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the impacts of cover crop management strategies on the water use,carbon exchange and yield of olive orchards
1
作者 Alvaro López-Bernal Omar García-Tejera +1 位作者 Luca Testi Francisco J.Villalobo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83-295,共13页
Cover crops have long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soil management for minimizing erosion rates in olive stands while providing additional ecosystem services.However,the trade-off between these benefits and the com... Cover crops have long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soil management for minimizing erosion rates in olive stands while providing additional ecosystem services.However,the trade-off between these benefi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water with the trees makes the definition of optim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 challenging task in semiarid climates.This work presents an improved version of OliveCan,a process-based simulation model of olive orchards that now can simulate the main impacts of cover crops on the water and carbon balances of olive orchards.Albeit simple in its formulation,the new model components were developed to deal with different cover crop management strategies.Examples are presented for simulation runs of a traditional olive orchard in the conditions of southern Spain,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idths for the strip occupied by the cover crop(Fcc)and two contrasting mowing dates.Results revealed that high Fccresulted in lower olive yields,but only when mowing was applied at the end of spring.In this regard,late mowing and high Fcc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oil water content from spring to summer,coinciding with olive flowering and the earlier stages of fruit growth.Fccwa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rface runoff irrespective of the mowing date.On the other hand,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was substantially affected by both Fccand mowing date.Further simulations unde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comparing the same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are also presented,showing substantial yield reductions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nd minor or negligible changes in NEP and seasonal runo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xchange Cover crops crop modelling EVAPOTRANSPIRATION Olea europaea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Crop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亮 魏新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3,67,共5页
结合国内外有关AquaCrop模型的研究工作,以研究模型的应用领域为基点,对AquaCrop模型运用成果的特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模型在理论合理性和实际适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AquaCrop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作物... 结合国内外有关AquaCrop模型的研究工作,以研究模型的应用领域为基点,对AquaCrop模型运用成果的特点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模型在理论合理性和实际适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AquaCrop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作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作物模型 综述 灌溉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 Crop的南宁市甘蔗响应气象干旱情景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云川 程禹灏 +5 位作者 梁丽青 廖丽萍 王婷艳 张会娅 杨星星 胡甲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00-1912,共13页
南宁市多低山丘陵、岩溶发育,甘蔗种植以雨养为主,气象干旱造成的土壤水分亏缺一直是影响该区域甘蔗生长和产量累积的主要因子,多年来旱灾造成的甘蔗产量损失巨大。为此,本文基于1979—2018年0.1°格点逐日气象数据,计算逐日标准化... 南宁市多低山丘陵、岩溶发育,甘蔗种植以雨养为主,气象干旱造成的土壤水分亏缺一直是影响该区域甘蔗生长和产量累积的主要因子,多年来旱灾造成的甘蔗产量损失巨大。为此,本文基于1979—2018年0.1°格点逐日气象数据,计算逐日标准化加权平均降水指数(SWAP)并分析了南宁市气象干旱特征及其在甘蔗生育期的可能发生情景,并采用水分要素驱动的Aqua Crop作物模型,开展了该区域甘蔗生长、生物量及产量累积过程对不同强度、历时的气象干旱的响应机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经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EFAST)对作物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本地化率定后,该模型模拟研究区的甘蔗产量拟合精度达0.92、均方根误差百分率为3.84%。历时典型气象干旱年情景模拟表明:产量和生物量累积对各强度气象干旱均有显著响应,蒸腾量变化只有在分蘖期和伸长期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敏感,而冠层覆盖度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递减特征。甘蔗各生育期的气象干旱情景模拟发现:萌芽期发生轻、中旱历时达15 d及以上时甘蔗的上述4个要素开始出现显著响应,伸长期发生轻、中和重旱历时为5 d及以上时,甘蔗各要素即出现显著响应,而成熟期基本不受气象干旱影响。各强度气象干旱情景下,甘蔗的产量、生物量、蒸腾量的减少率随干旱历时的变化分别为0~24.0%、0~18.5%及0~15.9%(轻旱历时5~35 d),25.0%~37.0%、20.0%~29.3%及8.0%~24.4%(中旱历时15~45 d),33.5%~40.0%、26.2%~31.7%及18.9%~25.7%(重旱历时35~50 d)。