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檗胺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中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浩 何海鹰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0-303,共4页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 利用链脲佐菌素(STZ)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性实验性白内障模型,观察小檗胺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及致障过程的影响.发现STZ对照组在腹腔注射STZ后3~4d开始出现有显著意义的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并持续存在于发病全程直至晶状体完全混浊.而在注射STZ后12h再腹腔注射3.48mg/kg体重,1.74mg/kg体重小檗胺后,一周后才出现有显著意义的SSB.3.48mg/kg体重组在5周后白内障形成率明显低于STZ组的同时,SSB也恢复到对照水平,而1.74mg/kg体重组第7周才恢复到对照水平.提示抗氧化药物小檗胺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小檗胺 糖尿病 白内障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DNA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明哲 杨贤强 苏燎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TP饮饲15天可明显降低青、老年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青、老年小鼠红细胞SOD活性(P<0.05)和老年小鼠CAT活性(P<0.05),但青年鼠CAT活性未见提高.0.1~1.0mg/mL TP处理,可明显降低20 GY ^(50)Coγ-线诱发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其中以0.1mg/mL TP处理24小时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急性暴露对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段丽菊 董文坦 +4 位作者 高留闯 邓海云 吉宗慧 胡鹏 冯斐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探讨臭氧急性暴露对BALB/c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方法:12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每组6只。臭氧暴露组小鼠用体积分数0.000 1%的臭氧在动态染毒控制系统中染毒3 h,阴性对照组... 目的: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探讨臭氧急性暴露对BALB/c小鼠肺细胞DNA的断裂作用。方法:12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臭氧暴露组,每组6只。臭氧暴露组小鼠用体积分数0.000 1%的臭氧在动态染毒控制系统中染毒3 h,阴性对照组置于同一动态染毒柜中,通入过滤后的空气(不含臭氧)。染毒结束24 h后取肺细胞,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肺细胞DNA的断裂程度。结果:阴性对照组肺细胞的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分别为1.153%(0.086%,5.324%)、0.126(0.004,0.873)μm和0.499(0.052,2.347)μm,臭氧暴露组肺细胞的尾部DNA含量百分比、尾矩和Olive尾矩分别为29.669%(22.541%,37.621%)、22.456(13.464,38.596)μm和15.159(10.275,25.966)μm。臭氧暴露组较阴性对照组各指标均升高(Z=13.295、13.233、12.984,P均<0.001)。结论:体积分数0.000 1%臭氧急性暴露3 h会导致BALB/c小鼠肺细胞DNA断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急性暴露 小鼠 dna断裂 肺细胞 单细胞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丁基锡对褐菖鲉肝脏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云 魏炜 +3 位作者 左正宏 陈奕欣 赵扬 王重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0-692,共3页
利用碱解旋法研究了三丁基锡(TBT)暴露对鱼肝脏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结果表明:0.5、1、5和10mg/kg(Bm)TBT腹腔注射7d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DNA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相关浓度(1... 利用碱解旋法研究了三丁基锡(TBT)暴露对鱼肝脏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结果表明:0.5、1、5和10mg/kg(Bm)TBT腹腔注射7d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DNA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相关浓度(1、10、100ng/L含Sn量)的TBT通过水体对褐菖鲉进行暴露,肝脏DNA的损伤程度,总体上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本研究为鱼类肝脏DNA损伤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水体TBT污染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丁基锡 褐菖鲉 dna损伤 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解旋法及其在检测DNA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涛 郑微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6-82,共7页
碱解旋法( DNA alkaline unwinding assay, DAU )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廉价的检测DNA 单链断裂的方法,目前已应用于检测辐射及化学物质引起的 DNA 损伤。 本文对该实验技术的发展、检测分析方法、基本理论及其在遗传毒理学研究、... 碱解旋法( DNA alkaline unwinding assay, DAU )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廉价的检测DNA 单链断裂的方法,目前已应用于检测辐射及化学物质引起的 DNA 损伤。 本文对该实验技术的发展、检测分析方法、基本理论及其在遗传毒理学研究、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dna断裂 碱解旋法 辐射 化学物质 环境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硝基甲苯致晶状体上皮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克维 贾维红 +1 位作者 张家萍 张昌颖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81-86,共6页
