾、硫酸铵、尿素,以加纯水为对照,氮源和不同磷水平每7天各加10 mL,42天后收样,测定菌根中^(15)N丰度、叶片中关键酶活性及植株氮、磷含量。【结果】1)随着供氮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不断下降,在第7天降至最低。相较于CK,各氮源处理在培养第3天显著增加了根外菌丝中精氨酸含量,尤以硝酸钾和精氨酸处理的含量最高。相较于CK,除精氨酸组外,各氮源处理在不同培养天数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施加硝酸钾处理第5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26 mg/g)。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也随供氮时间的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2)供磷水平与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菌根中^(15)N丰度,硝酸钾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处理菌根中的^(15)N丰度最高,而硫酸铵则在P 35μmol/L处理下最高。除尿素处理配合P 700μmol/L外,氮源的施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施加不同氮源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各磷水平下,各氮源处理下植株地上部、地下部氮、磷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AM真菌根外菌丝吸收转运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效率高于有机态氮,吸收的氮素以精氨酸的形式转移到根内菌丝,进一步运转到菌根中供小麦生长所需,整个运转过程约为7天。高磷水平有利于AM真菌对硝态氮的吸收转运,而低磷水平有利于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小麦 ^(15)N同位素示踪 氮、磷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C14L1P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8
作者 郑文甜 公慧 +3 位作者 张馨月 郝嘉仪 王亚杰 蒋英英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9-319,共11页
背景与目的:SEC14L1P1是SEC14家族的一种假基因,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SEC14L1P1在OSCC细胞内的表达特征和亚细胞定位... 背景与目的:SEC14L1P1是SEC14家族的一种假基因,已被发现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SEC14L1P1在OSCC细胞内的表达特征和亚细胞定位,以及其对OS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ENCORI数据库对SEC14L1P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利用GDC和UCSC Xena数据库进一步分析SEC14L1P1在HNSC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SEC14L1P1在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RNA核质分离实验确定SEC14L1P1在OSCC细胞中的定位。对CAL-27细胞建立SEC14L1P1敲减(SS-SEC14L1P1)组和敲减对照(SS-NC)组,对HN30细胞建立SEC14L1P1过表达(SEC14L1P1)组和过表达对照(Vector)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评估SEC14L1P1表达变化对各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EC14L1P1表达改变对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SEC14L1P1在体内对OSCC细胞增殖的影响,将12只4周龄BALB/c裸鼠随机分为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NC组和ASO-SEC14L1P1组,每组6只,每只裸鼠均做标记。进一步的机制研究通过RNAInter数据库分析与SEC14L1P1交互的分子,通过ENCORI数据库查询SEC14L1P1与DHX9的表达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EC14L1P1表达改变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的影响。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SEC14L1P1在HN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RTFQ-PCR结果表明,SEC14L1P1在6种OSCC细胞系中均高表达;RNA核质分离实验结果显示,在CAL-27和HN30细胞中SEC14L1P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SS-NC组相比,SS-SEC14L1P1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与Vector组相比,SEC14L1P1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也明显升高。SEC14L1P1的下调伴随E-钙粘蛋白(E-cadherin)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升高,N-钙粘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降低,SEC14L1P1过表达后的结果则相反。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显示,与ASO-NC组比较,ASO-SEC14L1P1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减小。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SEC14L1P1与DHX9表达呈正相关性,且已有研究表明DHX9能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敲减SEC14L1P1导致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ed-PI3K,p-PI3K)和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AKT,p-AKT)的蛋白表达减少,过表达SEC14L1P1则显示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增加。结论:SEC14L1P1在OSCC细胞和组织中呈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能促进OSCC细胞增殖及迁移,这一现象可能与SEC14L1P1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E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14L1P1 口腔鳞状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前向人工神经网络的L^(p)逼近误差估计
9
作者 俞斌 叶海良 曹飞龙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6-904,共9页
本文构造了一类激活函数由Sigmoid函数生成的单隐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我们使用Steklov平均函数并以目标函数的光滑模作为度量工具,估计该神经网络逼近L^(p)可积函数的速度,得到该网络L^(p)逼近的Jackson型定理.