上述成果揭示了研究区甘蔗生长过程及累计产量等与各强度、历时气象干旱之间的定量映射关系,可为南宁市解析气象干旱-土壤水分-甘蔗长势的旱灾链式传递机理、多阶段旱灾预警及旱灾动态风险智慧调控等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响应机制 Aqua crop模型 甘蔗 蔗茎产量 生物量 蒸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Crop模型在西北胡麻生物量及产量模拟中的应用和验证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玥 牛俊义 +2 位作者 郭丽琢 高珍妮 孙小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为了预测水分和养分对胡麻籽粒产量、生物量与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使用FAO研发的水分驱动作物模型AquaCrop对胡麻在不同灌溉与氮磷水平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和验证。试验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甘肃省榆中县良种场进行,试验设置4个灌溉水... 为了预测水分和养分对胡麻籽粒产量、生物量与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使用FAO研发的水分驱动作物模型AquaCrop对胡麻在不同灌溉与氮磷水平下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和验证。试验分别于2011年、2012年在甘肃省榆中县良种场进行,试验设置4个灌溉水平,3个氮水平,3个磷水平。模型性能的评价采用模型效率(E)、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等统计指标。分析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校正的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在不同灌溉与氮磷水平处理下的预测误差统计值为:0.97<E<0.99,0.11<RMSE<0.33,0.11 t·hm 2<MAE<0.42 t·hm 2,与2012年的试验观察数据(0.96<E<0.99,0.11<RMSE<0.42,0.11 t·hm 2<MAE<0.39 t·hm 2)基本一致;同时,群体覆盖(CC)与生物量的模拟结果与测定值也非常拟合。AquaCrop模型在充分灌溉处理下预测胡麻产量,比非充分灌溉处理下具更高的准确性。因而,水分驱动模型AquaCrop在西北胡麻区不同的灌溉与田间管理措施下有较高的模拟精确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胡麻作物 灌溉 氮磷 校正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village模型分析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5
作者 李志刚 郑毅 +5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胡丹 王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定量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投入特征、养分利用效率及环境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单位产品氮素投入量以养殖型最高(5.65~8.92 t),农牧结合型最低(1.92~2.96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素投入最高,农牧结合型中以林果+羊亚类投入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30.0%~48.8%)、农牧结合型(19.0%~30.8%)、养殖型(5.5%~10.4%)。种植型、农牧结合型、养殖型对应的最高氮素利用效率亚类分别为玉米、林果+羊、家禽;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以养殖型最高(5.22~9.03 t),农牧结合型最低(0.66~1.27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最高,而农牧结合型中立体种养模式均较低(0.66~0.86 t)。氨挥发是所有类型农村农牧系统主要环境排放形式。洱海西部和北部存在较多高污染排放村,环境风险大,且高污染村以畜禽养殖为主。洱海流域农牧体系氮素投入量较高且养分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排放强度高,未来可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特征,进一步推行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农牧系统与环境保护协同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village模型 洱海流域 氮素流失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Crop作物模型在黄土塬区夏玉米生产中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倪玲 冯浩 +1 位作者 任小川 郝志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45,共6页
为评价Aqua Crop作物模型在黄土塬区的适用性,基于Hsiao等人推荐的玉米参数对模型参数进行调试及验证。在陕西长武地区模拟2003、2004、2005、2007、2008、2010年玉米生育期内生物量、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过程及收获时产量、地上部生物量,... 为评价Aqua Crop作物模型在黄土塬区的适用性,基于Hsiao等人推荐的玉米参数对模型参数进行调试及验证。在陕西长武地区模拟2003、2004、2005、2007、2008、2010年玉米生育期内生物量、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过程及收获时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将模拟值与收集到的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6年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间的校正决定系数(Adj)R2为0.9270,相对误差在-2.479至11.182之间;模拟地上部生物量与实测地上部生物量间的Adj.R2为0.7842,模型对产量的模拟效果优于对生物量的模拟;2005年和2008年模拟蒸散量与实测蒸散量间的Adj.R2分别为0.6229和0.7973。模拟效果较好,对黄土塬区夏玉米水分优化管理模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夏玉米 产量 生物量 蒸散量 作物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OPWAT模型的玉米水分盈亏及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崇 王天倚 +2 位作者 聂堂哲 戴长雷 李铁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97,共7页
为研究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干旱等级变化和不同水文年灌溉制度,基于哈尔滨市1955-2014年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玉米作物参数,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 为研究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干旱等级变化和不同水文年灌溉制度,基于哈尔滨市1955-2014年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玉米作物参数,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水分盈亏指数并划分干旱等级,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以上因素变化趋势,针对不同典型水文年制定灌溉制度。结果表明,该地区1955-2014年生育期内玉米需水量以9.41 mm/10 a的速率下降;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需水量分别为407.80、423.80、452.00和485.60 mm;多年平均CWSDI没有明显变化,生育期内每月CWSDI变化较为明显,干旱等级分析表明在玉米生长初期和生长后期较干旱;不同水文年干旱情况不同,除丰水年外,有效降雨量均难以满足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不同典型水文年应建立不同的灌溉制度。特枯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的灌水净定额分别为151.30、117.10和39.7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指数 cropWAT模型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研究
8
作者 资添添 刘静 宣柯炀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2期19-26,共8页