本文通过出生后7天和24个月两组大鼠晶状体与20%三硝基甲苯(TNT)甘油:水(8:2)混悬液体外培养,培养箱通5%CO2,恒温37℃,观察TNT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以反映单链DNA断裂强度的F63... 本文通过出生后7天和24个月两组大鼠晶状体与20%三硝基甲苯(TNT)甘油:水(8:2)混悬液体外培养,培养箱通5%CO2,恒温37℃,观察TNT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以反映单链DNA断裂强度的F630/F530比值表示。HPLC分析发现经体外TNT孵育的晶状体内含有TNT及其代谢产物;当共同培养96h后,F640/F530比值随着TNT剂量增加而增大,达到40μL(11.74μmol/L)时趋向平稳;当用TNT浓度为4.40μmol/L的相同剂量培养时,48小时后单链DNA断裂最为严重F630/F530比值为1.50,明显高子正常对照组(P<0.01);幼鼠单链DNA断裂程度显著高于老龄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梯恩梯 dna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小鼠成纤维细胞DNA的氧化损伤及修复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忻 西田浩志 小西徹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由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并详细介绍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培养NIH3T3细胞,H2O2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Comet Assay)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①建立了H2O2致NIH3T3细胞... 目的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由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并详细介绍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培养NIH3T3细胞,H2O2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Comet Assay)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①建立了H2O2致NIH3T3细胞DNA损伤的分级图谱;②H2O2引起的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单链断裂与H2O2的浓度呈依赖性关系;③细胞在除去H2O2后15 min已出现明显修复,多数修复可在1 h内完成,但少数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简便、敏感的检测DNA氧化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单链断裂 dna氧化损伤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T体外大鼠白内障模型中的DNA单链断裂及其重接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波 何海鹰 +3 位作者 李显喜 张家萍 梁康 张昌颖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258-261,共4页
在大鼠晶状体器官培养的条件下,运用单细胞电泳法(SCG),对远在晶状体混浊之前的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了有关TNT致其DNA损伤(SSB)与修复的初步观察,提示DNA损伤也是体外TNT性白内障中的早期变化.
关键词 白内障 dna单链断裂 修复 梯恩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单链断裂与XRCC1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方传勤 周华东 +1 位作者 高长跃 邓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664-1666,共3页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 ,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结果 基底节XRCC1在缺血再灌注 10min后...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 ,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结果 基底节XRCC1在缺血再灌注 10min后即出现降低 ,1h后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XRCC1进一步下降 ,一直持续到 48h。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缺血再灌注 10min基底节区出现DNA单链断裂 ,12h达到高峰 ,48h仍有DNA单链断裂。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中 ,XRCC1早期降低是DNA单链断裂无法修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C1 dna单链断裂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CC1在MMS致人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道奎 张建清 +2 位作者 胡大林 袁建辉 庄志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47-51,共5页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 【目的】阐明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单链断裂修复(SSBR)中的作用。【方法】以XRCC1蛋白缺陷细胞株为模型,用标准断裂剂甲基磺酸甲酯(MMS)染毒,检测细胞存活、微核形成、彗星实验及细胞周期变化等方法测定细胞遗传毒性。【结果】XRCC1蛋白水平的降低使细胞对DNA损伤剂的杀细胞效应敏感度增加、微核形成增加、DNA单链损伤修复能力降低以及引起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结果提示XRCC1基因在DNA单链损伤修复及基因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甲基磺酸甲酯 dna单链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作用下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凌备备 赵玉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随机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辐射诱发 随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作用下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单链与双链断裂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玉芳 凌备备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按照我们在文献[1]中给出的辐射诱发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导出了两种不同形成过程的双链断裂变化规律。