关键词 前向人工神经网络 逼近 光滑模 L^(p)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时频分析的钢轨连续擦伤周期性病害技术研究
10
作者 邵奇 刘金朝 +3 位作者 郭剑峰 陶凯 杨劲松 刘竞远 《工程数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0-378,共9页
随着铁路运营速度不断提高和运量不断增加,车轮与钢轨相互作用造成的钢轨擦伤现象也愈加突出,用轴箱加速度能有效刻画轨道短波的不平顺,并且擦伤以固定间隔出现,数据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针对钢轨连续擦伤的周期特性,提出了周期性轨道病害... 随着铁路运营速度不断提高和运量不断增加,车轮与钢轨相互作用造成的钢轨擦伤现象也愈加突出,用轴箱加速度能有效刻画轨道短波的不平顺,并且擦伤以固定间隔出现,数据会出现周期性波动,针对钢轨连续擦伤的周期特性,提出了周期性轨道病害自适应时频分析法:首先对轴箱加速度数据进行自适应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信号的时频能量谱;利用LP范数准则提取时间能量信号;再利用移动高斯加权平均滤波器和最小二乘平滑滤波器对时间–能量信号进行平滑和去趋势项处理;最后用固定窗口对平滑信号进行截取后分析及阈值判断,确定连续擦伤区段。对算法进行了现场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钢轨连续擦伤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时频分析 时频能量谱 LP范数准则 移动高斯加权平均滤波器 最小二乘平滑滤波器 钢轨擦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型轮辐结构膜片的窄频光纤F-P声波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巧云 闻妲 +2 位作者 王纪龙 严重越 朱子恒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光纤声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为了提高光纤F-P声传感器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L型轮辐结构的F-P传感膜片。膜片的厚度为15μm、梁宽度为0.5 mm、中心膜片的半径为1 mm。膜片由激光加工技术在304不锈钢上刻蚀而成。实验对1... 光纤声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在工业、医疗等领域。为了提高光纤F-P声传感器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L型轮辐结构的F-P传感膜片。膜片的厚度为15μm、梁宽度为0.5 mm、中心膜片的半径为1 mm。膜片由激光加工技术在304不锈钢上刻蚀而成。实验对1000 Hz下的传感器灵敏度进行研究,将传感器应用于光声池共振频率为1600 Hz的光声光谱气体检测系统中,并实现对50~100×10^(-6)的乙炔(C_(2)H_(2))气体浓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1000 Hz下的声压灵敏度为25.4 nm/Pa,传感器可实现的最小可探测声压(MDP)为38.2μPa/Hz^(1/2)@1 kHz,声压信噪比为76.8 dB。实验所得到的光声光谱二次谐波信号的峰值与乙炔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乙炔浓度的响应度为1.8 pm/10^(-6)。该传感器在光声光谱等单频声信号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声传感器 F-P干涉 L型轮辐结构 光声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和L波段的典型地物雷达散射系数的研究
12
作者 刘志坤 江凯 +3 位作者 乔兴旺 谈璐璐 张佳佳 刘永涛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8,共8页
能够反映地物散射特性的雷达散射系数应用前景广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内外对于L波段同极化和交叉极化雷达散射系数的差值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暂无公开的P波段典型地物的雷达散射系数数据,为了弥补这一现状,文章结合国内外实测数据分... 能够反映地物散射特性的雷达散射系数应用前景广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内外对于L波段同极化和交叉极化雷达散射系数的差值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暂无公开的P波段典型地物的雷达散射系数数据,为了弥补这一现状,文章结合国内外实测数据分析了P波段和L波段雷达散射系数和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并对L波段和P波段典型地物的雷达散射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L波段HH极化和HV极化雷达散射系数的差值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在40°入射角时,典型地物的差值在10~13 dB;P波段典型地物雷达散射系数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而减小,且比L波段小1~2 dB;P波段HH极化和HV极化雷达散射系数差值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文章的研究为P、L波段雷达的遥感应用积累了数据,为极化SAR反演目标信息提供帮助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极化 同极化 后向散射系数 L波段 P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双重特征提取的PEMFC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飞 张雪霞 陈维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2-499,共8页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基于P-L双重特征提取的故障诊断方法。使用P-L双重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冗余变量剔除与二次特征提取,最大程度保留分类特征并有效降低样本数据维度。利用二叉树...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基于P-L双重特征提取的故障诊断方法。使用P-L双重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后的样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冗余变量剔除与二次特征提取,最大程度保留分类特征并有效降低样本数据维度。利用二叉树多类支持向量机与极限学习机对二维故障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实现故障诊断。通过实例验证,对比线性判别分析的特征提取效果,P-L双重特征提取可使相同分类器测试集诊断准确率提高21.19%,诊断准确率达99.27%,实现了PEMFC系统膜干、氢气供应故障的精准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故障检测 数据挖掘 P-L双重特征提取 支持向量机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糖体蛋白L5在Diamond-Blackfan贫血伴发唇腭裂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婉琼 郑谦 贾仲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9-755,共7页