【目的】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模式。【方法】构建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研究尺度,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引力法对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研究。【结果】2020年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高达769.09亿m^(3),绿水... 【目的】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及虚拟水流动模式。【方法】构建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研究尺度,量化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基于社会公平原则和引力法对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研究。【结果】2020年黄河流域作物水足迹高达769.09亿m^(3),绿水足迹占69.7%,中游地区作物水足迹显著大于上、下游地区,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集中在5—8月;作物生产水足迹为0.72 m^(3)/kg,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作物生产蓝水足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作物虚拟水流动总量为191.49亿m^(3),绿水流动总量大于蓝水流动总量,作物虚拟水输出区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输入区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结论】未来需优化绿水调控与重点区域监管,合理分配灌溉用水、调整种植结构、采用节水技术实施虚拟水流动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流动 SWAT模型 黄河流域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四川盆地作物水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9
作者 阳君 肖作林 徐伟峰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为探究四川盆地农业水足迹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了2001—2021年四川盆地主要农作物蓝水、绿水、灰水和白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利用LMDI模型从技术、环境和社会维度识别了作物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全局与局部视角探讨了不同驱动... 为探究四川盆地农业水足迹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了2001—2021年四川盆地主要农作物蓝水、绿水、灰水和白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利用LMDI模型从技术、环境和社会维度识别了作物水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全局与局部视角探讨了不同驱动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001—2021年四川盆地作物水足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市作物水足迹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从全局看,不同驱动因素对作物水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经济效应、人口变化效应、技术效应、水足迹强度效应、节水效应、生产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变化效应是最强的促进和抑制因素,贡献值分别为82.90亿m^(3)和-51.55亿m^(3);从局部看,技术效应与人口变化效应在空间上存在错位现象,生产效应、节水效应和水足迹强度效应在空间上表现为双向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足迹 作物水足迹 LMDI模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uaCrop模型在农业旱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常文娟 梁忠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5-178,182,共5页
利用作物生长机理模型——AquaCrop模型,建立作物生长环境要素(气象、土壤水分等)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此构建农业旱灾损失定量评估模型,并对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一季中稻的旱灾损失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能够客观地... 利用作物生长机理模型——AquaCrop模型,建立作物生长环境要素(气象、土壤水分等)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此构建农业旱灾损失定量评估模型,并对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一季中稻的旱灾损失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AquaCrop模型能够客观地评估农业因旱损失,为旱灾风险分析计算提供灾损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 模型 干旱灾害 农业损失评估 因旱作物减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quaCrop模型的玉米需水和降水匹配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爽 丁一民 +4 位作者 朱磊 万愉快 柴明堂 丁朋朋 邹业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9,共9页
雨热同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但从需水机理的角度评估作物生长和降水过程匹配度的变化特征还有待深入。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了关中地区1978-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产量的变... 雨热同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但从需水机理的角度评估作物生长和降水过程匹配度的变化特征还有待深入。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了关中地区1978-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并在充分考虑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程度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玉米生育期内累积降雨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但降水过程明显后移,且更多的以暴雨的形式发生;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4.10 mm/10a和13.38 mm/10a,而有效降水量则以-10.28 mm/10a的速率减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与降水的平均匹配度为58%,且整体以-2.7%/10a的速率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降水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夏玉米的水分需求,延迟播种可作为提高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应对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玉米 作物模型 降水模式 需水量 匹配度 有效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吸收水分溯源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12