在一定近似下,可以对SSB及DSB的实验结果作出满意的解释。我们的理论可以避免靶学说与... 按照我们在文献[1]中给出的辐射诱发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导出了两种不同形成过程的双链断裂变化规律。在一定近似下,可以对SSB及DSB的实验结果作出满意的解释。我们的理论可以避免靶学说与击中理论的主要缺点,在一定条件下则又可以还原为靶理论结果,而且本理论还具有容纳更多因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dna修复 双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隔交链孢霉毒素引起大鼠肝细胞DNA单链断裂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祁元明 刘桂亭 +3 位作者 钱玉珍 郑智敏 张鹏 苗健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应用碱性洗脱荧光分析法对互隔交链孢霉产生的两种主要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和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引起大鼠肝细胞DNA单链断裂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二者都能引起大鼠肝细胞DNA单链... 应用碱性洗脱荧光分析法对互隔交链孢霉产生的两种主要毒素——交链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和交链孢酚(Alternariol.AOH)引起大鼠肝细胞DNA单链断裂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二者都能引起大鼠肝细胞DNA单链断裂,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DNA在滤膜上的存留分数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AME和AOH有致突变作用,二者可能是林县食管癌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格孢属 霉菌毒素 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老过程中大白鼠脾细胞的DNA单链断裂与重接能力的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南新升 黄莉 +1 位作者 张宗玉 张昌颖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2年第3期358-363,共6页
DNA被紫外线损伤后,由DNA切除修复酶切除嘧啶二聚体,随之以另一条正常的DNA链为模板修复合成DNA片段,最后由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片与原有的DNA链连接。本文用荧光法测定DNA修复过程中DNA单链的断裂及重接能力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 DNA被紫外线损伤后,由DNA切除修复酶切除嘧啶二聚体,随之以另一条正常的DNA链为模板修复合成DNA片段,最后由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片与原有的DNA链连接。本文用荧光法测定DNA修复过程中DNA单链的断裂及重接能力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大鼠脾细胞均具有修复DNA单链断裂的能力,DNA单链断裂重接的能力与年龄有相关性,断乳鼠及青年鼠的脾细胞当保温至30min时,即开始了DNA链的重接,保温90min后则恢复到原有水平;而老年鼠脾细胞保温至90min时才开始DNA链的重接,保温150min,尚未恢复到原有水平。还发现,断乳鼠及老年鼠脾细胞的单链DNA含量高于青年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dna修复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乙基亚硝基脲烷化碱基导致DNA单链断裂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婷婷 赵丽娇 钟儒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7-963,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Mφller-Pleset微扰理论(MP)方法对氯乙基亚硝基脲(CENUs)烷化DNA碱基导致单链断裂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包括CENUs的分解、DNA碱基的烷化、糖苷键的水解、脱嘌呤位点的开环以及最终导致单链断裂的磷酸二酯的消除...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Mφller-Pleset微扰理论(MP)方法对氯乙基亚硝基脲(CENUs)烷化DNA碱基导致单链断裂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包括CENUs的分解、DNA碱基的烷化、糖苷键的水解、脱嘌呤位点的开环以及最终导致单链断裂的磷酸二酯的消除在内的多步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在B3LYP/6-31++G**水平上对各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生成物)进行了全几何结构优化;为了模拟细胞环境,采用自洽场连续极化模型(CPCM)在相同计算水平上对各驻点进行了水相中的单点能计算或全几何结构优化.分别在B3LYP/6-31++G**和MP2/6-311++G**水平上绘出反应势能曲线,结果显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磷酸二酯的消除反应能垒最高,而氯乙基重氮盐离子烷化DNA碱基的反应能垒最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CENUs一旦分解便很容易烷化DNA碱基,随后生成的氯乙基化鸟嘌呤会迅速从DNA链上脱去,尽管如此,脱嘌呤位点最终导致DNA单链断裂的一系列反应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与断链反应的动力学实验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乙基亚硝基脲 dna单链断裂 密度泛函理论 Mφller-Pleset微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核酸酶S_1法进行~3H-TdR致哺乳动物细胞DNA单链断裂的检测及氚的RBE值估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海燕 陈冠英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81-184,共4页