核糖体蛋白L5(RPL5)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部分,携带RPL5基因突变的Diamond-Blackfan贫血患者会伴发多种畸形,包括唇腭裂等颅面畸形以及心脏缺陷等躯体畸形。但是在RPL5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发生缺陷的情况下,唇腭裂发生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核糖体蛋白L5(RPL5)是核糖体大亚基的一部分,携带RPL5基因突变的Diamond-Blackfan贫血患者会伴发多种畸形,包括唇腭裂等颅面畸形以及心脏缺陷等躯体畸形。但是在RPL5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发生缺陷的情况下,唇腭裂发生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综述了近年对于RPL5的研究,并讨论了突变的RPL5核糖体蛋白与唇腭裂发生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L5 Diamond-Blackfan贫血 唇腭裂 P53 核糖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波段大带宽轻质柔性超材料吸波体
15
作者 李士贤 吴微微 +2 位作者 崔开博 王福兴 许逸轩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2-1589,共8页
为了适应现代武器设备在低频端的应用和对于吸波性能的要求,基于电磁超材料理论,利用电磁谐振特性设计了一种在P/L波段工作的大带宽轻质柔性吸波体。当电磁波入射到该新型吸波体,根据电磁感应作用机理,会在吸波体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 为了适应现代武器设备在低频端的应用和对于吸波性能的要求,基于电磁超材料理论,利用电磁谐振特性设计了一种在P/L波段工作的大带宽轻质柔性吸波体。当电磁波入射到该新型吸波体,根据电磁感应作用机理,会在吸波体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装载集总电阻的方式,可将入射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对于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对于吸波体单元结构形状和尺寸的设计使得该吸波体具有两处谐振频点,并通过多谐振频率的耦合进一步展宽吸波带宽。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吸波体的优良性能。其工作频段为382~1419.4 MHz,相对带宽为140.9%,吸波层厚度仅为0.2 mm,在保证大带宽的同时具有重量轻、可共形的优点,在转台曲面吸波、雷达隐身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超材料 P/L波段 柔性吸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蒋皓云 金祺祺 +3 位作者 张丽田 李翠翠 岳宁宁 吴重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探究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开颅手术或立体定位活检术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感染及免疫抑制药服用病史)的PCNSL患... 目的探究MyD88L265P及CD79B基因突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开颅手术或立体定位活检术确诊的18例免疫功能正常(无HIV感染及免疫抑制药服用病史)的PCNS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18例PCNSL患者肿瘤组织中MyD88L265P和CD79B基因突变情况。针对可能与PCNSL首次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相关的指标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8例PCNSL肿瘤组织MyD88L265P突变率为38.9%,CD79B突变率为33.3%,MyD88L265P/CD79B共突变率为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多发、病灶深部受累、肿瘤组织CD79B突变患者的PFS时间更短(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深部受累(HR=0.135,95%CI 0.023~0.799,P<0.05)、肿瘤组织CD79B突变(HR=0.149,95%CI 0.028~0.800,P<0.05)是PCNS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组PCNSL患者肿瘤组织MyD88L265P、CD79B突变频率较高,这两种基因突变尤其是CD79B突变可能与PCNSL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MyD88L265P突变 CD79B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17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生长期氮磷肥组合对本土老芒麦种子产量及萌发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俞慧云 韩天虎 +8 位作者 俞联平 孟祥君 陈兴荣 曾德智 王延 张贞明 任越 李智燕 李新媛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29,共8页