作者 王雨欣 毛舒月 +4 位作者 马国荣 马永成 庄淏然 许德浩 冯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0,共12页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 研究干旱区作物水分供应与利用效率问题对优化农田灌溉制度和提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定量化追踪大气降水、土壤水和玉米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综合运用直接对比法、MixSIAR模型和蒸散分离技术,深入剖析了玉米在其生育期内的主要吸水深度、各阶段的相对贡献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主要吸收0~30 cm的浅层土壤水分,其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10%(出苗期)、35.44%(拔节期)、41.54%(抽穗期)、41.66%(灌浆期)和48.10%(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WUE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受到饱和水汽压差、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结果揭示了该地区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浅层土壤水分的高度依赖性和随着生育期发展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散分离 TG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作物蒸腾 根系水分来源 吸水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OPWAT模型的昆明市水稻需水量及灌溉用水量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灏 黄英 +2 位作者 王杰 王树鹏 张云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104,共4页
利用昆明市日气象数据、水稻生育期数据和土壤数据,通过CROPWAT模型模拟研究1980—2012年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9年,水稻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p=0.08,p=0.8... 利用昆明市日气象数据、水稻生育期数据和土壤数据,通过CROPWAT模型模拟研究1980—2012年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1999年,水稻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p=0.08,p=0.8);1999―2012年,水稻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呈上升趋势(p<0.01);近33a平均水稻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603.6mm和638.8mm。作物需水量与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正相关,与相对湿度负相关;灌溉用水量与降水量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正相关。气温、风速、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组合可以预测年尺度上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组合可以预测年尺度上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WAT模型 作物需水量 灌溉用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化建模方法的计算机视觉遮挡姿态估计研究
14
作者 林子尧 《数字通信世界》 2025年第1期61-63,共3页
本研究聚焦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遮挡姿态估计问题,采用结构化建模方法,深入分析遮挡条件下的姿态特征。通过构建遮挡鲁棒性模型,优化姿态估计算法,有效提升了在复杂遮挡环境下的姿态估计精度与鲁棒性,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 本研究聚焦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遮挡姿态估计问题,采用结构化建模方法,深入分析遮挡条件下的姿态特征。通过构建遮挡鲁棒性模型,优化姿态估计算法,有效提升了在复杂遮挡环境下的姿态估计精度与鲁棒性,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建模 计算机视觉 姿态估计 数据增强 图像裁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BAL模型的陆浑灌区生育期内实际蒸散发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金萍 李杜白 +1 位作者 李学淳 崔云斐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遥感技术和能量平衡模型建立准确快捷评估灌区高空间分辨率蒸散发值的方法。【方法】基于SEBAL模型,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估算了作物生育期内陆浑灌区的实际蒸散发值,验证了能量平衡模型在陆浑灌区的适用性... 【目的】探索基于遥感技术和能量平衡模型建立准确快捷评估灌区高空间分辨率蒸散发值的方法。【方法】基于SEBAL模型,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估算了作物生育期内陆浑灌区的实际蒸散发值,验证了能量平衡模型在陆浑灌区的适用性,进而分析了陆浑灌区实际蒸散发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SEBAL模型模拟值与蒸散发产品(v 1.5)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SEBAL模型模拟值与站点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6以上。生育期内,2—5月实际蒸散发值逐月增加,作物种植区实际蒸散发值大于林区,实际蒸散发高-高聚类点主要分布在作物种植区;6—7月实际蒸散发出现年内最高值106.52 mm,林区实际蒸散发值大于作物种植区,实际蒸散发高-高聚类点主要分布在林区;8—9月实际蒸散发值整体开始降低,实际蒸散发高-高聚类点数量减少,并向东北地区收缩。【结论】SEBAL模型利用遥感卫星影像等数据可以得到准确的高空间分辨率地表实际蒸散发估算结果,在灌区尺度具有强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SEBAL模型 作物生育期 空间自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萍萍 韩建刚 +1 位作者 陈欣 高丽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 设施生态农业是指在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中采用清洁、绿色、健康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2002年农业部重点推广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种养沼三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从最初以农户为单位的单体日光温室到以村庄为单位的种养结合生态温室群模式,拓展到在一个大区域内将大型猪场的粪污进行工业化沼气并网发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来减少化肥施用和改良土壤的宏观生态农业模式,相关的结构配置、配套的种养殖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研发和提升中。另一类是采用综合性生态农业技术的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包括:采用各类立体/垂直栽培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各种轮作栽培技术减少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和降低农药使用量;采用土壤健康栽培技术,通过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改善土壤性状;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农林废弃物发酵后的物料作为栽培基质为作物提供养分;采用覆盖防虫网、色板诱杀、灯光诱杀、高温封棚、蒸气消毒、有色膜覆盖土壤、天敌昆虫生物防治等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来减少有害生物发生。