应用灵敏的核酸酶S_1法,进行了^(60)Co γ-线及结合氚β射线致CHL细胞DNA单链断裂的检测,并做了剂量-效应分析。以双链百分比F值表示DNAssb损伤程度,发现γ-外照射和β-内照射,在给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量-效关系均符合Y=EXP(A+BX+CX^2)... 应用灵敏的核酸酶S_1法,进行了^(60)Co γ-线及结合氚β射线致CHL细胞DNA单链断裂的检测,并做了剂量-效应分析。以双链百分比F值表示DNAssb损伤程度,发现γ-外照射和β-内照射,在给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量-效关系均符合Y=EXP(A+BX+CX^2)模式。分析和比较两者关系式后,估算出RBE均值为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酶S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探针氨氯吡咪对DNA双链中单链断裂损伤的识别研究
17
作者 胡亮亮 张文艳 +1 位作者 刘蓓 高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2,共4页
将氨氯吡咪选择性地嵌入ds-DNA中单链断裂损伤所形成的缺口位点,并通过氢键与缺口位点处的碱基结合从而导致氨氯吡咪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荧光检测DNA单链断裂损伤的新方法.氨氯吡咪荧光的猝灭程度与缺口位点处碱基类型相关,当缺口位点... 将氨氯吡咪选择性地嵌入ds-DNA中单链断裂损伤所形成的缺口位点,并通过氢键与缺口位点处的碱基结合从而导致氨氯吡咪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荧光检测DNA单链断裂损伤的新方法.氨氯吡咪荧光的猝灭程度与缺口位点处碱基类型相关,当缺口位点处的碱基为T碱基时,荧光猝灭程度最大.荧光滴定实验表明氨氯吡咪和存在缺口位点的ds-DNA是1∶1结合,结合常数为105mol/L数量级.在正常ds-DNA和存在单链断裂损伤的ds-DNA的溶液中加入氨氯吡咪,在紫外灯照射下通过目视法即可分辨出二者荧光强度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dna单链断裂损伤 氨氯吡咪 氢键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辐射致S1NPV的DNA链断裂研究
18
作者 曾蓉 王珣章 +2 位作者 张纯祥 罗达玲 李冕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3-39,共7页
提出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剂量段进行两次电泳,再利用标准DNA将各段连接的方法,在1~100kGy宽剂量范围,测定60Coγ射线辐照后DNA单链和双链断裂频率,得出DNA链断裂频率与吸收剂量的关系.实验表明,SlNP... 提出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剂量段进行两次电泳,再利用标准DNA将各段连接的方法,在1~100kGy宽剂量范围,测定60Coγ射线辐照后DNA单链和双链断裂频率,得出DNA链断裂频率与吸收剂量的关系.实验表明,SlNPV病毒的DNA链断裂γ辐射响应,可以用单靶一次击中和二次击中复合模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Γ辐射 dna 损伤 SINPV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分析法检测鼻咽癌细胞DNA放射损伤与修复
19
作者 黄培根 罗晨美 +2 位作者 唐慰萍 PeggyLOlive RalphE.Durand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Z1期19-21,24,共4页
目的 探讨“彗星”分析法(CometAssay)检测鼻咽癌细胞DNA放射与修复反应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碱性“彗星”分析法的微胶电泳技术,定量检测评价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1和CNE2Z细胞在接受X射线照射后,其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 目的 探讨“彗星”分析法(CometAssay)检测鼻咽癌细胞DNA放射与修复反应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碱性“彗星”分析法的微胶电泳技术,定量检测评价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1和CNE2Z细胞在接受X射线照射后,其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Breaks,SSBs)的程度,及其与放射剂量的关系和DNA的SSBs在不同检测时间的自身修复情况。 结果 用碱性“彗星”分析法可准确地检测出2Gy单一放射剂量所诱导的两系细胞DNA的SSBs;可见DNA损伤程度在不同照射剂量其结果不同,随剂量递增DNA的损伤加重,与放射剂量呈良好线性相关。15Gy诱导两系细胞的DNA损伤后,10min即可定量检测出受损DNA的确切恢复变化,在照射30min内,其修复较迅速,其损伤程度可降至初时的一半以下,其后修复缓慢,约需持续2h才能复至无照射细胞水平。 结论 “彗星”分析法检测结果能准确反映人鼻咽癌细胞DNA的定量损伤程度及其与放射剂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分析法 鼻咽癌 dna损伤和修复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序列替换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永汉 齐泽宇 +2 位作者 李文静 赵啊慧 武德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5,共14页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对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细胞系基因组进行精准的序列替换,加速生物育种进程和遗传性疾病治疗,从而在农业生产和医疗上取得突破。基因组序列替换策略主要分为2种:第1种依赖DNA双链断裂,包括将CRISPR-Cas分别与同...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对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细胞系基因组进行精准的序列替换,加速生物育种进程和遗传性疾病治疗,从而在农业生产和医疗上取得突破。基因组序列替换策略主要分为2种:第1种依赖DNA双链断裂,包括将CRISPR-Cas分别与同源重组、单链退火、微同源末端连接等DNA修复途径相结合,或由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介导,实现精准的序列替换;第2种依赖DNA单链断裂,主要包括引导编辑、碱基编辑器等技术。本研究综述了不同精准序列替换策略和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理清各策略和技术的优缺点,有助于根据基因组编辑的目的,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精准高效的序列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序列替换 dna双链断裂 dna单链断裂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