为探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关键期氮、磷配肥组合对高寒区本土老芒麦种子产量及发芽力的影响,设计Ⅰ、Ⅱ、Ⅲ、Ⅳ、Ⅴ组不同的氮磷肥追施组合,在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追施Urea(尿素)+Urea=75 kg/hm^(2)+75 kg/hm^(2)、Urea+SSP... 为探讨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关键期氮、磷配肥组合对高寒区本土老芒麦种子产量及发芽力的影响,设计Ⅰ、Ⅱ、Ⅲ、Ⅳ、Ⅴ组不同的氮磷肥追施组合,在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分别追施Urea(尿素)+Urea=75 kg/hm^(2)+75 kg/hm^(2)、Urea+SSP(过磷酸钙)=75 kg/hm^(2)+150 kg/hm^(2)、SSP+SSP=150 kg/hm^(2)+150 kg/hm^(2)、SSP+Urea=150 kg/hm^(2)+75 kg/hm^(2)和DAP(磷酸二铵)+DAP=150 kg/hm^(2)+150 kg/hm^(2),Ⅵ组为对照,不追肥,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种子发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采用DAP+DAP(V组)、SSP+Urea(Ⅳ组)和Urea+SSP(Ⅱ组)施肥组合通过增加穗数/株、分蘖数、生殖枝数、小穗数/穗、种子数/穗和小花数/穗等种子产量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芒麦的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测种子产量,也改善了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Ⅴ组、Ⅳ组和Ⅱ组实测种子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569.21、420.07和363.05 kg/hm^(2),种子发芽势提高了27.13%、29.78%和27.13%,发芽指数提高了28.26%、19.37%和23.51%,活力指数提高了47.85%、44.19%和49.51%。老芒麦种子产量与穗数/株、生殖枝数、分蘖数、小穗数/穗、小花数/穗和种子数/穗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和种子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穗数/株、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是影响本土老芒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分蘖-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适时追施氮磷二元肥或交互施用氮、磷肥,可显著增加种子产量主要组成因子,提高种子产量,并改善种子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施肥组合 本土老芒麦 营养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种子产量 产量组分 种子发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rdy-Littlewood截断极大算子的L^(p)范数的连续性
19
作者 武嘉 魏明权 燕敦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研究截断极大算子M^(b)_(a)的L_(p)(R^(n))→L_(p)(R^(n))范数的连续性。首先,分别给出‖M^(b)_(a)‖L_(p)(R^(n))→L_(p)(R^(n))关于参数θ=b/a的左右连续性,然后证明‖M^(b)_(a)‖L_(p)(R^(n))→L_(p)(R^(n))在无穷远处的连续性。
关键词 截断极大算子 连续性 L_(p)(R^(n))→L_(p)(R^(n))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D88过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
作者 胡飘飘 宣成睿 +5 位作者 杜华 李时荣 翁立新 海玲 乌云嘎 徐晓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探讨MYD88基因过表达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质粒转染法将过表达MYD88 L265P基因的pEGFP-C2-MYD88转染DLBCL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MYD88基因过表达对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质粒转染法将过表达MYD88 L265P基因的pEGFP-C2-MYD88转染DLBCL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MYD88 L265P过表达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YD88 L265P过表达后荧光表达;运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MYD88 L265P过表达前后DLBCL细胞的MYD88 L265P、IRAK4、NF-κB和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检测DLBCL细胞增殖;采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DLBCL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YD88 L265P过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0.6704±0.0175)和阴性对照组(0.7153±0.0196)相比,MYD88 L265P过表达组(1.1572±0.0102)的增殖率显著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YD88 L265P过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0.69±0.04)和阴性对照组(0.81±0.07)相比,MYD88 L265P过表达组(0.48±0.05)的凋亡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YD88 L265P过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mRNA:1.0158±0.0115、0.9873±0.0102、1.0076±0.0153;蛋白:0.1834±0.0589、0.0968±0.0157、0.1475±0.0418)和阴性对照组(mRNA:0.9132±0.0098、1.0032±0.0156、0.9327±0.0112;蛋白:0.1879±0.0423、0.0889±0.0513、0.1348±0.0501)相比,MYD88 L265P过表达组IRAK4、NF-κB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mRNA(3.2432±0.0136、2.9766±0.0213、1.5859±0.0198)及蛋白表达(0.4527±0.0524、0.2189±0.0475、0.3014±0.0598)明显增高,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MYD88 L265P过表达后,DLBCL细胞的凋亡率下降,细胞增殖率上升,其机制可能与MYD88 L265P基因突变激活和放大了NF-κB通路,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过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YD88 L265P 基因突变 NF-ΚB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