期望通过相关配套装备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提高设施生态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种养沼结合 立体栽培 轮作栽培 有机基质栽培 生态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同化系统的作物产量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钰 杨武德 +2 位作者 段丹丹 冯美臣 王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数据同化系统融合了遥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的优势,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状况的有力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作物产量遥感估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数据同化算法的发展情况、多源遥感数据在数据同化上的应用潜力、数据同化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 数据同化系统融合了遥感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的优势,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状况的有力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作物产量遥感估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数据同化算法的发展情况、多源遥感数据在数据同化上的应用潜力、数据同化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同化系统的尺度效应4方面进行论述。并且针对农业应用现状,提出未来应充分挖掘多源遥感数据、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和数据算法的优势,最终实现以机理模型为纽带的作物估产模式,并为制定田间管理策略、规划粮食产业布局和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数据同化系统 多作物生长模型集合 多源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小麦潜在产量时空异质性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蕊 王小燕 刘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626,共11页
气候变化致使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剧了作物产量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此,评估气候因子对潜在产量的贡献程度,有利于解析区域间潜在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这对于区域内作物的合理规划和缩小区域间产量差具有重要... 气候变化致使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剧了作物产量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此,评估气候因子对潜在产量的贡献程度,有利于解析区域间潜在产量差异的形成机制,这对于区域内作物的合理规划和缩小区域间产量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2021年湖北省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数据,应用验证后的APSIM-Wheat模型模拟小麦的潜在产量,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评估各气候因子对潜在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解析潜在产量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潜在产量变化范围为5068.9~7895.3 kg∙hm^(−2),平均潜在产量为7187.6 kg∙hm^(−2)。近35年来,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温度和总降水量分别以0.1℃∙(10a)−1和13.2 mm∙(10a)−1的速率增加,但总太阳辐射以123.3 MJ∙m^(−2)∙(10a)^(−1)的速率下降。这些气候因素变化加剧了生育期内易涝、弱光环境的形成,导致小麦生产潜力降低,潜在产量平均每10年下降422.0 kg∙hm^(−2),降水量的增加对潜在产量下降的贡献最大,相关系数高达−0.73。湖北省小麦潜在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南北小麦平均潜在产量和光热熵差距分别为218 kg∙hm^(−2)和0.06 MJ∙m^(−2)∙d^(−1)∙℃^(−1)。光热熵的高度空间异质性是造成潜在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二者相关性高达0.82。受光热熵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荆州小麦拔节至成熟期的平均每日生长速率较襄阳地区低28.5 kg∙hm^(−2)∙d^(−1),最终导致荆州小麦的潜在产量较襄阳地区低。综上,气候变化使得湖北省小麦潜在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针对以江汉平原地区为代表的易涝、弱光的小麦生长环境,选育具有高光效和耐涝性的小麦品种对于缩小区域间的产量差距和实现区域粮食总产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作物模型 潜在产量 气候变化 光热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预报的泾惠渠灌区参考作物滕发量预报模型研究
19
作者 韩红亮 胡文兵 +1 位作者 王雪梅 董爱红 《陕西水利》 2024年第10期1-3,14,共4页
农业节水背景下,对泾惠渠灌区参考作物滕发量预报方法进行研究,选用Hargreaves-Samani公式作为预报模型,运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泾河站2008年~2020年13个年份的气象数据进行SPSS参数反演,并采用2022年的实测气象数据进行验证,表明适合泾惠... 农业节水背景下,对泾惠渠灌区参考作物滕发量预报方法进行研究,选用Hargreaves-Samani公式作为预报模型,运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泾河站2008年~2020年13个年份的气象数据进行SPSS参数反演,并采用2022年的实测气象数据进行验证,表明适合泾惠渠灌区的Hargreaves-Samani模型参数为C=0.00122、a=14.19、m=0.259。通过验证,83.2%验证值相对误差在20%以内,同时表明Hargreaves-Samani模型进行参考作物滕发量预报时,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精度分布规律,可为灌区灌溉预报和智慧水利发展提供实用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惠渠灌区 参考作物滕发量 预报模型 Hargreaves-Samani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设施蔬菜科学施肥模式应用现状及其推广建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强晓玉 浦瑜 +3 位作者 陈沁 唐骁 闫世昂 谢越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设施蔬菜生产中,特别是小农户,农业科学技术仍未得到充分应用,不合理的茬口安排和施肥依然存在。通过对北京市设施蔬菜不同施肥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挖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蔬... 设施蔬菜生产中,特别是小农户,农业科学技术仍未得到充分应用,不合理的茬口安排和施肥依然存在。通过对北京市设施蔬菜不同施肥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其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挖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设施蔬菜种植模式以单作为主,施肥模式主要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使用测土施肥技术的种植户占总种植户的13.0%;种植户认知水平、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外合作情况、技术成本与政府补贴等均影响种植户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纳决策。建议通过提高种植户认知水平,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加强种植户与高校、企业交流合作,完善绿色转型政府帮扶机制等措施,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种植模式 施肥模式 生产效益 技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